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为什么能准确定性中草药的功效?

正义之剑158318193


李时珍只不过是个植物学家,研究植物门纲目归类的,他并不是医生,他也不擅长治病,华佗、扁鹊、张仲景才是医生,李时珍是植物学家,他的医术很一般!


淋了雨才能飞翔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记得读初中时的一个夏天,全家人都聚在院子里吃晚饭,邻居小伙伴正好也来了,他看着我们吃的“狗爪豆”很好奇,然后问了一句:“以前第一个吃狗爪豆的人,他是怎么知道这种食物必须要用水浸泡过才可以吃?”

狗爪豆,我们客家话又叫虎老豆,摘下来必须要用水先煮一遍,然后再放进清水里浸泡一段时间才可以吃。这种食物被客家人视为一道美食,煮的时候放点薄荷进去,焖出来味道特别香。但它却是有毒的,被人称为素食界的“河豚肉”!

因此每次吃狗爪豆的时候,我就特别佩服历史上第一位吃这种食物的人,他肯定是中毒了,而且告诉大家这东西很美味,后人就根据他反馈的情况,将狗爪豆水煮加浸泡处理后再吃。

李时珍如何确定中草药的功效?

前面说了狗爪豆,就是想说明中草药的发现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最早的“神农尝百草”就可以说明,古人对中草药的研究都是通过发现、尝试、验证,最后才将其记录在册的过程。

神农尝百草是一个神话传说,相传他的皮肤是透明的,可以看到体内的五脏六腑,这样他吃进去的每一种草药,都可以看到在体内的情况。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实际上我们祖先对于中草药的研究,靠的是经验和积累。

李时珍生活在明朝,此时有记载在册的中草药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他仍然走访了很多地方,向渔夫、农民、药工,甚至是捕蛇者学习,寻找药书中没有记载的药,验证已经记载的药,就这样完成了将近200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对中草药的发现,其实很多是来自民间,比如他记载的“明水”,又称为方诸水,这是一种贮存在大蚌壳里的水。书中记载,用“明水”洗眼可以明目,他的这一发现非常明显是渔夫告诉他的!因为渔夫是长期接触这些东西的人。不过这种东西我们还是不要轻易尝试,要考虑细菌和寄生虫是否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中草药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期的生活发现,并反复试验后总结出来的,历史上不断有医药师对这些经验进行分类验证,最终记录进药书册里。

结束语

中草药的发现经历了几千年,但里面的记载也并非都适用于现代。比如中药里经常提到的“无根水”,这是古代服药时常用的药引。

无根水就是指天下落下来的雨水,还没有接触到地面时接来的,或者是露水、雪、霜等等,总之就是不能落在地上。古代人不明白,其实雨水就是“蒸馏水”,现代大气污染严重,如果接雨水来饮用肯定是不干净的,因此无根水也是可以用干净的水经过蒸馏后获得。

我认为现代的环境和古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今的中草药书籍也应该重新进行整理和编辑。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这个寒假因为疫情逼出了一群厨师,刮起了全民做凉皮的风,我在家也不例外,缠着奶奶做了凉皮,这个过程真的是令我大开眼界,不禁问奶奶:“这凉皮是谁发明的呀,他怎么知道这淀粉要这么做,淀粉又能做成凉皮呢?”奶奶笑着说,因为有人尝试过的呀!就像之前我们缺粮食吃的时候,也没人知道槐树花能吃,但是有人去尝试了,发现是可以吃的,后来大家就都吃了。

在很早之前科学技术落后的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都是茫然的,很多植物对于人类来说都是陌生的,人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有毒的还是安全的,中国人和植物是离不开的,因为中草药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都离不开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总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新的事物,正是因为这样,现如今我们才得以对大自然的生物有了多重认识。

根据以前相关医书的记载我们发现,古人对中药的研究都是经过发现、尝试、验证。最后将自己的发明发现记录成册,最后才有了我们现如今如此丰富的医学巨著。就拿李时珍来说,能够完成将近200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他也借鉴了不少记录在册的中草药,虽然明朝时期中草药的种类已经十分丰富,借鉴的经验也十分充足。但毕竟学无止境。还是会有许多医学发现需要自己亲身实践。

