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司马迁作为汉臣,为什么把项羽的次序排在刘邦前面?

小蓝读史


历史是记录过去的人和事,是按时间顺序而撰写的事实经过叫历史。

司马迁作为汉代史学家,能够以事实经过把刘邦排次于项羽之后,是有它的历史根据。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掀起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发动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反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而后,公元前207年,项梁、项羽也召领农民加入起义运动,且于同年与秦军章邯率领的军队在巨鹿大战(称巨鹿之战),大获全胜,最终章邯率余部归降项羽(巨鹿今河北平乡)。而刘邦是继巨鹿之此后,秦朝的军事力量已处在风摇欲坠之际,于公元前206才攻破关中(咸阳)。历史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乱编误撰。以项羽、刘邦二人不管在参加起义或攻破秦城池先后排次,都确实早于刘邦。我们不能以“胜者为王,败者为蔻”的臆度思维去理解历史撰写历史。

所以说,刘邦排次于项羽之后是完全正确的。


偷间闲谈


【文武小二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么,《史记》中司马迁作为汉臣,为什么把项羽的次序排在刘邦前面呢?

这就要从史官这个话题谈起。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最早的史官从夏开始就已开始履职。

司马迁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都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

据记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耳濡目染之下,司马迁真的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不负家族厚望、父辈理想,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就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实地考察,从而获得了许多第一手真实额材料。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说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也正因如此,《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为史官,司马迁用《史记》客观记录历史,又用真实纪录诠释了"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的史官操守!

那么,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当时发生了什么呢?

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推翻大秦帝国序幕。同年九月,项羽跟随项梁在会稽宣布起义。

同时期,在沛县泗水任亭长的刘邦,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

据记载:陈胜、吴广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

“不久投奔项梁”这个记载说明了项羽起事比刘邦早,实力也远远高于刘邦。

作为"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的史官司马迁据实记载,自然要在《史记》里把项羽的次序排在刘邦前面。

文武小二郎结语:"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不但是史官的操守,更是做人的优良品德。


文武小二郎


司马迁对项羽的喜爱,这对后来的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刘邦打败了项羽,却被演化成了流氓对英雄的胜利,在历史中英雄一般都不是流氓的对手,因为英雄爱惜羽毛,然而流氓毫无底线。

在“成王败寇”的思维影响下,项羽被司马迁和后来的学者成功塑造成了那个时期本应该成功的悲剧英雄,特别是大宋的才女李清照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历史的洪流中,出现这样一些漩涡,在所难免,西汉开国初期,当时全国形成了以“郡”、“国”共同存在的局面,结果诸侯造反而郡县却稳定,刘邦在平定异姓王英布叛乱,收了重伤,后来刘邦因病死于长乐宫,当时他62岁。

项羽,刘邦都是一起反抗暴秦的英雄,刘邦死后,他那个时期的英雄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刘邦的继任者,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汉朝“大一统”政体更为稳固,但是项羽死后,刘邦优待了他的族人,并将一部分人赐姓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就是那个时期的“蛮族”,完全是以一个野蛮人存在的。他擅长打仗,但对政治一窍不通,楚汉之争时期,项羽太想灭了刘邦,但他却一直无可奈何。

项羽与刘邦临别之际,两人都说到了“天”。项羽临死之前说道:“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刘邦临终之际大骂宫医:“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和顺应天命的刘邦相比,逆天而行的项羽,则更容易成为学者的偶像、历史的主角、命运悲催的英雄。另外,司马迁本人对项羽有深厚的情感,或许是因为他自己的遭遇,和英雄项羽一生的孤独非常相似,但他却逆流而行,英雄总是孤独的。

项羽和刘邦作古将近千年之后,唐朝时期柳宗元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局面写了《封建论》,主要是否定封建制,褒扬郡县制,反对复古,文中认为郡县制早晚要代替封建制,这是历史的潮流。


