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是怎麼死的?為何看了一封信就自殺了?

柚子時訊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公元前235年,秦國文信候、丞相,姜子牙23世孫,《呂氏春秋》的總編,秦始皇嬴政的“仲父”,因為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讓他絕望的正是嬴政的這一封“誅心之論”的信。

當初陽翟的大商人呂不韋,抓著千載難逢的時機,投機了一個列代商賈都不敢逾越的範疇。那就是投資未來秦國的國君。

現在他在秦國所得的一切,所取得的成就,都源於當初耳熟能詳的對秦異人的投資,一次次窮途末路,又一次次柳暗花明。當他決定投資異人的時候,沒人看好這個在趙國不受待見的秦王庶出的孫子,但是呂不韋不但禮遇他,給他負責的生活,還把自己的情人趙姬送給了他。

直到異人穿上楚人的衣服,認華陽夫人為母,改名子楚。徹底得到了秦國後宮楚國勢力的支持,最終成為了接班人。


當異人變成了秦莊襄王時,呂不韋賺得盆滿缽滿,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甚至莊襄王死後,呂不韋以嬴政的“仲父”的名義,迎立嬴政,獨霸秦國朝政。

但是呂不韋犯了一個決定性的錯誤,他認為嬴政年紀很小,而且會跟異人一樣,受人擺佈。所以他關注和投資的焦點都在趙姬身上,他甚至為了滿足趙姬,特地找了一個能轉木輪的嫪毐來伺候趙姬。

所以當嫪毐生出兩個孩子的那一刻。他們這一干人,包括呂不韋,所有人的結局其實都已經註定了。

既然趙姬能跟嫪毐生兩個孩子,那麼嬴政會不會是呂不韋和趙姬所生呢?

雖然很多人可以拿出證據,時間上對不上。但是悠悠眾口啊,嬴政為了取得自己的合法性。趙姬跟嫪毐以及孩子,那是絕對不能留的。呂不韋自然也是不能留的。


君何功於秦?君何親於秦?你還是到蜀地去吧。

真的沒功於秦嗎?有功,擁立之功。可以說沒有呂不韋當初的投資,嬴政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後來的秦王。

但是呂不韋敢承認,自己有親於秦嗎?腆著大臉,號稱“仲父”裸奔多年,這是在赤裸裸的炫耀嬴政是我呂不韋跟趙姬生的嗎?呂不韋想想都不寒而慄。

既然無親,又何來有功啊?此誅心之論者,在嬴政還沒有能夠徹底統一七國,才剛剛攥穩權柄的時候,顯得是那麼的權謀與老辣。所以嬴政的成功絕非偶然。



炒米視角


其實從某種道理上來說,秦始皇未必非得讓呂不韋死,只是想讓呂不韋把手中的權力全都交出來。可是呂不韋這個人太擰了,遇到這種事情直接就使勁懟,懟來懟去,把自己的命也給懟沒了。

一、是詭異的對話。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徒處蜀!

其實關於呂不韋死之前看到的那封信就是這封信,這封信表面上看也沒啥,無非就是幾個問號,幾個感嘆號嗎?

而且在古代的時候又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呂不韋在一邊讀來讀去也讀不懂什麼意思,是不是?

並不是,在這裡先簡單講一下這封信當中的內容:你對於秦國有什麼恩情嗎?秦國封你河南大片領地讓你擁有十萬戶的糧食,除此之外還給你仲父的稱號,你對於秦國有著什麼親情嗎?

這些既然都沒有,那就趕緊跑到蜀地去吧。

這句話說得直白一些,就是削除呂不韋所有的權利,然後把呂不韋趕到蜀地。

二、呂不韋的不服氣。

其實呂不韋是有兩把刷子的,而且他的這兩把刷子非常能刷東西。

大家也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有這樣一本書籍《呂氏春秋》,而《呂氏春秋》足以成為百家爭鳴當中的佼佼者,就源於呂不偉來了一個大雜燴。

我們會發現呂不韋有才氣、有能力、有手段,對於秦國之前的皇帝也有恩情,所以才擁有當下的地位。

可是這個地位還沒做幾天呢,就被秦始皇指著鼻子罵:你對秦國有什麼恩情嗎?你為什麼會有現在的這樣的權利呢?

