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姚鼐看不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文人相轻?姚鼐看不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姚鼐手迹

为图书馆做了一个讲座,谈的是“桐城派”。

这个文派相当牛,姚鼐为“桐城三祖”之一。

1779年(四十四年),中国文坛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姚鼐编纂出了一部古文总集《古文辞类纂》。

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部文选,像《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是范文范本,经典汇萃,但都体现出一定的文学主张,不是根据读者的喜好编个集子,卖点钱。包括《诗经》,收了三百首,不是找不到第301首诗了,是价值观的体现,《古文辞类纂》也是这样。

《古文辞类纂》,选录了从先秦时代到清代的古文名家散文、辞赋作品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十三类,共75卷,每篇文章都略加校勘和点评。

最值得关注的,是《古文辞类纂》选取的文章。一些我们认为是经典的文章,《古文辞类纂》并没有选取,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姚鼐为什么不选《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我们读过上百次,但是,岳阳楼多高,有几层,在洞庭湖的哪一边? 《岳阳楼记》中都找不到。

其实,这些问题范仲淹自己也不知道。范仲淹没见过岳阳楼,也没有到过洞庭湖,滕子京写信给范仲淹,说你给我写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就帮忙写了一篇。滕子京这个名声并不好,甚至是个贪官,但范仲淹与滕子京是朋友,写什么呢?自由发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你说这是洞庭湖,行;你说这是白荡湖,也行;你说这是菜子湖,同样行。只要是大湖,都行。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是自己的主观情感。现在的“心灵鸡汤”文很流行,《岳阳楼记》实质上就是一碗老的“心灵鸡汤”,只是我们写不到他这么高的水平。

我们再看姚鼐自己写的《登泰山记》: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南麓”,“四十五里”,“七千有余”,等等,姚鼐交待得一清二楚。而《登泰山记》,一共才540字,这就是“桐城派”为文风格。

《古文辞类纂》,体现的是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岳阳楼记》不符合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古文辞类纂》入选的作品,以战国策、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以及归有光、方苞、刘大櫆等为主。这样,突出了桐城派在散文史上的“正宗”地位,方苞、刘大櫆也就比肩唐宋八大家了。

《古文辞类纂》之后,王先谦编有《续古文辞类纂》34卷,黎庶昌编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都是姚氏选本的续书,使“桐城派”地位的不断巩固。

《古文辞类纂》,也是姚鼐的学术成就,但姚鼐的建树非常全面。在美学上,姚鼐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在哲学上,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也不废弃汉儒治经之长。在诗歌方面,格意俱高。姚鼐的词则非常少,一生仅有8首词。有一天,嘉定汉学家王凤喈对戴震说:“我以前很是敬畏姚鼐,现在不了。”戴震问为什么,王凤喈说:“他博学又好学,见到别人的长处从不放过,大专利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戴震把王凤喈的原话,转告给了姚鼐,姚鼐从此就不填词了。

姚鼐的书法造诣也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