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誰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瀚海說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

一直以來,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誰的地位更高,總有一些爭論。下面我試著從七個方面來為大家梳理一下,看看哪一位公主才是吐蕃最有地位的女人。

一、從孃家的背景來看

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娶進來的媳婦地位有多高,和她的孃家勢力有著必然的關聯,這是亙古不破的真理。

唐朝和親吐蕃,是在唐朝打贏了兩國之間的戰爭,而且唐朝正處在貞觀之治極盛時期的和親,是靠實力實現和平之後的上邦大國對小邦的和親。

文成公主的父親是江夏郡王李道宗,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堂兄弟。文成公主雖然不是皇帝的女兒,但地位仍然是十分尊貴的。尺尊公主只是小國尼婆羅的公主,尼婆羅只是一個位於尼泊爾的吐蕃屬國,松贊干布只是為了加強與泥婆羅的關係才娶來尺尊公主。相比之下,大唐和泥婆羅誰輕誰重,不言而喻。

二、從迎娶的難易程度來看

按照《唐書》記載,唐貞觀八年,松贊干布第一次派使節前往長安覲見唐太宗李世民。使節在長安了解到,突厥、回紇、吐谷渾的國王都與大唐聯姻,這讓松贊干布也有了迎娶唐朝公主的想法。

公元636年(貞觀十年),吐蕃使節又一次出使唐朝,向唐朝提出“尚公主”的請求,被李世拒絕。

(吐蕃接親)

兩年後,吐蕃聯合象雄大舉進攻吐谷渾。吐蕃史書《世系明鑑》記載:“贊普致書唐主曰:‘若不許嫁公主,當親提五萬兵,奪爾唐國,殺爾,奪取公主’”。

面對吐蕃的挑釁,唐軍必然做出反擊。據《資治通鑑》記載:“ (八月)壬寅,以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督步騎五萬擊之" 。

在這次戰爭中,唐軍讓吐蕃吃到了苦頭。唐軍在主力部隊還未到位的情況下,僅僅是先鋒部隊就取得了斬首千餘級的勝利,壓倒了吐蕃,致使吐蕃退兵並遣使謝罪。

(唐與吐蕃之戰)

大唐稟著“打一拳又給個蘿蔔”的方針,為了維護西部國境的安定,將文成公主嫁到吐蕃,這是勝利者的一種姿態,是以上對下的一種恩寵。所以《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上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

而松贊干布娶尺尊公主這一事件,史書記載很少,僅有一些吐蕃小說如《西藏的觀世音》之類野史上有記載,甚至有些學者一直對歷史上有無尺尊公主這一人物都有爭議,所以說在迎娶的難易程度上,文成公主大大超過了尺尊公主。

(尺尊公主)

在吐蕃《大事紀年》以及吐蕃碑文等等這些吐蕃原始史料的記載裡,都有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卻都沒有松贊干布娶尺尊公主。說明吐蕃根本沒有重視尺尊公主,也證明尺尊公主地位必然低於文成公主。

三、從兩位公主在西藏的待遇來看

松贊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後,曾給李世民上過一封答謝表,裡面說:“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記載,文成公主進藏後,吐蕃松贊干布特意為她築造城堡、建立宮室。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舊唐書》記載:“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公主進藏後,松贊干布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 。”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

(雍布拉康——文成公主行宮)

而關於松贊干布為尺尊公主專門修築紅山宮一事,疑點甚多。《西藏王統記》記載:“赤尊公主自作念言。藏王……即能修建一大城堡。定於陽木羊年為新城堡奠基。”這座宮殿就是紅山宮。

可是吐蕃的《丹珠爾目錄》上,關於修建紅山宮的用途是這樣說的:“為發展先祖之基業,乃建紅山宮。”按照這個說法,紅山宮根本不是為迎娶尺尊公主修建的。

如果《丹珠爾目錄》記載是真實的,那麼文成公主有專門為她修的宮殿,尺尊公主卻沒有,兩人地位誰高誰低,一目瞭然。

四、進藏時間先後並不能決定地位

文成公主入藏時間確實晚於尺尊公主,這一點毫無疑問。但這一點不能證明兩位公主之間的地位。

當時的西藏是沒有長妻、平妻之說,根據《大事紀年》的說法,吐蕃贊普的妻子中,得到蒙贊這個封號,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待遇的僅有文成公主一人。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文成公主入藏後,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一直在一起生活,直到三年後松贊干布去世。

在這一時期,吐蕃歷史文獻、吐蕃碑文以及王統記、賢者喜宴等吐蕃資料中,都有對文成公主的記載,確並沒有出現尺尊公主的名字。如果尺尊公主是松贊干布的王后(蒙贊),絕對不可能一處也不出現記載。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誰先嫁到吐蕃,誰就是老大。

五、大小昭寺之爭

文成公主為了鎮伏“惡道之門”,在繞木齊建小昭寺安置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這事不假。

大昭寺建造的目的是為了供奉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有人就據此認為大昭寺高於小昭寺,所以尺尊公主地位高。

(大昭寺)

在此我要說一句,小昭寺在西藏被稱為“惹冒切寺”,大昭寺稱為“祖拉康寺”,大昭小昭是漢人的稱呼,怎能證明兩位公主的地位?

