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朱鹤亭曾言“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正之治”,对于这种说法,你怎么看?

LIV7696


这句话从现代语法角度说,是正确的。从主流传统文化角度说,是错,辩证思维,无绝对!从科学角度说,是错,无法证明这个绝对的观念。所以,朱老先生应该是语言大师!


自媒体打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独到之处,如果真正按照毛主席所讲的,中西医结合,那还真是没有治不了的病。


房增华128


在回答此问题前,我先声明一下:第一,我相信中医。第二,我坚定不移的认为,传统的中医是这个民族的瑰宝。第三,现如今的中医怕是同其它各行各业一样,一味的追求“钱”的时候,中医也就不那么可信了!

近二十年前,我曾经紧密接触过一位祖传三代的老中医。因年岁大了,不愿再去药房“坐堂”了,但即使是在家里,几乎每天也都有人来看病。老先生治好了多少疑难杂症,我这里就不说他了,我只谈一下他的医德。

来家里看病的人,大多是回头的熟人或熟人领来的人。但不管是熟人、生人,老先生从不谈个“钱”字,大凡新来的病人开好方子后都会问一句:“L大夫,给您多少钱呢?”老先生都会笑着说一声:“先抓药去吧,甭给啦!”当病人争着非得要给时,也就是收个五块钱完事儿。有多给的没有?有。凡是多给的,都是病治得见效或治好了的,要么再来开完方子后扔下个二三十的就走,要么就是把老先生接走到行动不方便的病人家里看病,(这叫出诊,一般都多给些)还有的是把重病病人的病给治好了,人家不仅来送红包,往往还会买些礼物表示感谢!有没有不要钱的呢?有,太多了。比如我亲眼所见的,对于一些个外地来京打工或者做小买卖的,甭管是大人还是大人带着孩子来看病,老先生认为他们不容易,所以历来都是分文不取。老先生去世时,曾经有个三十来岁的女子哭得“死去活来”的,我还以为是他的什么亲属,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个在他家附近摆摊做小买卖的,老先生为她及她的家人看病从来都不让她们付钱不说,如家里有别人送的水果什么的,还会让她给孩子带回去。

老先生除了我刚说的之外,还有些地方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传统的中医郎中应该具备的几个基本素质:1、沉稳。跟老先生相识那么多年,我从未见他着过急,总是那么慢条斯理儿的。尤其给病人把脉时,更是如此。2、慈祥、善良。记得老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在病人面前,你一定要踏实、和善,给病人一种见到你心就踏实下来的感觉。另外,老先生给病人开药时,处处都为病人打算,只要能治病,能开便宜的药尽量开便宜的。3、低调,不张扬,且尊重别人。用老先生的话说:病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医是学无止境的,并且,从医者也都是各有所长。因此,他给别人看病时,从来都是本着“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的态度,顶多是劝劝病人别着急,慢慢治。从不说过头话,更不打包票。遇到有些疑难的病,还不惜自己的高龄,仍然要去同行那里去征求看法。

说了这么多,现在咱们在返回头来说说这个叫朱鹤亭的人。

为了回答问题,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啊!原来又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不仅医道惊人,还精通气功及佛道二教。此人有多大重量咱且不提,就他这“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正之治”一说,我觉得此人真可谓是远胜于扁鹊、华佗、李时珍的“千古第一医”了!为什么我敢下此结论呢?您想想,在此人眼里,可以说是没有治不了的病了呀!说到此,这个人的说法还可信吗?

在古代,皇帝身边的御医应该是全国各地拔出来的尖子了吧?结果出了那么多个短命皇帝,这除了历朝历代的御医都不如这位朱鹤亭之外,还会有别的解释吗?对此,我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一个“骗”字!

鲁迅先生在《呐喊》的序言中,曾经说过一句:“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的话。这在当时,可能有点片面,但是搁在今天,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很多中医人士(特别是一些个私人诊所)的真实写照。因为像我前面所说的“老先生”那样的郎中,不敢说是绝无仅有,但恐怕也是凤毛麟角了!

