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國3大名相商鞅、呂不韋、李斯,為何都不得善終?

趙彬衫


商鞅,呂不韋,李斯,三人都是秦國曆史上名臣,而他們的結局也都是不得善終。商鞅車裂,呂不韋服毒自盡,李斯父子腰斬於市。三位名相功高蓋世,位極人臣,為何下場如此悽慘?

翻閱史籍,可以看出三人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狂熱的投機分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從而在關鍵時刻鋌而走險,觸犯了不該觸犯的禁忌,一旦自己失去了掌控局勢的力量,只能任人宰割。



比如,商鞅變法,觸犯了以太子為首的守舊勢力,當時因為有秦孝公支持,商鞅有恃無恐,孝公去世後,太子即位,商鞅又絲毫不加收斂,成了全民公敵,其死期也就到了。



呂不韋骨子裡是一個膽大包天的商人。他眼裡只有利益,毫無道德倫理可言。他最大的錯誤就在與太后有染,後又將嫪毐介紹入宮,致使人倫喪盡,使得嬴政揹負著極大的倫理壓力和政治風險,觸動了帝王的逆鱗,不死何待?



李斯,被趙高所蠱惑,參與了胡亥篡政奪權的陰謀,事後又被當做棄子處死,並被夷三族。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悲劇人物,如果當時他面對趙高的蠱惑能夠堅定立場,當機立斷,控制局面,也許歷史就會改寫。

三人當中,商鞅死的可嘆,呂不韋死的可憐,李斯死的可惜。

猶記得李斯被處死時,對旁邊跪著一同處決的兒子說:“記得當年帶著你,牽著黃犬,馳出咸陽東門,追逐著原野上野兔,此情此景,恐難再現啊!”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李斯臨終之言,大概商鞅呂不韋當時也作此想吧!


甘露閒人


商鞅:在戰國時代,是最有名氣的改革家,沒有之一。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商鞅變法”,變法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當時國君秦孝公的支持,而且變法也行成了一定的體系,一直貫徹執行的很好。但是正是因為貫徹執行的太好,才觸犯了大部分舊貴族的利益,這是死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死的直接原因是:有一次太子犯法,因為無法直接懲處太子,由太子的師傅公子虔代為受刑。後來公子虔觸犯別的法律,受劓刑也就是割去鼻子,作為太子(也就是後來國君)的老師,這也算是奇恥大辱吧。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是公子虔帶頭聯合其他舊貴族勢力共同以謀逆大罪處死了商鞅,而且還是五馬分屍。

呂不韋:他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在經濟方面做到了鉅富,政治方面最大的貢獻就是經過他的一系列運作,成功的幫助秦始皇父親異人成為秦王,這也就間接的為他的兒子秦始皇即位做出了主要貢獻。呂不韋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成為大秦丞相。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不得善終,最後飲鴆自殺呢?首先是因為他的勢力太大了,門客有三千人,而且他的勢力遍佈朝野,所以秦始皇特別嫉恨;其次秦始皇知道呂不韋和他母親那些風流事,尤其是他給他母親獻了假太監嫪毐,玷汙了秦始皇和太后的名聲,這是秦始皇永遠的奇恥大辱和心痛;最後,如果呂不韋不死的話,就有可能被東方六國請去輔佐別的國家,客觀上也是對秦國的巨大危害。所以從以上三點分析,秦始皇必須要處死呂不韋,礙於面子,秦始皇只是做了流放呂不韋的決定,但是呂不韋心裡很清楚,秦始皇一定讓他死,只是時間問題,所以也就飲鴆自殺了。

李斯:在秦朝建立後李斯幫助秦始皇實行各種政策,穩固政權,李斯對統一後的秦朝貢獻非常大。但是秦始皇死後,李斯卻被秦二世胡亥處死。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這個人太過於重視自己的私人利益,在沙丘政變中這個關鍵時刻,沒有堅持自己的原則,在趙高的威逼利誘下,屈從了趙高,害死本該即位扶蘇,錯誤的讓胡亥即位。其次,沒有看清楚趙高是一個高超的陰謀家,趙高這個人是一個純粹的小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他得到秦二世的信任以後,想當丞相,這樣就必須除掉李斯,這也是李斯的悲劇,結果只有他藉助秦二世的刀殺死了李斯。李斯的死完全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其實他們三人的死說到底一個重要原因都是沒有正確的處理好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係。商鞅是太不重視自己的個人利益,導致最後是舊貴族利益聯合起來害死了個人利益,導致自己被五馬分屍。呂不韋和李斯完全是太在乎自己的個人利益,在他們心裡,個人利益遠遠高於高於國家利益,最後導致呂不韋在被秦始皇驅逐後自殺,李斯被趙高借用秦二世的刀他殺。