李时珍为了准确辨别草药,他跋山涉水,向渔夫、农民、药工,甚至是捕蛇者学习,寻找药书中没有记载的药,验证已经记载的药。这一走,便是27年。我们大家都听过神农尝百草这个神话故事吧。传说中深浓的整个身子是透明的,可以看看到他的五脏六腑,这样就能够看到草药在他体内的变化,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实际上我们祖先对于中草药的研究,更多的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实践。

据说李时珍在后期的研究中,遇到了曼陀罗这一剧毒植物,当时没有人知道如何解毒,李时珍就以身犯险,亲自尝试,为此还差点丧命。他对中草药研究倾注的心血不容小觑。在他身上成功诠释了不成功,便成仁这一含义。中草药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期的生活发现,并反复试验后总结出来的,历史上有不少像李时珍这样的医药师们不断对这些经验进行分类验证,最终记录进药书册里,现如今成为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草药的研究已经历经了几千年,李时珍也是在前人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对已有的认知进行验证,再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要说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准确定性草药,其实都是实践出真知,没有一遍又一遍的实践是不可能一下子就片面定性的。在我们看来好像很轻松,但其实每一种草药的定性都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尝试。就如同我们如今随处可见又廉价的灯泡,是爱迪生尝试了一百多种材料才发明出来的,每一中草药的功效也是古人一遍又一遍的尝试之后才得到的。

李时珍为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草纲目》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的实践和贡献给后世人很大的启发,后人也在他的 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尝试研究,才有了如今博大精深的中医学。


小姐姐讲史


李时珍确定药性也并不容易,请听我分析。

我们从李时珍本人和历史背景分析一下。 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的父亲医术很高,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从小随父学习医术,22岁开始行医,那时已经流传了很多本草药书,如《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经集注》等等,但品类不全(如虫类药),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看到这种情况,李时珍决定重写一本药书。 为了写好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尝百草,判断性和药效,耗时27 年,三易其稿,终成《本草纲目》 可见用心之细而艰苦。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时珍确定药性。 第一 :运用了前人千百年的经验积累。 第二:自己行医临床积累、见证,还亲尝百草以验药效。


中医姚晓文


十七八世纪的一天,一位敢为天下先的法国画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来吃被世人公认为带有剧毒的番茄。面对番茄这么好看的东西,这位画家实在是按奈不住自己的内心,即使死也无憾了。

于是,在吃完了一个番茄之后,他非常的平和,内心极为的平静,不动声色地等待着死神的到来,可是除了口中留有番茄的余香,以及吃番茄的时候极其美味的味道令他回味之外,别无其他。他躺在一张床上,等了足足一天,反而精神越来越好,没有丝毫不舒服的反应,更别提死亡了。怀着激动的心情,他像打了一场胜仗一样对世界宣布,番茄根本没有毒,反而很好吃,你们可以尝一下。

番茄这么美妙的食物,在这位画家第一次食用之前,一直被视为只能欣赏,而不能食用的有毒物质。由此我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同时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李时珍确定药材的功效方法其实有很多,一个就是根据以前的相关医书的记载,最好的方法便是实践了。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很多时候就是靠着自己去亲自去问了解的老人,有的别人也不知道的就只能自己亲自尝试了,效仿“神农尝百草”。

李时珍确定曼陀罗的作用,便是靠着胆量与勇气亲自品尝的,还差点死了。话说李时珍云游四海,走遍名山大川,一次便来到一个小村庄。李时珍本不想在此地久留,可是一个跳舞的人给吸引过去了,那人是似醉非醉,左摇右晃,李时珍看着觉得很有意思。

于是他便上前询问这是怎么了,村民说这人乃是喝了曼陀罗所炮制的药酒。他非常好奇,决定研究研究曼陀罗,于是自己也用曼陀罗泡酒。可是没办法,没有人愿意喝这种东西,都不想变得和那个醉汉一样,丑态百出,于是李时珍只能自己上了。

李时珍在喝了几口之后,先是感觉脑袋昏昏沉沉的,然后也左摇右摆起来,最后狠狠地摔倒在了地上,幸亏身边人给他喝了解读的药,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李时珍就是靠着顽强的毅力,才能够撰写出《本草纲目》,给我们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徐聊


