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是基于近两年的一点诠才末学的读书所得,而对自己所处环境产生的一些思考,同时尝试用一些哲学方面的概念或者思维来诠释一些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譬如,婚姻。这是我此年龄段所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与考验,也是我长久以来,避之不谈的话题。因为我不知该从何谈起,对于婚姻,我充满了焦虑、迷茫和疑惑,还有来自于内心深处的那份恐惧。

我是一个喜欢对未知或自我寻根究底的人,遇到任何事理我都会试图从问题的本源来追溯原由。这也是我之所以热衷于哲学的原因。哲学,是一种向自己学习和探索的产物。在跨越时间和历史的纬度去了解贤者们的智慧的同时,又可以赋予我们特有的哲学思维,它给予我清晰正确的标准或方法来看待这个世界与自己,也一路影响并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对于婚姻的恐惧,也伴随至我多年,经常面对家人的催婚时,我往往是欲言又止,不知道该如何向他们倾诉或表述清楚。之前,一直自觉年少,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承受来自于新组家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所以,一直没有过早地步入婚姻。在我看来,这是对自己亦是对家庭的一种负责。然而,随之年龄的增长,我对于婚姻的抵触心理变得愈加明显与激烈。曾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是由于心性未定不愿承担责任而选择的一种逃避方式。

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大学生活结束的第一年,曾谈过一段三年的恋情。但最后面临婚姻的抉择时,我选择了逃避与退却,迄今的四年里,也没有再接受新的感情,错过不少姻缘。事后有朋友问我,是否有过后悔的念头,我说没有,这是自己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所做出的决定。因为我明白,倘若自己不克服掉内心的这道障碍,已然选择结婚,只会将自己的责任心与担当一点点地磨灭,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

后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知识面的增广,思维模式的提升,对于自我的深入探索与了解,以及婚姻价值观的转变,也逐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不想承担责任这么简单,这份恐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当下主流婚姻价值观的变化与结婚成本的日益递增所带来的外在经济压力。还有一方面,则是来源于婚姻本身。前者就不再赘述了,作为当下社会中的那些同龄人,无不是在负重前行,我且没有理由为自己找任何借口。而后者则是主要因素。

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也就是说,一直使得我害怕和恐惧面对婚姻的并非主要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因素,而是婚姻其本身。这或许是与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原生家庭婚姻的失败与残缺,也见证了许多不幸的婚姻问题,这些对于自己年少时的心智模式的影响是深铭肺腑的。

然而,这样的认识也迫使自己曾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上,以至于此前几年的时间里心生埋怨,认为是他们把自身的错误施加在了我的身上。我不明白,自己为何一定要承受这些堆积物,有时被压的透不过气,甚至一度使自己陷入了自闭中。对于婚姻,我充满了迷茫和焦虑。

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婚姻在当下存在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不得而知的。

直到在构思这篇文章之前,阅读了美国作家斯蒂芬妮·库茨的作品《婚姻简史》,这本书对于我的启发是非常大的。该书主要讲述了婚姻的演化过程以及婚姻的意义和未来,这些都是我目前所棘手和要解决的问题。

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的稳步上升,受西方世界自由主义的大力鼓吹、与自主权的拥有、自我选择性的增多,我们获得了思想与经济层面的独立。面对婚姻,更是多了很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传统的婚姻模式与价值观念,已经慢慢地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几千年来,婚姻都是理性考量的结果,是根据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来安排子女的婚姻。

史前时代,婚姻的存在关系是建立在家族关系与政治利益之上。原始部族时代,男女之间没有禁例,正如《吕氏春秋》中所描述“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这样的原始群婚制大约延续到旧石器时代后期。社会秩序有了一定发展后,按照辈分划分了婚姻集团,排斥不同辈分间的通婚,只准同辈男女婚配,这样的制度称为族内婚。我国神话中的伏羲和女娲,既是兄妹也是夫妻,正是该社会阶段的写照。当人们对血缘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后,开始排斥亲族之间的婚姻,族内婚转变为族外婚。这样一来,两个通婚的氏族就形成了早期的部落。因此,婚姻最早存在价值是建立亲情与政治和平的一种方式。

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中世纪的西方世界,为扩大政治权力,巩固自己的实力,屋大维亚与安东尼进行的政治联姻,也是如此。爱情,并不是结婚的最初的目的和原因。而读过鲁迅或相关史料的便知,在中国,为了爱情结婚仅仅不到100年的历史。