你喜歡的那些事


中國歷史原本就是一場權力結構的不斷變化的演變,君權與相權的不斷拉鋸,然而帝王畢竟是至高無上,天賦人權的象徵,是任何人都無法輕易挑戰的存在,一旦君權受到來自臣下的威脅,無論對象是誰,一般來說都無法得到善終。

商鞅劇照

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國的這三位明相不得善終的最根本原因所在了,功高震主,威脅到了君主的統治地位,自然不會得到什麼好的下場。

商鞅,大變法的執行人,最炙熱的推動者,受到整個秦國的推崇,聲勢一時無兩,甚至蓋過當時的君主孝公,只不過君臣情深,加上變法尚未成功,完善,以及孝公尚能壓制住商鞅,才未在孝公時代處置商鞅,而惠王繼位,臣強主弱,加上舊貴族的反撲,變法趨於穩定,商鞅自然難逃一死,當然即便說不是公子虔的誣陷,最後可能惠王也會一殺商鞅以穩定秦國內部情緒。

呂不韋,自不用說,一字千金,與皇太后甚至有著不清不白的關係,甚至傳言為秦始皇之父,權利慾強,權利大,一時相權完全超越了君權,且不知收斂,自然不得善終,哪個皇帝能夠允許自己頭上還有著一層桎梏呢。

李斯,顛覆大秦的幫兇者,能力自不必說,然而作為唯一一個威脅到帝王權利的人,又算不上帝王的親信,還掌握著帝王不堪為人所知的秘密,又哪能會有好下場。


歷史微探索


商鞅、呂不韋和李斯三人的死可以用李斯的一句話來總結:

李斯曾面對自己的無限繁榮富貴,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他們的死又各自有著微妙之處:

|| 商鞅之死

1、得罪了太子

秦惠文還是太子的時候,因為犯法,商鞅說:法之所以執行不下去,皆自上犯之。考慮到太子是王位的繼承人,所以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還以墨刑處罰了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得罪太子後果很嚴重,所以秋後算賬也難免的。

2、秦惠文用商鞅的死來平息貴族的怨氣,得到他們的支持

秦惠文畢竟是一位明君,如果僅僅因為改革得罪了他,不至於趕盡殺絕。但是商鞅變法得罪了一大批舊貴族的切身利益,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尤其是一直蠢蠢欲動的老氏族,秦惠文剛剛登基,根基不穩,最重要的得到各大勢力的擁戴,他不想因為商鞅的事情和他們公然發生衝突,所以將商鞅拋出,以平息他們心中的怒火。

秦惠王將商鞅五馬分屍並示眾,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還誅滅了商君全家,此舉深得那些舊貴族的人心 。

3、秦惠王殺商鞅既是過河拆橋,也是一種政治手腕

秦惠王殺商鞅而不毀其法,此舉說明秦惠王還是個明君,他知道商鞅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秦惠王出於他的政治手腕,便順水推舟將商鞅殺了,又以商鞅謀反查無實證,以公子虔和公孫賈陷害商鞅為由,將這兩個人及其他們的勢力也給剷除了。

秦惠王既除掉了商鞅這個燙手山芋,又除掉了舊勢力順便替自己洗白了。秦惠王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了,看來王就是王,王就是那個高高在上,翻雲覆雨,揮斥方遒的人物。

|| 呂不韋之死

1、一朝君子一朝臣 誰上臺都是希望培植對自己俯首聽耳的臣子,而不是倚老賣老的元老。

2、呂不韋把持朝政,遲遲不肯還政於嬴政

秦始皇和秦惠文都是一代明君,他們殺伐果斷。他們絕對不會甘心屈居人臣之下,所以之前的平靜早已波濤暗湧。

呂不韋當時可謂無限風光,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他還召集眾多弟子編集《呂氏春秋》,還在市集貼出賞金,說:誰能修改一個字,賞千金。這種架勢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可是如此行為,將嬴政至於何地位,要知道,小子不可欺,尤其是嬴政這樣的小子。