這一下子呂不韋也受不了啊,一來二去也就嘎嘣脆了。

三、古代的奇怪政治哲學。

接下來我們需要做一點小延伸,這個延伸大家在電視劇在影視劇當中都有涉及,在此我們不多講,只是簡單的講一講。

我們會發現古代一個君王突然給一個臣子送了一個空殼子,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臣子自殺,然後把頭顱放在空殼子裡,對嗎?

古代的時候皇帝突然給臣子一條白繩子,這又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臣子需要把繩子系在一個牢靠的地方,然後把自己的頭塞進去,對嗎?

其實這就是屬於古代的政治哲學,明面上看只是給你一個自由選擇,你想咋地咋地,但實際上你只有死路一條。

小夥伴們,你們認為呢?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表面上看呂不韋見到秦始皇的信就死了,其實背後涉及的是權力的爭鬥。嫪毐、呂不韋對少年秦始皇形成了嚴重威脅,除此之外,而呂不韋還想牢牢把控權力。這對於已經親政的秦始皇來說,自然是無法容忍的。這封信的背後,是對權力的角逐。呂不韋自殺,正是洞悉了秦始皇的這個意圖。

嫪毐、呂不韋對嬴政的威脅

呂不韋眼見嬴政一天天長大,害怕自己和太后的私情被發現,因此把嫪毐晉獻給嬴政母親。嫪毐獲得太后歡心,對權力的慾望也越來越大。此時,嬴政還沒有親政,太后臨朝,使得嫪毐得以掌控權力。

太后私與通,絕愛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詐卜當避時,徙宮居雍。嫪毐常從,賞賜甚厚,事皆決於嫪毐。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餘人。

而此時的呂不韋,擔任秦國的丞相,號稱仲父。呂不韋和嫪毐為了爭奪權力,分成了兩個集團,鬥爭得十分激烈。當時秦官上下官吏,都有這樣的感慨:“與嫪氏乎?與呂氏乎?”

這兩人的權勢,無疑嚴重威脅著少年秦始皇的地位。呂不韋還好一些,嫪毐卻直接想取而代之了。嫪毐和太后有兩個孩子,被灌了迷魂湯的太后,竟然同意嫪毐叛亂,然後立嫪毐之子為王。

(嫪毐)與太后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

等到嬴政舉行成年冠禮之時,嫪毐趁機發動叛亂,但被嬴政迅速平定。嫪毐被夷三族,他的賓客都被遷到蜀地。太后被遷到雍,有人敢替太后說情,便被秦始皇無情殺掉,前後一共殺死二十多人,足見秦始皇對這件事的憤恨。

在這個過程中,呂不韋和太后的事也被牽連進來。呂不韋之所以沒被秦始皇殺掉,功勞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呂不韋一直站在嫪毐的對立面,替秦始皇分擔了壓力,才換得一個被免職的結果。

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呂不韋讓秦始皇父親登上王位),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

呂不韋想把持權力的企圖

但在第二年,呂不韋仍舊被罷免相國之位,被趕回到他的河南封地。但呂不韋想要繼續把持權力的企圖,這是秦始皇不能容忍。

戰國時期,養士風氣盛行。而且這些士,往往能影響列國局勢的走向。蘇秦佩六國相印攻秦、張儀以六里地騙楚懷王、毛遂自薦、雞鳴狗盜以及竊符救趙等故事,裡面都有“士”的身影。這就使得養士風氣大行,因為養士多少和能掌握的權力密切相關。

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至食客三千人。

甚至李斯都是呂不韋的門客,呂不韋未嘗沒有用李斯監督秦始皇的用意。嫪毐也是有樣學樣,豢養大批賓客,”家僮數千人“。因此,即使呂不韋被貶到封地去,他依舊可以靠自己手下大量的”士“來維持自己的統治。

當初,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呂氏春秋》,而且恰恰在秦始皇親政之前公佈出來,是想自己的學說佔據制高點,簡直就是一份施政綱領,其用意無外乎是讓秦始皇成為他學說的實踐者,從而維持自己的權力。

所以,當有人請求逐客的時候,秦始皇才會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因為這些來秦國遊歷的”士“,已經威脅到秦始皇的權力。後來還是在李斯的勸說下,秦始皇才解除了逐客令。