按照史書記載,文成公主將從大唐帶去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留在小昭寺,吐蕃人為了防止覺神像被搶走,將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轉移到了大昭寺隱藏,直到後來金城公主將其取出供奉在大昭寺。可見吐蕃對文成公主帶去的佛像的重視。而尺尊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也被金城公主轉移到小昭寺。

關於調換佛像的事,歷來爭論很多,也有學者認為,文成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根本沒有調換,是一直放置在大昭寺,而尺尊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也是一直放在小昭寺的。

(小昭寺)

不管此事真相如何,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而小昭寺供奉的是尺尊公主從尼泊爾帶去的8歲等身像。

調換佛像是西藏的一種傳說,還有許多更加離奇的傳說,在此不一一例舉了。

六、松贊、文成、尺尊三人塑像的排列方式不是證明地位的標準

雖然一般情況下,松贊、文成、尺尊三人塑像的排列方式是松贊居中,文成公主在左,尺尊公主在右,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

西藏曆史上並沒有“以右為尊”的規定,就是講究座次排列的中原地區,“尚左”或者“尚右”也是互相調換的。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規定。

七、從後世紀念來看

西藏地區的人民都知道西安有尊曾開口講話的綠度母菩薩,在藏人心中,文成公主就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直到現在,藏人世世代代把文成公主視為菩薩,把她供奉在寺院中,萬民敬仰,受持香火。

(綠度母菩薩)

另外一位尺尊公主就沒有這樣的待遇。

其實說了這麼多,還不如我舉個例子。西藏的《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所以,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在西藏的地位誰更高些,讀者們應該有了答案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賢者喜宴》、《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資治通鑑》、《西藏王統記》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松贊干布是靠武力最終迫使唐太宗送出公主,因為軍事上吐蕃一路高唱凱歌,唐朝根本沒有還手的能力。不得不靠送女人和財物換和平。

文成公主的一生相當不幸,她在遙遠的番邦生活了40年,卻守了31年的寡,文成公主入藏多年,無子無寵,地位平庸,平日如丫鬟般伺候松贊干布的飲食起居,根本沒什麼地位。有的人甚至說,文成公主根本就沒和松贊干布同過房。松贊干布要唐朝送女人,是為了得到唐朝送的錢財。因為對嫁去公主,不僅要給大量陪嫁財物,以後每年還要送去大量財物。這才是松贊干布要唐朝送女人的真實目的。

在松贊干布去世前的9年中,文成公主的婚姻也絕不幸福,年事已高的松贊干布共有6個有名分的女人,還有無數沒有名分的,又能顧及文成公主多少?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9年,卻只有3年產生交集,大部分的時間被冷落遺忘,顯然談不上受寵。

雖然文成公主當時的陪嫁異常豐厚,不僅有大量財物,還有大批工匠,給吐蕃引入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但據敦煌文書的記載來看,吐蕃人把這些視作唐朝畏懼吐蕃兵威前來乞和的貢物,由此也能看出唐太宗曾用女人、財物換和平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松贊干布不惜為來自尼泊爾的尺尊公主耗費巨資修建大昭寺,將尺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供奉其中;來自大唐的文成公主雖然帶著佛家至寶,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松贊干布卻只為她修了一座規模遠遜的小昭寺來安置,二人地位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後來金城公主(文成和金城都只是宗女,不是皇帝的真女兒,是為了和親而給的公主頭銜。)入藏為吐蕃國主正妻,才將兩座佛像互換,一直持續至今。但赤尊公主的實際地位還是在文成之上,比如,比如她們和松贊干布的塑像位置,是赤尊在左,文成在右。


滿族文化網


神秘的吐蕃帝國

吐蕃(公元618年—842年)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

松贊干布實際上是吐蕃王朝的立國之君

松贊干布(617-650年)。松贊干布卒於650年,在贊普位20餘年。按照藏族的傳統,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上是吐蕃王朝立國之君。在位期間(629—650年),統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隸主統治的吐蕃王國。他發展農牧業生產,制定文字,頒行“大法令”,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確立了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法律等制度,並且從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貞觀十五年(641年),松贊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唐封他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干布又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入國學,學習詩書,請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高宗時,松贊干布獻金銀珠寶十五種, 促進了漢藏文化的交流。

唐朝文成公主歷史資料記載是王后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唐朝宗室女(王爺的女兒),漢名無記載,其父史書也未記載,出生于山東濟寧市任城。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築了宮室。漢文獻中所述“為公主別築城敦宮室”,係指松贊干布特為文成公主修築於西藏拉薩紅山之巔的三座堡式宮樓“布達拉宮”,以及後來由文成公主親自主持所修築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與漢式廟宇“小昭寺”。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中,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這兩項都具備的待遇,松贊干布的女人裡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松贊干布的兒子早死,其孫成為贊普。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病逝, 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另外文成公主的化身白度母也是藏傳佛教二十一尊度母之首哦!!

