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我們從:諸葛亮出師表中舉薦賢才無一走眼,為何卻看走眼了馬謖?說起~

01

馬謖守街亭這個事情很奇怪,馬謖並非不知兵,也不是什麼菜鳥。

從實踐角度講,馬謖的經驗比大家都多,馬謖哪怕是給諸葛亮當參謀,那也是真正經歷過國戰的,而現在中國除了60歲以上的少數人,其他人都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

諸葛亮就更不說了,那也是真正指揮過國戰的,不僅是諸葛亮走眼了,馬謖守街亭選擇上山,自己也算是走眼了,為啥?

如果說馬謖是紙上談兵,所以守街亭的時候選擇錯誤了,那如果不知道事後結果,無論誰放到那個位置,都該選錯才對,要論沒經驗,現代中國就沒幾個有經驗的人。

所以問題在於為什麼以馬謖的經驗,他會選擇上山。

很多人說了,馬謖沒有獨立帶兵的經驗,那麼為什麼沒有獨立帶兵的經驗就會犯這種錯,而王平就不會犯這個錯?

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02

馬謖是個參謀,諸葛亮把他當主將用了,所以坑了,其實換王平當主將,馬謖當副將,結果就好得多。

但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很親近,王平未必約束得了他。

守街亭的時候,街亭並非主攻方向,不能調其他實力較強的主將,而能獨當一面的人又沒有,馬謖好歹當過縣令太守,也算獨當一面了。

要注意的一點是,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其實蜀國人才是比較缺乏的,諸葛亮帶出去的人裡。趙雲鄧芝當疑兵去了,對上了曹真,魏延在給諸葛亮當前部,諸葛亮在打隴右。

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換個角度看

上面虛線應該是趙雲的路線,被曹真堵在山裡了。

諸葛亮自己走的是實線。

從蜀軍大本營往西,就已經是魏國的地盤,諸葛亮在沒把祁山清掃乾淨的時候,就已經派馬謖去街亭了,其實是為了堵住魏國的援軍。

堵住援軍後,祁山往西應該是可以進雍涼的。

蜀國缺馬,北方作戰不可能不靠騎兵,佔據雍涼後可以組建騎兵,然後就像董卓或者馬超一樣,反過來進軍長安;

其次蜀國丟了荊州後,缺了進攻中原的踏板,雍涼作為替代替代。

然而長安本身就是雍州的一部分,其實諸葛亮要佔的是長安以西的地方。

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03

這個就是馬謖剛去街亭的時候的情況,馬謖去守街亭的時候,諸葛亮正在清理馬謖的後背。

這時候諸葛亮帶了哪些人呢?

趙雲、鄧芝、魏延、吳懿、馬謖、王平,後面的就不數了,我也沒數清楚。

趙雲鄧芝已經派出去了,魏延諸葛亮自己留用,吳懿在哪兒我沒查到,估計要麼也是在諸葛亮身邊,要麼就是在管諸葛亮的後路。

演義上寫的諸葛亮讓魏延和高翔給馬謖做掩護。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時候諸葛亮正在和郭淮對峙,郭淮本來是雍州刺史,諸葛亮跑到天水的時候,郭淮也到天水了。

躲在上邽,也就是現在的天水市清水縣,後來高翔被郭淮擊敗。

清水縣離街亭有45公里遠,既然高翔在和郭淮作戰,就不可能像三國演義裡的說的那樣跑去給馬謖打掩護。

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04

總之,馬謖已經是經驗比較多,排名靠前的了。

至於為什麼不派魏延吳懿去街亭,原因很簡單,諸葛亮需要的是有人在街亭拖延時間。

拖到他清理完祁山後,自己帶兵去街亭對峙。

然而諸葛亮並非猛將兄,諸葛亮自己也要靠執行能力強的前線大將來完成自己的命令。

諸葛亮派去街亭2.5萬人,張郃帶的人大約4萬~5萬,也全是精銳,根本就不指望這2.5萬人能打贏。

街亭之戰當年春打起來的,如果諸葛亮把魏延吳懿派去街亭,能拖的時間倒是長了,這邊清掃祁山的時間也長了。

拖著拖著魏國增援就到了。

而且曹睿決定親征,諸葛亮正月出徵,曹睿2月17號就已經到長安了,這時候諸葛亮還在打郭淮。

所以諸葛亮把魏延吳懿留在祁山加快清掃街亭後方才是對的,而不是讓魏延吳懿去守街亭。

05

反過來,馬謖為什麼上山,原因就很簡單了。

街亭一馬平川,周圍是矮山,而街亭附近的山是個什情況呢?