公元前


《史记》中的刘邦形象,肯定不是酒色之徒,项羽也不全是阳光。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笔下的人物既饱含个人的情感色彩,同时又不失真实性,怎么解读,全凭读者个人把握。自古读《史记》者,虽不全然赞同司马迁的立场,但是无人不为其中的精彩而大呼过瘾。

这就是《史记》的魅力,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受追捧两千多年,名不虚传。

汉武帝为何不生气,因为汉武帝大概率没有看过《史记》!我相信即便汉武帝看了,也不一定真的毁掉《史记》。

汉武帝极有可能与《史记》失之交臂

首先要知道一个前提,《史记》并非官修史书,而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私家著作。

古代修史,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朝廷出资组织的官修史书,一般由学术水平很高的官员担任负责人,由史官、学者等共同参与,主要针对前朝史,这类史书编修过程复杂,皇帝是肯定要审阅的。另一类就是私人作品,从编撰到刻印、流行,都是个人行为,知名度非常低。

《史记》就是私家著作,司马迁在世时,这本著作几乎无人知晓,直到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第一次将他献给了朝廷,并在极小的范围内流传。

即便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记》的价值和地位,都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直到唐宋,在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一批文学家的推崇下,《史记》才渐渐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

司马迁继承父命,编修《史记》是从汉武帝太初四年开始,历经十四年,至征和二年终止。之所以说是终止,而不是说完成,是因为征和二年很可能司马迁就去世了,《史记》很可能并没有最终完成,某些章节是由后人增补的。

征和二年是汉帝国最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巫蛊之祸,那一场灾难,导致全国十几万人丧生,案件审理一直拖到四年后的汉武帝驾崩,也没有定论。

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汉武帝与《史记》的交集记载,也就是说,年老体衰,被巫蛊之祸搅得头昏脑胀的老皇帝,恐怕根本没有精力去看这么一部煌煌巨作。更大的可能是,司马迁直到临终,也没有完全辍笔,他也没有时间考虑《史记》的流传问题。

从《史记》记载的内容来看,司马迁应该不会自找麻烦,将这本书献给晚年喜怒无常的汉武帝。

《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不能狭隘地理解

《史记》中,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偏向是非常明显的。按理来说,修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中立。偏偏司马迁打破了这个禁忌,《史记》中人物的饱满形象,就是来自于司马迁强烈的爱憎。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司马迁失去了公允,情感偏向在他的作品中只是调味剂,司马迁秉承了一个基本原则:保留事件的真实性。这才是《史记》被认为是史书,而不是单纯的文学著作的原因。

比如,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除了说他好酒色,但是不难看出刘邦的胸怀大志,高超的用人技巧,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胸怀天下的大仁大爱。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刘邦的态度是:不喜欢痞性十足的自然人刘邦,但是非常崇敬伟大政治家的社会人刘邦,同样对项羽也是如此。

其实列朝列代大有作为者,基本都逃不掉这个规律,完美如刘秀,也足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就下结论说司马迁贬低刘邦,褒扬项羽。

立场问题,让《史记》面目全非

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史记》了,自西汉末年《史记》流传开始,它就经历“刀劈斧砍”的命运。据列代史学家考证,《史记》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历经数次删减、修改和增补。

从官方第一次流传出来的《史记》版本,就缺了十章,最严重的一次删减发生在东汉,史学家杨终奉命,将五十二万字的《太史公书》,删减成了只有十万字的微缩本。倘若司马迁在天有灵,真的恐怕欲哭无泪。

《史记》为何遭遇这个待遇,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马迁的立场,被儒学家批判为离经叛道。司马迁受董仲舒影响,继承了公羊学派的思想,大力宣扬“汤武革命”,甚至替儒家所不齿的“货殖”立传。

无疑司马迁的这个思想,对统治阶级来说不利,也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标准。司马迁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著作,要想修改难度极大,这就是《史记》遭遇了多次大规模删减和增补的原因。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原版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恐怕比现存的还要辛辣!

