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出路何在?寫給每個心繫中醫的人

老百姓最講實際,他們關心的是健康,誰能治好病,誰能令其健康,他就相信誰。只要有療效,外國人不僅會找你中醫看病,而且會學你中醫的技術,學你中醫的理論。

中醫的出路何在?這個問題,乍一看,或許略顯沉重,卻值得每個心繫中醫的人深思。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很多事物都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博大精深的中醫學,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注重實踐,夯實基礎外,更是要認真思考中醫的出路到底何在?

一、正本澄源


中醫的出路何在?寫給每個心繫中醫的人

通過大討論、大總結,正本澄源,糾正工作導向的偏差。

欲糾其偏,不是衛生部門一家的事,涉及科技、教育、醫藥、人事等諸多部門。

首先要對中醫再認識、再評價、擺脫科學一元論和唯西方科學的偏見,真正承認中醫這一獨特的科學體系,深刻認識中醫理論體系蘊涵的諸多超前的科學內涵,方能健康地繼承發展。

二、中醫要走自己的路


中醫的出路何在?寫給每個心繫中醫的人

按中醫固有理論體系能否繼續發展?歷史上中醫的三次大發展,已是鑿鑿事實。近代是否停滯了呢?非也。

王清任的血瘀論及氣虛中風論;晚清民初三張氣血上菀的中風論,凡脫皆脫在肝及大氣下陷論等,都豐富了中醫理論寶庫,並得到普遍公認和廣泛應用。

《內經》是中醫理論淵源,真正悟透了《內經》的某一觀點,就可能創立一個偉大的醫藥學派,補土派、溫病派等,莫不如此。

倘後人能努力鑽研,勤於實踐,博採眾長,亦大有可為。遺憾的是,目前中醫隊伍的中醫根基太差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雖是“文革”前的中醫大學生,但由於歷史的原因,無法專心鑽研學問。

肯定會有人詰問,按中醫固有理論體系發展的新成果,符合現代科學嗎,能量化嗎,等等。

殊不知,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同的科學體系,不存在通約性,不同的科學體系,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如中醫判斷外感高熱的療效標準是正汗,而不是體溫、血象;判斷正氣強弱的標準是神、脈、胃氣;判斷吉凶順逆的重要標準是脈象。

為什麼中醫的成就一定要拿西方科學的尺子來量呢。當然,中醫的標準或隱或顯,還較散亂,須整理研究,建立中醫完善的標準體系。

或問,這樣的中醫成果人家能承認嗎?我想,關鍵是中醫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卓越療效!

老百姓最講實際,他們關心的是健康,誰能治好病,誰能令其健康,他就相信誰。有了療效,外國人不僅會找你中醫看病,而且會學你中醫的技術,學你中醫的理論。

石國璧等所著之《中醫在美國》就是極好例證,即使中醫未經現代科學語言的詮釋,人家也會原原本本地學。

要想拿出中醫療效,不提高中醫素質,豈不是空想,中醫要走自己的路,不下大氣力,亦難矣哉。


三、要制定配套的相關政策、方法

我不反對中醫的一系列化,而是舉雙手贊成,中醫亦應與時俱進,關鍵是怎麼去化。

若能遵循中醫理論的特點、規律去化,化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若削足適履地化,只怕適得其反,化沒了。

當然具體的方法、政策、衡量標準等也須逐步摸索、總結,有些尚待科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從更高層次、更新的視角去融合。

對中醫這樣獨特、複雜、龐大的體系,絕非現有的西醫方法搬來硬套所能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我國是中醫發祥地,最有資格、最具權威制定中醫科研成果、臨床標準的。拿出我們的尺子來,讓國際接我們的軌,而不是本末倒置、削足適履地接人家的軌。

針灸學制定的許多標準,實質是中醫針灸標準,已成為世界標準,全世界都須接這個軌,這是一個成功的典範,應推而廣之。

另一點,這種唯西方科學的導向,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改造、詮釋中醫的吃香,可桂冠滿頭,名利雙收;按中醫固有規律繼承發展中醫學的遭冷遇,一文不名。

長此以往,誰還去學經典,誰還去繼承中醫學?

這就導致了中醫學術萎縮,改造中醫之風盛行,勢將湮沒、摧毀中醫。取締中醫行不通,但改造中醫卻著實令人可怕,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


四、多元化發展

科學是多元化的,毫無疑問,發展道路也應是多元的。西醫可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中醫當然也應該按照自己的規律去發展,問題在於中西醫間應如何結合?

英·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第一卷·總論》中曰:“中醫和西醫在技術上結合比較容易,但要使兩種醫學哲學取得統一,恐怕是極為困難的。”

此言確有道理,60年的結合史,證實了這一論斷。

在理論體系方面,不同科學體系不存在通約性,以西醫的線性關係、分析還原方法來詮釋中醫是行不通的,但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跳出還原分析的體系後,亦可與中醫理論趨同。

在技術層面上的結合,存在著廣闊的空間,如藥物的化學成分、理化檢測的方法,病理機制、治療手段的互補。這些成果,只是相互借鑑、並存,還遠非相互融合。不可否認,西醫在這方面佔有優勢地位。

中西醫結合,可從臨床療效入手,先選擇一些西醫難治而中醫又有明顯優勢的病種,共同診斷,共同觀察疾病的動態變化,由確有臨床功底的名中醫,按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方法去治,以證為核心。

處方可以變化,可以加減,從多中心、大樣本、大事件和終極結果,分析總結其規律、建立符合中醫理論的判斷標準。由療效出發,進而探討其機制。

這裡關鍵是中醫要拿出療效來。一定要選確有中醫功底的中醫,不要那些名聲赫赫徒有虛名者。

中醫學有其長也有其短,其短處之一是理論體系相當特殊,屬於象科學體系,難與現代科學體系銜接,難以吸納現代科學的成就,致使中醫發展緩慢、滯後。

短處之二是不能從微觀層次闡明生理、病理及其治療機制,這是由於科學體系的不同,不是用還原分析、線性關係來研究人體,不可能闡明其微觀的機制。

短處之三是太不繫統、規範。中醫是個體腦力勞動,長期家傳師授,因歷史原因又缺乏溝通交流,因而派別林立,門戶各異。若使整個中醫界學術標準化、規範化,亦非易事。

由於中醫本身存在諸多弊端和不足,當然須要提高,須與時俱進,倘能借助西醫知識豐富自己,將大有裨益。

但這種汲取、提高,須遵從中醫固有規律,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隨著學術的發展,將水到渠成,而不揠苗助長,更不能削足適履去扭曲。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