面对这样“神奇”的郎中又该怎样去对付呢?既然已经提到了鲁迅,那就还是用鲁迅先生在《父亲的病》一文中所讲的故事来做结束语吧!

“大约十多年前吧,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






把盏常聊


中医药只能说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是肯定的,但对于无药可救的疑难和危重病那就差些了,因为人类同样的要新陈代谢。


柳正伦APC


“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正之治”,这是个元比正确的逻辑,也是个混蛋逻辑!

你得了某病,看了几家医院都没治好,就是不治之症吗?这是因为你看的这几个大夫治疗方法不对,如果你看遍了中国所有的大夫,那么你看边了全世界所有大夫吗?说不定最后一个大夫就能治好你的病!当然,看遍世界所有大夫,都没看好,说不定你先前看过的大夫找到了你所患病的治疗方法,循环往复,其实就走进了死循环。再者谁也不能看遍一定区城内的所有医生,况且中医及爱好者常说“高手在民间”,这“民间”在哪?谁能找到呢?这全部都是混蛋逻辑!

中医号称几千年,所谓中医保中国人几千年的健康,没有中医就没有中华民族;那么希腊人、古罗马人、日耳曼人古代没有中医,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1949年前,中国人均寿命35岁,现在76岁,而这70年却是西医快速发展到绝对优势、中医也被西化的70年,怎么解释呢?难道是掺了西药的中药挽救了生命?

中医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一些止痛膏药就不错,可为什么不作个有效率统计呢?为什么不说明不良反应呢,明显地会有些人过敏,开膏药的大夫会告诉你,为什么厂家不写入说明书呢?这是这个行业的疑点。


ched123


朱老的话是正确的,他讲了二层意思:其一,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其二,只有不正之治。按照病药学说,有一病,必有一药治之。在实际治病过程中遇到的“不治”之症,只是没有找准治病的方法或药物。只有不正之治,这句话范围相当广泛。不正之治,包括了不正当的方法,不正当的药物,不正当的时机、不正当的“病人”。按照中医治病理论来说,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治法;相同的病人,也有不同的治法;同样一个病人,在生病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治法。这就是辩证施治原则。


白芸之哥


中医永远正确,从不出错,从不允许批评。西医总是在不断否定、不断质疑和纠错,你说谁最接近真理呢?


金沙游子2


观点极其正确,只是国人追求的是高大上,崇洋媚外,不低下头去看自己的土地上到处是宝,处处是救命药。


沧海一1


正所谓“天下无绝对”,这世上只有我们没发现的办法和方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把这段话用到中医上,其实也就是朱老的观点。。。。只有中医业者没有开发出来相对的配方,没有调理不了的罹患;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着自己的病因存在,就像我们已知的感冒一样,无外乎风寒风热,对症下药势必药到病除;对于疑难,慢性疾病也是同样的逻辑,中医发展几千年了,到目前还是有太多的罹患用药效果不好或者无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到从古至今辩症是否有问题和误区,我们的君臣佐使搭配是否有问题和误区存在???

我们一边高喊着传承和弘扬,一边沉迷于经方和效方,无视多少年来人体的变异(被西药侵蚀),无视中药材质量的降低,鲜有人敢于半步雷池进行合理搭配和药量加减,于是乎弘扬也就只能是业者需要维持生活的无奈的谨慎,更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研究和开发了。


愚木草堂01


医从易出。

中医是门极深厚的大功夫,需要极高的综合素养。现在的大环境不是很好,不过已经开始有改观了。

还有一个就是现在医院的分科室是按照西医治标的出发点来的,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中医则不然,中医讲究的是探究病原病根,头疼和脚疼的原因在哪里,才会对症下药。所以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再加上望闻问切,针灸,切脉等等,《黄帝内经》等同于《人体使用说明书》,这是个极大的造诣。没有十几年以上的功夫达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