假如汉武帝见到《史记》也未必是《史记》的末日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一个镜头,汉武帝看了《史记》后,勃然大怒,将书简扔进火堆,不一会儿又让人赶紧从火堆里捞出烧着的竹简。后来汉武帝特地找司马迁做了一次交谈,说,你的这本书让我气病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决定让它留存,它只是你的一家之言,所有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说。

这段情节虽不是史实,但是比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实情。汉武帝此人很暴虐,但绝不是昏君,假如他看到《史记》,可能会暴跳如雷,甚至可能杀了司马迁,但是应该不至于毁掉《史记》。最大的可能,他会封存,甚至让人删改。

征和二年的巫蛊事件后,汉武帝也对自己做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并改变了很多施政方针。这说明汉武帝为人虽暴虐,但是却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面对前无古人的煌煌巨作,千古一帝的他不可能认识不到它的价值,他可以杀掉司马迁泄愤,断然不会让著作毁掉。

其实,即便没有司马迁,宫中的史官们也会如实记录下每一件历史事件。按照规矩,皇帝是不能看史官记录的本朝史,汉武帝如果想掩盖真相,靠烧掉《史记》其实是徒劳无功的,这一点他不会不明白。





高高在下哟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史记》并非是一本如《三国志》、《唐书》、《宋史》那样只是记一个朝代或一个时期的史书,他上启三皇五帝、下至其所生活的年代。

那么他自然不可能和其他史书一样,将开国皇帝放在第一位,而将三皇五帝置后,这种情况就如你家要修族谱,总不能将自己的父亲放在第一位,而把始祖排在后面吧?

但同样的,也不是说任何人都能因为年代早就排在前面,如你吕尚、管仲再怎么厉害,年代再怎么久远也是臣,刘邦是君,君臣终究有别。

于是司马迁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根据人物身份的不同,分为记录帝王的本纪,记录诸侯的世家,记录将相名人的列传。所以大家都是在皇帝这个工作岗位上干过的,就不要分上下尊卑了,都是平级。

至于怎么排呢?简单,就按年龄吧。于是我们看《史记》的顺序依次是:《三皇本纪》、《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然后才是刘邦的《高祖本纪》。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项羽身份的定性,算是帝王呢?还是诸侯?如果算帝王肯定要排在刘邦前面没有争议,如果算是诸侯就要归入世家排后面去了。

最后经过考虑,司马迁还是把项羽归到了帝王,并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么解释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这个解释是合情合理的,楚怀王只是一个傀儡,政事实际是掌握在项羽的手中,并且最后项羽也“放逐义帝而自立”,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终究是得到天下认可的共主,列入帝王本纪并无不可。

更何况,《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这一点即使在《汉书·高帝纪》中也是承认的:

 二月,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背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

如果否认项羽的身份,不就是说刘邦的汉王也是伪王了?所以出于公正的角度司马迁将项羽列入了本纪中。

不过后来到了《汉书》中,写的是大汉朝自己的事,自然不允许将项羽一个人高悬在刘邦脑袋上了,可这么重要的人物又不能不写,于是就不承认他这个帝王的身份。所以在评价项羽时,班固虽然几乎完全照抄了司马迁的评语,却微妙的将号为“霸王”改为了号为“伯王”,一字之差成分就天差地别了,从帝王下降到了诸侯。于是被班固将项羽和陈胜并在一起,归入了列传之中,这其实是对项羽身份看法的改变。

可见项羽从司马迁的《史记》中位于刘邦之上的本纪,到之后《汉书》中和陈胜平级的列传,其实是时代变迁对项羽地位认识的改变。个人觉得这倒不能说是司马迁推崇项羽所致,反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突然且迅猛的崛起感到非常的惊讶,以至于通过重瞳的传言而怀疑项羽事不是舜的后代?但同时对于他“其亡也忽”的现象,并不十分认同他的所作所为。


潘不安讲究史


马迁为什么把项羽放前面,个人认为有几个原因:

