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吵架的兩人婚後不吵了,卻離婚了:沉默中的死亡比爆發更可怕

雖然我還沒有結婚,但周圍卻有很多已婚人士,也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婚姻故事。


愛吵架的兩人婚後不吵了,卻離婚了:沉默中的死亡比爆發更可怕


周圍很多人都在抱怨,結婚之前侃侃而談的兩個人結婚後卻成了兩個消音筒。

談戀愛的時候,每天都視頻聊天,一次就好幾個小時,剛分開半個小時,再見到的時候都要甜言蜜語一番。

而現在,這是怎麼了?

結婚才短短數年,兩人就已經想看無言了。

記得之前的一個女同事,我一般喊她田姐,她有個五歲的兒子,結婚七年了。

當時剛去那個公司,和她還不熟,後來熟絡了,就經常抱怨她每次積極主動地跟丈夫反饋她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問題,可能是孩子上幼兒園遇見的問題,可能是婆媳問題,街坊鄰里直接的問題等等,都希望能在講述地過程中得到對方的理解,同時他能給予一定的意見和建議,從而讓這些心煩的事情得到良好的解決。


愛吵架的兩人婚後不吵了,卻離婚了:沉默中的死亡比爆發更可怕


有問題溝通本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用合理的方式去換取最完美的解決方式,田姐也顯得格外講理。

但她卻說,她每次講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丈夫都會表現出一副非常不耐煩的樣子,認為是她在小題大做,在刻意挑起一些沒有必要的矛盾,勸她退讓一步。

田姐繼續說,其實自己也不是不講理的人,自己真的退讓了,可不能每次都退讓啊 ,自己也會委屈啊,再看到丈夫的態度,態度冷淡,言語之間帶有滿滿的責備和譏諷。

後來,田姐和我們抱怨的次數少了,但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她有心事,一直悶悶不樂。

沒過多久,我因為職業規劃和家庭的原因離開了原來的公司,在離家比較近的市區找了份工作,和田姐的聯繫也慢慢變少了。


愛吵架的兩人婚後不吵了,卻離婚了:沉默中的死亡比爆發更可怕


再後來,看到很少發朋友圈的她發了一張圖片,圖片上赫然寫著三個字“離婚證”。

田姐離婚了,但躲在離婚證後面的她嘴角掛著一絲微笑.

她當時配的文案是:別了,那段不能說話的日子。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好像突然變得越來越真實。

在長時間溝通中,田姐都得到了無效的反饋,一開始可能還會與其爭辯,說明自己的理由,但是當你長期面對一個無法溝通,不理不睬,對你使用冷暴力的人時,你也會逐漸覺得沒有溝通的必要,逐漸保持沉默,丈夫沒有再聽到妻子的反饋了,他認為家庭好像真的變得和諧起來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愛吵架的兩人婚後不吵了,卻離婚了:沉默中的死亡比爆發更可怕


平靜的表面下面暗藏著洶湧的波濤,家庭的問題還在那裡,它並不會隨著誰的沉默而消失,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積越多,量變引起質變,最後往往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而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緘默效應”。

緘默效應主要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基本上不使用強迫手段並不難。人們雖然會在皮鞭面前屈服,可那不過是表面上的服從,內心卻充滿了反叛、仇恨的複雜感情。不僅在感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正確信息的傳播受到限制的現象。對統治者,人們大都願意挑對方喜歡的、迎合對方的話來說,儘量避免說讓對方不快或有可能降低自身價值的話。

緘默效應中的一系列強迫手段,不僅僅表現在肢體上的強迫行為,更多地則表現在語言、心理上的壓迫。

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冷戰、冷暴力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強迫行為。


愛吵架的兩人婚後不吵了,卻離婚了:沉默中的死亡比爆發更可怕


簡單粗暴的強制手段,看上去是最簡便快捷的處理問題的方法,但是在強制手段打壓下出現的緘默效應其實是非常有害而且可怕的。

人們都是有逆反心理的,以硬碰硬反而會觸發更大的問題,以柔克剛,用最溫柔的手段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才為上上策。

所以,有問題時一定要積極地溝通解決,千萬別讓問題等時間,認真地聽取彼此之間遇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走的更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