尼泊爾尺尊公主沒有歷史記載,疑為虛構

關於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獻、吐蕃金石銘刻以及漢人史料的記載裡,都有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這事,卻都沒有松贊干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這事。松贊干布娶尺尊公主這事僅來源於部分吐蕃書某些奇幻荒謬小說的章節(例如柱間史(西藏的觀世音)、西藏王統記等書的某些章節)。甚至有國外藏學家寫了《松贊干布的妻子》,說松贊干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是虛構的。漢、藏、尼泊爾等各方的原始史料裡都沒有松贊干布娶尺尊公主這件事。松贊干布時期的藏地佛教與後世藏地的佛教密教不同。後世佛教密教興起,編的一些吐蕃書裡才出現松贊干布娶泥婆羅尺尊公主這件事。

正史上,文成公主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1、接親的時候,松贊干布親自到達柏海(今青海瑪多縣)迎接,謁見李道宗,行子婿之禮。

2、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人的赭面習俗(把臉塗成赤褐色的習俗),松贊干布下令禁止吐蕃人的赭面習俗。

3、在今天的布達拉宮還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兩人的夫妻塑像,結婚遺蹟,大昭寺大殿也供奉著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等八寶命名,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4、漢文獻中所述“為公主別築城敦宮室”,就是拉薩紅山之巔的三座堡式宮樓“布達拉宮”,以及文成公主親自主持吐蕃式“大昭寺”和“小昭寺”。

可見文成公主在西藏的地位是很高的,並且也是生活的很幸福。松贊干布逝世後,文成公主本可以返回唐朝,可是她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可見她熱愛藏族及藏族人民,並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天使飛翔11111


一直以來,文成公主和和松贊干布和親的故事,都被看作是中華民族團結的典範,也是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見證。

但近幾年來,網上開始流傳一些故意抹黑文成公主的言論,說是文成公主只是松贊干布的小妾,地位還非常低下。

對於這些抹黑文成公主的言論,他們幾乎都提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之前,松贊干布已經有一位正妻,叫做尺尊公主,是尼泊爾的公主。在現在西藏的很多寺廟中,大家都還能看到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三人塑像並列而坐。

同時,在這些抹黑文成公主和親的言論中,他們說文成公主在西藏的地位要遠低於尺尊公主,總而言之,文成公主只是小妾,尺尊公主才是王后。

並且,他們還說松贊干布對尺尊公主的喜愛,要遠遠勝於文成公主,理由主要有兩點:

一是據說現如今西藏的布達拉宮,就是為尺尊公主所修建;

二是在尺尊公主入藏時,松贊幹部為她修建了著名的大昭寺,但等到文成公主入藏時,松贊干布卻只為她修建了小昭寺,這大昭寺光聽名字就比小昭寺厲害,所以很多人才覺得文成公主的地位,遠不如尺尊公主。



但問題是,對於這樣一個地位遠高於文成公主的吐蕃國王后,在西藏的史料中,卻沒有她的任何記載,甚至在尼泊爾和我們漢人的史料中,也沒有這位公主的記錄。

事實上,松贊干布娶尺尊公主的事情,是來源於部分吐蕃奇幻荒謬小說中的章節,可信度非常低。

相反,在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也就是說,在文成公主入藏後,松贊干布在布達拉宮和她舉行了盛大婚禮,並當場加冕她為王后。換句話說,文成公主才是吐蕃國公開冊封的王后。

其次,根據史書上記載,在文成公主入藏後,松贊干布為緩解她的思鄉之情,特意按照唐朝建築的式樣和風格為文成公主建了一座宮殿,並且為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他還特意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她縫製的唐裝,甚至還努力學說漢語。

在松贊干布眾多妻妾中,文成公主是唯一享受這樣一份待遇的。更關鍵是的,在松贊干布去死後,吐蕃國的大臣噶爾·東贊域松(祿東贊)實際掌握朝政大權,松贊干布的後人完全淪為傀儡,但對於文成公主,這位祿東贊仍然給予了最高的尊重。



等到文成公主去死後,吐蕃國還以最高禮節為她送葬,並且此後還多次為她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要知道,在吐蕃國的歷史記載上,只有文成公主這一個女人享受到這份待遇,由此可見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重視。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尺尊公主在西藏的地位真的要高於文成公主,在吐蕃國的史料中,絕不可能沒有她的隻言片語。更何況,就是僅從家族背景來看,就是把尺尊公主打扁捏圓,也無法與文成公主相提並論。

因為,文成公主背後是一個讓吐蕃國都望而生畏的大唐帝國,而尺尊公主背後卻是一個要看吐蕃國臉色行事的尼婆羅,兩人完全沒有可比性。甚至而言,尺尊公主就是和松贊干布另外的三個出自吐蕃大族子女的妻子相比,都沒有囂張的資本。

至於所謂松贊干布為尺尊公主修建布達拉宮的事情,明顯就是扯淡,這種說法就好像古代皇帝修建皇宮只是為女人而已,根本經不起推敲。事實上,松贊干布修建布達拉宮,就和明朝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一樣,都是因為遷都而修建的大工程。



至於大昭寺和小昭寺,這是後來的叫法,他們最初的名字,叫做“羊土神變寺”和“惹謨伽寺”。

在松贊干布時期,小昭寺是吐蕃國規模最大、最豪華、最富盛名的寺廟,裡面所放置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時所帶來的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身像。

後來,在松贊干布死後,因為吐蕃與唐朝持續多年的戰爭,造成小昭寺被廢棄許久。等到大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小昭寺才又重開。

但鑑於小昭寺已破損嚴重,吐蕃國王便把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佛像移到大昭寺供奉,同時把尺尊公主所攜的佛像供奉於小昭寺,從此二佛像遂易寺而居。再後來,大昭寺才由此不斷擴建,成為吐蕃最富盛名的寺廟。

等到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時,藏傳佛教的宗喀巴大師為歌頌釋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傳佛教各派僧眾舉行傳昭大法會,大昭寺成為法會的舉辦地點,於是這個寺廟就被改名為大昭寺。與此同時,它們將另一座與其風格相似的寺廟,改為小昭寺。

