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息肉可能癌变怎么办?

天空36169


肠镜发现息肉并且医生怀疑可能癌变,怎么办?

切啊!不管怎样,能切的肯定要切!不切,没有任何无创检查可以知道其良恶,很难去判断它的性质,因为,诊断肠癌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医生把切下来的组织给病理医生,他们经过一些专业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找肿瘤细胞)。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发现肠息肉,那也不要慌!因为,虽然肠息肉可能会恶变,但是不是每种肠息肉都会恶变。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下那些可能会发生癌变的肠息肉

第一个,家族性结肠息肉。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家里人如果有人有这个病,那么你就要当心了!这种息肉的特点是息肉数量多!可有几百到几千颗息肉,可有遍布结肠和直肠!


第二个,腺瘤。在病理医生眼里,腺瘤根据它有没有“绒毛”,分为管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注意:绒毛越多越容易恶变,而且绒毛状腺瘤占到50%以上!所以,如果是绒毛状腺瘤那么,就要当心了,其癌变可能达到40%。因此,我们医生也建议发现>1cm腺瘤样息肉,在切除后3年要复查一次!

第三个,按息肉的大体外形、数量来看,尤其是那些大于2cm,数量多的息肉就要当心!因为越大的息肉,意味着其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比如像腺瘤样息肉<1cm时,癌变率只有1.3%左右,到了1-2cm,癌变率就变为9.5%,但一旦>2cm,这个息肉癌变率就会显著升高到46%,如果数量还多,那么就更加危险了,切除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我们医生眼里,如果这个肿瘤未侵犯到我们的黏膜下层,仅行息肉切除术是可视为治愈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预防肠息肉呢?

1.良好的生活习惯!平常我们要多吃粗纤维,多吃水果,少吃点油腻多脂的食物,早睡早起,常运动。

2.如果你家里有肿瘤家族史或40岁以上了,那么我们强烈建议您将全结肠镜检查作为定期体检的一个项目,因为你属于肠癌的高危人群!

3.就是对肠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也是重中之重,不要以为息肉切了就万事大吉,息肉的产生本来就是多因素的,你切了不代表干净,更不代表其就不会再长,我临床上见过切了两三次,还继续长的,因此,密切随访是关键!(大家可以参照最新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推荐的随访间隔指南)


医学小侦探


你好在,作为一名胃肠外科医生,我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大部分肠癌都是由肠息肉恶变而来的,有的研究显示,这个比例超过了80%。如果我们能够早期发现大肠息肉,然后及时的将息肉切掉,那就不会引起癌变了,也就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所以,如果你做肠镜检查发现有肠息肉,我们一般都是建议手术治疗。

如果息肉较小,小于2厘米,可以在肠镜下切除。如果肠息肉很大,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需要外科手术切除,切除一部分肠管。

所以,肠镜检查发现了息肉,不要太紧张,大部分息肉都可以在肠镜下切除,切除之后,医生会把息肉送去病理科化验,如果病理诊断是良性的息肉,那就没有问题了,定期复查肠镜就可以了。如果最后病理诊断为息肉恶变,有部分息肉已经恶变为癌症了,那就需要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追加手术,例如切缘不净,肿瘤浸润至粘膜下层或者肌肉层,低分化,有脉管浸润等危险因素。

怎么样才能早期发现肠息肉呢?

从息肉发展至肠癌,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一般为10至15年。所以,我们有非常多的时间来发现肠息肉,我们建议,50岁之后,所有人都需要做一个肠镜检查,如果没有发现息肉,可以10年以后再复查,如果发现了息肉,则需要积极的处理。如果有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便血,长期腹泻或者便秘等情况,检查肠镜的年龄要提前,复查的频率要更加频繁。


普外科曾医生


首先肠息肉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一类出现在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息肉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所以病例分型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良性的会逐渐吸收好转,但是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都是恶性的,所以癌变的可能极大。



肠息肉会出现在肠道的各个部位,而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主要是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炎症感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所以息肉也会导致出现一些症状,会刺激肠道出现反复的腹痛,息肉表面有毛细血管所以粪便刺激摩擦会导致破裂出血,会出现血便,而且还会出现便秘及腹泻等症状。

结直肠部息肉位多见与乙状结肠及直肠,而且成年人大多数是以腺瘤性为主,腺瘤性息肉直径>2cm的半数以上会癌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癌癌变率更好,所以对于息肉的治疗需要根据息肉的良性及恶性、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等各方面去考虑。

对于炎症性的息肉一般没有癌变倾向,根据原发疾病去治疗是会好转的,而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常多发,直径<5cm者不需特殊治疗,但是需要做活检排除腺瘤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直径>1cm需要切除,避免进一步增大恶化,而且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也是需要早期切除。

关注小克,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识,谢谢!


小克大夫


1、内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

当然,内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所以,肠镜检查时候发现息肉,一般都会取活检做病理分析;

并根据病理性质,采取不同的切除方式。


2、一般来说,大部分息肉都可以内镜下无创切除,具体来说,适应于内镜下切除的适应症有:

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径小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3、对于已经癌变,或者癌前状态者,也可以选择内镜下切除(癌变仅限于粘膜内,无淋巴和脉管浸润),切除后医生会根据情况制定内镜复查的频率。

4、对于不适宜于内镜切除的,可以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