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疫情造成餐飲業停擺,連江上萬噸鮑魚無“路”可走

騰氏水產商務網報道:


新冠肺炎疫情給多個行業帶來衝擊,對本應銷售旺季的連江鮑魚來說,影響尤為巨大。


“低於成本價也銷不出去!有的養殖戶春節後一個都沒賣……”連江縣鮑魚協會會長吳永壽的話,點出了當地近萬養殖戶的現狀。


對此窘境,市、縣有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鼓勵養殖業復工復產的同時,盡力幫助打開銷售渠道;協會和養殖戶則全力開展生產自救,以共克時艱。


然而,疫情造成餐飲業停擺的現實,讓超過80%的鮮鮑銷路直接堵死。如何解決連江上萬噸鮑魚的去向,仍是燃眉之急。這次疫情暴露的行業短板,在疫情過後怎樣去彌補,引起相關各方深思。


急急急!疫情造成餐飲業停擺,連江上萬噸鮑魚無“路”可走

養殖戶查看鮑魚成長情況。


滯銷:“錢袋子”成了“重擔子”


“春節前,鮑魚價格一路走高,原想養大點再賣,沒想到‘砸’在手上了,春節過後一個都沒賣出去。”3月21日,位於連江縣苔菉鎮後灣村海域的鮑魚養殖區,陽光燦爛、風平浪靜,養殖戶鄭自城卻臉帶愁容。


老鄭的養殖漁排內,有6000籠共4.8萬公斤鮑魚滯銷,只好繼續養在海里。鮑魚無法出籠,資金就無法回籠,養殖成本不斷累加。“每個月工人工資10多萬元、餌料支出20萬元,還有海域租金、漁排維護費……”老鄭扳著手指頭算給記者聽,“新一批鮑魚苗也要及時投放,這又是一筆開支。”


接下來,成年鮑的存活率也會隨著氣溫升高而下降,拖久了,損失難以估計。


僅後灣村,從事鮑魚養殖的村民就達半數約500戶。


“鮑魚以海帶、龍鬚菜等為餌料,鮑魚滯銷將直接影響海帶養殖業發展,間接拉低鮑魚苗種價格,從而拖累整個產業鏈。”吳永壽說,連江鮑魚主養區集中在苔菉鎮、黃岐鎮、安凱鄉、下宮鄉等,目前全縣約有上萬噸鮑魚滯銷。若短期內無法消除疫情影響,鮑魚養殖業將“一損俱損”。


鮑魚大量滯銷導致價格持續走低,有限的銷量,也是以低於成本價換來。比如,市場主打產品10頭鮑(10頭0.5公斤),每公斤成本約90元,收購價極少低於100元,如今跌至80元甚至更低,依然乏人問津。


在後灣村碼頭,往年這個時候車水馬龍,好不熱鬧。“以前一天發好幾車貨,現在好幾天發一車貨。”鄭自城不勝唏噓。


行動:齊心協力助鮑農渡難關


鮑魚是連江最大的漁業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2019年該縣鮑魚產量達4.8萬噸,佔全國鮑魚產量的三分之一。


不斷擴大鮑魚銷路,最大限度減少鮑農損失,助行業渡過難關,成為各方共識。


市海洋與漁業局、市商務局等部門與永輝超市、樸樸等大型平臺對接,平價銷售活鮑。在部門推薦下,永輝超市通過向養殖企業直接採購的方式,以親民、實惠的價格,每天推出近千公斤活鮑,受到消費者歡迎。永輝超市還與連江一些鮑魚深加工企業對接合作,在各大門店陸續上架鮑魚深加工產品,並同步進行線上線下營銷。


市海洋與漁業局甚至直接替養殖戶賣起了鮑魚。3月16日起,該局利用東部辦公區內多部門集中辦公優勢,通過工會、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組建相關聯絡群,以最實惠的價格,讓樓內幹部職工自願參與認購,截至20日,累計向機關單位、周邊社區銷售1500多公斤鮑魚,同時向酒店推薦、爭取了3噸鮑魚的訂單。


