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畏難情緒重,正面管教3個工具+1種思維幫助孩子主動學習

芭學園園長李躍兒:具有畏難情緒的孩子其實更聰明!家長更需要用心引導。

孩子做事畏難情緒重,正面管教3個工具+1種思維幫助孩子主動學習

在最近陪學的過程中,發現4歲的大寶,畏難情緒有些嚴重,即便是他喜歡做的事,也會因為遇到困難想放棄,你有沒有和我一樣,遇到過下面的這樣幾種情況呢?

情景1:用APP練習英語跟讀時,孩子總是渴望每次跟讀都能獲得三顆星,當單詞稍微長一點,他就說,媽媽我不會讀,你讀吧。

情景2:邀請他完成一幅油菜花的粘土手工時,他會一直在推三阻四,怎麼也不肯來做,最後問他到底什麼原因,他說因為他不會做,即便我一直在說會幫助他一起完成。

情景3:明明是自己很想要用積木搭建隧道用來開小汽車,卻總要我和爸爸來幫忙,邀請他自己拼,就立馬推脫,說自己不會拼。

一碰上一點困難就放棄,這和我的養育目標相去甚遠,於是我開始反思平時我們的一些養育方式,到底是哪些環節上出了問題?


孩子做事畏難情緒重,正面管教3個工具+1種思維幫助孩子主動學習

為什麼孩子會產生畏難情緒?

1、父母包辦得太多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犯了中國式父母的通病:包辦太多,放手太少。事無鉅細的呵護,使孩子缺乏鍛鍊的機會,從而養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賴感。慢慢的,孩子就變得懶惰,缺乏主動性,事事都習慣於依賴家長替他解決,喪失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父母的要求太高

過高的標準,過嚴的要求,其實是違揹人類自然發展規律的。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容易使孩子無論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從而喪失自信心。或者有的家長容易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做一些不感興趣的事情,由於缺乏主動性,孩子也會遇難而退。還有些家長常常指責、訓斥孩子“太笨了、懶……”,孩子年齡小,自我評價能力欠缺,往往會因為成人的“這幾句話”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連本來擅長的事情也不如原來了,更不會主動嘗試解決未知的難題。

3、佈置的任務太難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他認為孩子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孩子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孩子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需要關注我們佈置給孩子的任務難度對於孩子是否合適,為孩子提供著眼於最近發展區的任務,或稍帶一點難度的任務,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潛能。學校教育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能夠根據孩子的能力評估作業的難易,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幫助。

孩子做事畏難情緒重,正面管教3個工具+1種思維幫助孩子主動學習

4個神奇方法化解孩子的畏難情緒

1、Baby Step:將任務細化,讓孩子體驗成功

正面管教裡,有一個很核心的理念,叫“Baby Step”——細小步驟,就像孩子剛學走路時一樣,一小步一小步,很慢卻穩步地向前走。教育,就應該像小孩走路一樣,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才會更加穩健,也才會讓孩子持續地向前走。

因此當我們給孩子佈置任務的時候,可以幫助孩子將任務進行細化,引導孩子從細小步驟開始練習技能,通過讓孩子一次次體驗細小步驟的成功,幫助孩子慢慢建立自信心。

比如當我們想要培養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的時候,我們與其說把房間收拾乾淨(這是一個大的概念,容易讓孩子不知道從何下手),不如將任務進行拆解,先告訴孩子:寶貝,你可以幫忙先將你帶輪子的車子收進玩具櫃嗎?待孩子完成後,再說:下面你可以幫忙將毛絨玩具收進這個玩具籃嗎?以此類推的方式從而將房間裡面一步步收拾乾淨,而不是要求孩子能夠像大人一樣將房間收拾得一塵不染。

學習中也是如此,我們要觀察孩子的學習掌握程度,根據孩子的能力,匹配相應的學習資源,從一個個小的單詞開始誦讀,再到句子,到兒歌,而不是要求孩子一口吃個“大胖子”。當孩子每次進步取得小小成績的時候,父母也要給予及時肯定,幫助孩子發展自信,當孩子邁出一小步的時候,他就會放棄自己不行的想法。