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馬謖可能是在這兩個紅圈裡選了一個地方紮營。

當然,也可能選在對面山上,現在也搞不清楚具體的紮營位置,現在認定的古街亭的戰場遺址在左邊那個紅圈裡,換成附近其他山頭也差不多,大家都是這個地形。

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至於那條河,大家可以忽略不計了,這個衛星圖上拍的時候連水都沒有,馬謖那時候也不指望這條河能有多深。

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馬謖不上山,張郃可以上山繞,這山並不陡,馬謖當路口下寨的話,就變成了被張郃四面圍攻了,那就打成了2.5萬對5萬的消耗戰。

而街亭當時到底有沒有城,城是個什麼樣子都是個問題,哪怕到了現在,也沒有城,只有村。

三國志只記載了馬謖沒有當路口下寨,但後來什麼把地形圖傳回給諸葛亮,然後諸葛亮大罵之類的都是演義了。

至於說什麼馬謖認為自己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三國志裡沒記載這個內容。

而且這個地形根本跑不起來,北側一下山就是河,南側下山倒是沒河,但看現場照片,坡到平地有個幾米高的臺階(陝西這些地方常見,也不知道是天然形成的,還是現代修房子挖成的),哪兒來的勢如破竹的說法。

說白了這個地形就只能打爛仗拼消耗。

第一次北伐,馬謖街亭失守,諸葛亮真的斬了馬謖嗎?

06

這個地方寬6公里,長十幾公里,很多人想像中的馬謖當道下寨就把路堵死了,實際上哪怕馬謖當道下寨,2.5萬人的營寨也截不斷街亭。

網上有個轅門射戟的分析,呂布1200人,營帳半徑大約90米。

馬謖2.5萬人,營帳半徑大約450米,就算馬謖立個空心圈,也就能擋住一公里多寬的位置。

馬謖上山的意思是什麼呢?

馬謖上山其實是個投機取巧的主意。

張郃仰攻是肯定攻不上來的,而且張郃應該是帶了不少騎兵的,上山仰拱,這些騎兵也就沒用了。

所以大概率是張郃根本不會仰攻。

魏國需要的是讓援兵進隴右,支援隴右還沒投降的城池,但張郃不敢放馬謖不管直接過去,萬一剛進隴右就迎頭撞上諸葛亮,那就全軍覆沒了。

馬謖上山不等於就沒水了,上山後還可以在山下取水的,要到張郃到了才會沒水,但如果能堅持到諸葛亮到,那就相當於不費一兵一卒擋住了張郃。

等張郃等個十幾天,然後山上修點兒儲水的再堅持十幾天,這不就拖了一個月了麼?

2.5萬人基本上全保存下來,完美。

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隴右很多城池直接投降了,在馬謖看來,整個隴右應該是傳檄而定,要不了幾天。

然而從張郃進軍的速度來看,簡直是神速,諸葛亮正月才從蜀國出兵,張郃2月17日就已經打完街亭了。

從馬謖缺水才失敗的情況來看,張郃估計2月10號就已經到街亭了。

考慮到諸葛亮的進軍時間,應該是馬謖剛到街亭沒多久,張郃也到了。

07

那王平為啥會要求當路口下寨呢?

原因很簡單,王平是武將,在他看來正面拼消耗很正常,而馬謖是個參謀,本能地想找個最優解,而且他在軍隊裡威信小,沒把握和張郃正面拼消耗,心裡虛了。

馬謖未必知道張郃到底來了多少人,可能在他看來, 應該是半個月後來了比自己多好幾倍的魏軍,所以他會本能地尋找複雜的,沒法讓部隊展開的地形。

三國志記載的是“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 戰於街亭。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所破”,違亮節度這個,可能不僅指的就是馬謖沒有當路口下寨,還包括要求馬謖死戰不退。那為什麼諸葛亮會要求當路口下寨呢?因為這樣風險最小,因為諸葛亮在搶時間,魏國也在搶時間,當路口下寨雖然會打成消耗戰,但能夠給自己爭取一個確定的時間,馬謖這2.5萬人就是死絕了都不能退一步。而馬謖想的卻是不費一兵一卒就拖到諸葛亮來。

實際上就是馬謖想取巧,而更嚴重的是,後來棄軍逃跑了。後來斬馬謖,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棄軍逃跑,否則還有活路。

說白了,就是馬謖作為一個參謀,不適合當領兵的主官,小心思太多,太繞。而諸葛亮把馬謖當主官用,則是因為手下實在沒人了。諸葛亮考慮過如果對方帶少量部隊很快就趕到會怎麼樣,而馬謖沒想過這點。而且蜀國人太少,哪怕張郃是少量部隊長途奔襲,人數也比馬謖多了一倍。