呂不韋阻擋了秦朝一統天下的進度

除了呂不韋權力太大、威脅到秦始皇的位置外,呂不韋的理念也和秦始皇發生嚴重分歧。此外,呂不韋的一些行為,也影響了秦朝統一全國的進度,這自然引起秦始皇的不滿。

《呂氏春秋》中,大肆宣傳用”義兵“兼併天下,”攻無道而伐不義“、”以除民之仇“,這些論調和秦始皇法家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秦始皇更欣賞的,是尉繚的間諜計策。用間諜到六國活動,金錢開道以腐化他們。如果不接受金錢孵化,則派刺客刺殺。等到離間完君臣的關係,則後續派大軍前去攻打,自然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呂不韋和諸侯牽扯太深,也影響著秦朝的統一大業。呂不韋本來已經被封賞”食藍田十二縣“,後又”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不久之後,燕國的河間十城也被作為他的封地。後來,趙國又割城池以廣呂不韋河間封地。呂不韋被罷免後,這些諸侯的使者還跑到呂不韋封地,”諸侯賓客使者望於道“。

綜上所述,掌握了巨大權力的呂不韋,想要憑藉《呂氏春秋》作為施政綱領,其對權力的企圖已被秦始皇偵悉。和諸侯打得火熱的呂不韋,已成為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障礙。在罷免呂不韋后,秦始皇好長時間沒有設置丞相,就是為了收回權力滅六國。

因此,當呂不韋在被遷徙到蜀地的路上,收到秦始皇的書信後,呂不韋讀懂了秦始皇信背後的用意。呂不韋飲鴆酒自殺,以免以後被捲入更大的權力漩渦。


歷史摩天輪


呂不韋是服毒自殺而死的,之所以他要自殺是因為他的夢想破滅了!


呂不韋本是戰國末年的一個商人,做了很多“教科書式”的成功案例,但他卻不甘心這輩子只做個商人,於是他把“觸角”伸到了政界,試圖以從政的方式“名垂千古”,但他從政的方式也與眾不同,做了回曆史上最早的“風投家”,使他成功的進入了政界!

呂不韋“風投”的目標是在趙國做人質的秦異人,秦異人當時在秦國非常不受待見,於是就被送到了趙國做了人質,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呂不韋跟秦異人相遇,出於一個商人的直覺,呂不韋覺得秦異人“奇貨可居”,能幫他走上從政之路,於是就決定對他進行“風投”,想以自己的能力幫助秦異人回秦國繼承王位!



接下來呂不韋就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了,首先他幫秦異人在趙國打理好人際關係,讓秦異人以後能順利離開趙國,後來呂不韋又到了秦國,在秦國內部幫秦異人提升人緣關係,為秦異人回國後做準備。呂不韋還把自己最寵愛的小妾趙姬送給秦異人,目的是為了能更好的控制秦異人,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當時趙姬已經懷了呂不韋的孩子,呂不韋想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掌控秦國!


不久後,秦異人被召回秦國繼承了王位,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當秦莊襄王死後,趙姬的兒子嬴政即位,而此時的呂不韋在秦國的地位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而作為秦國的最高統治者贏政也要尊他一聲“仲父”,這一切都正是呂不韋想要的結果,此時的他已經到了人生的最巔峰!

但是,贏政哪是那麼容易受人擺佈的人,在出了嫪毐穢亂宮闈事件後,贏政索性連呂不韋也一起處置了,他先把呂不韋貶到了河南,又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內容是: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封你到河南,給你食邑十萬戶。你和秦國又有什麼血緣關係,竟要我喊你為仲父?你和你的家人都去蜀地居住吧!

《史記·呂不韋列傳》:“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這時的呂不韋才幡然醒悟,原來自己前期所做的一切都成為了一場空,自己的“風投”計劃原來是在為他人做“嫁衣”,於是乎呂不韋在去蜀地的路上選擇了服毒自殺,完結了自己的一生!


唐古看今


秦始皇為什麼要殺呂不韋和嫪毐,或者說秦始皇為什麼要剷除呂不韋和嫪毐勢力,因為秦始皇親政了,贏政13歲即王位,22歲親政,在未親政的9年間,都是趙太后的兩位代理男人把持朝政,被稱為仲父的呂不韋和稱為假父的嫪毐,親政後的贏政深知君主必須獨制的政治法則,他又是剛烈嚴酷之人,所以結果只有一個,呂不韋和嫪毐必須退出最高權力層。

