失荊州走麥城不能歸罪關羽,而是東吳犯下的大過錯


失荊州走麥城不能歸罪關羽,而是東吳犯下的大過錯

論及關羽敗亡荊州的歷史,人們大都重在檢討關羽個人品質和錯誤,把造成這場悲劇的責任和教訓都歸罪於關羽個人和蜀國方面,我認為這樣評價歷史是迂腐的、片面的。

荊州敗亡的主要當事人是關羽,從關羽個人的角度檢討悲劇的教訓當然是必要的。但這件事不僅是關羽個人的悲劇,也是造成蜀國敗傷和蜀吳聯盟破裂的大悲劇。但悲劇的產生卻不能歸罪關羽個人的問題,而是因為吳國犯下了大過錯,從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我之所以說吳國犯下大過錯,是因為無論如何,他們也不應該在關羽全力北擊曹魏的當口背後偷襲荊州,更不應該置關羽於死地。他們這樣做根本違背了聯蜀抗魏的大計,太計較關羽的意氣用事,甚至是中了司馬懿的奸計。

失荊州走麥城不能歸罪關羽,而是東吳犯下的大過錯


我們說,吳國應不應該討還荊州?當然應該。荊州主要是靠吳國的力量打下來的,劉備也承諾過有借有還。劉備在取得益州後沒有立即歸還,也不排除他有長期拖延佔有的想法。

但這件事孫吳既然在道義上佔理,就完全可以通過談判來解決,而且雙方已經通過談判形成初步妥協的方案,把荊州分為兩部分,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歸劉備,湘水以東歸東吳。既然如此,孫吳為什麼要急不可耐,不擇手段呢?退一萬步說,即便荊州問題最終要用武力解決,也必須從聯合抗曹的大局出發,待到適當的時機解決,怎麼能趁關羽和曹魏激戰的時候偷襲呢?

失荊州走麥城不能歸罪關羽,而是東吳犯下的大過錯


關羽驕傲自大、盛氣凌人可不可惡,當然可惡。特別是當孫權主動示好聯姻時,關羽不但不準,還說什麼虎女不嫁犬子,平白無故地羞辱孫權,加上對呂蒙言語不遜,在雙方交往談判中驕橫逼人等等,這些確實不利於蜀吳聯盟。

但關羽畢竟只是鎮守一方的大將,吳國能憑他個人的一時的言語而率定國策嗎?何況關羽再驕橫,也沒有對孫吳大動干戈,而是全力進攻曹魏,你怎麼能意氣用事公報私仇呢?有學者指出關羽為了養活戰俘而動用了屬於孫吳的湘關糧草,因而激怒了孫權,其實也只能說明孫權斤斤計較,不顧抗曹戰爭的全局,不識大體。


就算孫吳奪荊州有理,就算關羽驕橫傷人太甚,但在已經奪得荊州,搞得人家兵馬喪盡敗走麥城之後,你為什麼還要將他捕殺呢?孫吳這樣幹豈不太過分嗎?這樣做難道還只是為了爭奪一個荊州?還只是為了報復一個關羽?它帶來的嚴重後果只能是和蜀國交惡結仇,引起更大的戰端,破壞連蜀抗曹大計。後來的發生的事情難道不正是因此而引起的嗎?

失荊州走麥城不能歸罪關羽,而是東吳犯下的大過錯


還得說明一下,關羽在荊州發起進擊曹魏的戰爭,其實並不是關羽擅自逞強,也沒有在戰略上犯單翼獨進的錯誤,更不存在劉備諸葛亮故意置之不顧的問題。

當時的情況,先是諸葛亮在成都親自率領大軍向漢中進兵,曹操也親自到長安去指揮漢中戰事,雙方相持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在陽平關戰役中,蜀軍大勝,魏軍的主將夏侯淵被殺。曹操不得不退出漢中,把魏軍撤退到長安。由於西面打了勝仗,當然得乘這個勢頭,接著從東面的荊州攻打中原,所以劉備命令關羽進攻。這是完全符合《隆中對》既定的戰略方針的。

關羽派兩個部將留守江陵和公安,自己率領大軍進攻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乃至曹操曾議徙許都以避其鋒,成為關羽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生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曹操聽從了司馬懿的計謀,打發使者到孫權那裡去,許諾把江東封給他,約他夾攻關羽。孫吳為之所動,因而犯下不道義不策略的錯誤。


失荊州走麥城不能歸罪關羽,而是東吳犯下的大過錯

如果不是孫吳從後面偷襲,即便是關羽在個性上存在問題,當時也是絕不會兵敗身亡的。關羽敗亡的悲劇主要是孫吳的過錯造成的。如果說兵敗身亡了,就一味說是關羽咎由自取,好像他是活該的,而實際上的罪魁禍首卻不受追責,這樣的歷史評論顯然有失公允。

英雄人物的個性固然是導致悲劇的內因,但歷史的評價卻不能把悲劇的造成完全歸罪於英雄的個性。歷史的辯證法既是無情的,也是客觀公正的。它應該毫不含糊地把堂堂正正的英雄、哪怕是失敗的英雄刻上豐碑,而把罪惡者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