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輩子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然而很不幸地,我屬於後者。

在你最乾淨,最天真的時候,那你時候你的世界觀,就是你的家人,他們可以給你世界塗上任何色彩,你都會是對的,因為血濃於水親情,最初的認知,最信任的人。這種會融入你的血液,刻進你的骨頭。

在你獨立生活之後,會在你潛意識影響到你,包括你的自信,自卑,開心,憂鬱,你的情緒,處理事情的方法,遇到問題的心態。

但是這都是你成長的一個過程,自己想怎麼活,還是看自己的選擇,努力的方向,積極上上的心態。

不管你原生家庭怎麼樣,對你的影響是好或是傷,當你獨立生活了,獨自去面對生活時候,他們已經慢慢老了,路在你腳下,世界這麼大你的世界觀你的人生自己作主,不要活在歷史裡,活在當下。

因為不完美,所以才精彩。



陳氏小平


小的時候,媽媽說那時候家裡條件一般,姥姥在我五歲時候去世,弟弟剛一歲,什麼都要媽媽獨立承擔了,之前她也是依賴姥姥慣了,必須自己做飯做衣服做農活帶孩子,所以脾氣暴躁易怒!我和弟弟經常性的捱揍[捂臉]揍完又心疼我們。

那時候愛玩!大大咧咧的,唯一不喜歡媽媽大聲說話,太強勢!爸爸抽菸又愛喝個小酒。長大以後特別討厭別人吵架罵髒話,身邊只要說話帶髒字就忍受不了,也討厭吸菸喝酒的男人!

工作以後,有人說我也是有點強勢!心裡暗暗驚醒,這是被潛移默化了嗎?於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往自己討厭的方向發展。之前看《都挺好》蘇明玉有一集發現她好像慢慢快變成她最恨的媽媽模樣,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好在我媽媽很愛我,現在也是可愛的老人一枚。隨著年齡增大她已經慢慢趨於平和,回想小時後對我姐弟倆態度不好也是反省過自己,哈哈哈

我覺得什麼性格都是可以改變的,隨著所處的環境影響。做最好的自己!



楊楊記錄美好生活


我真的覺得原生家庭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我身邊有很多受到原生家庭影響的例子。

a他是生活在福建的二線城市,也算是個較為發達的城市吧,作為本地人來說,他們一家人,思想和格局,永遠侷限在那個小漁村。他我倒覺得還好,之前他姐姐的事情鬧得很大。他姐姐找了個男朋友,是在隔壁市有戶口的,但是在本地是沒有戶口,所以他爸媽瞧不上他。跟他姐說讓他姐要去相親,要選他們覺得好的人才能嫁,我一直覺得很奇怪,什麼叫做好的人呢?他告訴我就是找他們本村的人嫁。為什麼呢?因為離得近。父母想把孩子捆在身邊,這我能理解。後來她姐姐為了想結這個婚好幾次偷偷跑出去。最後他爸媽把她關起來了,我記得這件事情一直拖了將近有四年吧。最後以他姐姐在家裡尖叫發瘋結局收場,可能她爸媽也嚇到了吧,然後就同意了這門婚事。他考大學出去想要離開福建,他爸媽愣是讓他報了福建離家最近的學校。我不明白鎖在身邊有什麼意義?

b我之前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很開朗很開朗的女孩子。因為他真的非常的樂觀,而且在課上面也是很認真很積極的回答問題的。但是我有時候發現不知道是我自己太過於沉悶,還是什麼原因,我總覺得他的過分自信,是在掩飾些什麼?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也是一個遭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孩子。他在他小的時候一直受到父母的辱罵,是已經上升到辱罵的級別了。所以他一直沒有自信,他就拼命的想把自信表現出來,讓別人看到他好像很陽光。每次看到他的時候,我心裡就會想起有句話說你那麼快樂,心裡一定有個很大的傷口吧。