3、嬴政和呂不韋的尷尬關係

據《史記》中記載,呂不韋將趙姬獻給子楚的時候已經懷有身孕,懷的就是日後的嬴政。可是很多史學家考證說嬴政就是子楚的親生兒子。

不論是哪種情況,至少說明當時對於嬴政的出生是有過非議的,這對於嬴政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呂不韋還是嬴政的仲父,所以呂不韋的存在就讓嬴政如鯁在喉,欲除之而後快。

|| 李斯之死

1、李斯在朝中勢力過大

李斯深得秦始皇的器重,他不但在朝中是重臣,他還是皇親國戚。李斯和秦始皇結了兒女親家,李斯的女兒都嫁給了秦始皇的兒子,兒子也都成了駙馬,無上的榮寵。

等到胡亥登基後,胡亥這人非常昏庸,所以他也從未想過要除去李斯,只是胡亥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將自己的兄弟姐妹統統殺了,這時胡亥和李斯這對君臣變得有點尷尬了。

2、趙高覺得李斯太礙眼

儘管胡亥對李斯沒有殺心,可是趙高卻不幹了,他要的是保持朝政,最後奪取王位,那麼最大的阻礙就是李斯這個絆腳石了。

於是趙高開始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的局。趙高假意對李斯說:皇上大興土木,犬色聲馬,可是我人微言輕。希望丞相多多勸諫。

於是趙高每次趁胡亥在玩樂的時候讓李斯前去,幾次下來,胡亥很是惱火,“我辦公的時候你不來,我要輕鬆玩樂的時候你就跑來。難道丞相你故意輕視我嗎?”

在趙高的桃撥離間下,胡亥和趙高這對君臣關係成功破裂,所以趙高才有機會捏造李斯造反的證據,李斯一步步走進趙高挖好的陷阱,最後被處腰斬。

對於這三人之死,各位怎麼看?



少禾君


論商鞅:

商鞅實行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量身打造,無可挑剔。事實證明,改革成功之後的秦國,無論是從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一流的大國。

毫不誇張的說,秦始皇日後能夠統一六合,和商鞅變法有著很大的關係 。如果沒有變法為基礎,那麼“千古第一帝”的說法也就不復存在。



論呂不韋:

呂不韋雖說沒有商鞅這麼大的貢獻,但是秦始皇的登基和他卻有著直接的關係,更有傳言說秦始皇正是呂不韋的兒子,當然了這也是野史,我們也不必探究。

個人認為,呂不韋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秦始皇的爹子楚成為接班人,子楚後來又是和呂不韋的小妾趙姬未婚,後來生下秦始皇,可子楚在位不足兩三年,後來又是扶持秦始皇一步一步的登上帝位,這就是呂不韋最大的貢獻。



論李斯:

李斯主要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合,稱帝之後才發光發熱,嶄露頭角。秦始皇稱帝之後,李斯主持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等等,可以說是國之棟樑,就連傳國玉璽都是李斯親自督辦,足可以看出李斯在秦始皇心中的位置。


那麼為何商鞅、呂不韋、李斯都沒有得到善終呢?

商鞅的變法雖然非常成功,但是他;的變法卻觸及了一些王公貴族的利益,所以在秦孝公死後,一些貴族勢力聯合起來對抗商鞅,再加上新上位的秦惠文王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也是認為變法已經成功,留著商鞅也沒啥太大的作用,而且也有可能對自己的政權造成威脅,便同意處死商鞅,雖然來商鞅也奮起抵抗,但也是雞蛋碰石頭,最終被五馬分屍。

呂不韋因為和自己的舊相好、當時的皇太后趙姬舊情復燃,再加上後來呂不韋又推薦嫪毐給趙姬,結果造成趙姬和嫪毐又生下兩個孩子,令人唏噓不已。

最終還是紙包不住火,秦始皇知道了其母親的糟事,一怒之下,車裂了嫪毐,將趙姬趕出皇宮,後來又逼死了呂不韋。

李斯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其實李斯如果忠一不二,不受誘惑,是不會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所謂一步錯,步步錯,李斯錯就錯在不應該和趙高沆瀣一氣,同流合汙,結果在秦始皇死後,趙高為了獨攬朝政,解除憂患,便陷害李斯致死。