孩子做事畏難情緒重,正面管教3個工具+1種思維幫助孩子主動學習

2、花時間訓練:耐心教孩子,接納不完美

不要指望不教孩子,孩子就能自動習得一項技能。孩子的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並不是約好、商定好孩子就會去做,也不是做了就一直會好下去,他會反覆再回到原路,然後再引領直到掌握。因此我們家長真的要花時間訓練孩子學習技能。【花時間訓練】的4個步驟:

A、讓孩子看著你做一件事,並友好地對孩子做出解釋

B、然後和孩子一起做這件事

C、讓孩子自己做這件事,你在旁邊指導

D、等孩子感覺自己能做時,讓他獨立做這件事情

其實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講給你聽,做給你看,你做做看,你來講給別人聽。當我們開始使用這個訓練方法後,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不是每次的訓練都能一蹴而就,所以當訓練一次不行的時候,要懂得堅持,這次不行下次再來。幾次不行,再接著來。

掌握任何一個技能和習慣,都需要一次次的練習。孩子們需要技能,並且技能是需要學習的。並不是我們告訴ta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的。並且我們也容易期待“完美”的結果。其實我們需要放下“完美”,只要發現孩子一點點的進步,適時給予鼓勵,讓孩子感受到欣賞,孩子就會越來越有信心做得更好。

這個步驟的關鍵:接納不完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孩子做事畏難情緒重,正面管教3個工具+1種思維幫助孩子主動學習

3、帶著愛放手:拒絕過度保護,放手不是放縱

每一次包辦代替,都是剝奪了孩子技能成長的機會。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優秀的孩子?一位養育專家認為是敢於犯錯的孩子。因為敢於犯錯的孩子才能安心的探索,探索未知,發現世界。然而大多數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都容易“以愛之名”給予孩子太多的限制,導致他們“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因此我們要學會帶著愛放手,在安全的邊界內給予孩子“自由”。

那麼,到底如何帶著愛放手呢?

A、抓住孩子想要做一切事情的機會,只要孩子表達出自己想要做什麼的時候,我們就要抓住這樣的機會,讓孩子去嘗試,甚至創造機會,讓孩子去體驗,去練習技能,比如當孩子拿起掃帚的時候,不要驚慌制止認為掃帚髒,而是應該讓孩子去摸索掃帚的用法。

B、當我們想要去幫助孩子的時候剋制住自己,不要幫,剋制這樣的衝動,不需要給予孩子沒有必要的幫助,你做得越多,孩子越沒有信心,孩子對自己價值感的認同也越低。

c、放手之後,肯定不會做得好,要能夠接受這個自然後果。要明白,在變好之前一定會變得更槽糕,比如當我們放手讓孩子自己穿衣服,也許他要花半個小時的時間才能穿好,而你可能早已等得不耐煩了。或者當我們放手讓孩子自己洗衣服,很有可能衣服還沒有洗乾淨,但衛生間到處都是水,這些後果都是有可能出現的,因此你要做好接受這個後果的心理準備,並仍然鼓勵孩子的嘗試。

孩子做事畏難情緒重,正面管教3個工具+1種思維幫助孩子主動學習

4、成長型思維:幫助孩子認知,能力是可以不斷髮展的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認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萬事萬物通過自己的參與都可以改變,因此,心智也在不斷迭代強化,從而造就非凡人生。而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可控因素很少,自己不過是洪流中的一片樹葉。因此,心智在年輕尚輕時就停止發育,一直守至終老,才與身體一起埋藏。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看待挑戰會認為:挑戰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它能讓我進步。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看待困難會認為:再堅持一下,或者換個方法試試。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看待努力會認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努力一定有收穫。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看待別人的

批評認為:批評幫助我找到改進的可能。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看待別人的成功認為:別人的成功對我來說是一種激勵。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具有固定思維模式,和孩子一起練習成長型思維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多給孩子傳遞成長型思維的觀念,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多看到孩子過程中的付出,即使孩子失敗了,也要能夠看到孩子的努力,告訴孩子,每一次犯錯都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樣的孩子才更有“抗挫力”。

孩子做事畏難情緒重,正面管教3個工具+1種思維幫助孩子主動學習

結語

其實不光是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面對挑戰和困難又何嘗不是會犯難呢?有時候我們也需要以身作則,多給自己一些勇氣、信心,和孩子一起跳出舒適圈,迎接更多的挑戰,遇見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孩子。

【作者:土小豆麻麻,兩個男孩的媽媽,美國正面管教講師,歡迎點贊評論並關注 ,和你一起遇見最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