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的11年,諸葛亮有多難?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五丈原,臨死前,劉備把一個明知道幹不成,卻又不得不幹的事業託付給了諸葛亮。

《三國志》中這樣記載: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死後的11年,諸葛亮有多難?


大家都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身上,但其實影響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是劉備囑託的終定大事。

劉備所說的終定大事,就是復興漢室。

然而,復興漢室的理想,已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大敗之後,變得越來越渺茫了。

但是,為了保證政治上的號召力,鞏固蜀漢政權的正統性,復興漢室的大旗不能倒,討伐漢賊的行動不能停。

明知道幹不成、卻又不得不幹,諸葛亮到底該怎麼幹?


一、以北伐止內亂


劉備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帶了一頂高帽子、下了兩個小目標,幹了一碗熱雞湯。

一頂高帽子是“君才十倍曹丕”

。(亮兄才華卓越,頂十個曹丕”。)

兩個小目標是“必能安國”“終成大事”。(前一個是治理蜀國安定富足,後一個是引兵北向,復興漢室。)

一碗熱雞湯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劉禪不給力,你把他丟下,自己幹吧。)


真是言簡意賅、字字珠璣。

就這短短的幾句話,諸葛亮還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看看諸葛亮面對的局勢:

劉備夷陵兵敗,病死在白帝城,基本堵死了蜀漢收復荊州的可能性,丟了荊州,蜀漢就只剩下益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


劉備死後的11年,諸葛亮有多難?


四川是一個盆地型平原,中間沃野千里,周邊群山環繞,既是天府之國,又有蜀道之難。

所以佔據四川就等於擁有了一塊兒上好的根據地:易守難攻、自給自足

四川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割據政權偏安一隅的首選之地。


如果漢室不可復興,單從地理因素分析,諸葛亮可以輔助劉禪偏安一隅,當個地方皇帝是最佳選擇。

但是四川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川人治川。外來的皇帝很難反客為主。

“我出不去,你進不來”,是四川地理環境造成的一個現實背景,天下還沒有開始大亂,四川就開始窩裡亂鬥了,等天下安定、四海臣服的時候,四川還在窩裡亂鬥。儼然就是一個國中之國。

因此也就有了“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

四川的自給自足和閉塞交通,決定著外來政權的進入門檻非常高。漸漸地也就形成了川人治川、軍閥混戰的歷史特點。


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王劉湘帶著川軍出川抗日。1938年1月20日,劉湘在漢口去世。

蔣介石看到了機會,深諳川人治川的蔣介石迅速調派同樣是四川人的心腹愛將張群接任四川省主席,以為可以借張群的老鄉背景,安撫四川,藉此機會徹底接管四川。

儘管如此,還是遭到了劉湘部下的一致反對,無奈,蔣介石飛臨成都,發表了一通講話,並決定親自兼任四川省主席,在抗日的特殊形勢下,川人才勉強接受。


劉備死後的11年,諸葛亮有多難?

劉湘(1888年-1938年)


諸葛亮面臨著和蔣介石同樣的困局。

劉備混江湖,一直靠的就是身份的自我包裝,而不是實力的碾壓征服。

現在如果拋棄了復興漢室的精神號召力,躲在蜀地當土皇帝,又沒有過硬的軍事實力,自然也就很難在四川立足。


而且劉備面臨的不同利益集團的矛盾,更為嚴峻。

劉備從河北起兵,帶著關羽、張飛、趙雲,這是青州幫,到徐州的時候,有糜竺、糜芳兄弟的加入,這是徐州幫,到了荊州,又有諸葛亮、魏延和黃忠等人的加入,這是荊州幫。

劉備帶著這些五湖四海的兄弟,打著復興漢室的大旗,一屁股把益州牧——同是皇室宗親的劉璋撅了出去,佔了四川。

之後又吸收了法正、李嚴這些劉璋的舊部加入,最後還有涼州歸來的馬超和曹魏歸降的姜維。


四川就這麼大個地盤,承載著如此複雜的內部政治結構,還能正常運轉,尤其是保證四川本地士族集團的服從,抑制川人治川的本土情緒,靠的就是復興漢室的政治理想以及漢室宗親的血統身份。

一旦政治理想被稀釋,或者漢室宗親的身份認同感降低,地頭蛇就難以壓制了。

自從荊州丟失、關羽、張飛被殺之後,蜀地就已經有反叛勢力抬頭了。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益州有一個叫黃元的郡守看劉備情勢不妙,趁機發動叛亂。

後來夷陵戰敗,劉備病死不久,最南邊的三個郡同少數民族一起也反叛了,諸葛亮南下平亂。

然後就有了諸葛亮的“七擒孟獲”,抓了又放、放了又抓,希望通過懷柔政策,消解內部矛盾。這實屬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


劉備死後的11年,諸葛亮有多難?