贏政,13歲即王位,22歲親政,同年滅嫪毐,第2年罷呂不韋,25歲剷除呂不韋勢力。

當時的呂不韋和嫪毐都養著門客數千,朝中黨羽遍佈,宮廷衛士、京畿行政都有其人,是和秦王贏政並立的三大勢力,嫪毐深知自己與太后淫亂宮闈,私通生子的罪行,大禍臨頭之下決定冒險一搏,在贏政到雍城舉行冠禮之際,矯用太后的玉璽,徵調衛卒,發動叛亂,成則讓自己與太后私生子繼王位,敗則人頭落地,結果嫪毐被贏政叮叮咣咣,三下五除二給剿滅了,嫪毐被夷三族。

西漢時期,益州地區曾有個不韋縣,就是當年呂不韋宗族子弟遷徒於此得名。

相比於嫪毐這個蠢貨,呂不韋就隱忍很多,贏政在解決嫪毐這個毒瘤後,著手調查呂不韋,這是勢在必行之事了,《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但由於呂不韋輔佐秦兩位君主,身居高位10多年,領封邑十萬戶,門客、家奴數量龐大,在國際享有很高的聲譽,盤根錯節的關係更是數不勝數,直接拿下勢必引起摩擦,於是將呂不韋免職,回到河南封地,史書記載“免相國呂不韋,文信侯就國河南”。

禹州市,呂不韋故里,有小呂鄉,大呂村。

在呂不韋看來,整日擔心的事情終於有了結果,雖然免職,沒有權力,遠離政治中心,但贏政仍稱他為“文信侯”,看來自己名份還是被贏政所認可的,就國河南,也給自己留下面子,所以來到自己封地的呂不韋,立刻精神煥發,恢復了待人接物,門客、舍人都聚攏來,研究政治,討論軍事,在呂不韋集團看來,贏政還是太嫩了,呂相一定有政治命運的轉機,只待契機。但遠在咸陽的贏政可不這麼看,回到河南的呂不韋賓客、謀士越來越多,其勢力不減反增,史書形容,各國諸侯頻繁派賓客使者拜候,往來車隊相望於道。

圖為洛陽偃師呂不韋墓,於90年代重修。

這還了得,他呂不韋到底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勾結?叛亂?禍根?贏政的心情和顧慮是可以理解的,呂不韋這是在挑戰他的底線,憤怒之下賜手書“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這完全是質問的口氣,你對秦有什麼功勞,你與秦王有什麼關係,還敢稱仲父,食十萬戶,滾到巴蜀去吧!這是兩人徹底撕開臉的一封信,呂不韋深知政治生涯永遠到頭,快60歲的老頭徒遷巴蜀,這是要他命的做法,秦始皇意思很明確了,我要看著你死,如果不死就不算完,如果你死了族人遷徒巴蜀,才算終結,曾經多麼心高氣傲的呂不韋,卻望了韜光養晦,落到此境,無從他選,最後為了保住族人,飲鴆自盡。


圖文繪歷史



呂不韋是飲鴆自殺而死的,表面上看呂不韋之死是嫪毐事件的後續,實際上是因為呂不韋跟嬴政政見不和!嫪毐能跟趙太后通姦,完全是因為呂不韋從中操作;但是呂不韋的真正死因是他想採用《呂氏春秋》治理秦國,而嬴政想用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嬴政發現呂不韋的政治綱領無法改變後,剝奪了他的一切官職,讓他回洛陽老家養老;呂不韋回了洛陽後大宴天下名士,繼續宣揚他的政治綱領;嬴政擔心呂不韋的影響力太大會動搖國本,於是勒令他全家遷往巴蜀;呂不韋懼怕嬴政誅殺他,於是當晚飲鴆毒而死!

呂不韋是一代奇人,他從商取得了巨大成功,可謂富可敵國;然後他由商業轉戰政界,先後輔助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政四代秦君,主宰秦國政權二十餘年,擊滅東周,擊敗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為秦國統一華夏奠定了一定基礎!呂不韋失敗的地方在於一個情字!為了加強政治同盟,他將愛妾趙姬送給嬴異人;趙姬寡居後兩人共管秦國,還舊情復燃同榻而眠!呂不韋精力不能滿足趙姬後,他又引薦嫪毐服侍趙姬,最終釀成秦國王室醜聞!

嬴政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天生王者,呂不韋想用他的思想影響嬴政,通過嬴政將他的治國理想實現!呂不韋聘請王綰、李斯等一幫名士編寫了一部治國安邦的鉅著《呂氏春秋》,並將此書交給嬴政點評!嬴政看了呂氏春秋後,沒有作點評,他當著呂不韋的面誦讀商君書!之後呂不韋又將呂氏春秋分章節懸掛在咸陽南市,邀請天下人來點評,並允諾能修改一字者得千金!嬴政則將商君的雕像樹立在南市,秦人見了商君像莫不感懷!

