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國醫節:疫情下中醫煥發新生命,中醫發展迎來最好時代!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3月17日是第91箇中國國醫節。

國醫節來源於1929年3月17日的"抗議《廢止中醫案》"。當時全國281名醫藥團體代表在上海集會,強烈反對國民黨政府衛生機構主管餘雲岫等人要求廢止中醫的議案。為紀念抗議的勝利,醫學界將這一天定為"中國國醫節"。

3.17國醫節:疫情下中醫煥發新生命,中醫發展迎來最好時代!

隨著時間的流逝,"國醫節"的由來漸漸被人們淡忘。而在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中,中醫藥大顯身手,成效顯著,讓"國醫節"又重回世人眼中。

其實中醫一直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優秀文化歷史沉澱的結晶,為維護中華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據《中國疫病史鑑》記載,從西漢到清末2000多年裡,中國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正是中醫藥保護了中華民族的源遠流長。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藥在抗擊乙腦、鼠疫、非典、甲流等傳染性疾病方面乃至目前的新冠狀病毒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3年非典,當時87歲的國醫大師鄧鐵濤老先生臨危受命,擔任中醫專家組組長,力挽狂瀾,迅速扭轉局面,創造了中醫抗擊非典:0死亡、0轉院、0感染、0後遺症的偉大戰績。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中醫藥活躍在抗疫一線, 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從中藥治療的湯劑到八段錦、太極拳等,都獲得了患者的普遍認可,挽救了他們的生命。截至2月17日,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確診病例共計60107例,佔確診總病例數的85.20%。

3.17國醫節:疫情下中醫煥發新生命,中醫發展迎來最好時代!

抗"疫"戰場上,古老的中醫正煥發著新的生命力,成為抗擊疫情的利器,同時,也漂洋過海,惠及海外各國。隨著疫情在國際上蔓延,各國都在學習中國的抗疫經驗,同時國內外消費者對中醫藥療效信任度加深,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

據路透社報道,隨著新冠疫情在美國、蔓延,美國中草藥店生意火爆。有些原本可供應兩三週的藥材,幾天時間就賣完了,板藍根沖劑等暢銷品更是價格迅速上漲。

而面對此次疫情嚴重的意大利的支援請求,據中央指導組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介紹,我國帶去的不僅有寶貴的中醫藥診療經驗,還有中藥連花清瘟和金花清感,目前研究發現,這兩種中藥對治療輕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療效確切。

隨著國際對中醫藥的認同感加強,以及中國出臺《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政策,中藥文化"走出去"趨勢愈發明顯。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

可以預見,在巨大的需求驅動以及政策支持和鼓勵下,傳統的中醫將煥發新生,重新贏得國人重視的目光,而各大中醫藥品牌也將收穫眾多消費者的認同從而積累品牌資產,中醫藥行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

3.17國醫節:疫情下中醫煥發新生命,中醫發展迎來最好時代!

對於中醫藥行業來說,目前最關鍵的就是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名老中醫數量有限,傳統線下教學難以大規模培養人才。因此,越來越多中醫機構開始藉助在線教育模式,線上+線下結合發展,打響品牌IP,普惠大眾,也更有助於線下機構的引流。

例如在線教育SaaS技術服務商創客匠人協助搭建的松醫瑞學院、九針傳媒等微信公眾號知識店鋪。一方面藉助在線直播、錄播視頻、音頻、圖文、專欄、社群、作業打卡、考試測評等授課互動模式,更大範圍地傳授寶貴經驗,規模化教學,同時給更多需求人群普及中醫養生知識;另一方面藉助互聯網模式更多地觸達年輕人群,利用如拼團、漲粉神器、推廣員、優惠券等豐富的營銷工具大範圍吸粉,同時在線上實體商城售賣課程相關的實體商品,如中醫養生工具等,提升產品銷量。

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發展的模式,很多中醫機構都獲得了更好的發展,也因此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發產品,進而擴大品牌規模,形成良性循環。

疫情之下,復興中醫已成大勢所趨,中醫行業正在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機,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正如湖北抗疫一線的中醫藥院士仝小林所說,與其說"救"中醫,不如說這次戰"疫"彰顯出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讓大家重新衡量中醫在未來醫學體系中的位置。希望中醫機構都能夠否抓住機遇發展自身品牌,為國人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也實現中醫藥事業新的騰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