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纵纪念馆,想到那位香港九旬阿婆

邹高翔

在东纵纪念馆,想到那位香港九旬阿婆

在东纵纪念馆,想到那位香港九旬阿婆

今年的党建主题教育活动,实地学习的地方,我们一番商议,定在了东莞大岭山镇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和松山湖光大WE谷产业园。一老一新,对比起来更有心得。实地学习,客观上也是郊游,这两个地方风光都不错。

早上从广州出发,自驾出行,经广河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一个多小时即达光大WE谷产业园。珠三角交通越来越发达,有多条高速可到。这个考察点,由本报东莞站站长李平联系。十多年前我在东莞站短暂呆过,李平还是一线记者,如今已成长为一方诸侯。

产业园领导热情接待,详细介绍。该园由广东光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85个市级创新项目之一,培育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已引进近300家优质企业,包括中软国际、软通动力、易宝软件、华微软件、辰达电器、找大状、艾斯迪新材料、峰谷科技等,更有美籍华裔科学家、“前射流之父”江山博士领衔的世界先进项目。

身处此地,蓝天白云如洗,顿感空气清新。产业园领导说:“我们这里年轻人很多,不羡慕广州深圳大城市呢!”产业园内刊主编陪同,一个小伙子,一脸阳光。怪不得媒体人去内刊的多,幸福指数高呀。

产业园是松山湖片区的缩影。这个湖原本是一座水库,东莞将大岭山、寮步、大朗三个镇靠近湖的地带及湖区重新组合,设立松山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华为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入驻,让这块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扬名世界的创新高地。离开产业园的路上,看到了华为大楼,没多久在这里发布了“鸿蒙”操作系统。又看到了松山湖水面,平静如镜,一片湛蓝,林木环绕。高新科技的不断突破,与自然景观的原生保留,实现了和谐组合。


在东纵纪念馆,想到那位香港九旬阿婆

在东纵纪念馆,想到那位香港九旬阿婆

松山湖到东纵纪念馆仅十余公里,片刻即到,街景画风迥异。东莞镇街经济实力排名,松山湖开发区为第一梯队,大岭山为第三梯队,在马路两边还可见到汽修档、大排档、杂货店,仿佛来到城乡结合部。东莞富可敌省,第三梯队的大岭山也是全国千强镇,家具制造为龙头产业,是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

纪念馆建在大王岭村一座山头,拾级而上,依次参观了七个展厅。东江纵队在抗战时由中共领导成立,遍布东江流域,在东莞、深圳、惠州有三处同名纪念馆,也是红色史迹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东江纵队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地之一,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医务所、中山书院、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九处文物旧址。

东江纵队名声最大的动作,是“省港大营救”。1942年年初开始,突破日伪封锁线,把800多位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及家属从香港转运到东江根据地,再送往北方。他们中有: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丁玲、戈宝权。营救行动历时半年,没开一枪,没伤一人,以上上策的方式完成了任务,被称为一大奇迹。香港沦陷期间,东江纵队还营救了八名美军飞行员,一百余名英国、苏联、印度的友人,堪称“国际大营救”,充分体现了组织能力和群众基础。

真刀真枪的战斗,东江纵队表现如何?我在百花洞战斗的介绍前,看得格外仔细。1941年6月11日,600余名日伪军偷袭大岭山百花洞村,情报已被我游击队侦悉,进入伏击圈。抗日军民奋勇杀敌,村民纷纷拿起锄头扁担参战。经过两天一夜的战斗,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击毙击伤50余人,缴获弹药辎重一大批。广州日军首脑哀叹:“这是进攻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自然,这也是对“游而不击”论的打脸。

反映东江纵队的历程,1994年拍摄有电视剧《东江纵队》,今年又再次拍摄同名电视剧。2017年上映许鞍华执导,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主演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以东纵营救文化名人为背景,展现日据时期的香港。延续了许鞍华的一贯风格,角度很新颖,叙事很文艺,虽然还有梁家辉、蒋雯丽、郭涛等大腕加盟,票房仍然惨淡。不过,对于东纵历史有所了解者,真心值得一看。

纪念馆距百花洞村有三公里,在楼顶可以远眺,当年在这里能够听到战斗的枪炮声。东江纵队白手起家,也曾遭到重创,到抗战胜利时发展成一万多人的雄壮之师。1945年,朱德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琼崖纵队,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东江纵队远离中央,面临日、伪、顽三重压力,沿海地区回旋余地小,生存下来就是胜利,发展壮大更是奇迹。

在东纵纪念馆,想到那位香港九旬阿婆

在东纵纪念馆,想到那位香港九旬阿婆

前不久香港有条新闻。一位90岁的罗志萍阿婆,坐着轮椅,参加升国旗仪式,国歌响起,站起来庄严注视。香港反对派议员郭家麟竟称她是“神打上身”。罗阿婆是香港沦陷时,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老战士,年事已高,身板还硬朗,站一会儿是没问题的。

记者就此事采访她,她怒斥郭家麟“人人都应尊重国歌,我们老战士联谊会有这个活动,我们当然要参加。反对派这样做就是不尊重我们老战士,不尊重我们中国人民。起身唱国歌,人人都可以唱,他们反对我们,不同意我们,他们就不是中国人!”

罗阿婆这番话义正辞严,大快人心,令反对派“踢馆踢到铁板上”。想那姓郭的自视甚高,却是欠缺教养,信口雌黄,还得让老人家教做人。东江纵队老战士的风采,在罗阿婆历经沧桑的脸上重现。正是这种不惧生死、攻艰克难的东纵精神,让松山湖、大岭山,变成了老战士奋斗所期的模样。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日寇,当然有底气把现今的跳梁小丑,当成孙子一样教训。

在纪念馆门前的雕像前,我仿佛看到身穿蓝衫、头戴竹笠的大脚板客家女子迎面走来。那时候她们是战士,现在仍然是。

本文写于2019年8月

在东纵纪念馆,想到那位香港九旬阿婆

在东纵纪念馆,想到那位香港九旬阿婆

在东纵纪念馆,想到那位香港九旬阿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