七擒孟獲


因此,查看四川的歷史,你會發現:

四川是最合適的偏安一隅之地:群山環繞、易守難攻、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四川又是最保守的難以紮根之地:川人治川、外來的和尚難唸經。

面對這樣一個四川,諸葛亮偏安一隅不可為。

面對力量懸殊的曹魏,復興漢室的理想也很難實現。

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可是局勢很難讓諸葛亮猶豫太久。


隨著關羽、張飛、劉備的相繼死去,以及荊州丟失,蜀漢的根據地益州(四川)變得越來越不牢靠。

這也是諸葛亮出師表中開頭說到的: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備死後的11年,諸葛亮有多難?


為了實現劉備的託孤大任,諸葛亮只能以最不偏安一隅的方式保證蜀漢的偏安一隅。

這種方式就是發動北伐戰爭。以北伐曹魏、復興漢室之名討伐漢賊,繼續標榜蜀漢政權的正統性,增強內部凝聚力,消減各方利益集團的矛盾。保證蜀漢的穩定。

北伐戰爭就是諸葛亮的以攻為守:以對外(曹魏政權)進攻,實現對內(蜀漢利益集團)防守。如果,運氣好的話能夠把曹魏也收拾了,那就更好了。

以戰爭的方式消解政權內部的困局,這是政治學範疇的邏輯,也難怪後人多評價諸葛亮政治水平優秀、軍事水平一般。就連陳壽在三國志中也這樣認為: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樣理解,就至少可以解釋以下三個問題:

1、 蜀地明顯利守不利攻,諸葛亮為什麼總是主動出擊?

只有主動出擊,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即使打不贏,撤回來也不會有太大損失,不然小小的川蜀怎能七年之內經歷六次北伐均鎩羽而歸,卻仍然將政權繼續維持了二十年?


2、 蜀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弱於魏國,諸葛亮為什麼屢次發動北伐;

不通過北伐戰爭,實行全國動員和戰時控制,並且繼續扛起復興漢室的大旗,維持蜀漢政權的法統地位,四川本地士族集團恐難以臣服,勢必叛亂不止,則蜀漢政權危矣。


3、 諸葛亮六次北伐中,沒有大勝,也沒有大敗,諸葛亮為什麼如此謹慎;

既然北伐戰爭是一場政治目的為主、軍事目的為輔的政治戰,可以不勝、不能大敗的底線不能破。一旦破了,蜀漢遭受重創,四川本地士族集團必將叛亂四起,則蜀漢政權危矣。


二、贏也好、輸也罷,必須全身而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軍事家蔣百里對蔣介石政府說了一句名言: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他講和。


劉備死後的11年,諸葛亮有多難?

蔣百里(1882年~1938年)


中國地大人多,日本一次又一次的戰術勝利並不能轉化為戰略上的定局,只要我們不講和,日本的一次次的勝利終將被反噬。怎麼吃進去的最終還要怎麼吐出來。

這就是抗日戰爭時期,戰略上的著眼點。


同樣,作為戰略高手,面對一個疲弱的蜀漢,諸葛亮的北伐戰爭,同樣有著自己的著眼點

那就是:贏也好、輸也好,必須全身而退。


諸葛亮的北伐戰爭,戰爭的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

通過興師討賊,讓國家處在長期對外戰爭的狀態,以便對內進行壓制,穩固劉備政權在蜀地的穩定性和正統性。

單純從軍事角度看,如果為了勝利鋌而走險、不計犧牲的話,北伐戰爭一旦失利造成重大損失,會把羸弱的蜀漢政權變得更加脆弱,反而加速蜀漢的滅亡。

諸葛亮一生謹慎,肯定不會意氣用事,輕易豪賭。


因此,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偷襲長安的奇襲計策時,諸葛亮沒有采用,反而是策劃了一份最為穩妥的中規計劃:

