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香櫞、佛手,表達對元春探春不同的態度,曹雪芹太偏心了


紅樓夢:香櫞、佛手,表達對元春探春不同的態度,曹雪芹太偏心了

賈元春與賈探春是《紅樓夢》金陵十二釵裡的一對兒姐妹花。兩人同出一父,在眾紅樓女兒裡,血緣上是最親近的了。

無獨有偶,兩人的姻緣都和政治緊密相連,註定無法像普通人那樣過相夫教子、骨肉團聚的日子。雖說結局都是悲劇,只是二人性格迥異,做人行事處處顯示出了非常大的不同,從而命運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從三個方面一一分析來看:

一、元春的入宮是家族安排的結果,而探春卻很可能是主動的擔當

元春歸省,見到家人的第一句話就是埋怨,哭訴家人當初將她送到皇宮這種不得見人的去處,邊說邊哽咽難語,和父親賈政的對話更直接,說這種表面的富貴實在是沒有什麼意思,因為骨肉分離,不能享天倫之樂,實為人倫至痛。元春的哭,元春的傾訴證明她一點也不享受宮廷生活,這個貴妃娘娘的身份,對她來說並沒有多少快樂,反而是桎梏的枷鎖。

可是一入宮門深似海,她是家族的代言人,也是家族依靠的大樹,她再不情願,也得強打精神。鮮花著錦的省親表象下,是元春對自己角色和人生的不如意,透出的是心底最深的悲哀和無奈。元春的痛苦,從她省親時的表現點滴可見。

和姐姐嚮往的小門戶過小日子相比,探春是完全不同的風格,探春恨自己不是男兒身,否則早走出去幹一番自己的事業。可見探春的注意力不在兒女情長,也不在內帷瑣事,她心懷理想,有著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這一點,她有些像王熙鳳,只是比僅僅著眼於家事的鳳姐格局更大,視野也更加的高遠。

紅樓夢:香櫞、佛手,表達對元春探春不同的態度,曹雪芹太偏心了

探春的結局是遠嫁,這是在八十回後的事了,探春是在什麼情勢下遠嫁的,我們雖然不得而知,但我們看探春判詞《分骨肉》,大約可以感受到探春和父母家人分離時的大概場景。《分骨肉》是以探春第一人稱的口吻訴說的,探春說:在這風雨中離家別國,山高水長,千里之遙,算是和親人故土永別了,可是我努力的剋制著自己的感情,怕一旦失控讓父母傷心傷損身體,我走了,骨肉分離,各自保重吧,萬事皆有定數,不是人力能左右更改的。

探春的悲遠嫁,她說“把家園齊來拋閃”,一個“拋”字看似輕鬆,其實重若千金,這有她故作輕鬆的成分,一是她太強大,二是她的落腳點還在考慮安撫父母家人的悲傷情緒。可見探春的理性。探春一樣有悲傷,只是她是哭在心裡的,因為她害怕父母家人因為她的離去過於傷心而傷損身體。這樣的探春更加的打動讀者,也令人更敬佩。探春很有可能是在主動地為家族承擔責任,若能為家族的安寧和平安起正向作用。以探春的性格和情懷,她是願意犧牲自己的。

二、元春性格是偏柔情和感性的,而探春則是剛性的、理性的

元春是《紅樓夢》出場人物裡,政治地位最高的女性,可元春最突出的特點是她的小兒女情懷。不過短短几個時辰的省親,就暴露出很多的細節。比如她無法控制的次次墮淚,比如她嚮往的骨肉天倫的百姓生活,比如她點戲《長生殿》,希望能如楊貴妃一般能得帝王的長情,再比如她對既有個性又對自由愛情嚮往的齡官的格外欣賞。都證明了元春是感性的成分居多,甚至她本質上就是一個柔情的女性。

紅樓夢:香櫞、佛手,表達對元春探春不同的態度,曹雪芹太偏心了

探春在這一點上和姐姐截然不同。探春性格闊朗大氣,這一點從她的居所秋爽齋的佈置就能看出來。探春非常在意自己庶出的身份,由此她自尊過了頭,像王善保家的這樣的奴才冒犯她,她上來就是一個耳光,完全可以擯棄閨閣小姐的靦腆。她管理家事時,面對親生母親給出的難題,探春軟硬手段兼用,解決問題的同時順便給自己立了威。探春乾脆利落地革除榮府的諸多宿弊,將大觀園從消耗轉向盈利,探春的冷靜、智慧和才幹贏得所有人的尊重和讚賞,曹公直接贊她一個“敏”字。這些事看似小,卻是探春具有出色政治頭腦的具體體現。