08

順帶說一下馬謖到底是如何被斷水源的。

山坡上本身是沒法跑起來的,北側一下山就是河,南側下山倒是沒河,但看現場照片,坡到平地有個幾米高的土臺階,陝西這些地方常見,我懷疑就是天然形成的。

所以三國演義裡馬謖說的“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是不可能的,馬謖一看這地形就不可能這樣說。

這種地方取水,要麼去北側山腳下的清水河取水,要麼到平地上挖井。都已經打起來了,就不要指望井水了,張郃輕易就能把井水佔了,只能指望清水河。

而一旦下了山,張郃有騎兵,少數幾個人就不要指望在清水河打水了。

如果大部隊下山,不可能直接從幾米高的土臺階上蹦下來,只能找沒有土臺階的緩坡下來,所以馬謖的2.5萬人是不可能列陣下坡的,而張郃卻可以在這些緩坡附近列陣等著。

當然,如果張郃往山上推,難度更大,得找緩坡爬,而馬謖可以反過來列陣等他。所以這是個馬謖不敢下,張郃不敢上的局面。

但馬謖孤身逃跑是完全沒必要的,張郃5萬人是圍不住2.5萬人的,馬謖下山如果不講究列陣,是可以直線下山的,甚至可以直接這個山頭翻到另一個山頭上,而張郃要堵馬謖得繞山走。

所以蜀軍只是被打散,而不是被殲滅,也因此王平才能重新又收攏一部分敗兵。

為什麼張郃不敢追敗兵,其實是因為張郃要追敗兵,就得把軍隊散開翻山去追,萬一這個時候諸葛亮或者馬謖的其他增援部隊到了,就變成張郃被圍在山上了,還是被切割的,而且連個營寨都沒有。

《三國志王平傳》:“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這個記載就說的很明顯了,馬謖被打散夥了,張郃沒追殺。

原文說的是張郃疑其有伏兵,這個只能說是一方的猜測,而且我認為猜的不太準。

在張郃看來,如果有伏兵的話,幹嘛不早救馬謖,而且張郃帶了5萬人,接近諸葛亮一半的兵力了,諸葛亮總共才10萬人,分兵給趙雲1萬,分給馬謖2.5萬,自己就剩6.5萬了,哪怕完全放棄郭淮不管,或者已經殲滅了郭淮,平地作戰硬碰硬,張郃也不怕。

要是懷疑哪兒有伏兵,張郃直接懟上去就行了。所以真實情況是張郃追殺馬謖敗兵的時候不敢上山,要是繞山走的話,那就只有走山道往天水方向去截馬謖的敗軍了,那就跑遠了。也就是說馬謖其實有很大機會重新收攏敗兵的。結果是王平把敗兵收攏回去的,馬謖大概率是棄軍而逃了。

《三國志向朗傳》:“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向朗是向寵的叔父,向寵是很受諸葛亮器重的。

馬謖孤身逃了不說,關鍵是還沒逃回諸葛亮那裡,而是逃到向朗那兒去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向朗隨諸葛亮到漢中。諸葛亮出兵的時候有沒有帶向朗,我沒查到,我傾向於諸葛亮是沒帶向朗的,因為如果向朗也在軍隊裡,那不太可能做到知情不舉。換句話說,此時向朗可能是在漢中,而馬謖敗了之後一口氣逃回漢中了。為啥是王平收攏的敗軍也就很明顯了,其他人看不到馬謖,都以為馬謖已經戰死了。三國演義裡馬謖剛打敗仗回去就被諸葛亮砍了是不可能的,這時候諸葛亮都不知道馬謖還活著。

09

糾正一點,諸葛亮沒斬馬謖,

《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襄陽記曰: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也就是說馬謖是死在監獄裡的,然而這裡的“物故”,只能代表是死了,病死、賜死、自殺都是物故。

但如果馬謖是被斬,那肯定記載是斬了,如果是病死的,那沒必要說的“物故”這麼委婉。所以大概率是賜死,或者自殺的。

從馬謖能夠留遺書,而諸葛亮後來臨祭來看,自殺的概率更大些。

反過來也證明了,街亭戰敗,其實馬謖犯的錯並不嚴重,如果馬謖真是蠢死的。

諸葛亮後來待他絕對沒這麼好,所以守街亭的難度應該是非常大,而當時所有人都明白這一點,知道這個需要死戰,而馬謖接了這個任務。而後馬謖主要的錯誤是在於棄軍而逃。諸葛亮後來的表現就能理解了,諸葛亮視馬謖如自己子女,自己子女被嚇破膽跑了,雖然法理不容,但真恨不起來,另一方面,守街亭這個任務確實換任何人來都很勉強。

綜上:馬謖的問題不是沒才能,而是太膽小,太慫,馬謖一直擔當文官的時候,諸葛亮又把馬謖當子女看的時候,馬謖這個缺點是表現不出來的。

甚至如果馬謖一直不當主官,這個缺點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