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走麥城:關羽最後的日子裡,發生了些什麼?

 一、疑問

  關二爺敗亡的經過在歷史上的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原本是沒什麼好寫的了,但是細細思考下,我們也會發現一些容易被錯過的疑問,比如:劉封究竟該不該為關羽之死負責?孫權為什麼非要殺掉關羽?劉備為何一定要興師伐吳?

  另外更重要的幾點是:關羽為什麼要北伐?此事與劉備、諸葛亮關係多大?最後他又是如何一步步從“威震華夏”走向麥城乃至玉泉山的?

走麥城:關羽最後的日子裡,發生了些什麼?

關羽

  這裡有全言我的一家之言,僅供笑談耳,歡迎指教批評。

  二、事件回顧

  眾所周知,中國官修正史均是以紀傳體的形式編寫的,所以一個歷史事件經常會出現在許多相關人物的傳記中,而且各個傳記中的記載又時常會有很大出入。不過讀《三國志》,由於陳壽先生寫東西過於簡潔,所以我們主要不是嫌他寫得亂,而是寫得太少,以至於一件事情總要到幾個地方看了綜合起來看才能比較完整。這也是解讀三國曆史最頭疼的一個問題(相比而言,唐宋甚至魏晉之後的歷史有太多可參考的資料,真真假假魚龍混雜)。

  關羽之死的最詳細記載,當然在其本人的傳記當中。不過這麼大一件事,肯定也是在各篇文章中“處處留情”的。下面我們以《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為中心,先瀏覽一遍關羽之死的全過程,然後再聊別的。

  首先是敗亡的前奏。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此時正是劉備在漢中斬殺夏侯淵、進位漢中王的時候(也是劉備集團實力最巔峰的時期,佔有整個益州以及三分之一個荊州),關羽被加官進爵,在職務上當上本集團的老二(雖然之前也是)

走麥城:關羽最後的日子裡,發生了些什麼?

劉備


  期間關羽和劉備的使者費詩就黃忠該不該位列後將軍而發生了爭執,場面弄得比較難看,關羽當中表示“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費詩則說將軍你跟劉備是同穿褲子的交情,黃忠他們始終是打工仔,這種虛名何足掛齒,最終和稀泥成功,關羽接受了前將軍的軍銜。事見於《三國志-費詩傳》。

  “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

  隨後關羽便出兵攻打襄樊,動作很快,但是我們不能找到任何有關這次行動有受到劉備指示的記載。

  “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劉備當漢中王也是在秋天(《三國志-先主傳》雲:“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然後同樣是秋天,關羽便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按一個季度三個月算,這兩件事竟然只在90天以內,何其迅速!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這時曹操所佔領的荊州地區開始出現一大批的反政府武裝,連曹操任命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降了關羽(州郡級高官投降很嚴重),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關羽授予了他們各種名號,要他們一起攻打北方。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原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

  因為這年春季的時候夏侯淵才被砍掉,九月的時候曹操的大本營、魏王國的首都鄴城又發生了魏諷為首的數十人叛亂事件,所以這時曹操有些心虛了,打算遷都避關羽鋒芒。滅袁尚後曹操的基地便已搬遷到河北鄴城,所以此處所說的“徙許都”必不是遷自己,而是遷獻帝。在此之前,大概覺得漢獻帝已可有可無,所以曹操早沒有將其留在身邊,但是現在關羽勢頭正勁,那就必須保證漢朝皇帝不落入劉備集團手上了。

  但是這時司馬懿和蔣濟卻認為孫權不會坐視劉備發展,於是向曹操提議與孫權媾和,這便為關羽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走麥城:關羽最後的日子裡,發生了些什麼?

司馬懿

事實上呢,孫權方面的求和意願表現得更加早。早在公元217年的時候孫權便向曹操搖出了橄欖枝,根據《三國志-吳主傳》的記載,“(建安)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這個“結婚”當然不是曹操和孫權兩人結婚,不過我沒查到雙方之間有其他聯姻關係——孫權的弟弟孫匡倒是娶了曹操的侄女,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此處的“誓重結婚”,可能就是互相扯個淡,口頭約定罷了,不可當真。

  而緊接著,關羽的傳記裡倒是說了一段關羽和孫權之間的聯姻故事: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演義裡還有一段什麼“虎女焉嫁犬子”之類的話,估計是編的,但是“罵辱其使”這四個字的分量還是很重的。按理說關羽不肯嫁閨女也就算了,這麼表態實在有些不妥。

