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真的平庸嗎?將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就知道他野心勃勃

中國歷史上歷經了很多個朝代,雖然每個朝代現在的時間、做出的功績都有所不同,但是正是因為這些存在的存在,才成就了中國繁榮的歷史。再說起古代那些繁榮的歷史朝代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會提起唐朝,唐朝在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唐盛世將當時的中國推至到世界的頂峰。眾所周知,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他起兵攻打隋朝奪取長安,才建立了唐朝,讓中國走向一個更加強盛的時代。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會在史書上記載上他們的功績,被後人歌功頌德,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的一生甚至被賦予傳奇色彩,成為有名的千古一帝,關於他的歷史故事,直到現在也被人們嘖嘖稱讚。

李淵真的平庸嗎?將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就知道他野心勃勃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都是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但是相比於朱元璋,李淵就顯得非常的平庸了。但是真實情況真的如此嗎?作為大唐盛世的創造者,歷史上對於李淵的評價,並沒有多麼的厲害,但是對於後來繼位的李世民,卻給予了極致的誇讚。甚至在一些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出,李淵之所以會創造唐朝,並不是因為自己的才能多麼的厲害,之所以會取得後來的成就,歸根究底都是因為李世民,正是因為李世民在戰場上立下了那麼多的戰功,才有了後來的唐朝建立。李世民當了皇帝后,就開始對自己歌頌頌德,甚至為此不惜將李淵黑的一無是處,其實他這樣做,主要也是為了掩蓋自己謀奪皇位的不正當方式。雖然後來歷史也沒有給李淵正名,但是不管怎麼說,李淵的確有很大的治國之才。

李淵真的平庸嗎?將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就知道他野心勃勃

李淵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平庸,但是實際上卻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物,他是太原起兵謀反的主謀,而且有著很大的野心,對於謀反這一件事,其實他也計劃了很久的時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他4個兒子的名字是隱含著特殊含義的,聯繫起來就能充分暴露他的野心。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許是他早就謀劃好了要造反,這4個兒子的名字,也預示著他後來真正騎兵謀反建立了唐朝的整個過程。李淵的大兒子名字叫做李建成,建成,就有著建功立業終會成功的意思。起兵謀反,就意味著要經歷無數的戰爭,有戰爭就會有勝敗,從這個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他想讓自己在戰爭中獲得成功。事實真的如此,在不斷的戰爭中,他不斷的取得成功,最後終於成功打下了長安,建造了唐朝,可見這個名字還是很有寓意的。

李淵真的平庸嗎?將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就知道他野心勃勃

李淵的次子就是李世民,這個名字也有著特殊的含義,李淵成了皇帝之後,建立了唐朝,就開始休養生息。畢竟經歷了長達幾年的戰爭,百廢俱興,所以他積極的改善民生,希望在民間有一個較好的聲譽,同時還和各路的諸侯進一步交好,讓唐朝快速穩定下來。為了顯示自己是一個明君,他將隋朝的一些暴政全部都廢除了,最後也真正的做到了濟世安民,也恰好的體現了世民這個名字。李淵的三子叫做李玄霸,也有歷史稱其叫做李元霸,玄霸這個名字,也體現了他的野心,表明在不久的未來,他和隋煬帝之間肯定會發生一戰。李玄霸天生神力,未來肯定會成為一名悍將,繼續幫李淵打天下,那是讓人可惜的是,他還沒來得及建功立業,就夭折了。

李淵真的平庸嗎?將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就知道他野心勃勃

李淵的第4個兒子,名字叫做李元吉,他和李建成的關係非常的好,以至於後來成了李世民的敵人。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兄弟幾人的關係還是比較親切的,畢竟沒有利益上的衝突,兄弟幾人團結一致,一起幫助李淵奪得天下。元吉,這兩個字也代表了李淵征戰天下的豪情,尤其是元這個字,就有元首的意思,比如說皇帝的衣服,古代的時候就被稱為元服,這不就代表著他在未來可能穿上皇帝的衣服嗎,不就是意味著希望自己將來可以君臨天下。但是他的結局並不是很好,因為和李世民為敵,最後被殘忍殺害,就連他的妻子,也被李世民收入後宮。

李淵真的平庸嗎?將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就知道他野心勃勃

其實站在公正的角度上來看的話,李淵也算得上是千古明君,他的一生也充滿了傳奇。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最後建立了大唐朝,而且也是很有治國之能的。按理說後人也應該對他歌功頌德,但是因為李世民的繼位,卻被抹黑了這麼久,也是讓人覺得可惜。唐朝歷史上最多的記載,就是李世民多麼多麼的厲害,而與他同時期的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卻沒有多少的記載,這也是出於李世民政治的考量吧,畢竟他是當時的統治者,有部分歷史的記載,也是要受到統治者的左右的,這一點還是比較現實的。實際上,李淵並沒有歷史上表現的那樣庸碌無為,那個有的學者表示,他肯定在韜光養晦,要不然也不會在後來起兵謀反的天下。當然李世民也是有非常能力的,在戰場上爭霸天下,要不然也不會將他的光芒掩蓋過去,以至於後來人們在提起唐朝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世民,而不是作為開國皇帝的李淵。

李淵真的平庸嗎?將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就知道他野心勃勃

參考文獻:《舊唐書》 《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