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自称“我大明国怎么样"这种提法对吗?

史书行者


明代绝不会出现自称“我大明国”的情况。原因很简单,那时,在中国的角度不存在国与国对等的情况。也就是说,中国皇帝是万邦之主,是皇帝,是天子,其它无论是藩属国还是敌对国,都只是“王”,国与国不对等,皇帝与国王不对等。所以绝不会出现明朝君臣自称“我大明国”的情况。

如果遇到需要自称的情况一般有两种:

一、“我天朝”

万历三十六年四月庚辰:“礼科给事中胡忻题:朝鲜国王李昖两子,临海君珒居长,光海君珲居次。今国王即世,其妃金氏为次子请封光海君珲,业以署国事告讣。夫使该国安陋承舛,不禀俟我天朝则可废置……”(见《明神宗实录》卷445)

天启四年正月十六日:“令天下后世谓今日邪术用兵,已非我天朝堂堂正正之体。况其不验闻之中外,不将笑破夷虏之口,而大损中国之威哉?”(见《明熹宗实录》卷7)

二、“我大明”

洪武十五年春正月辛巳:“奏振皇纲之曲曰:周南咏麟趾,卷阿歌凤凰,蔼蔼称多士,为桢振皇纲,赫赫我大明,德尊踰汉唐。”(见《明太祖实录》卷141)

永乐十五年八月丁卯:“宣圣情怡怿,作我士类,世有才贤,佐我大明,于万斯年。”


南朝鲜有些古装影视剧中出现过称明朝为“明国”,我不敢判断私下有没有这种情况。但就朝鲜官方史料《李朝实录》中,绝没有这种称呼,一般称“天朝”或“大明”,没有加“国”字的记载。因为,明朝和朝鲜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是天下与国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人心中的历史


明朝不会自称“大明国”,只会称“大明”,类似的“大清国”也是近代条约外交后才有的说法。下面,本文将从“国”的含义以及之后“大清国”之名的产生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古今“国”之不同 首先,关于“国”的概念,古今即有极大差别。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过亡国与亡天下的说法。在古人的世界观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所谓的“国”是指王朝,也可以说是政权,因此,诸侯、藩属皆可称国。而“天下”是指受中华文明影响的世界,包括朝廷直属的州县、通过羁縻间接统治的边地,以及朝贡称藩的属国。 明朝作为朝贡体系的中心,不能与其他的“国”平起平坐,明朝皇帝“王化”所及,也绝不仅仅是一国之地。所以,明朝不会自称为国,也没有“大明国”之说法,即使是国,也是称为“中国”

二、条约外交中的“清国” 近代国家的概念,是由领土与民族等因素构成的,而中国从王朝国家到近代的国家的转变,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西方条约外交体系的结果

清朝称“大清国”并非所愿。在近代条约外交兴起前,鲜有“大清国”的说法。即使在近代外交中,清政府对西方称其为“中国”极为乐意,因为在传统朝贡体系中,称清朝为“中国”是对其中心地位的肯定。 在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中,传统的朝贡体系被打破,清朝丧失了天朝上国的优越地位,并接受了近代的国家观念,“大清国”才成为其正式称呼。





速看历史剧


感谢提问。作为大明朝的子民,当有如此自信,自称“我大明国如何如何…”

作为拜读过当年明月所著《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对明史略知一二。出于对明朝开国猛人们莫名的崇拜感觉(当然是被他们的丰功伟业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也曾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深究过,透过对历史细节的体悟与设想,即为明帝国曾组织过七下西洋的壮举惊呼,又感慨崇祯煤山自缢那发自内心的无奈抗拒。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帝国国力强盛,先后推翻蒙元,平定四海,痛击倭寇,驱赶北方鞑靼蛮夷…旦看明帝国疆域版本,雄浑壮阔。气势如宏,让高句丽(今朝鲜韩国一带)等一众周边国家甘愿俯首称臣…耀眼的光芒消散了为创立明朝的人们所付出的隐忍,牺牲,包括长久的等待和压抑,同样带来了发自心底的自信与豪迈!正如汉代那句,也印证了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深邃精神底蕴。当是时,扬我国威莫等闲!!!





leo大刘


大家好,我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关于明代人对于自己的国家,所处的朝代的自称,其实有多种,我大明国这种说法亦是可以的。

《满洲秘档》之中有“满洲国皇帝,致书大明国之执政大臣等”之语,可见对于大明之外的政权或者说国家而言,大明所处的国家就是大明国,那么其民自然可以说“我大明国”

明代万历年间的大思想家李贽在其著作《续焚书》中亦是有记载:

及抵广州南海,然后知我大明国士先有尧、舜,后有周、孔。

《经律戒相布萨轨仪》“融法师从日本国来,至我大明国。”