一、司马迁虽然是汉臣,但也因故饱受朝廷迫害,甚至遭受“宫刑”,身心惨遭摧残,对汉王朝的感情十分复杂,心里的愤懑与不满是一定有的。加上当时皇室权威并不如后世明清之时那样大,士大夫阶层阶层低位相对加高,对皇权没有那么敬畏。司马迁把项羽放刘邦前面,《史记》最后还能成书,并在汉朝就流传开来,可见当时社会氛围还是较后代宽松很多。这就如同唐朝初年,李姓虽然是皇帝姓,但排位起初却在崔氏之后,后来唐太宗用皇权介入,才将李氏及外戚长孙氏排在前两位,崔氏改为第三位。中国古代皇权整体上是一步步在加强,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二、司马迁著《史记》主要是其一人之力,在书中可以夹杂诸多司马迁个人的喜好,与后代国家命多人修史又有所不同。《史记》主观色彩浓厚,具有极强的文学色彩,因此也被认为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司马迁对项羽和刘邦的描述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

三、项羽在反秦大业中立下大功,虽然最后输给刘邦,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把项羽列入本纪,是酬其灭秦之功。司马迁说:“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在灭秦之战中,功劳最大,虽然失败了,但功绩没有人比得上,那显然司马迁认为项羽功劳比刘邦大,刘邦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诡谋摘了项羽种的“桃子”


烽火野史


我国的史书有很多种体裁,比如编年体,这是以时间为主线来记录的,比较有名的著作有《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还有国别体,这是以单独的国家依次来记录的,其中《战国策》就是这种体裁;而官方所奉为圭臬的正史为纪传体,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即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鼻祖,在其后所著的“二十四史”中的其他史书均已《史记》为体例,进行编纂。

“本纪”在史书中是专门记录帝王级别事迹的专有名词,它始自《史记》,我国历史上对《史记》的评价颇高,作为“前四史”中的开山之作,历来的史学家都将其奉为史学界的瑰宝,由于秦汉交际之时战祸连年,丢失和破坏了很多史料,所以《史记》也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非常可靠的资料,尤其是司马迁著《史记》之时,正值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司马迁的很多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离经叛道之说,尤其是西汉期间,在经学的正统地位影响下,《史记》中那种言语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是受到批判和排斥的。

但是《史记》所绽放出的光彩依然不是哪个人或者哪个皇帝就能将其掩盖的,随着后世的发展,《史记》开始大放异彩,并成为编撰正史的范本。

咱们言归正传,回到题目,司马迁作为汉臣,为什么把项羽的次序排到刘邦的前面?

《史记》的体裁虽然是“纪传体”,但是也是有着详细的分类,《史记》中一共存在着五种纪传体结构,分别是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而这几种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本纪”来展开的,而《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十二本纪”之一,属于个人系列的单传。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尽管《史记》是“纪传体”,但是本纪作为主线,太史公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在《史记》开篇中,第一个记录的是《五帝本纪》,就是黄帝、颛顼、帝喾(ku)、尧和舜,随后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分别依次为《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帝本纪》、《孝景帝本纪》和《孝武帝本纪》。

通过简单地描述,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看到,本纪的排序是有时间因素的,秦之后便是楚汉争霸,在刘邦建立大一统的西汉王朝之前,项羽是一家独大,虽无皇帝之名,但已有皇帝之实,同时,司马迁本人对项羽这个人物非常欣赏,所以项羽列入本纪无可厚非。

说句题外话,吕后作为一个女流之辈也入了本纪,这是因为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她执行了刘邦的治国之策,国家在她的治理下是一步一步向上走的,并且,太史公对吕后治国的能力也是颇为赞赏,吕后也是历史上可以堪比女皇武则天的人物,只是没有称帝而已,列入本纪无疑,万不可因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斗争而抹杀吕后对于历史的功绩,她和戚夫人之间的恩怨属于宫廷内斗,无伤国运。

