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閉兒家庭教育中,為什麼越是優秀的父母,言傳身教更重要?

對於一部分自閉症等特需兒童來說,感覺統合訓練在其康復訓練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是很多實例證明,只有經過感覺統合,人類才能完成那些高級而複雜的認知活動,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

從廣義上來講,人體感覺器官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感。

但是,對於特需兒童來說,感統失調則會由於發育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運轉時,就會出現行為和語言的障礙,就稱為感統失調。

雖然單純的感統失調不一定是自閉症,但是大部分自閉症患兒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

那麼,感統失調的表現有哪些呢?

從總體上來說,主要包括三大系統:觸覺、前庭覺、本體感的失調。

很多特教老師和家長也逐漸認識到了感覺統合訓練對於自閉症等特需兒童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常規的正常的感統訓練中,卻依然存在很多的誤區,也正是因為這些誤區的存在,導致了兒童感統統合訓練中出現不間斷的問題。

在自閉兒家庭教育中,為什麼越是優秀的父母,言傳身教更重要?

感覺統合訓練中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誤區1:

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一輩人,會在潛意識中認為,感覺統合失調不是天生的,不用經過感統訓練,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就會自然而然變好甚至痊癒。這就和大部分老人認為的“貴人語遲”是一個道理。

誤區2:

孩子身體各方面出現問題了才需要進行感覺統合訓練。

例如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走路交叉不足以使其摔倒,輕微的腳尖點地和缺乏平衡感,不敢盪鞦韆並不是感統失調,所以不用進行康復訓練,甚至不用管就好了。

誤區3:

感覺統合訓練交給老師就行了。

很多星兒家長藉口自己年齡大了,學習能力有限,沒有時間帶孩子訓練,所以發現孩子身體症狀出現問題後,就全權交給機構老師,不問不顧,在機構不和老師溝通,回家也不再繼續訓練。

誤區4:

感覺統合訓練就是大運動或者刻板的鍛鍊。

從廣義上來講,人體感覺器官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感。因為,單一的感統訓練並不適合一個孩子,而綜合性的系統訓練也不適合所有孩子。

誤區5:

忽視兒童之間的個體差異,同時,又過分高估兒童的承受能力。

很多星兒家長會覺得運用同一套標準對自己孩子康復訓練更好,所以看到其他孩子做了某項運動效果明顯,就要求老師也開始給自己孩子運用。其實這是不科學的。

每個感統失調的孩子在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都是要做前期評估的,這也就是為了給存在個體差異的孩子制定符合他們本身需求的課程,才會事半功倍。

誤區6:

忽視“多動”與好動的區別,忽視智力發育落後導致的感統失調還是單純的身體不協調。

一部分兒童會因為智力發育落後或者嚴重的由腦癱引起的感統失調方面的問題,這些孩子的訓練方法和單純感統失調的孩子是有很大不同的。

同時,多動症是一種起病於兒童時期,以與年齡水平不相稱的注意缺陷、行為多動和情緒衝動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發育障礙。這些患兒同時患有學習障礙、情緒障礙,以及適應障礙等,對其學習,社交,生活都會產生廣泛而消極的影響。多動症是心理障礙與行為障礙的綜合徵。

而好動是孩子的天性,頻繁的好動肯定是小兒多動症的一種表現,但是也不能說孩子好動就是多動症。

在自閉兒家庭教育中,為什麼越是優秀的父母,言傳身教更重要?

誤區7:

感覺統合訓練量越大越好。

很多星兒家長的焦慮就來源於只要發現孩子多動或者出現了感統失調,就開始高強度,密集性,做各種遊戲。這其實反而會引發更多問題。試想,逼迫一個正常孩子做各種運動都會累到虛脫,有強烈的情緒牴觸,更何況本身存在情緒問題的自閉症孩子呢!

大量使用感統訓練、單一使用感統訓練顯然是不科學和不明智的,任何事情都講究循序漸進、量變達到質變。欲速則不達,感統訓練應嚴格根據孩子具體情況,切不可認為只要感統訓練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誤區8:

感統訓練越早做越好。

相比於那些拖延孩子語言治療和感統治療的家長,過早地讓孩子從早到晚地進行感統訓練,也是不切實際和不科學的。比如,有些意識強烈和高知家庭,一旦發現孩子到了“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十二走”的時候沒有按照普遍認為的這個時間規律成長,就會急切地誤以為孩子出了問題,然後就開始鍛鍊孩子走路,甚至半歲就用學步車或者大人拉著孩子學習走路。

這不僅不科學,長期過早地鍛鍊反而會引發孩子更嚴重的倒退。而一些感統失調的孩子就是因為過早地使用學步車導致的。

誤區9:

