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耕作,給過載的黑土地“減減壓”

東北黑土地每年的糧食產出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然而由於過度開發、持續耕作,曾經肥得出油的黑土地正在變“瘦”變“薄”,黑土地的保護刻不容緩。為保護黑土地,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簡稱《行動計劃》)。

東北黑土地保護面臨怎樣的形勢?保護性耕作有哪些特點和作用?怎樣保護好黑土地,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黑土地變“瘦”了變“薄”了

黑土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是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它的形成極為緩慢,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釐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400年。

全球黑土區僅有三片,分別位於烏克蘭第聶伯河畔、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國東北平原。東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北大倉”。由於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黑土區耕地長期透支,地下水超採嚴重,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生態環境亮起了“紅燈”。

“我們老百姓常用‘一兩黑土二兩油’來形容黑土地的肥沃。但是這些年,黑土地的有機質含量過低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減弱,現在的黑土地越來越‘饞’,化肥越上越多。”吉林省公主嶺市劉房子街道萬欣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耀輝說。

據監測,近60年來,東北黑土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區下降50%。目前,東北黑土區耕地的黑土層平均厚度只有30釐米左右,比開墾之初減少了約40釐米。部分坡耕地已變成肥力較低的薄層黑土,有的甚至露出了底層的黃土,成為老百姓俗稱的“破皮黃”黑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黑土地保護。2017年,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的《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提出力爭到2030年,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實施黑土地保護面積2.5億畝,基本覆蓋主要黑土區耕地。通過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趨勢,將東北黑土區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2018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支持保護性耕作等綠色高效技術的示範推廣。

為保護好珍貴的黑土地,此次《行動計劃》提出,將東北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玉米生產作為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的重點,在現有基礎上,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佔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性耕作政策支持體系、技術裝備體系和推廣應用體系。經過持續努力,保護性耕作成為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農業主流耕作技術,耕地質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升,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增強。

保護性耕作上升為國家行動

黑土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保護黑土地也需要統籌謀劃、持續推進。

“多年來,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響,導致東北部分地區黑土地長期裸露、土壤結構退化、風蝕水蝕加劇,對東北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形成嚴峻挑戰。國內外研究和生產實踐證明,保護性耕作是一項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當前與長遠利益兼顧、利國利民的革命性耕作措施。”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從國家層面制定行動計劃,將東北地區推行保護性耕作上升為國家行動,加強政策引導、改變傳統耕作制度,對遏制黑土地退化、恢復提升耕地地力、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非常必要而且切實可行。

專家介紹,保護性耕作是一項能夠實現作物穩產高產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技術,它的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稈覆蓋情況下進行少免耕播種,具有防治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節本增效、減少秸稈焚燒和溫室氣體排放等作用。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監測,連續實施保護性耕作5年後,表層20釐米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10%,10年後增加21%,15年後增加52%,有機質含量從每千克28.28克提升至43.02克。東北地區監測顯示,保護性耕作可減少農田揚塵35%以上,減少地表徑流40%~80%,每畝可節省作業成本50元以上。

為強化技術支持,農業農村部將組織成立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專家組,為實施《行動計劃》提供決策服務和技術支撐。東北四省(區)農業農村部門將分別成立省級專家組,研究制定主推技術模式和技術標準,開展技術培訓與交流。開展保護性耕作監測試驗,促進技術模式優化和機具裝備升級,支持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骨幹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服務機構合作共建保護性耕作科研平臺。

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

東北地區在全國農業版圖中舉足輕重,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優勢區、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4,商品量佔全國的1/4,調出量佔全國的1/3。

專家指出,從黑土地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上的作用來看,保護東北黑土地,要處理好保護資源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係,既要轉變過去那種透支資源、汙染環境的生產方式,也要防止出現片面強調保護、削弱糧食生產能力的情況。

“保護黑土地,根本目的是實現糧食安全可持續、資源環境可持續。要通過優化農業生產佈局,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技術,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路子。”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說。

專家認為,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大,黑土地退化成因複雜,保護治理任務艱鉅。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不能平均用力,要突出重點區域,推進連片治理,做到建一片成一片。為此,《行動計劃》提出組織整縣推進、強化技術支持、提升裝備能力、壯大實施主體四項具體舉措。

為提升裝備能力,開展高性能免耕播種機核心部件研發攻關,提高國產機具製造水平;根據不同區域、作物特點,優化保護性耕作裝備整體配置方案,制修訂一批相關標準規範和操作規程;鼓勵免耕播種機等關鍵機具製造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擴大中高端產品生產能力;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導向作用,引導農民購置保護性耕作機具。

“中央財政從現有渠道安排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補助資金,支持開展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作業及建設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東北四省(區)要因地制宜完善保護性耕作發展政策體系,統籌其他相關政策共同推進《行動計劃》有效實施,切實發揮政策集聚效應;要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導向作用,引導農民購置秸稈還田機、高性能免耕播種機、精準施藥機械、深松機械等保護性耕作機具。”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說。

(本報記者 李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