最後一個也是我自己的例子。我自己,一直覺得我爸媽不是很喜歡我,我爸爸倒是還好,特別是對於我媽來講,我覺得我媽不是很喜歡我。特別是一個二胎的家庭來說,天平永遠是傾斜的。甚至我覺得我做什麼都是錯的,我還養成了討好型人格,我一直覺得作為女兒來說,我真的是盡力了,包括我在別人的耳朵裡面,也是不斷地聽到誇我自己,說我多懂事,在同齡人中算是很懂事的一個了,我媽就說我裝,他說根本就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連他自己都跟我阿姨講說她更喜歡我妹,不是很喜歡我。所以我一直就很缺乏自信,我做什麼都不敢去做,我很害怕有人在我背後說三道四指指點點。一直都很痛苦。前幾年才慢慢的從陰霾中走了出來,我媽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慢慢的對我的態度也有了好轉。

原生家庭的毒害,真的很多時候會影響人的一輩子,我真的由衷由衷的希望大家,如果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能盡力擺脫就盡力擺脫,像蘇明玉那樣,走出那個圈子,邁向新的圈子。如果擺脫不了,就盡力改變自己吧。



深水埗阿表


我們大部分時間選擇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比如我們的待人處事,消費習慣等等。但是都隨著我們不斷地學歷和學歷的積累而在發生改變。當然這些都是在行為上,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響很難擺脫,我就是。

我對於家庭的印象就是爭吵、無休止的爭吵。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做生意,沒有時間照顧我,所以我是跟著奶奶一起長大,我想說童年似乎都想不起來有什麼特別的經歷。老一輩人喜歡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媽媽總是不斷地提醒我,我奶奶有多不喜歡我,有多喜歡其他的孩子等等。

爸爸媽媽他們會因為很小的事情吵架,我總覺得是我做的不夠好讓他們吵架,我會小心翼翼的努力做好任何事情;導致我在家庭及任何集體中縮小自己的存在感,在工作中小心翼翼的做自己的事情,感情中亦是如此,怕自己做的不夠好讓他人不開心…父母的否定像是一道不可癒合的傷口深深的刻在心裡

我去讀了《原生家庭》這本書,裡面講的場景似曾相識,我也在努力的去改變,原生家庭是我們的起點,

希望我們用成長的力量來療傷痛,所有虧欠你的,你都要贏回來!



擁慌。


小時候父母沒有多少時間陪伴,也沒有多少文化知識,我都是散養形,經常被罵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對,即使已經很努力做了,但還是得不到表揚,家裡的環境也是互相抱怨的,很少有相互理解的時候。

以至於長大的我沒有自信,不懂得包容理解,直到現在我自己成家了,有了兒子以後,似乎能夠明白父母的辛苦,覺得如論如何他們有他們的苦衷,父母那一輩人真的是很能吃苦的,即使再苦再累也不會苦孩子,家庭環境沒辦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心態,接納身邊的人,事物。祝一切如意。


小小葉的生活Vlog


這是一個心理學問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形成的,刻在骨子裡難以改變的,影響人的終身的習慣乃至性格。

近期的獲獎電影《小丑》很深刻的刻畫了這一點,童年的陰影會導致成年後的行為異常。有些話說好:“成年的創傷可以用童年來撫平,童年的創傷卻要用一生來撫平”。“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可見原生家庭對人的塑造的關鍵!

所以,關愛兒童,尤其是身為人父人母的人,在子女面前要樹立正確的榜樣,也不能把錯誤行為和家庭矛盾的傷害帶給未成年人!



腹有詩詞氣自華


問題中用了“擺脫不了”,說明原生家庭給這些人帶來了一些缺點。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所以優缺點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哪怕是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缺點。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擁有正確認識缺點的態度。

我父母都是老師,一個數學老師,一個物理老師。我從小就喜歡理科,可能是因為理科我的分數高,容易獲獎得到鼓勵,而文科比如語文和英語,都是我拖後腿的科目。

這算不算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父母對英語基本上一竅不通,也不好督促我的學習,每次考試我也是依靠著理科得高分來提高總分。記得我高考時,英語77分,總分是剛過二本一的線。最後也算是上了大學,雖然不是人中龍鳳,但也還不賴吧。

