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内厚道人:马志明、石富宽、李金斗回忆高英培先生

马志明老师回忆高英培先生:他的作艺、为人都令人怀念

每每忆起与高英培先生的交往我都感慨不已,他的作艺、为人都令人怀念。

高英培先生是赵佩茹先生的得意弟子,得过赵先生的亲传,活路很正。1952 年他加入和平区相声队。我与英培先生相识,是在1957 年以前,那时,我经常到和平区相声队去玩儿。当时,他就以台风火爆、热情饱满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相声界内厚道人:马志明、石富宽、李金斗回忆高英培先生

高英培、范振钰上台以前只要见了我,总爱问我“想听哪段?”,可说是“有求必应”。这种待人诚恳热情的美德,是他身上最闪光的地方,即使后来被定为“十大笑星”以后,也不曾有丝毫的改变。他调到北京进了全总文工团,我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每次我去北京演出,他总要接我到他家中畅聊,并亲自为我做我爱吃的饭——牛肉面片。

艺术上,高英培先生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新路。他的表演风格非常独特,那种热情如火,劲爆干脆的台风,带来了强大的感染力。同时,他在节目的创新上,所下的功夫也非一般演员可比。很多节目都是拿到了本子之后依照自己的风格特点进行了二度创作,使得语言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贴近生活。

相声《钓鱼》本来是我父亲马三立根据一个市井故事创作并首演的返场小段,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台录音,现在广播里还时常播放,后来英培先生将这段作品加入很多自己的理解,注入了很多个人风格鲜明的元素,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成为经典。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返场不说《钓鱼》观众是不让下台的,我父亲以后再没说过《钓鱼》以示对他二次创作的认可。

他的品格和艺术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石富宽老师回忆高英培先生:尊老爱幼 疼兄爱弟

相声界内厚道人:马志明、石富宽、李金斗回忆高英培先生

高英培先生台上是艺术家,其台下的人品那是有口皆碑,尊老爱幼,疼兄爱弟。

他到北京之后,经常回天津,看望当时住在天津干部疗养院的马三立先生。去的时候,总是带不少北京的土特产和焦圈、豆汁等风味小吃,还经常让徒弟孟凡贵开车往返京津,看望马老。

还有,高先生对我的师父高凤山也非常孝顺,在北京工作期间,每月起码有两至三次到我师父家拜访,陪老爷子聊天。

他非常的谦虚、谨慎,特别有大师哥的样子。来北京后,他带来了很多好作品。比如《下棋》《洞房破迷信》等,他演出之后效果非常好,我和耀文通过跟他一起演出,看了几场,后来我们就把这两个段子学会了。

学会了怎么演?后来我们见到高先生,开门见山地说:“哥,您的《下棋》《洞房破迷信》我们哥俩学会了,打现在起,您就别演啦。”他听后哈哈大笑,然后说了句:“得了,好兄弟,听你们的,你们演,我不演这两段啦。”由此可见,他在业务上、生活上是个非常宽厚的人。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来北京之后,组团演出相声大会非常多,演出地点都是首都体育馆、工人体育馆这样的大场地。相声大会攒底是个大难题,为什么呢?因为观众多,当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有许多人快到底时总想着早走会儿去赶公交。所以,攒底的演员非得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留住观众,这项任务很难。

结果,只要在体育馆举办相声大会,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推举高范攒底!这时候高英培从来没有推脱过,与大家争执。总是哈哈一笑,“行了,我们攒底!”把最艰巨的任务揽过来,演出效果非常非常的好。

李金斗:我心中的老师——义父高英培先生

我很钦佩高英培先生独特的相声风格。干爹演出的每一场都一样的热烈火爆,本来比较冷清的场子,只要怹一上台,便顷刻间把浑身的热能传递并感染到每一位观众。一句普通的台词,通过高先生认真、神满气足地说出来,舞台上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啦。

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年,我跟高英培、范振钰两位先生回天津汇报演出。因为老二位有近三年没和天津观众见面了,在体育馆连续演出三天,场场爆满。第一场演出时,干爹是最后一个节目,当主持人把怹的名字刚说出来时,体育馆观众们就全体起立高喊:“高大爷,您可回来啦!”

相声界内厚道人:马志明、石富宽、李金斗回忆高英培先生

我干爹当时感动得泪如雨下,然后怹就跪在了台上。我们上前把高先生搀起来,然后怹用浓厚的天津话说道:“天津亲爱的父老乡亲,我想死你们啦!”这时掌声雷动,笑声掌声连成一片,我和后台的演员们全都被感动得哭了。

我干爹就是特别的亲民,跟老百姓近,怹演出节目“老百姓满意就高兴”。有一次在长春演一个新节目叫“石厂长”,效果不佳。还没到后台就大嘴巴子打自己,跟我说:“斗儿,今天的演出我对不住观众啊。”

我说:“爹,您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怹说:“不,我要连夜改好。”老二位通过一夜的修改,第二天晚上演出效果极佳,怹高兴得喝多了。

高先生的相声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神态语调都很夸张,但不失态,与稍显木讷的范振钰老师合作,正好形成反差和互补,当年红极一时,行内人称他们二位为“高范”、“角儿”、“大场”、“底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