大咖秀歷史


這三個人是三種不同的角色,商鞅是改革家,改革是為了國家富強,必定會影響到國家高層的權貴的利益,但改革是法治,不能徇私,所以商君在支持他改革的秦王去世後遭到報復,車裂而死,但繼承者仍執行商君之法,我想商君在天之靈得知秦統一六國,必定認為自己死而無憾,值了!為什麼統一六國的是秦,我想商鞅變法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二個是呂不韋,呂不韋是商人,商人錢多但政治地位低,從他和他父親的所謂“投資收益”分析上看,投資糧食販賣是十倍利,投資珠寶是百倍收益,而立個國君收益是無數倍,這樣呂不韋就傾其家產投資到立國君上,功夫不負有心人他也成了,只不過他面對老情人趙姬的糾纏他也無計可施,只能找個替身去,結果惹了禍,當時秦始皇也沒要他死,只不過責備了他把他流放到蜀地,他自己自殺了,我想對呂不韋來講他也值了,他立了國君,還當了十多年的丞相,連秦始皇也把他當父親來看待,他也可說“勞苦功高”,這不也值了嗎?我想他知道秦統一六國一定會含笑九泉吧!第三個是李斯,李斯最著名的理論就是“鼠論”,就是說廁所的鼠吃的是糞便,穀倉的鼠吃的是糧食,他要到能成為穀倉的地方去某職,這個地方就是秦國,他結果也成了。李斯是個投機者,按理說他完全可以善終的,在沙丘宮秦始皇去世,人們常說秦始皇迷戀長生不老,實際上並非如此,秦始皇對自己的身後事還是有準備的,秦始皇把自己的女兒都嫁給李斯的兒子,他又把自己的兒子娶了李斯的女兒,應該關係是很鐵的,可是到關鍵時刻李斯卻掉鏈子,他違背了秦始皇的遺願,篡改了他的聖旨,說實話沒有秦始皇的支持,李斯什麼事也做不了,李斯對趙高一、二個回就敗下陣來,最後被腰斬於市,也遭滅族之禍。不過對李斯來講也值了,既做了倉鼠,又做了丞相,不過本可以完美些,大秦朝也不會這樣快滅亡,一計私利滅亡了一個朝代,我想李斯上刑場是一定後悔萬分的。


秦三鳳璧


戰國時期,秦國出名的丞相最多,又何止商鞅、呂不韋、李斯這三人,還有諸如張儀、魏冉、范雎等,然而就沒有一個是好下場的。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走上強大的快車道,為秦國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沒變法之前的秦國被戰國初期的魏國吊打,當時魏國大將吳起率領魏武卒差點就滅了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最終打敗魏國,奪回河西之地,最終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

商鞅對秦國的貢獻是巨大的,然而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登基,商鞅害怕被報復逃離到封地,率兵與秦軍交戰最終兵敗而亡,最後竟然遭受車裂之刑,秦惠文王同時下令誅殺商鞅全家。

秦惠文王殺了商鞅之後,卻並未廢除商鞅的法律,使得秦國持續變強,秦惠文王開始進行東出,實際上秦國當時並未達到一統七國的強度,只不過有較大的影響力而已,這個時候秦惠文王招攬張儀為相國,出使遊說各國,是為連橫之策。

張儀為秦國擔任相國期間,利用各種手段欺騙魏國,戲弄楚國,尤其是拆散齊楚聯盟的過程中,更是以六百里封地騙了楚王,使得秦國在外交上始終佔據有利地位,藉此不斷向東擴張。

秦惠文王去世後,秦武王登基,秦國放棄了張儀的連橫之策,對外擴張政策由原來的外交為主改變為軍事為主,嫉妒張儀的人因此向秦武王說:"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張儀最終逃到魏國,並且最終死在了魏國。

秦武王死後,秦昭襄王繼位,魏冉大權獨攬主持秦國國政,縱橫一直認為,魏冉對秦國的最終統一建立了最夯實的基礎,沒有魏冉執政的四十年,也不會有後來一統天下。

關於魏冉的記載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魏冉的評價:“魏冉,秦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天下皆西鄉稽首者,魏冉之功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說:“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災害,薦白起為將,南取鄢、郢,東屬地於齊,使天下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強大者,魏冉之功也!“