從這層意義上說,大昭寺也好,小昭寺也好,它們的興盛衰敗,其實都是因為文成公主,與尺尊公主並沒有多大關係。由此也再次證明,尺尊公主與文成公主,完全不是一個同等級別的對手。


我是趙帥鍋


文成公主的貢獻在於改善並帶動了高原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物質給予;而尺尊公主入藏後則是帶動了佛教文化的發展,是精神上的給予,不同的文化共同推進西藏的進步,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理解也就不一樣了。但是根據現有記載的歷史資料來看,文成公主的地位應該更高些。

文成公主與尼泊爾的尺尊公主雖然不同國度,文化背景也天壤之別,但她們都肩負共同的使命,為自己國家的利益嫁給同一個男人——松贊干布,這也是古代典型的政治聯姻。


首先說下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是唐太宗的乾女兒(宗室女),641年通過政治聯姻嫁入西藏,據說松贊干布為了文成公主,命和親而來的漢人修建了小昭寺,並採用漢地建築模式建造,避免同文成公主思念家鄉。而且文成公主在入藏後還帶去了不少漢醫藥典籍和農作物,以及農耕、桑織等技術,這些對當時吐蕃地區的社會進步有明顯的促進帶動作用 ,影響深遠。


而歷史上關於尺尊公主的史料卻比較少,傳說這位尺尊公主,原名叫布里庫蒂,是尼泊爾國王 阿姆蘇跋摩的女兒,在639年也是通過政治聯姻的方法嫁到西藏,為了她,松贊干布曾經大興土木修建了大昭寺。尺尊公主在嫁過去後帶去了釋迦牟尼的身像等珍貴佛教文物,隨後大乘佛教開始在吐蕃地區廣泛傳播。






微風之語


青藏高原一直流傳著文成公主是綠度母轉世,尺尊公主是白度母轉世的傳說。近年來有關文成公主與尺尊公主誰在吐蕃地位高的討論甚囂塵上,至今未有公論。

有人按照兩位公主入藏先後順序,以及松贊干布為她們建的大小昭寺規模,推斷尺尊公主為尊。我覺得此說有些偏頗,我們還是用事實說話,一點點剖析這個問題吧。

一,兩位公主入藏先後順序不是劃分尊卑的標準。

松贊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任贊普朗日松讚的獨子,自幼雄心萬丈。他十二歲繼位後,就運籌帷幄很快統一了吐蕃各部,但他野心並在此,而是欲將整個西域據為己有。

為此松贊干布同時派出使者赴尼婆羅(今尼泊爾),與大唐請求和親,以增強吐蕃在西域實力。

使者赴尼婆羅任務完成比較順利,尼婆羅國王很快答應將尺尊公主嫁於松贊干布。

而赴大唐使者卻吃了閉門羹,唐太宗拒絕了吐蕃和親之請。松贊干布惱怒之下,以為是吐谷渾在中挑撥離間,遂派兵大敗吐谷渾,然後乘勝在松州挑釁唐軍。

可惜松贊干布太過輕敵,唐主力部隊還未到達時,就被其前頭部隊牛進達將軍擊潰。

松贊干布無奈只得再派使者赴大唐求和請親,這次唐太宗為顯示大國風範,答應派宗室女文成公主赴吐蕃和親。

由此形成了尺尊公主比文成公主先入藏的局面,可我們不能用漢族先入為主的觀念,去劃分兩位公主的尊崇地位。

首先,吐蕃並未有嫡妻、平妻制度。

其次,尼婆羅是吐蕃屬國,尼婆羅對吐蕃和親是求之不得之事。而大唐不但是與吐蕃比肩的宗主國,而且當時大唐派文成公主和親,是以勝利者的姿態,是一種從上對下的恩寵。

我們皆知孃家家世背景就是女人在婆家的底氣,以當日大唐之盛,松贊干布怎能不重視文成公主呢?

我們就看文成公主進藏之時,松贊干布離開邏些(拉薩),親赴柏海(今青海境內)迎接文成公主,並對送親使江夏王李道宗行子婿禮。由此可見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的重視。

這些情形在吐蕃《大事紀年》以及《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中均有記載。

而松贊干布迎娶尺尊公主情形,只在吐蕃一些野史小說中出現。甚至現代有些學者質疑尺尊公主是否真實存在過?

因而我覺得尺尊公主先到並不一定為尊,只看吐蕃與松贊干布對迎娶文成公主的重視程度,還是文成公主勝出一籌。

二,大小昭寺名稱不是判斷尊卑依據。

曾有人說松贊干布為安放尺尊陪嫁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修建的大昭寺規模大。

而松贊干布為安放文成陪嫁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修建的小昭寺規模小。因而由名稱中的“大”與“小”可區分出兩位公主尊卑。

我對此不敢苟同,因為大小昭寺當日被稱為“羊土神變寺”和“惹謨伽寺”,在吐蕃語中根本沒有大小尊卑之分。

而大小昭寺直到明永樂年間才得名。當時藏傳佛教的宗喀巴大師創立了祈願大法會,羊土神變寺成為了法會的舉辦地點,才自此有了漢語名稱大昭寺。那時文成公主已去世近千年了。

至於有人說現代大昭寺供奉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和小昭寺供奉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是後來唐朝和親的金城公主為文成公主鳴不平,將它們調換一下。