而现代婚姻观的形成,以及人类打破包办婚姻枷锁是在18世纪晚期,启蒙运动的兴起和雇佣劳动的出现,让爱情成为了结婚的主要原因。

在西方世界,启蒙运动的大力鼓吹自由平等,教育人们应该有自主权,从根本上改变了的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比如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宣言,犹如一股飓风,带来了整个社会观念的革新。而劳动雇佣的出现,让人们不再依靠家族的财富或遗产而活,年轻人可以出门谋生,不再靠家里的人。思想与经济的独立,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爱情而结婚,也就有了现实的条件。因此,爱情,成为了结婚的正当理由。

二战后,让男人养家的婚姻观念达到了鼎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的出现,以及意识到婚姻可以提供情感和性爱的满足,使得年轻人的结婚比例达到了巅峰。

但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婚姻不再是必要,结婚率不断下低,离婚率则稳步上升,近一半的婚姻都以离婚而告终。

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这种以爱情而结婚之所以崩溃,原因就在于它的核心理念,也就是有爱情才会有婚姻,虽然建立在爱情之上的婚姻更让人满足,但也同时也更加很脆弱。如果因爱而结婚,那么不爱了,婚姻自然也就很难维持下去。比起传统的婚姻,更容易变质。

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受西方思想与文化的侵染,婚姻的历史演变与走向也难逃这一窠臼。

随着当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文化与知识水平的综合提高,思想与经济上的独立,给予了她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也更加注重于自我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人一心扎堆进事业与职场的打拼中,婚姻的吸引力则逐渐变得冷淡。

在没有深入了解之前,以为只有自己面对婚姻时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后经长期观察和翻阅相关调查数据,以及与诸多同龄年轻人的交流中发现,越多越多的人宁愿选择单身,也不愿意结婚,更有甚者选择了不婚一族。不难发现,这样的单身群体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单身结构的家庭,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第一大家庭形态。组成单身结构的一种是选择不结婚的,另一种是离异或者丧偶没有再婚这样的单身群体。

这个是整个时代背景与潮流的发展和选择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也必将承受着这一切。

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古罗马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说过:人会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影响,而不是被事物本身。

那么,使得我害怕和恐惧的,并非我此前所认为的婚姻其本身,而是我对于婚姻的看法产生了偏差。

这一突破性认识,对于我个人的帮助无疑是革命性的。但是,想要转变和突破以前的错误观念,这是一件非常艰难且漫长的过程。

作为90年生人,即将奔入人生的第30个年头,成家之事可谓迫在眉睫。近两年来,家人还有朋友也都为我介绍过不少对象,我却一直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由于父母早年的离异对我的婚姻观念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婚姻方面变得尤为谨慎,对于婚姻我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

在我来看人生中应该有一场完美而长久甚至终身陪伴的婚姻,在选择婚姻伴侣的问题上应当尽量保持自我的理性,但往往很多人却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容易失去其原有的判断而做出错误性选择。我认为,年龄和世俗的眼光并不能成为我们结婚的理由,结婚没有合适的年龄,唯有适合自己的人。

还有就是三观一定得相符。何为三观?就是两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古时候人们讲究门当户对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爱情与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爱情在婚姻中的充当着调节剂的作用。婚姻关乎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柴米油盐的琐碎小事,如果两个人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那婚姻中难免也会存在较大分歧。因此,三观可以作为婚姻选择的重要考量依据。

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现实生活中,我见证最多的往往是人们对于婚姻的盲目性,以及对于物质和精神的盲目追求,从而导致两性关系的失衡。许多婚姻的失败都是由于双方没有找到彼此间的那个平衡点。两性关系的协调最重要的是需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这座桥梁来相互理解、包容和关爱,从而找到和谐相处的平衡点。

我对于自己的婚姻,还是充满了期待和信心,并坚信在两性关系上的把控与处理我会做的比任何人都出色,因为我一直都在为此为自己将来的一切所准备着。接下来,我将会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迎接属于自己幸福。

李宗盛在《晚婚》中唱道:“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上帝既然创造了你的灵魂伴侣,那他就没有理由不让你遇见他Ta的。婚姻,作为一种社会性需求,会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最后用这段话作为结语,并送给自己以及还没有步入婚姻的同龄人士。

对婚姻存在性的深入感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