史學二司馬如此評價,實際上是肯定了魏冉的貢獻,然而秦昭襄王親政的時候還是驅逐了魏冉,不久死在了封地。

至於魏冉為何會被廢除,這就要說到范雎了,當初范雎勸說秦昭襄王廢除了宣太后和魏冉,然後親政,秦昭襄王在驅逐魏冉後就任命范雎為相。

實際上范雎的政策縱橫雖然看不上,但是總結起來也為秦國的統一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李斯評價: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然而范雎的下場也並不太好,秦昭襄王后來就不信任他了,最終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秦昭襄王死後,秦國再次經歷了一點小小的混亂,呂不韋以政治投資的方式使得子楚繼位,子楚死後嬴政繼位,呂不韋早子楚執政時期就貴為相國,到嬴政時期更是被尊稱為仲父,權傾天下。

呂不韋執政期間對秦國兼併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最後因為嫪毐叛亂事件的牽連,被秦始皇驅逐到封地去,擔心秦始皇殺害他,飲鴆而死。

呂不韋被罷相後,他的舍人李斯得到秦始皇的信任,李斯建議嬴政離間各國,最終完成逐漸吞併各國的目的,可以說李斯對秦國作出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秦朝建立之初,李斯還主持了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貨幣等事情。

秦始皇死後,李斯最終被趙高陷害而死。

秦國能夠最終完成統一,離不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這幾位相對賢明的國君,更離不開商鞅、張儀、魏冉、范雎、呂不韋、李斯這六位宰相,然而這六位對秦國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最終卻都未能善終。

縱橫認為,還是那句話,他們都知道“功成”,而不知道“身退”,也都知道兔死狗烹的歷史規律,卻都不認為自己是那條狗。

南北朝時期吳軍在《與朱元思書》中寫道:“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以展示自己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實際上鳶飛戾天者,從來不會“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也從來不會“窺谷忘反”。

李斯在腰斬之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人都是,看著別人像狗,而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條狗。

(我是一隻碼文狗)


史論縱橫


秦國拜相的著名人物不止這三位。但既然只說這三位那就看一下這三人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先說不同;三個人的時期不同、各自面對的形勢也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商鞅使秦國強大!他的耕戰和軍功授爵制都是秦國強大的基礎!呂不韋最大的功勞是幫助秦異人上位並助贏政順利繼位!而李斯在戰國後期對於秦滅六國和內部政治穩定及發展皆有貢獻!(始皇帝活著時)

而不同的是;商鞅前後兩次變法雖然符合當時秦國國內形勢,秦國變法也夠徹底。但商鞅不懂變通,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的律法。亂世用重刑,但國內穩定和發展時就需要修改律法,嚴刑酷律並不適用於和平時期更不利於國內穩定發展!所以他前期在已經得罪了很多貴族的情況下後期也得不到皇族和百姓的支持了。這種形勢下又換了新的秦王,為了政治局面的穩定,犧牲他就成了必然!而呂不韋最大的問題只有一個就是不肯放權!自以為自己是“相父”便搞不清秦國是姓“贏”還是姓“呂”了!至於李斯,呵呵,鬼迷心竅!他的死因人人皆知,與狼為伍,死了活該!

最後說一個“致命”的相同點:那就是三個人都不懂“功成身退”!大業即已成,大功已在身!或貪權或為利,皆不願激流勇退最終致殺身之禍!其實,歷史上拜相或手握大權而功成之後未得善終的何止他們三個?魏冉、吳起、白起、李牧、“犀首”公勝衍、蘇秦以及後世的韓信、蕭何………又有幾個能有如張良、張儀、範睢、范蠡的好結局?


俊才星馳207


唐太宗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知道誰誰誰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而是要知道發生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是什麼,歷史的蝴蝶效應不斷的在證明這樣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歷史有大勢,但是改變歷史的通常都是某一個人在某一個瞬間。商鞅也好,呂不韋李斯也罷,他們在秦始皇的六國建立的過程中都是奠基人,都是秦國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者,那麼為什麼他們的結局都沒有得到善終?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商鞅

商鞅又叫衛鞅,戰國時期的衛人,早年的時候曾經擔任過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叔痤去世後,因為商鞅得不到魏王的重用所以西去入秦。會秦孝公求賢令,進入秦國高層,開始實施變法。變法的初期,商鞅的很多政策就收到了秦國諸多舊貴族的強烈反對,因為商鞅的土地政策以及獎罰制度嚴重的侵犯了秦國舊貴族的既得利益,史書上記載了商鞅和甘龍以及杜摯辯論,有興趣的可以去讀讀看,(《史記 商君列傳》)。商鞅認為: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於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實施了非常徹底非常全面的變法,商鞅的變法使得秦國變得強大,不僅為秦國奪回了河西之地,一度兵圍大梁。迫使魏國投降。秦國的強大使得周天子致胙,諸侯來賀,沒有人敢質疑秦國的強大。