三、元春政治上的不成熟,探春卻具備政治強人的素質

元春進宮多年,曹雪芹說她二十年來辨是非,一是說她在宮廷能立住腳不容易,還有一層意思大概說她在政治上不大成熟,二十年來都沒能形成自己穩固而有力的根基勢力。其實在省親時,元春在多處就表現出了她政治上的幼稚。比如她的哭訴,她的喜好形於色。都是一個人內心軟弱和脆弱的表現。要知道,跟在身邊的宮女太監可是一大群,怎能當眾表達對宮廷的不滿和毫不遮掩地吐露心聲呢?

探春則完全不同。探春是庶出,雖說表面上正出庶出一樣,但是王熙鳳說了,肯定是不一樣的,比如攀親事,就有人家挑姑娘的正庶呢。可見,正庶當然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庶出的探春卻活出了比正出更為強勢的存在,王夫人是她的嫡母,卻對她有幾分的畏。王熙鳳是絕對的強勢思維,面對探春從來只有賠笑討好的份兒。沒有人膽敢招惹藐視三姑娘,像王善保家的自不量力者,一把年紀也只好挨耳光,如吳新登家的之流想刁難一下三姑娘,不過是自取其辱。不肖幾個回合,連家下小廝都知道,三姑娘是玫瑰花,又紅又香,但那上面的刺也不含糊,萬萬不能惹的。

紅樓夢:香櫞、佛手,表達對元春探春不同的態度,曹雪芹太偏心了


元春探春姐妹倆是一組對照,曹雪芹也的確分別賦予了她們同一屬類卻含義大不相同的兩樣東西。

元春的判詞上,有一隻香櫞掛在弓上。這香櫞就代指元春。

香櫞嬌黃濃香,它的外觀很討喜,人物拿它薰衣裳、燻屋子,也拿它來裝飾居室。閨閣女兒將香櫞的果肉除去,用來雕刻自己對將來生活的美好希望,古人歷來將香櫞和閨閣聯繫起來。看起來,香櫞實在是美好而令人嚮往的。非常遺憾的是,香櫞果肉的味道卻非常的令人失望,酸澀難嚥,只有親自品嚐才會徹底明白香櫞這種水果的欺騙性,也才對它徹底失望,這就像是元春光鮮的貴妃之位一般,只有真的在那個位置上,才能真正去掉那一層的光環,明白那種無法言說的苦和酸澀。

探春屋裡的大觀窯的大盤上,擺著十幾個玲瓏嬌黃的佛手。這是探春的象徵。

佛手在中國文化裡是非常吉祥的存在,首先它的顏色外形和佛性聯繫起來,有普照共沐芬芳的美好寓意。其次它的諧音為“福壽”,當然是非常美好的祝福之語。再者民俗文化裡,無論是建築、裝飾和佩飾,佛手造型更是隨處可見。

紅樓夢:香櫞、佛手,表達對元春探春不同的態度,曹雪芹太偏心了


以佛手喻探春,表達了曹雪芹對探春的偏愛,探春她不僅有家國情懷,她也是一個腳踏實地的踐行者,在她有限的管家的日子裡,她革除榮國府的宿弊,她革新內部管理流程,她甚至在大觀園搞起了承包制,將一個消耗財富的大觀園轉變成一個自給自足甚至還有利息產出的經營之地。當然,探春的改革無法阻止家族的敗落,但她一個出不得大門的閨閣女兒能在那個社會做到如此也屬不易了。也的的確確帶給了榮國府一些新氣象和新的生機。

探春和親遠嫁,同樣是為了家國和擔當,探春的犧牲,不可否認,延緩了家族敗落的進程,也解了統治者的繁難,一介弱女子,這份心性,難道不是佛性的芬芳普照嗎?




我是屏山,歡迎點評、關注。為您研讀《紅樓夢》裡的真故事。

參考原著:甲戌、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20回《紅樓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