先是出祁山,沿西北而上,繞上半圈,取隴右,之後屯田駐兵,培植新的根據地,並且發展聯合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一起,會同蜀漢從關中北出的部隊三面夾擊,攻下長安,問鼎中原。


這個戰略計劃的好處是風險小,因為隴右之地本就荒涼,也是曹魏軍管的薄弱之地,即使大戰,不至於硬碰硬大傷元氣。所以才會有蜀漢五次北伐,即使失了街亭、死了諸葛亮,蜀國仍然進退從容,存國達29年之久。

這個計劃的劣勢就是計劃龐大,費時耗力,效果緩慢,並且未必見效。所以才有了七年五次北伐,而最終幾無收穫。


反過來假設,即使諸葛亮經漢中,翻越秦嶺直抵關中,佔領了長安,也難以問鼎中原。

因為戰役的勝利和戰爭的勝利是有區別的。

蜀和魏的實力懸殊,無論人口、地盤還是經濟實力都有很大差距,硬碰硬的持久戰諸葛亮打不起,這就是所謂的拿下了卻吃不下,吃下去了卻消化不了。

相比於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雖窮,但是地廣人多,蔣介石政府可以依託四川同日本打硬碰硬的持久戰。

而諸葛亮卻只能繞到地廣人稀的隴右去佔地盤、屯田練兵,通過擴大根據地的方式提高實力,與曹魏決戰。

這已經是諸葛亮在現有的牌面上所做出的最優解。

所以,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一般的觀點,卻是忽略了那句話: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


三、 劉邦能做的,劉備卻做不到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道四川: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這是諸葛亮給出整體戰略中的重要一環,七年之後,劉備打敗劉璋,佔據益州,自此,三分天下才真正形成。

但是要仿高祖佔據四川而成帝業,劉備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劉備死後的11年,諸葛亮有多難?

隆中對


劉邦為什麼出川僅用了一個月,諸葛亮出川的時候用了七年都沒出來?

劉邦所面對的局勢,是諸侯割據,除了項羽之外,其他都相對弱小,不成氣候,即使項羽實力雄厚,但其人剛愎自用、有勇無謀,身邊能臣出走殆盡,不足為懼。

而劉備面對的確是曹操這樣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北方政權。

後漢十三州,曹魏獨佔十州,曹操一代梟雄,士族能臣紛紛歸附,劉備自己呢卻是連益州這個唯一的地盤還是從同族宗親劉璋手中奪取的,後方根據地一直不穩固。

等到劉備兵敗而亡的時候,益州就接連發生叛亂。


所以,四川還是那個四川,劉備時期的天下卻早不是劉邦時候的景象。

這就像拿著舊地圖來看路,路還是那個路,景象卻已經大變。

總體來說,相較於劉備,劉邦所面臨的阻力更小。

所以劉邦能做的,到了劉備這裡,儘管由諸葛亮親自操刀,還是做不到。


四、他太難了,也太累了


劉備死後的11年裡,諸葛亮謹小慎微卻又剛正不阿,一方面平衡所有人的心理,儘量避免各個階層的人心不滿,所以實行嚴刑峻法,保證公正,一方面休養生息,調配資源,制定戰略,五次興兵北伐。

他太難了,也太累了!


劉備死後的11年,諸葛亮有多難?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第五次北伐失敗,儘管如此,蜀軍全身而退。

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劉禪採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蜀國滅亡。

從諸葛亮死到蜀國滅亡,中間隔了29年。”


這就是鞠躬盡瘁的一代名相,對劉備託孤做出的最大努力。

如果劉備知道這個結果,不知對這位託孤大臣的成績是否滿意?




注:

寫這篇文章期間,研究蜀漢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時,發現了一個特別有趣又有料的牛人;

他是錢學森的岳父,金庸的姑父,徐志摩的至交,梁啟超的學生

他就是近代軍事理論家第一人蔣百里,著有《國防論》;

下期我會寫一寫他的精彩故事!

關注麥小野,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