  以前我也和一些厚黑學專家們一樣揣測認為這是關羽為了向劉備表忠心,但是轉念一想,應該沒這麼複雜。參考關羽一言不和就要跟馬超黃忠一較高下來看,他辱罵孫權使者的行為應該就是其驕傲自大的表現,僅此而已(作為一個從最底層摸爬滾打上來的虎將,關羽看不起官二代孫權也是很正常的,何況他的年紀足以做孫權他爸,以長者的身份訓斥晚輩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關羽傲慢的態度一直讓孫權不滿,於是他迅速響應了曹操的信號,“箋(寫信)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幹掉關羽獻上投名狀)”,然後開始了一番周密的部署,一邊讓鷹派份子呂蒙休假換上陸遜頂班(呂蒙這時確實病了,而且還不輕,但是完全有活動能力),一邊默許陸遜沒完沒了地給關羽拍馬屁,矇蔽關羽(馬屁原文詳見於《三國志-陸遜傳》,那些玩意兒我就懶得引用了),好讓他將荊州地區的精銳係數抽走。

此時孫權方面已經可以隨時白衣渡江了,但是孫權並沒有急於下決定,因為傻子都知道這步棋一旦走出,就很難回頭。偏偏這時候我們驕傲的關公又因為俘虜于禁的人太多,於是“擅取湘關米”(《三國志-呂蒙傳》),搶了孫權一方的庫存,於是碧眼兒“衝冠一怒為糧食”,終於下達了進攻荊州的命令(“權聞之,遂行”,同出自呂蒙傳)。

  但是在此之前,曹操卻已經賣了孫權。他依董昭之計,將兩家之間的盟約射給了關羽(“使曹仁以弩射示羽”),此時呂蒙還沒有拿下荊州,關羽若急行軍回去,可能還有的救。但是戰場上的這種情報只讓關羽產生的疑惑,並沒有完全相信(畢竟當時孫劉兩家還是盟友,所以這很可能是曹操為解襄樊之圍而使用的離間計),於是猶豫間,關羽失去了一次獲救的機會。

  然後荊州便被端掉了。

導致荊州迅速失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關羽抽走了太多精銳去北方,所以防守難免會鬆懈。二是荊州兩個重要守將,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和公安的將軍(傅)士仁(這哥們不知道是姓傅還是姓士)早就和關羽不和,襄樊之戰前還因為軍隊補給問題和關羽鬧翻了,關羽揚言“還當治之”,兩人於是就被孫權給誘降了。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①關羽的人際關係確實處理得不好,在此之前我們已經看到他對諸葛亮、馬超、黃忠等人鬧情緒,現在又和麋芳、(傅)士仁撕逼,大概整個集團裡他就服劉備,只看得起張飛。

  ②關羽的地位確實很高,南郡是劉備在荊州最重要的據點,將軍是很高級別的軍銜,這兩個人都可以被關羽隨意處置,可見關羽是劉備集團名副其實的二把手。

  ps:有人認為215年孫劉瓜分荊州導致關羽戰略縱深縮小也是其被殺的原因,這個嘛,似乎沒什麼道理,因為按當年的協議,劉備丟掉的是湘水以東的領土,這些地方都在南郡以南,如果孫權奪取了南郡的話關羽也不大可能從長江越過呂蒙的地盤去南方。

  回到主題。

 關羽不肯撤軍的原因可能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想直接拿下了襄樊,因為即使南郡被丟掉了,關羽若得到相反,也可以據守此城,另圖打算。而即便曹仁射過來的信是真的,關羽也不得不考慮此時撤軍是否趕得上救援荊州?如果趕不上,那不白撤了?

  我們現在無法判斷關羽這個決定的對錯,因為他確實或許能趕得上,也或許趕不上。但是就在呂蒙偷襲荊州成功的同時,曹操向荊州派出的第二支援軍徐晃通過聲東擊西的辦法,很意外地打敗了關羽,解了襄樊的圍。事已至此,關羽雖然“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三國志-趙儼傳》),但形勢已經逆轉,那就不得不撤退了。

走麥城:關羽最後的日子裡,發生了些什麼?

曹操

  此時曹操集團若是裡應外合地追擊關羽,恐怕他老人家就要提前拜拜了。事實上曹仁也有這個打算,但是他的搭檔趙儼卻認為“宜存之(關羽)以為權害”,讓劉備孫權兩家去撕逼即可,所以關羽得以延緩其敗亡的命運。以當時的形勢,關羽後勤已斷,不可能再戰勝曹仁。不過若是他被曹仁生擒,說不定還真可能活一命,而孫權那邊幾乎是眼睛都沒眨地就將他給砍了,相當之野蠻,這可能是因為孫權一方常年被關羽欺負而積累的怨恨,也可能是江東民風彪悍的緣故,所以……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