最終嬴政憑藉著他的王者氣度,成功將呂不韋的主要門客王綰、李斯拉到他的陣營,又取得軍旅世家蒙氏、王氏的支持!呂不韋不願意改變他的治國理念,最終嬴政以嫪毐事件為由罷免了呂不韋,讓他回洛陽養老!呂不韋錢多又豪爽,他大宴天下名士,不遺餘力的宣傳他的呂氏春秋,一時間洛陽人來人往,儼然成了一個學術中心!嬴政寫信嚴厲斥責呂不韋太過張楊並勒令他全家遷往巴蜀,呂不韋以為嬴政要殺他,為了避免刑場受戮,呂不韋選擇服毒自盡,也就是喝鴆酒而死!


星淵


司馬遷寫《史記》前後不一致,在《秦始皇本紀》中這樣說: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在趙國做“質子”時見到了呂不韋的美姬,於是娶了,生下了秦始皇。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他有這樣說: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這裡說呂不韋有意而為之,將已經有身孕的趙姬獻給子楚(秦莊襄王),生下了趙政(秦始皇)。這裡直接說秦王嬴政就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兒子,子楚被矇在鼓裡,呂不韋這是要圖謀秦國的王位。

因此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嬴政的身份就是爭論不休話題,這也是司馬遷當時也考慮到不能澄清秦始皇的真實身份而做了這兩種記載。(趙姬劇照)

呂不韋為什麼封了食邑十萬戶?如何做上秦始皇的“仲父”?

秦始皇的這封信主要講呂不韋有什麼功勞,被封食邑十萬戶;和秦國王室沒有親屬關係,怎麼能稱“仲父”,直接擊中了呂不韋的要害,其實呂不韋和家人遷徙到蜀地是變相的滅族,衡量得失之後,呂不韋自殺。

呂不韋是一個大商人,他結交作為趙國質子的子楚,先送500金給拮据的子楚花銷,又送美人趙姬,而且還為他生下了兒子,使得子楚對呂不韋信任有加。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派王齮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國想殺了質子子楚,又是呂不韋花費600金買通邯鄲趙軍把守城門的官員,讓子楚逃亡到秦國大軍之中,安然回國。趙姬和嬴政也在呂不韋的安排下躲過了趙國軍隊的搜捕,最終逃亡到秦國。

子楚回到秦國之後,又在呂不韋的操作之下當上了秦國的太子,秦孝文王去世之後,子楚即位為秦莊襄王。

綜合以上來看,呂不韋是秦莊襄王即位的大功臣,因此秦莊襄王即位之後,立馬封呂不韋為相國,封食邑河南雒陽十萬戶,算是投桃報李了。

秦莊襄王做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去世了,嬴政在自己母親趙姬和呂不韋的操控之下順利登上了王位。由於嬴政當時年齡還很小,於是尊稱呂不韋為相國,號“仲父”,這是離不了呂不韋集團的支持啊!(呂不韋和秦王嬴政劇照)

一封信透漏了多少信息?

根據記載,呂不韋是收到秦始皇寫的親筆信之後就服毒自殺了。到底秦始皇的書信中寫了什麼,嚇得呂不韋馬上就自殺了吶?《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很簡略: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接到秦始皇的書信之後,立馬就服毒自殺了。

秦始皇能夠順利掌權多虧了呂不韋的支持,但是功高蓋主,秦始皇不得不防。同時,呂不韋和趙姬、嫪毐和趙姬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嫪毐和趙姬還生下了兩個兒子。嫪毐試圖起兵殺秦始皇,立自己和趙姬的兒子即位,反被秦始皇所殺。秦國朝野上下對秦始皇身份的質疑應該在私底下傳的很厲害,秦始皇也擔心秦國朝野上下知道自己的身份,很快會丟失王位、被殺。

嫪毐集團被消滅之後的一年零一個月,呂不韋被解除相權,回到自己的食邑生活。呂不韋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初時的門客就多達萬人,解除相權之後,到呂不韋食邑拜訪的官員、門客絡繹不絕,這讓秦始皇非常擔心,於是寫了一封短信給呂不韋。(秦王嬴政劇照)

與其是給呂不韋送信,倒不如說是嬴政信使率領軍隊圍困呂不韋家族所在地。先是免了相國,這次要把食邑十萬戶收回,呂不韋成了徹徹底底的窮光蛋,如果秦始皇不動手,也有其他政敵出手消滅他的家族。思考再三,不如自殺,自己一死,秦王嬴政的心頭大患也去除了。對秦王嬴政身份的質疑也會銷聲匿跡,試問有那個兒子下手殺死自己的父親吶!