关于太史公撰写《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一些浅谈:

《史记》的完成时间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太史公因替李陵求情,而被处以宫刑,这部书是他在人生最大的逆境和屈辱中完成的,可以说太史公受刑这件事激发了他自身的极限,才有了这流传万世的史学巨著。

(李陵看到苏武)

尽管太史公官职并不高,但是太史公是祖传的史学世家,其家族自先秦时期开始一直都以史学传家,后世也是能人辈出,司马家族最有名的史学家有两位,一位是司马迁,另一位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同时还出过皇帝,结束三国混乱的司马懿家族也同太史公共祖。

从太史公的家世我们可以看出,其有丰厚的文化功底和知识储备,以及对待历史事件的一个专业态度,但是《史记》为什么能够在史学界有这么高的地位呢?主要原因就是太史公对待历史事件是以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完成的,不偏不倚,但是在进行点评和描述的时候又饱含了其个人的主观性,且文采奕奕,笔锋激扬。

太史公关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描写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明明项羽最后兵败自刎,可太史公却偏偏乐于将项羽的形象描写的非常高大,在太史公眼中,项羽是个百战百胜的将军,而高祖刘邦呢,虽然他是最终的胜利者,可是太史公却过于记录刘邦在战争时期的窘态,什么抛妻弃子,不敢出战之类的屡见不鲜,而就算项羽在死的最后一刻,其形象也是非常高大的,尤其是其退至乌江和乌江亭长的一席对话,令人充满着惋惜和敬佩之情。

在《项羽本纪》中,项王退至乌江边上,亭长备好船欲载其退回江东再图霸业,可项王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随后又将宝马赠与亭长:“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随后便与汉军死战,以一当百,战到最后一刻,已经无力回天,看到已经投降刘邦的曾经部下,还对他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随后自刎,真的是非常地悲壮。

而对于刘邦的成功,太史公更多的是对其充满政治智慧的赞许和评价,而对其品格的描写则是通过一些事情让人心里对刘邦充满鄙夷,在司马迁眼中,刘邦抛妻弃子,当皇帝后另寻新欢独宠戚夫人,欲废长立幼等等,但是司马迁作为史官是非常严谨的,对于刘邦的功绩也是做了非常客观的评价和记叙。同时,关于刘邦的成功,太史公也不乏有天命说的观点存在,他认为刘邦的屡次逃生,不是有高人相助,就是有老天爷帮忙,这也反映出太史公受到了其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和项羽相比,刘邦的形象显而易见略显低下。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可歌可泣的大英雄形象,他的一句“彼可取而代也”不知激励了古往今来多少豪杰,成就了一代霸业,同时太史公自身命运多舛,他着力描述项羽这种对命运的抗争也许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暗寓,之所以项羽能入本纪,除了其个人的历史功绩外,更多的可能就是司马迁本人对项羽的惋惜和敬佩之情吧,而他本人也是如此,处在西汉武帝时期,好友李陵被迫屈身匈奴,蒙受耻辱,他因替友发声,而惨遭宫刑,但是为了自己的志向又不得不委曲求全的活着,他赞扬项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是在激励自己,但是最终又不得不服从命运的安排,尽管他深知自己无法跳出这心灵和身体的牢笼,但是还是对项羽精神大加赞扬。

尾语:

在《史记》中关于项羽和刘邦的排序,是太史公依据时间顺序来进行记述的,但是看完《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后,又深深的感到太史公如此安排更有其个人意味在其中,太史公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也正因为太史公的褒赞,才有后世那么多文人墨客对项王进行诗歌歌颂。

探究历史变化之真理,研究人物的兴亡成败一定要读一读《史记》,最后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来结束这篇问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如果您认可本人的文章和观点,请您高举贵手点一下关注,或者点一个赞也是对本人最大的鼓励!谢谢啦!


