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越来越喜欢能使他“得分”的老师,说明了怎样的教育现实?

我们常说,某某老师课讲得好,这是肯定和赞美。什么是“课讲得好”?难道不是旁征博引、生动形象吗?现实中,却偏偏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既出不了教学成绩,也不太受人欢迎。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越来越喜欢能使他“得分”的老师,说明了怎样的教育现实?


听过一个老师讲历史课。预先了解过这位历史老师的教学成绩,在同年级的七八位老师中垫底。可平时对这位老师的印象不错,感觉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口碑也好。莫非这个年级的历史老师强大到这种地步,都能超越他?

进入他的课堂,历史老师讲的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内容。老师放过教材,侃侃而谈,既全面又细致,讲到的内容,有不少连我都闻所未闻,渐渐被他吸引,不觉一节课时间已到,被下课铃声惊到,遗憾时间太短,听得未能尽兴。再看学生们,大多双眼发光,聚精会神,也是听得入迷。

一个老师,对所讲知识熟悉到如此程度,可谓学问高深。把知识讲得如此生动,可谓口才极佳。能让听众如痴如醉,可谓极具吸引力。有位专家曾经解释过“讲得好”,他说:“能让外行人听得懂,让内行人愿意听。”从这个角度来评价,历史老师的确是“讲得好”。

学生越来越喜欢能使他“得分”的老师,说明了怎样的教育现实?


还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网课。这是一位学校特意聘请的退休教师,应该是水平够高。别的老师都在讲考试题。他却和学生们说:“那套题,我看水平也就那样,我们强调几处重点,比如诗歌鉴赏、作文,也就够了,犯得着讲一周吗?不如把时间省下来,我和大家讲讲诗歌。”这种做法,第一远离了集体备课,第二,还真的遭到学生反对。他给学生解释说:“老师上了几十年课,总能把握住教学重点的,大家只要用心听我讲,一定能够有大进步,请相信老师。”他讲的是李白描写杨贵妃的三首“七古”诗。由于 是网课,当然没有黑板,可他公开表示自己不会做课件。可“空口”讲来,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把人物、背景、情境、意旨、手法,讲得那样形象生动,深入透彻。功夫真的不是一般。

学生越来越喜欢能使他“得分”的老师,说明了怎样的教育现实?


以前见过他的课堂,讲台下的学生,有的奋笔疾书,但不在记笔记,而是在做其他科目的作业。 有的做低头伏案状,但不是在认真听讲,而是在“偷看”其他科目的书。有的则疲倦至极,昏昏欲睡。至于教学成绩,领导苦笑着说:“也许高考成绩会不错”。

学生越来越喜欢能使他“得分”的老师,说明了怎样的教育现实?


还有一位数学老师,大家称他为“计算机”,年龄超过五十,可思维仍旧相当敏捷,一般的难题,在他那里根本不算什么,手扶下巴,眼睛微眯,略加思索,便有思路甚至答案。令数学同行钦佩,使年轻老师仰慕,早已声名在外。

他的课堂,不太愿意讲解基础的东西,他认为,这些简单的东西,学生凭自学就可以解决,宝贵的时间,应该用在解决关键问题上。所以他讲的一般都是难题大题。他也不用课件,说黑板更直观,也不用投影讲课,说写在黑板上,眼到手到,心到笔到。一道题,往往就写满满一黑板。只是他的学生,一上课时能够聚精会神,不到一半时间就多数开了“小差”。考试结果,成绩当然很不理想。

学生越来越喜欢能使他“得分”的老师,说明了怎样的教育现实?


过去常说“名师出高徒”,“师不高,弟子拙”。可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倒是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成绩基本靠前,越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成绩越是靠后。问题的关键,其实那位语文老师早已说出来了:“大家只要用心听我讲,一定能够有大进步。”“大进步”谁都想有,可前提是“用心听我讲”,学生做不到的,就是“用心听讲”。因为很可能,他的心根本就不在你这里

年轻教师的致胜法宝,就是“抓住学生”,时间上抓,作业上抓。以上几位老教师,把重心放在“抓学问”上,没去抓学生,学生认可他们的学问,认可他们的水平,却不会跟着他们走。你讲得精彩,我可以听听,娱悦耳目,休息大脑。你不管我,正好,我能够抓紧时间完成那几位“厉害”老师的作业。

学生越来越喜欢能使他“得分”的老师,说明了怎样的教育现实?


如果是“学生跟着老师学”,学生就生怕老师不肯教,自己学不会。既然是“老师领着学生学”,那就是老师害怕学生不学习,担心学生学不会。

老教师往往以“修身”“治学”为重点,习惯了学生跟着自己的学习套路,在“埋头拉车”的过程中,不肯“抬头看路”,却不知形势变了,无法适应老师领着学生学的现状。

老教师功成名就,自信十足,没有危机感,往往沉浸、陶醉在自我能力和过去的成功中,不大授受教学改革,不像年轻教师那样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中去找路、认路,能够迅速适应环境要求。

学生越来越喜欢能使他“得分”的老师,说明了怎样的教育现实?


校领导对这些老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很放心,却不满意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成绩,也很少会“扶持”和重用他们。举荐、推出的一般都是很听话的年轻教师。在学校里也渐成风气,老教师们抱着自己的“旧功”往后退了,逐渐习惯于“二线”角色。

家长们尽管从内心中敬重老教师们的为人和水平,也相信他们的能力和责任心,但现实又使得他们更愿意去选择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年轻教师。和“经验”“艺术”相比较,他们更相信时间和辛苦。

学生们也都不傻,他们最看重的是“分数”,不检点他们的老师,心中虽然喜欢,却因为少了“逼迫”,能使他们“偷懒””,因而不出成绩。挖根源、重基础、讲“渐进”的老师,离得分较远,学生没时间“陪他们玩”,作业才是第一位的,分数就是硬道理。相比较而言,年轻教师更直接:知识,记!题目上,做!方法,用!三八两下,得分了,进步了。

学生越来越喜欢能使他“得分”的老师,说明了怎样的教育现实?


孔子的“仁”道并非不好,时代不同了,兵戈中,商鞅变法更实惠。高考指挥棒下,分数是检验水平的唯一标准。尽管这么做会失去根基,漂起来。可学生在高中就读三年,把他送进更好的大学,是不是他更愿意呢?

学生越来越喜欢能使他“得分”的老师,说明了怎样的教育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