其實這只是西藏的民間傳說,現代許多學者對此持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兩尊佛像各安其位,根本沒有調換一說,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本來就是供奉在大昭寺。

對於這些至今未有定論的問題,我們又如何確定尺尊公主為尊呢?反正現在大昭寺供奉的是文成公主陪嫁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我覺得依事實為據還是文成公主佔尊。

三,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入藏後的表現。

文成公主入藏時,松贊干布身邊除了尺尊公主,還有四位有名分的女人。

雖然尺尊公主妒忌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場面遠勝自己,以先嫁為由妄自尊大,想給文成公主來個下馬威,可是文成公主憑睿智博得松贊干布青睞。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雖記載,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九年婚姻,只有三年共處時間。

可是我們細想,松贊干布不是沉迷女色之輩,他為大業日理萬機,根本無暇顧及後宮女人。

更何況松贊干布身邊女人不是鄰國公主,就是吐蕃貴族之女,皆有政治聯姻因素。他不可能太明顯的厚此薄彼,因而他能給文成公主三年時間,就已經是最大恩寵了。

我們再來看,文成公主入藏後,極力傳播中原先進文化,松贊干布就是鼎力支持者。他不但支持文成公主改變了藏民用土粉塗臉的赭面習俗,還帶頭穿起了漢族的絲綢服裝。

同時松贊干布對大唐也一直甚為尊崇,就在唐太宗徵渤海國大捷時,他再派使者送高七尺的金鵝到長安以示祝賀。

我們從松贊干布一系列表現來看,他與文成公主應該感情和諧,而且在其支持下,文成公主也在藏民中贏得極高聲譽。

至於尺尊公主入藏後的生活,吐蕃史書鮮有記載,甚至尼婆羅史書也未提及,也許不被重視才會逐漸湮沒茫茫人海吧。

我們再看文成公主逝後,不但在藏民心中如天神般存在,更被稱為贊蒙文成公主。

“贊蒙”一詞在吐蕃語中就是王妃的意思。松贊干布的女人們,被稱為贊蒙並被後世祭祀的只有文成公主一人而已。尺尊公主又何曾有如此待遇?

還有更直接證據,西藏的《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如此明證,文成公主與尺尊公主誰的地位高,無需贅言了吧?



我是歲月靜好一世晴天,我手寫我心,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歷史文化。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文成公主是唐朝的公主,而尺尊公主是尼羅河的公主,她們身為公主都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自己國家與吐蕃國之間的友好交流。喜歡去吐蕃(即西藏)旅遊的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在那邊的很多寺廟裡都擺放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雕像,大家都看到二位公主坐在松贊干布的左右,不由紛紛思索起來,到底哪一個公主地位更加高呢?

傳聞一,文成公主的地位更加高

據傳聞,唐朝的文成公主在吐蕃是地位最高的,因為只有她一個人才是松贊干布的正室,這種地位相當於我們當時母儀天下的皇后級別之類的。不僅僅如此,文成公主還被藏族人民認定為是綠度母的化身,備受他們的敬重與愛戴。

根據史書記載,松贊干布極其喜歡文成公主。他不僅封她為王后,還為她修建了中外聞名的布達拉宮。古往今來,和親的公主何其多,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像她這樣,被記載在史書上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況且,文成公主背後代表的是繁榮富強的唐朝,而尺尊公主則是代表尼羅河,即使尼羅河當時再強大,恐也難跟盛唐平分秋色,尺尊公主也自然難以跟文成公主平起平坐。

傳聞二,尺尊公主地位更加高

這裡有一個小道消息是這樣的:文成公主入藏後受松贊干布冷落,地位也一落千丈,不如風光出嫁時那麼體面,她的悲慘生活也不僅僅是如此。她一人異地他鄉,人生地不熟,語言也有溝通障礙,最可恨的是,她平時還受到尼羅河的尺尊公主的打壓,最後只能靠著裝瘋賣傻來苟且過日子。

因為她和松贊干布成親多年仍一無所出,沒有一兒半女,所以很多人也信了這種消息。

傳聞三,尺尊公主是虛構出來的人物

正史中並沒有記載尺尊公主的來歷和身份,也沒有尺尊公主遠赴吐蕃嫁給松贊干布的事實。究竟尼羅河的歷史上有沒有尺尊公主這一個人都是個未知數,也許她像我們神話中的花果山美猴王孫悟空一樣,僅僅是傳說的人物而已,只存在於人們的意識裡,而不是歷史的長河裡。

有沒有尺尊公主這個人都不確定,更別說她和文成公主一起爭奪松贊干布的寵愛了。只是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愛情的結晶,這是無可厚非的,所以筆者更願意相信文成公主才是真正被松贊干布寵愛的那個女人。




總結:歷史真真假假,傳言虛虛實實,文成公主也逝世了很久,到底誰的地位更加崇高尊貴,其實沒有多大的研究意義。然而,值得肯定的是,文成公主是個曾經為大唐的和平做出過巨大貢獻的知名女人,因此,她才能夠一直被記載在歷史書上,被大家謳歌讚美至今。



至於尺尊公主的話,筆者也不想多談,如果確有其人,說明她也跟文成公主一樣偉大,都為自己的國家的安定做出過一定的犧牲。


七輩子向善


這個問題先要從唐朝和吐蕃和親的來龍去脈說起。松贊干布統一了吐蕃各部落以後,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原,為了加強和中原的交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634年大唐貞觀8年派遣使者到長安,和唐朝建立了聯繫,而唐太宗之後派馮德遐出使吐蕃。於是吐蕃和大唐就有了交流。