鸿涵先生


回答此问题,我以为要剖析司马迁的个人观点;再就是比较一下项羽与刘邦两个在历史中的作用,最后才能略窥出排列次序的理由。

1、司马迁的个人观点:崇尚英雄人物,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长河,人们企盼有情有义式的君子式的人物,这种文化“底蕴”也延续至今。刘邦虽然是皇帝,可司马迁的“英雄”情结,注定要把项羽写得悲状与惨烈,他秉承不以成败论英雄为主线,又以客观事实依据,把项羽式的“霸王”气质写得回肠荡气,“力拔山兮,气盖世”,又把项羽式的“硬汉”情与义写得凄美动人,一曲《霸王另姬》,让人无法释怀,这些至今引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尚观。例如,李清照的《夏曰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北宋末年南逃民众逃离时,怀古讽今,呼唤项羽般的英雄出现。再如杜牧的《题乌江亭》里“江东子弟多才俊,转土重来未可知”,对末路英雄的项羽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与敬意。

2、客观的史实,表达了两种不同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秦朝经项羽的巨鹿之战,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分封诸候时,号曰西楚霸王,年二十五,故灭亡秦朝第一人非项羽莫属。当和刘邦争夺天下时,曾经的“兵神”韩信也吃亏不小,“鸿门宴”正是因为情义重,不使阴招,让刘邦有转土重来的机会。可见项羽喜欢光明正大行事,不玩阴手。四面楚歌时,可以自刎鸟江。反之,刘邦截然相反,被追时可将亲人踢下车,要挟父亲时,大言不惭说,可以分一杯羹汤。当皇帝后,公然在朝堂当着大臣的面撒尿,性侵并猥亵宫女,为了家天下,将“飞乌尽,良弓藏”演绎得淋漓尽致,足见人品之低劣。勿需多言,两种性格两种结果,自在心中。

3、司马迁不仅痛惜项羽,赞扬末路英雄情结,无独有偶,还有飞将军李广,都是作者赞颂的悲剧英雄。如若不然,也没有唐代诗人王昌龄,卢纶歌颂李广的诗,故此司马迁将项羽排在刘邦前不足为怪。


100118161352历史领域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自上古黄帝时期至汉武帝时期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统称,从三国时期“史记”由史书的统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与《资治通鉴》被后人称为“史学双壁”。



《史记》其中有十二本纪,分别是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

看到这里大家似乎发现了个问题。

其中项羽、和吕太后和其他的人物不太一样。


秦本纪以前的都是以朝代为本纪,由于年代久远太史公的资料整理难度大所以以朝代为本纪。

自秦始皇本纪以后都是以皇帝为本纪,但是项羽和吕太后除外。

首先,本纪是按照先后时间顺序为主线撰写而成的。

其次,本纪为帝王。项羽和吕太后(汉族刘邦的老婆)虽然不是帝王,但是他们却履行了帝王的权利。

秦末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其中项羽“巨鹿之战”奠定了领导地位,虽然楚人自立的楚怀王为天子,但是有名无实,实际话语权为项羽。

秦亡以后项羽分封各路诸侯实际上是履行了帝王的权利所以项羽能够入选本纪。


吕后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太后。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可惜被他母亲(也就是吕后)给吓出了精神病(人彘事件),最后英年早逝。

吕后大权独揽,后立的小皇帝如同傀儡,吕后提拔娘家人打压功臣杀害刘氏子孙,不似皇帝胜似皇帝,所以吕后能够入选“本纪”。

综上所述:项羽、吕后虽然他们不是皇帝但是却履行了皇帝的权利所以才能够入选“本纪”。

以上内容是对此问题的看法。

爱好历史的上班族。最近老婆做手术没有太多时间,只能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编写。


上班族聊历史


项羽杀了子婴、烧了秦宫后,在刘邦没有建汉立国之前,实际上西楚霸王是当时的天下共主。更何况刘邦的“汉王”实质上也是项羽所封赐。项前刘后,是历史事实,也无可替换。司马迁只不过是如实记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