發現訓練一段後沒有效果就暫時放棄;剛剛實施干預方案的時候發現情況更糟了,以為處理方式錯誤,於是停止。

實際上,家長認為孩子的症狀會隨著時間問題行為自然消退,但實際上,如果造成問題行為的原因不變,時間越長越難改變。其次,剛剛實施干預方案的時候發現情況更糟了,以為處理方式錯誤於是停止,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況,你應該繼續的。第三,斷斷續續干預,這個極其危險,可能造成問題行為越來越嚴重,因為問題行為被間隔強化了。第四,沒有仔細找到問題行為的原因就隨意干預,有時候問題行為形成的原因確實不是一下就能看出來了,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專業老師過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評估來做判斷,

幾乎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有其真正的原因,不要因為還沒有發現原因就隨意判斷為想象中的原因。

誤區10:

忽略家長的介入,甚至很多家長根本不願意介入。

以美國為例,幾乎所有的機構都會將家長培訓納入機構服務內容,因為自閉症的干預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的,和環境密切相關的事情。就干預時間上來說,有效干預時間是每週25-40小時,一般機構一週可以為一個孩子完成10個小時,剩餘的時間就需要家長在家裡完成。

在美國,治療師和孩子的比例是45:1尚且如此,在我國治療師和孩子的比例是2000:1,如果沒有家長的介入,大多數的孩子基本上無法得到有效的干預。就環境的角度來說,自閉症的大量訓練都需要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尤其是家庭環境中存在大量生活場景,對於孩子的語言,認知,社交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這個部分幾乎是機構相對結構化的環境無法替代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感統失調並不單單只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感存在一定的不足,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和症狀,因此就需要經過系統科學的培訓,感統只是作為重點,語言、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都需要在感統訓練過程中加入。

在自閉兒家庭教育中,為什麼越是優秀的父母,言傳身教更重要?

以上就是關於自閉兒感統訓練時出現的十大誤區。

那麼針對以上誤區,除了進行專業的康復訓練之外,在訓練之前如何在自然環境中創設遊戲氛圍呢?訓練中目標的制定如何設定?

1、正如前文列舉的十大誤區提到的觀點,家長的介入對於感統失調兒童的恢復有著事半功倍的巨大作用。也正因為此,包括在康復機構和在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創設遊戲氛圍就顯得特別重要。

2、只有在自然環境中,才可以讓孩子比較容易應用習得的感統方法,一旦需要就用得上。如果訓練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社交,應用到生活中,那麼,在自然的環境中訓練是比較適當的。

當然,自然環境的創設不應該太複雜,在家創設簡單的環境,這個環境是必須高度控制的背景環境,儘可能減少令孩子分心的事物。

3、康復訓練進行的環境和房間,窗簾要拉上,周圍牆壁也不能有任何裝飾。

4、把不相關的物品藏起來,甚至無關的設備不要放房間裡。除了對應訓練項目的設備外,避免擺放其它設備,應當逐個訓練。

5、父母要學會引導式參與,篩選出對孩子重要與不重要的事物,規劃除孩子訓練的課程安排,家長學會引導式參與的目標是使孩子很快能自己主動參與,逐漸成為共同遊戲的共同創造者。

6、康復訓練時,記著要引導孩子開始構建互動,並且敏銳地觀察孩子的反應,家長學會引導互動,知道孩子要注意觀察學習。放大自己的情緒反應與姿勢表情,採用誇張的臉部表情以及說話音調,藉此獲得孩子最大的注意力與回應。

7、家長要學會控制活動,以及控制孩子去接觸其它物品的幾率,嚴格限制環境中會讓孩子分心的刺激物,也控制孩子能接觸收到的變動次數。父母自始至終必須嚴格要求孩子配合他們的步調。

8、構建一個能提供安全感與可預測性的環境。隨著孩子游戲過程中瞭解整個環境之後,逐步添加變化與新奇的事物。千萬不要急,當孩子感到困惑時,把複雜再降低一點。

9、目標不能太死板,需根據孩子能力以及實際情況來制定或者更改目標。

10、父母創設的環境中的遊戲,必須是孩子與父母的體力都能夠執行,並且能一起在家練習的。例如,兩人丟球遊戲,對肢體協調能力有障礙的孩子就會太難了,但如果把皮球改成氣球,孩子就有可能辦到並且喜歡上這個遊戲;對孩子來說,跑跑跳跳都可能不成問題,但是對於年邁的爺爺奶奶以及懷孕的媽媽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同樣地,規則也必須簡化到孩子可理解的範圍內,否則在第一次遊戲示範介紹過後,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就無法集中在學習如何玩該遊戲,而是吃力地參照他擔當的動作與表情了。

歸結一點,自閉症等特需兒童的感統康復訓練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越長時間越大量越好,同時,父母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越是優秀的父母,言傳身教更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條件,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在遊戲中進步。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閉症療育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公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蝸牛世界觀(ID:wnsjg5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