在此基礎上,松贊干布再次遣使到大唐提出要娶一位公主,被唐太宗李世民拒絕,此時恰好吐谷渾的首領在長安朝覲唐太宗。吐蕃的使者沒有完成任務,所以就把求婚失敗的原因推到了吐谷渾首領的身上,使者報告松贊干布,吐谷渾王從中作梗說,唐朝才不願意把公主嫁給您。

這一下松贊干布很生氣,於是638年大唐貞觀12年發動對吐谷渾的戰爭,佔領了吐谷渾、党項和白蘭羌,直逼唐朝的松州。這對大唐來說簡直是羞辱,立即發兵反擊,唐朝將領牛進達率領先鋒部隊打敗了吐蕃的軍隊,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大驚失色,這才知道大唐的厲害。

此時唐朝大將侯君集率領唐朝主力部隊到達前線,松贊干布立即撤軍,退出了吐谷渾、党項和白蘭羌,松贊干布遣使謝罪,再次求婚,派出祿東贊帶著五千兩黃金和相當數量的珍寶正式下聘禮。

唐太宗李世民這次批准將一名宗室女下嫁松贊干布,據分析這名宗室女就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他的女兒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在唐朝使節專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讚的護送下從長安出發,經西寧,翻日月山,前往吐蕃。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帶領群臣在柏海——青海省瑪多縣境內迎接他們,謁見江夏王李道宗,行子婿禮,一同返回邏些——拉薩。

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築城,修建宮室,行加冕禮封為王后。

這次和親,是在唐朝打敗吐蕃的情況下的恩典,對於吐蕃來說,這是意外之喜,不但沒有遭到嚴厲的懲罰,反而得到了大唐的公主。在文成公主身後站立著的大唐是一個強盛的大唐,是可以輕而易舉的打敗吐蕃軍隊的大唐,松贊干布不管是出於自己的感恩之心,還是出於對大唐王朝凜凜天威的畏懼,都會給予文成公主以極高的禮遇的,否則他可能會遭到唐王朝的懲罰。

再看尺尊公主,很多早期文獻都沒有對這位泥婆羅公主的記載,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虛構出來的人物,事實上就不存在,現存的文獻當中,比較嚴肅的都沒有對這個人物的記載。

值得一提的是,晚期出現的宗教神話書籍中有記載。尺尊公主的意思是來自泥婆羅的女神尺尊,這個泥婆羅就是今天的尼泊爾,當時這個小國家可能就是一個部落,這個部落是吐蕃的屬國。

就算真有尺尊公主其人,也只是個部落首領的女兒,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娶這樣的一位部落首領的女兒,其實對尼泊爾來說是高攀,尺尊公主肯定不受重視。和文成公主比,她就如同一個唐朝低級官吏的女兒,太普通了。

在拉薩,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文成公主去世後,唐朝派出使者前往弔唁,吐蕃王朝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而且為她塑像,塑像保留至今。

可是卻沒有能表明尺尊公主頗受禮遇的實物或者文字證明。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至今在藏區流傳著很多關於文成公主的故事,還以戲劇、繪畫、名額等形式流傳。相反尺尊公主卻沒有這些遺蹟。

由此可見,文成公主的地位是高於尺尊公主的,如果確有其人的話。


小小嬴政


很多藏傳佛教的寺廟裡面供奉了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並列的雕像,她們兩個分坐松贊干布的兩旁,應該是並列的關係,非要分出高低層次沒有必要。

出現在寺廟裡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應該都是神化的人物,既然是並列關係就沒所謂高低,若果把佛教傳說人物分高低明顯不是佛系群眾了,這是把自己的意志強行加入神化人物,毫無意義可言,再者說,好多神化人物有些是虛構的,不要當真。(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雕像)

真實歷史中的的尺尊公主存在嗎?

根據海外藏學家和國內學者研究,在尼泊爾文獻、中國敦煌出土的文獻、吐蕃(西藏)文獻、唐朝時期記載的吐蕃文獻中根本沒有記載尺尊公主這個人物,不管海外藏學家以及中國的學者普遍認為尺尊公主這個人是虛構的,假如和文成公主齊名史書文獻中一定有記載,哪怕是隻言片語,不過沒有一點記載。最起碼當時尺尊公主這個人在當時的影響力非常小。(尺尊公主雕像,她在藏傳佛教地位比文成公主要高)

反而在吐蕃滅亡的100多年後,北宋時期藏傳佛教典籍中才出現了尺尊公主這個人物(傳說人物),關於她的故事也非常離奇,此時距松贊干布去世已經300多年了。尼泊爾是吐蕃的藩屬國,尺尊公主嫁給松贊干布這樣榮耀的事情尼泊爾史書裡面沒有記載,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了。(西藏布達拉宮照)

佛教系統典籍,尤其是個別佛教密宗派別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它們自成一體,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被神化是宗教內部的事,作為佛系人,我覺得最好不要評論宗教神話的人物。

相傳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是觀世音菩薩流下兩滴眼淚的化身,來為西藏人民解除災難的。