一般而言,此类自称多在对于外邦的语境下。

此外还有其他的自称方式。

我大明

见于《滇载记》中:

我大明龙飞淮甸,混一区宇,陋汉、唐之小智,卑宋、元之浅图,天兵所至,神龙助阵,天地应符。

《清稗类钞》中:

殆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开国,初抚绥天下军民,凡归其化者,皆赐地以安居乐业之乡,诚一视同仁之心也。

《明史》中:

我大明天子神圣文武,非蒙古比,我亦非蒙古使者后。

等等。

见于《岱史》:

然而秦汉之事,君子讳之,惟我明一切屏绝封禅。

《科举论》:

至我明高皇帝,厘正经术,宗濂洛之义理,存先汉之注疏,使士子有所据依,于是释老庄列影响依附之言廓然尽矣。

《西湖二集》:

元朝失之而亡天下,我明得之而大一统。

我中国

中国一词,自来有之,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一此自称的现象。

《皇明经世文编》:

其藐视我中国可谓极矣、昔我 成祖尝奋扬天威、三扫其穴、岂知今日遽至此乎。

《明太祖实录》:

胡人窃据百年,遂使夷狄布满四方,废我中国之彝伦。

我中华

中华一词亦是和中国一词一般,源远流长,明代人亦是常有此称呼。

《明太祖宝训》:

元运既终,天命归我中华。

《明世宗实录》:

若海寇,则十九皆我中华之人。倭奴特所勾引驱率者耳,夫患在胡,则事重于外攘,患在中华之人,则事重于内修,此不易之理也。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有所帮助。


南岭说史


这种说法当然没问题了,一个大字代表国民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 。懂收藏的人都知道,明朝官窑器物普遍落款大明万历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或者大明宣德年制等等,这些都是最有力的证据。

我们称大明,大清,大唐,大中国,因为我们确实大,无论领土面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都当之无愧,而有些国家也称大,只能说是心大,比如大韩民国,大日本帝国。


老輪


读明朝冯梦龙系列小说,称呼自己的年代好象是,国朝。


五星耀中华


这种提法没有啥异议,不过明朝人也可以称自己的王国为“中国”,可以自称“我中国怎么样”,两者并不冲突。

朱元璋建立的王朝国号是“明”还是“大明”呐?是“大明”,而不是“明”,我们在好多文物上看到底部上注明的都是“大明”,如下图:

明朝的瓷器、铜器之上签署的都是“大明”,而不是“明”。明朝的石刻也是如此,见下图:

从左至右划红线的部分分别是:大明国山东兖州府、大明国河南归德府、大明国直隶大名府,然后下面记载其他人名等。

我们从明朝的器物、石刻、小说著作中对明朝的称谓大都是“大明”或者“大明国”,因此明朝人人自称“我大明国怎么样”的称呼是准确的,无可厚非。

明朝人为何称呼自己的王国为“中国”也可以?

我们引经据典证明“中国”一词在明朝代替“大明国”可不可以,先看一看朱元璋发布的《谕中原檄》。这篇檄文发布于1367年,是朱元璋进军中原的檄文,被后人称作“谕中原第一檄”,可以比肩周武王的《牧誓》和周公姬旦的《大诰》。部分原文如下: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

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朱元璋《谕中原檄》)

这是开篇,共用了“中国”一词四次,全文八次,其中还用了华夏、中夏、中华、中原等称呼多次。比较著名的誓言词如下: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朱元璋《谕中原檄》)

看着和1905年同盟会的纲领差不多吧,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那是孙中山等人学习后在创作的结果,这一纲领在推翻清朝之后就取消了。朱元璋在文中提到的“中国”、华夏、中华都是指汉人建立的王国,自然“大明国”也不例外。(《谕中原檄》原文图,中国一词频繁出现)

朱元璋都大张旗鼓的称呼王朝为“中国”,下面的民众自然也是跟着说了,因此明朝人称呼“大明国”或者“中国”都是可以的。

在明朝的一些小说中也称大明国为“中国”,明朝的人自称“中国人”。

“中国”一词的演变。

其实“中国”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在西周的文物上,刻有这样的记载。原文是这样的“余其宅兹中或”,这个“中或”其实就是“中国”的意思。

中国一词在古代的含义有很多,王朝的都城可以称“中国”;帝王居住的城池可以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邢国也称“中国”;华夏人居住的地区也称“中国”;在黄河流域建立的王国也称“中国”。

《史记.天官书》中称“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久而久之,凡是华夏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建立的王朝都可以称“中国”,中央之国、居于中心的国家,所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国”其实也是“中国”,在明朝这两者是可以通用的。


穿越再现彼岸


对的,明朝国号就是“大明”,是元朝开始以“大元”为国号,在此之前,汉隋唐宋都是正式国名,没有“大”大只是修饰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