我是传统药材卖家,也是中医世家后代。同时也是接受现代科学教育的人,学习现代了有机化学和微生物学。

题主会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根据自己对李时珍,对《本草纲目》的了解提出的问题。基于自己的了解,回答这个问题先了解李时珍和这本书。

李时珍首先是出生在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家庭,对传统中医有一定了解,也读过比我们现在更多的古药典。他应该也是一个热爱自然动植物的人,是一个博物的医生。

[本草]记录的内容,有符合客观现实部分也有不符合客观的内容。

一般作为一个成年普通市民,没有专门研究过这本书,接触到的李时珍和[本草]主要还是年轻时上学的教科书和看过的电视剧。另一个事实是能看到的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是有侧重的。

李时珍所描述的中草药功效对于当时历史条件来说应该是最接近正确的中草药功效,他通过看古书,自己摸索品尝,收集其他权威医师意见等获得。

但随着实验科学的进步,中药材的正确功效一直在研究出来,所有人都应该有发展眼光,社会和科学都在发展进步。

一个人的知识,只能是通过大量阅读,大量研究思考论证,逻辑推论,实验研究而获得的。在明朝的历史背景,科技水平背景下他虽然很努力,但确也没有办法完全正确了解中药材的功效。了解的也就是当时认为最有效的功效。

有必要归还李时珍为一个真实的人。

#诏安#


诏安南湖柴草仙


中医中药是人类的文化瑰宝,中医中药指的是中国医生以及本土的治疗方法。西医提倡药物直接注射或服用治疗,而中药则是提倡服用一些中草药的汤水来对身体调理,二者都是为了达到治病的效果。

现在医学可以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以及特性来推断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病效果。但古代的中国人却并没有办法通过高科技分子研究的方式确定一个药草的功效。

那么当年李时珍在编著百草纲目的时候,是如何确定一个中草药的功效呢?

第1点就是来自于经验的总结,中药是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一部分,甚至比现在所记载的文字还要早。

古代人在得病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治,后来人们发现若是吃了某种草物的话会减轻的病症状,于是人们便开始总结哪一种草会有哪一种功效。通过不断的尝试慢慢总结代代相传,大家开始了解了这些药草的特性。

再加上草不可能一年四季都会有的,所以有些人害怕在冬天的时候得病就是事后没有药,提前将一些药草晾干,等到冬天在煮水饮下,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后来发现这一种方式既可以存放,而且药效会更好,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中医汤药。

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中华民族也就逐渐掌握了一些药理的特性,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法。

当年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游遍了中国的大好山川,通过向当地的药店或者郎中人打听该药草的功效以及使用方法,并且将其记录到书中。

所以很多药理不需要李时珍本人去探索的,直接都会有现成的答案,他只需要将这整理清楚并且进行合理的归类就好了,也正是李时珍的如此行为,让中医显得更加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也为后来的中医研究留下了巨大无比的保障。

第二就是来自于李时珍本人的验证。除了郎中还有药店会对某一个药草进行介绍了解之外,有一些百姓也会对一些偏方进行口口相传,但是毕竟百姓口种的药方要不严谨,在使用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而这些药方则需要李时珍本人去进行了解,或者说是找类似于志愿者做人体实验一样。有的时候一些病人愿意接受李时珍的新药方,但是有的时候未必有人愿意接受新药方,而这个时候必须就需要李时珍本人去吃药了。

当然以李时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说将所有的药都给检验过来一遍,所以只有部分道听途说的药方是检验过的。

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只是对各种的中草药进行了罗列,简单的记住了其用法用量还有适应症,但是并没有办法解释它为什么会有这种功效,因为古人并不知道其具体的药物原理还有治病原理。

至于中国人为什么会明白这些中草药的功效,在神话小说中记载,当年神农尝百草,神农通过自己的肚子可以看到药物的变化,所总结出来这个药的特性。

就这一个神话也间接透露出来的一个消息,就是这些药性都是通过人体实验慢慢总结出来的。


夏目历史君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明朝著名医药学家,因为他的《本草纲目》医药书籍影响后世几百年,被后世尊称为“药圣”。他能够写就192万字的医药奇书,很多人只知道李时珍很厉害,却不知道他是如何完成这部医药巨著的。李时珍编写这部书并非是一时就完成的而是通过长年累月的常识积累才编写完成的。而且他在编写书的时候还会再三确定中草药和药方的功效。