穿越再現彼岸


松贊干布是吐蕃的英雄,他統一了西藏,是藏族人們心中的神話,而其與文成公主的聯姻更是為藏漢兩地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近些年來,有關於松贊干布的兩個妻子,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高低問題的爭論一直屢見不鮮,很多人都說來自泥婆羅(尼泊爾)的尺尊公主比大唐送去和親的文成公主地位要高,說尺尊公主才是松贊干布的正妻,可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尺尊公主是一個連是否存在都充滿爭議的人物。

在吐蕃的史料,敦煌文獻以及漢史中都沒有松贊干布迎娶尺尊公主的記載,甚至於尼泊爾本國的原始史料中都沒有這位公主的記錄。後來佛教密教的產生,才在一些神話傳說中有了松贊干布娶尺尊公主這件事情,如後世的《柱間史》,《西藏王臣記》等書中就記載了尺尊公主。然而這些書成書時離松贊干布時期十分遙遠,二是此類書中記載了許多荒謬的事情和神話故事,可信度並不高。

而說文成公主地位不如尺尊公主的,無非就是以下幾個理由:

  1. 松贊干布是為了迎娶尺尊公主修建的紅日宮殿(布達拉宮),在文成公主進藏時,紅日宮殿已經修好了。所以說布達拉宮是為尺尊公主修建而不是文成公主修建,松贊干布更加重視尺尊公主。
  2. 松贊干布為尺尊公主建大昭寺,為文成公主建小昭寺,大昭寺聽名字就比小昭寺厲害,所以松贊干布更喜歡尺尊公主。
  3. 尺尊公主先進藏所以地位要高,文成公主後入藏所以是小老婆。


其實仔細推敲起來,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

文成公主是松贊干布兩次求親才娶回來的大唐公主,貞觀十年時,松贊干布派遣使者前往大唐請求兩國和親,可當時的吐蕃不願意向大唐稱臣,所以當時的唐太宗拒絕了。

兩年後,松贊干布率兵進攻吐谷渾,在八月攻打到了松州,大唐派侯君集率兵迎戰,讓先鋒牛進達先行,牛進達到達松州後派兵夜襲了吐蕃軍隊,斬首了數千人。吐蕃軍隊被偷襲受創後,松贊干布才退的兵。在松州之戰四年後,松贊干布再次派遣使者前往大唐上書願意稱臣並請求迎娶公主,至此唐太宗才選取了宗室之女前去吐蕃和親。

當時的唐朝一直都有和突厥,吐谷渾等周邊政權通婚,大唐作為天朝大國,派去突厥,吐谷渾這些邊境小國和親的公主其實都是下嫁。松州之戰剛吃了敗戰但是卻能和大唐聯姻,這讓松贊干布非常的高興。在文成公主進藏和親時,松贊干布還特意親自從都城邏些(今拉薩)前往柏海(今青海瑪多縣)迎接公主入藏。

事實上,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的公元631年,松贊干布就已經遷都拉薩並開始在紅山上建立紅日宮殿,這座宮殿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


關於松贊干布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布達拉宮並不十分可信,松贊干布於公元631年遷都拉薩修建宮殿,而其第一次向大唐請求和親時是貞觀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

雖然說松贊干布不是為了文成公主修建的布達拉宮,但是也絕對不是為了尺尊公主修建的紅日宮。

作為一名君王,松贊干布絕不會為了一個女人做出如此重大的事情,雖然太史公說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可烽火戲諸侯是假的,而遷都這樣重大的事情並不是兒女私情能隨意左右的。

松贊干布其家族悉補野家族發源於雅礱地區,早先的藏區分佈著大小十多個政權,而悉補野家族因為連續出了幾個英明的君主,所以迅速的打敗了藏地其他的勢力。到松贊干布時期,悉補野家族的疆域已經跨過了雅魯藏布江,基本上統一了吐蕃。

此前,吐蕃的宮殿都是在扎西次日山上的雍布拉康。而松贊干布時期,因為疆域已經跨過雅魯藏布江,這座在大山上的王城已經是不利於君主對於領土的全面管轄,所以松贊干布有了遷都的想法。


(雍布拉康)

遷都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這一決議肯定會受到一部分利益受損之人的強烈反對,所以需要一個說服力十足的理由。松贊干布看中了雅魯藏布江北的拉薩紅山腳下一塊叫做“吉雪沃塘”(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的地方,這塊地方據說悉補野家族的先祖拉託託日年贊在此修煉過,在那時就已經有了紅山會成為吐蕃新王都的說法。

而在《瑪尼寶訓》中記載:在松贊干布帶領眾臣去紅山腳下查看時,遠處的紅山正巧被一道光環所籠罩,這一奇特的現象被當場的苯教大師解釋為天神眷顧贊普,讓他在紅山修建新宮殿。從現代科學來看,當時的天降光環很有可能是彩虹。

“化身松贊干布想到:‘現今對此雪域王國我將完成教化之事……’得見拉託託日年贊所居之吉雪地區修行。於是,將各種供物以車迎送,並連同眷屬臣工人一同前往……並建宮室居之。”

天神的神諭給了松贊干布一個完美的藉口,所以松贊干布回去後絲毫就決定遷都,並且在紅山山巔上修建紅日宮殿。

松贊干布選擇遷都於紅山腳下的“吉雪沃塘”是出於各方面的考量,經過深思熟慮的。在當時的吐蕃版圖,紅山正位於正中心,方便對邊境的管轄;而紅山四面環山,山中間有盆地,盆地中吉曲河(拉薩河)穿插而過,有山有水,如此易守難攻的的優越地理位置對於一個新王都來說是十分合格的。