“這些鮑魚又大又新鮮,口感很好,又很便宜!”市農業農村局職工鄭榕妍不僅自己買,也推介給身邊親人、朋友買。她說,自己也想盡一份力,幫養殖戶渡過難關。


市海洋與漁業局辦公室主任黃新泰告訴記者,接下來,他們還將嘗試線上直播等方式,為養殖戶和消費者搭建更加通暢、方便的銷售渠道,助力鮑魚產業走出困境。


連江縣也及時出臺措施,採取線上銷售渠道,鼓勵企業開設批發店、加工凍鮑出售等方式,增加鮑魚銷售量。


連江縣鮑魚協會會長吳永壽是當地最大的鮑魚養殖戶、福建中新永豐公司董事長。僅他一家就有300多噸鮑魚滯銷。為了自救,同時幫助其他養殖戶解決鮑魚出路問題,他投資建設的深加工生產線目前已在加緊調試,不久即可投產。


雖然行情暫時低迷,但鮑農們並沒有放棄希望。記者在當地走訪時發現,許多養殖戶忙著新一年的投苗工作。“現在不投苗,明年底可能就沒鮑魚賣了。”後灣村鮑農林明順告訴記者,鮑魚的生長期一般在兩年左右,需要提前算好每批鮑魚的出籠時間,才能一批接一批出貨,做到每年都有鮑魚賣。


連江鮑農們最大的心願,是疫情儘快結束,行情迎來拐點。


急急急!疫情造成餐飲業停擺,連江上萬噸鮑魚無“路”可走

市海洋與漁業局聯合連江縣鮑魚協會,搭建愛心幫幫團,幫助養殖戶銷售滯銷鮑魚。


反思:傳統產銷模式難經風雨


疫情下的鮑魚“無處可去”,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記者深入調查後發現,長期傳統單一的產銷模式,是連江鮑魚難經風雨的主要原因。


“全國餐飲業停擺,鮑魚行業也跟著按下了‘暫停鍵’。”吳永壽介紹,目前鮑魚銷售量的80%~90%流向餐飲業,佔絕對大頭。其流通渠道非常單一,即養殖戶到中間批發商,再到餐飲酒店。這一現狀引發的問題,在這次疫情中徹底暴露出來。


長期以來受到餐飲業“包養”,使得被譽為“海珍之冠”的鮑魚,忽略了“百姓餐桌”這塊最大的市場。永輝超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疫情前,永輝超市福建區域各門店的鮑魚銷量,僅佔各類水產品總量的5%左右。“鮑魚並非民生剛需品,目前大眾消費者的接受度、認可度普遍較低。”該負責人說,以往在大眾消費者眼中,鮑魚多以“貴族菜”的身份出現,動輒上百元的消費,讓大眾“敬而遠之”,難以成為消費主力軍。另外,消費者對鮑魚的深加工產品也不太“感冒”,“大多數消費者的傳統觀念裡,吃活鮮才是好的,對深加工品有一定的偏見”。


吳永壽說,對鮑魚的消費偏見,跟整個行業的單一產銷現狀不無關係。吳永壽認為,社會助力可以緩解一時之困,但要真正讓鮑魚產業發生改變,提高抗風險能力,培養大眾消費市場是唯一選擇。在養殖端,要逐步走向標準化,進一步降低養殖成本,多生產平價鮑魚;在銷售端,更要從餐飲業為主逐步轉向普通家庭的餐桌,抓住“百姓餐桌”這個最大的市場;在加工端,嚴格按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讓鮑魚凍品等加工品的質量、口感不比活鮮差。


令人期待的是,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福州市有關部門已有意識地進行引導或出臺措施,通過多渠道銷售、強化宣傳展示、上馬深加工項目等,解決鮑魚產業發展的上述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