李时珍无论是在编写书的时候还是在治病救人,总会先通过临床实践之后才会下笔和进行救治。那么李时珍到底是如何来临床实践的

按照明朝时期那些民间走访郎中的说法,确定草药的功效首先自己必须亲自尝试,就像神农那样自己尝遍百草,不过这样的做法一般都是容易丢性命的,如果自己运气不好会因为尝遍百草而肠穿肚烂。所以那个时候很多医药人员都是通过积累经验而确定草药的功效。

李时珍当时也是通过积累经验,发现、尝试、验证而总结草药的功效。因为他生活在明朝,那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前人所写的医药书籍,所以他在根据前人的经验到民间走访,询问渔夫、农民等。并且根据草药的生长环境来确定自己要走访的对象,比如他所要研究的是明水这一药,就会走访渔夫,李时珍认为渔夫经常和水打交道,对水产品比较熟悉,他在确定了药之后就会尝试并且考虑药对人体有何坏处。

李时珍最擅长的就是通过走访民间来收集草药的一些特性,当然也会亲自尝试一下。虽然明朝已经有不少关于医药的书籍,因此李时珍会在走访民间之后回来对前人所撰写的书籍加以完善。其实在古代,不只是李时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定草药的功效,很多民间郎中也是通过积累前人经验,自己也不断尝试来确定的,中医药学讲究的就是经验。

有时候李时珍也会向同行咨询,为了走访一个郎中,有时候他也会不惜跋山涉水去请教,如果是遇到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同行也没有听掌握的草药,他还是会自己亲自尝试。

在古代,很多药方的来源其实都是民间,在古代民间偏方是比较多的,比如曼陀罗。李时珍听闻民间有用酒泡曼陀罗治病的偏方,就曾自己亲自尝试,结果自己抿了两口人就开始昏昏沉沉的,最后失去知觉。

因此,李时珍能够准确判断药性,其实除了走访民间咨询,借鉴前人的经验之外,还会自己多次尝试,每每尝试过后,他总会多次验证。有时候为了判断一种草药的药性会花上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


旧时楼台月


中医是咱们祖先传下来的瑰宝,李时珍更是中医中的佼佼者。那么,在古代那么多的中草药,有毒的无毒的,有功效的无功效的,他又是怎么准确得知的呢?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三种渠道:

1️⃣、通过以往诊治的案例,吸纳总结;

李时珍诊治过很多的病人,在治疗每个病人的时候,他都会做总结。比如有的药,他药量放多了,病人病情加重了,那么他就会在下一次使用时相应减少药量。有的药,用少了,效果缓慢,那么下次同一副药使用的时候就会加大药量。

就这样,随着多年的行医经验,李时珍吸纳总结出了很多的数据,这些都一一写在了自己的记事本上,记录了下来。


2️⃣、研习前辈留下的珍贵宝典,学习总结;

李时珍是明代人,在此之前,我国也有很多医学宝典,都是上千年来各个朝代的医者们根据自己行医时的经验,得出的宝贵经验。

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经典的医学典籍。


3️⃣、亲自尝试,感知中药草的功效。

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靠的就是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品尝感知各种中草药的功效。为了准确掌握各种百草要的功效,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全国各地。寻找到某种新的中药草时,李时珍又不敢用于医治病人,于是就会以身试毒,自己通过身体的反应来总结出该中药草的药性。

当然,这种方法时很危险的,只有在大致估算没有毒性的时候才能使用,要不然李时珍就是再多的命也不够用啊。不过,这种舍身为了医学的精神,依然是值得所有人学习。


回答总结: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得出来,李时珍通过总结过往的诊治案例、研习前辈医学宝典、亲自尝试等方法,准确掌握了中草药的功效。

所以,最后李时珍能够写下我国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共计52卷,收药1892种,附图1109张。


醉观沧海


李时珍没有准确定位,李时珍只是做了一个总结,你看过本草纲目吗?就下这样的结论,李时珍的本草里面有一半的都是莫名其妙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