在大藏經《丹珠爾目錄》中也記載了修建紅日宮的緣由:“為發現先祖之基業,乃建紅日宮。”

松贊干布根本就不是為了尺尊公主而修建的紅日宮,又何來松贊干布更重視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地位較低一說。

關於大小昭寺名稱反應兩位公主受寵程度高低這一說法也是沒有的事。

大昭寺和小昭寺是現在的叫法,這兩個寺廟最初的名字是“邏婆朱囊寺”(幻顯寺)和“嘎西朱寺”(四喜幻化寺)。

傳說尺尊公主帶來的嫁妝裡有一尊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而文成公主的嫁妝是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松贊干布為此修建了大小昭寺放置兩尊佛祖等身像。而大昭寺放的是尺尊公主陪嫁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小昭寺放置的是文成公主陪嫁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現在的大昭寺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是因為後來調換的結果。

兩座寺廟有了大小之分大概是在於大昭寺每年藏族新年進行的拉薩傳昭大法會。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時,藏傳佛教的宗喀巴大師創立了祈願大法會,規模更大的大昭寺成為了法會的舉辦地點,大昭寺的名字也是來源於此,可這時候文成公主已經去世一千多年了。


據傳,大小昭寺佛像互換是因為唐朝軍隊攻打吐蕃,藏人為了保護佛像不被破壞,才將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藏於大昭寺內,戰亂過去後,便直接將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供奉於大昭寺內。

據藏地史料《新紅史》中所記載:

在此王之時,唐軍抵達吐蕃,紅山焚於火。尊者釋迎牟尼佛像被藏匿於大昭寺,未得到。

這裡的王指的是松贊干布的孫子,吐蕃第三十四代贊普芒松芒贊。松贊干布是吐蕃的第三十三代贊普,而他的兒子英年早逝,所以松贊干布去世後直接由孫子芒松芒贊繼位。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芒松芒贊在位時,大唐軍隊曾經攻打到吐蕃,紅山宮都被戰火所焚。於是有人將釋迦牟尼佛像藏身於大昭寺內,這樣才讓唐軍沒有得到佛像。

吐蕃在松贊干布時期,因為文成公主的和親,和大唐保持了二十多年友好的邊境同盟關係,這時候的吐蕃向大唐稱臣。可芒松芒贊繼位成贊普後,吐蕃和大唐的關係變得惡化,雙方經常為了邊境領土之爭而發生衝突。

而芒松芒贊擔任贊普的時間是公元650年到公元676年,期間吐蕃和唐朝多次發生衝突,這些衝突基本上都是為了爭奪青海和烏海地區。公元670年,唐朝出動五萬軍隊支持吐谷渾,而吐蕃出動二十萬軍隊迎戰,於是唐朝軍隊大敗,吐蕃穩固的控制了青海西部,而唐朝長期控制著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在邊境領土之爭上兩國可謂是旗鼓相當,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所以說《新紅史》中所說的唐軍佔領紅山,還火燒紅山宮殿的舉動,在國力頗為強盛的芒松芒贊時期恐怕難以達成。

事實上唐朝史料中並沒有任何記載唐朝軍隊攻打紅山的記錄,而唐朝三徵高句麗,侯君集出兵吐蕃都是有記載的,不可能如此重大勝利的事件漏掉沒有記載。

作為勝利方的大唐卻在唐史中沒有任何關於這一場衝突的記載,僅憑《新紅史》中一段沒有日期記載的話似乎難以佐證唐朝軍隊攻佔了紅山。而唐朝軍隊攻佔紅山都是一件難以下定論的事,更何談因為火燒紅山宮殿為了保護佛像不被毀而藏匿佛像所導致佛像互換呢?

所以說大小昭寺更不能體現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地位之分。


說尺尊公主先入藏就是正妻的人其實太過以己度人了,事實上藏族地區沒有所謂的正妻,平妻之分。關於大昭寺內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三人的塑身,尺尊公主在松贊干布的右邊所以地位要尊貴一些也是如此,藏族並沒有明確的右為尊的觀念。

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許多吐蕃書籍,史料都有都有關於文成公主的記載。

《賢者喜宴》中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中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羊年(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在吐蕃,稱為贊蒙並且享有祭祀是王后才有的待遇。

大昭寺前的《甥舅會盟碑》碑文中有一段“當其創立大唐之二十三年,王統方一傳,聖神贊普棄宗弄贊(松贊干布)與唐主太宗文武聖皇帝和葉社稷如一,於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至贊普牙帳。”

正是因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不低,所以才會留下這麼多的記載。就像唐太宗的妃嬪,妃子徐惠雖然沒有子嗣,但是因為向太宗諫言所以被寫進了《舊唐書》后妃傳;而唐太宗的兒子李惲的生母王氏,雖然替太宗育有一子,但是卻只有姓氏,沒有封號,沒記載出生地,生卒也不詳。


不管地位高低如何,文成公主都稱不上幸福的女人。16歲的女子因為皇帝陛下的一聲令下就必須背井離鄉,前去數千裡外完全陌生的地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兩國交好的重要使命。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共同生活九年,而且沒有生育一兒一女,在和以前接觸的文化教育完全不同的地方獨自孀居了三十年,想來是十分孤獨的。

而文成公主在藏區做出的傑出貢獻使得藏區人們永遠記住了她,在藏族人們的心裡,文成公主是神聖的,並不是一句簡單的地位高低就能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