呂不韋自盡之後,準備遷往蜀地的呂不韋家人也就不再遷徙,已經遷徙往蜀地的嫪毐門客都被放回。呂不韋集團和嫪毐集團是秦國兩大政治勢力,牽連很廣,為了穩定秦始皇還是採取了安撫措施,穩定人心。


穿越再現彼岸


呂不韋是被秦始皇逼殺。

呂不韋這個人怎麼說呢?確實是當世的人傑,有野心,有氣魄,也有膽量。

呂不韋在幫助秦始皇他老爹當上皇帝后,搖身一變就是秦國的宰相,受封河南,食邑十萬戶,而且還當上了國君的仲父。一時之間大權在握,府下門人食客三千人,顯赫至極。


但是他不知道國君只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力也只有一個,而這一切都是屬於那個叫嬴政的男人。

所以無論呂不韋是什麼目的,不管是為了秦國好,還是他自己好,只要他的存在妨礙了嬴政使用至高無上的權力的時候,那麼就是呂不韋他該落幕的時候。

所以嬴政在他成年之際,先是以雷霆手段革除了呂不韋送給趙姬的男寵嫪毐,滅了他三族。而嫪毐是呂不韋送進宮的,所以在第二年,呂不韋就被革除了宰相職位,此時嬴政才是真正的掌握了國君大權。



雖然嬴政收回了屬於國君的大權,但是呂不韋在朝中經營數十年,政治勢力極為龐大,因此為了永絕後患,秦始皇給了呂不韋一封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徒處蜀!



短短的一句話,就把呂不韋的功績撇得乾乾淨淨,同時這也幾乎說明了嬴政要處理他呂不韋,因此,只有他自己自殺,還能留一個全家性命,要不然等到嬴政自己動手了,那就不是呂不韋一個人了,而是呂不韋的一家。


這個歷史很正


自古皇權和相權都是一對矛盾體,二者很難達成平衡,而呂不韋與嬴政的關係更為複雜。呂不韋是秦朝丞相,更是鼎鼎大名的商人。傳說他曾經師承鬼谷子,專門學習商賈之術。但是,他本來是一個商人卻為何躋身成為大秦丞相呢?因為他遇見了在趙國為質的嬴異人,他決定從中撈取政治資本,最終成功地使嬴異人子楚登上王位,呂不韋也因此成為大秦相國。呂不韋在嬴政與成嬌的政治鬥爭中,扶持嬴政登上王位,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奠定雄厚的基礎。但是,秦始皇加冠之後,呂不韋的地位便直線下降。呂不韋先被奪取了相邦之位,而後幾次三番被貶謫他鄉,最終大秦相邦呂不韋看完秦始皇的書信之後,飲鴆自盡。


呂不韋原是戰國時期的大商人,他往來於列國之間,靠低買高賣獲得利潤。直到有一天,他遇見了在趙國為人質的嬴異人子楚,他們的人生軌跡都發生了改變。嬴異人子楚是秦昭襄王的孫子,太子嬴柱的兒子,為了完成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襄王將子楚派到趙國做人質。原本,子楚的命運就在離開秦國時註定,但是這一切卻因為呂不韋而改變。呂不韋認為,此時落魄的子楚,或許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機遇。與其靠販賣賺錢,倒不如利用子楚做一次大膽的政治投資,一次驚天豪賭。


呂不韋告訴子楚,我能夠廣大你的門庭。子楚聽罷笑著說,你先廣大你自己再說。呂不韋回答說,我的門庭要在你的門庭廣大之後,才能廣大。子楚立即聽出了弦外之音,呂不韋將自己投資子楚的計劃和盤托出,二人相談甚歡。為了穩定子楚,呂不韋甚至將自己的愛妾趙姬送給了子楚,以此來獲得子楚的信任。呂不韋為了這次驚天豪賭,幾乎拿出了自己經商多年的家當,前往秦國遊說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是太子嬴柱的夫人,但是華陽夫人身後無子,因此,華陽夫人就成為了呂不韋投資子楚的突破口。