但是商鞅還是將秦國的舊貴族深深的得罪了,國家強大了,國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軍事力量也變強了,舊貴族們的利益受損,並且商鞅在變法的時候,甚至因為太子嬴駟犯錯,將秦孝公庶兄公子虔的鼻子挖掉。因此孝公去世後,秦國的宗室和舊貴族開始反撲,商鞅被車裂殉國。


呂不韋

呂不韋本為趙國的富商,後來的秦莊襄王當時正在趙國當人質,呂不韋以“奇貨可居”將子楚(即莊襄王,下同)作為一次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投資,通過呂不韋的活動,使子楚順利的認當時的老太子安國君的婦人華陽夫人為義母,並將自己的寵愛的姬妾趙姬送給了當時還是人質的子楚。秦昭王薨後,安國君在位一年便薨逝了,子楚順利坐上了秦國國君的寶座,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並開始參與秦國的國政,莊襄王即位三年後,死於縱慾過度,太子嬴政即位,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在嬴政未親政之前,和當時的秦國的太后,嬴政的生母私通。

嬴政年紀稍長,呂不韋擔心和趙太后的關係會影響到自己的仕途,於是轉而推薦假太監嫪毐給趙太后,趙太后對嫪毐非常滿意,並且很快有了身孕,和嫪毐生了兩個孩子,當時的嫪毐已經被封侯,在皇宮的一次政變中失敗被殺,嬴政株連呂不韋,免去丞相之位。後來,嬴政擔心呂不韋門生故吏遍天下,於是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這句話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同年,呂不韋自殺。


李斯

李斯本為楚人,年輕的時候跟隨許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來到秦國,最早投到呂不韋門下,作為呂不韋的舍人參與秦國政事,因為呂不韋的推薦,一步步由長史,客卿。韓國派間諜鄭國間秦,秦王想逐客,李斯寫了一篇非常著名的《諫逐客書》,條理清晰,事實具在,說服力強大。使得逐客在秦國破產,直到秦國滅六國以後,李斯在秦國擔任秦國的丞相,起草帝國的各種章程文件,法律文書,伴駕秦始皇巡遊天下。

一直到這裡為止,李斯在秦國之中還是非常的位高權重,做事穩重,有大局觀,加之兼為秦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說風光無限,榮耀至極。李斯的晚節不保主要表現在秦始皇病逝後,李斯在趙高的威逼利誘之下,不得矯詔,傳位二世胡亥,逼令扶蘇和蒙恬自刎,這件事情使得李斯開始變得不再是帝國的干城。

二世皇帝即位以後,已經不是那個擁有君臨四海,傲視神州的眼光的始皇帝了,他對治理天下一竅不通,但是對於殺宗室,殺政敵卻非常有見地,李斯可能還是那個輔佐帝王的王佐之才,但是王已經不需要他這樣的王佐之才了,趙高已經在新王面前得寵,李斯雖然貴為帝國的丞相,已經不能對朝中的諸多政策施加影響了!最後在政敵趙高的攻擊之下,淪為階下之囚,咸陽城鬧市授首。


總結:在秦國的統一步伐中,以上的三個秦國丞相,可謂功勞甚大,在秦國的統一過程中付出了非常可歌可泣的辛勞,但是晚景都是非常的淒涼甚至悽慘,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其在為相的過程中,做了為帝國高層所不能容的事情:商鞅新法得罪舊貴族和新王,呂不韋私通帝國的太后,李斯矯詔廢立。這些事情在同時期的魏冉,范雎,張儀幾個秦相身上就沒有看到,這也是這三名秦相併沒有在晚年收到秦法株連的原因之一!


蛋哥侃歷史


1.位高權重,排除異己的同時,也樹敵無數,改革變法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這部分人只能低調起來,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2.這幾個人都是出身卑微,被當時權貴看不起,只是礙於被當權者重用,表面上勉為其難的敷衍了事。

3.這幾個人身居高位後,讓當權者感到不寒而慄,臥榻之側,豈容爾等酣睡?富國強兵已經完成,替皇帝幹了他不方便做的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狗血劇情正在似曾相識的上演。這幾位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還在幻想吉祥富貴,卻敵不過皇帝的疑心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