呂不韋重金求見華陽夫人,向華陽夫人曉明利害,勸他過繼子楚為子。華陽夫人是一個極其精明的人,她立馬明白了呂不韋的意圖。華陽夫人也在暗自打著自己的算盤,眼下自己膝下無子,日後必然屈居人下。若是能夠扶持落魄的子楚為子,子楚必然聽命於她,再讓他迎娶自己的楚國侄女,這樣的話朝政大權自然掌握在自己手中。於是,呂不韋與華陽夫人一拍即合,雙方為了自己的目的,展開了一場合作。


華陽夫人於是過繼子楚為自己的兒子,子楚的身價頓時上升,他自然而然的成為太子嬴柱的繼承人。 秦昭襄王死後,太子嬴柱即位僅三天就去世。於是,子楚便在華陽夫人的支持下登上王位,並順利迎娶華陽夫人的楚國侄女。此時,華陽夫人的目的已經達成,呂不韋與華陽夫人,便因為目的的不同而走上了對立面。呂不韋希望子楚能夠立趙姬為後,這樣的話,子楚便緊緊抓在自己手裡。於是,呂不韋與華陽夫人便展開了博弈,在這場博弈中,呂不韋勝出。呂不韋利用攻打周王室的機會,壯大自己的力量,從而成為大秦相國。秦莊王子楚去世後,呂不韋利用自己的權勢,成功扶持趙姬之子嬴政登上王位。

年僅13歲的嬴政登上王位之後,朝廷大權完全掌握在呂不韋手中。年輕的嬴政幾乎沒有任何權利,他幾乎時時刻刻都要受到呂不韋的管教。呂不韋利用自己相國的地位,以及秦王老師的威望,在朝中樹立自己的黨羽。此時的呂不韋,權勢達到鼎盛時期。呂不韋利用自己相國得身份,和秦王嬴政的母親趙姬長期曖昧不清。隨著嬴政的長大,呂不韋害怕自己與趙姬的情事會被嬴政發現,於是他將假太監嫪毐送進宮服侍太后。嫪毐不僅色膽包天,而且極具野心,他與趙太后長期在後宮之中曖昧不清,甚至和太后生下了私生子。這一切,嬴政怎麼會不知道呢?但是此時的嬴政並沒有進行加冠禮,秦國大權完全掌握在丞相呂不韋手中,此時的秦王嬴政只能選擇忍。


在隱忍不發中,嬴政壓抑了無數的怒火,他只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親政,為秦國剷除嫪毐。 秦王苦苦等到了21歲,才在秦國舊都雍城舉行加冠之禮。另一方面,嫪毐害怕秦王加冠親政之後,會對自己不利,於是暗中籌劃著一場巨大的陰謀。嫪毐利用與趙太后的關係,假借趙太后的印信,私自調兵遣將攻打咸陽宮,發動了叛亂。消息傳到雍城,嬴政積壓了好多年的怒火,在剎那間爆發。嬴政發出了針對嫪毐的通緝令,誰能夠捉拿嫪毐就能夠加官進爵,誰能夠打敗叛軍,就能夠取得鉅額賞金。

秦王命令昌平君和昌文君率領秦軍討伐嫪毐,戰於咸陽。嫪毐叛亂最終被平息,嫪毐被車裂而死,並夷三族。但是,嫪毐雖死,秦王嬴政積壓多年的怒火,並未因此而平息。“嫪毐案”劍鋒直指秦相呂不韋和趙太后。於是,秦王嬴政針對他們展開了鬥爭。 嬴政發配了自己的母親,將趙姬囚禁在雍城,併發誓再也不相見。另一方面,嬴政針對呂不韋的鬥爭也在悄然進行。


嬴政親政之後,呂不韋的權勢依舊浩大。朝廷之中,眾臣多以呂不韋馬首是瞻,天下才子多拜於呂不韋門下,這對嬴政的王權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呂不韋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又想繼續獲得對嬴政的管教權,於是編撰了一部《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涵蓋了當時社會很多門派的學問,是呂不韋為嬴政所編。他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勸諫嬴政該怎樣治理國家。呂不韋還在咸陽城內懸賞重金,希望有人能夠改動《呂氏春秋》一個字。

一方面,《呂氏春秋》確實行文考究,難以改動,另一方面,人們忌憚呂不韋的權勢,也沒有人真正敢改。於是,一字千金的故事便傳開。 這極大地惹惱了嬴政,因為嬴政看到了呂不韋的權勢之大,讓天下士子都圍著他轉。另一方面,嬴政認為,《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為了重新獲得對自己的管教權而編撰的,這極大地威脅著嬴政想要親政的抱負。


公元前237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即位後的第十年,嬴政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職務,呂不韋的政治生涯從此結束。因為呂不韋對秦莊王和嬴政的即位都有很大的功勞,而且呂不韋在天下士子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嬴政不忍殺掉呂不韋,只能將他封到河南洛陽。 但是,呂不韋的政治生涯雖然結束,但是呂不韋在社會上的聲望依舊不減當年。呂不韋離開咸陽時,咸陽城中的士子、官員送行的人絡繹不絕,給足了呂不韋面子,同時也相當於狠狠地打了嬴政一個耳光。


呂不韋受封洛陽之後,仍然以相邦和仲父的地位自居,當地官員上任之時都得拜訪呂不韋。洛陽士子以及門下客卿紛紛表達對呂不韋的崇敬,以及對他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憤恨,秦始皇的王權收到了嚴重的挑戰。秦王嬴政一怒之下,書信一封發配呂不韋去偏遠的蜀地,信中說道:“你對秦國有何貢獻呢?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

嬴政的這封信,可謂給了呂不韋重重一擊。信中全盤否定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以刻薄的語氣質問呂不韋。這對呂不韋產生了深深地打擊,呂不韋知道,自己辛苦一生所做的貢獻居然被嬴政完全否定,怎能不難受呢?呂不韋知道,就算自己身處蜀地,也消除不了秦王對自己的猜忌和憎恨,最終難免一死。罷了!罷了!倒不如自取痛快,鴆酒一杯,了卻了今生封侯拜相的美夢!


一觀瀾


嬴政對呂不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呂不韋之功:從昭襄王暮政時扶持嬴異人,到孝文王,莊襄王兩代急劇更迭時穩定朝局,嬴政即位前期協調軍政扶持親政,直至配合剷除嫪毐,呂不韋居功至偉。

二、呂不韋之過:私進嫪毐以致穢亂朝局。

以上這都是確定無疑的,不確定的是罷黜呂不韋是不是僅僅因為嫪毐事件,還是有其它原因。

呂不韋做《呂氏春秋》,倡導的是王道仁政,與秦自孝公之後六世遵循的商君霸道法制涇渭分明。《呂氏春秋》是在剷除嫪毐事件之前,隨著太后嫪毐勢力的崛起,呂不韋丞相勢力蟄伏而日漸式微,退而廣絡山東百家之士而著,目的是想修正霸道秦法。因此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是出於政治目的。

嬴政逐漸成長,聯合呂不韋剷除嫪毐。嫪毐已除,嬴政親政,則兩個問題突顯出來。一是要繼續商鞅秦法,還是要遵循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所倡導的王道仁政?這是重大的國政之爭。選商鞅秦法則繼續強兵平天下,選王道則仁政化天下。二是呂不韋繼續作丞相,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另選丞相。呂不韋在城門公開《呂氏春秋》,“改一字賞千金”,這是和嬴政打擂臺。

之前呂不韋功大於過,雖然深陷嫪毐事件,但配合剷除嫪毐。嬴政親政之後,呂不韋如果從仲父,丞相雙重身份,歸位於單純丞相身份,讓年輕的秦王自由施展抱負。呂不韋卻在重大國政上採取不配合的姿態,企圖以仲父,丞相身份,要秦國走自己選的王道仁政之路。秦王以深涉嫪毐事件為理由罷黜呂不韋,則必然!

但念其功,貶到洛陽養老。

呂不韋在洛陽,本該歸隱泉林養老,卻頻會山東各國使臣,大宴山東百家士子,這就觸犯了忌諱。

忌諱一、交往山東各國和士人,對秦政造成巨大的干擾。

忌諱二、嫪毐事件是秦國之恥,嬴政之恥。頻繁的交往放大了國恥,放大了秦王之恥。事實上山東六國和山東士子交往呂不韋,也不是純粹的私人交往,而是帶走明確的政治目的,把秦國國恥變成山東各國嘲笑的把柄。

嬴政的“何功於秦,何親於秦”,就有雙層含義。念其有功有親才免於一死,但不能因為有功而擾亂國政,不能有親而彰秦國秦王之恥。至此,有功有親,變成何功何親,前事一筆勾銷,遷居巴蜀。相當於又給了一次機會。

呂不韋選擇自殺,成全自己身後名,彰顯嬴政之殘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