所以我覺著,所謂的缺陷,我們可以盡力用優勢來彌補,同時要正視缺點,一步步優化就行了。


貝貝貝貝貝塔


從小我們就聽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孩子他的三觀、性格和他的發展,都與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很多時候父母不經意間的一句話或是一些舉動成為了孩子一生的陰影。

如果你不想被原生家庭的模式困住一輩子,一定要把這兩個字當成真理來踐行。越是排斥父母,你就會越像他們。而越是接納,你就越能自由和改變。所以首先要接納的,是自己的脆弱,如果心裡有委屈和傷心,好好哭幾場。父母沒能給你的理解和愛,要自己好好補回來。

另外就是接納,這就是你的人生,你的父母帶著他們原生家庭的印記,他們已經給了你他們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東西。怨恨是一種強烈的連接,如果你一直怨恨你的父母,那你一輩子都無法擺脫他們的影響。

其實沒有完美的所謂“原生家庭”, 也不存在所謂的“完美的子女”,這些都是創造出來的“概念”,重要的是,確實有多人有相對完美的人生,因為這個是可以選擇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選擇。痛苦無力,一陣子就好了,不要延續下去就OK。舔完傷口,仍然可以繼續走下去,走向你期望的美好生活。  

打開心結,是一切改變的開始。



就叫愛逃課


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就會造就什麼樣的人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

大部分人都是在以自己的父母為鏡子,從小到大,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比如性格方面,父母活潑開朗,幽默風趣,孩子長大後也會性格很好,情商很高;家庭和睦,長大後的會更懂得關愛家庭,愛護老人和孩子;家中父母總是爭吵、打架,對孩子不聞不問,長大後的孩子會害怕成家,性格暴躁,影響家庭關係;缺乏關愛的孩子,長大後會性格孤僻,等等。

所以,有些人,一輩子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後續的成長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會很大,比如說,受到良好的教育,高知識、高學歷的人,會在學校改變自己的性格,跳出家庭的影響,成就一番事業,有所作為,這就回到了教育上來了,知識改變命運,是永恆不變的道理,北大畢業的賣豬肉都能賣出一番事業來,你還有什麼理由不不好好學習,多學知識呢。


老胡侃事


這不是絕對的,最近看了這本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這是回憶錄,更是真實故事,脫離原生家庭的過程伴隨著痛苦,但並非不可實現。

作者塔拉•韋斯特弗,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17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為何一個無名女孩的回憶錄,可以成為年度之書?從作者的簡介來看,她無疑是一個傳奇的女子,但在她的自傳中,我們看到的卻並不只是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

塔拉出生於美國山區的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在形式上和其他家庭沒有什麼不同,一對父母、七個孩子,父親經營一座垃圾廢料場,母親是草藥師兼助產士;這個家庭從內在又與其他家庭完全不同,孩子們在家中出生,沒有出生證明,生病、受傷從不就醫,而且不去上學。他們與世隔絕,相信世界末日終將到來,準備桃子罐頭、槍支彈藥、汽油燃料,做生存準備。塔拉從小就在父親的廢料場幫忙幹活,拆廢料、開掛車,或是跟隨母親製作酊劑和精油。沒有讀書聲,更沒有學校的影子,她一度篤信自己的未來就是早早結婚生子,繼承母親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

可是這種覺醒也伴著的痛苦、掙扎與撕裂,她對是非、現實和理智有了自己的看法,當這些看法被表達,在家人眼中就成了背叛,當所有表面上的平衡被打破的時候,被拋棄、還是迴歸,被控制、還是自由,這種選擇是血淋漓的,那種與家庭、親人間感情上的撕扯,那種退縮、讓步後的無助,那種取捨之間的猶豫、彷徨,那種做出最終決定時的義無反顧,那種堅持做自己後的被詆譭、被捨棄,都那樣真實。

塔拉為自己的自傳命名《Educated》,而她所書寫的則是更多深層次的東西,從題目和封皮中我們就可見一斑。書的封皮是一支鉛筆勾勒出大山的輪廓,一個女孩站在一座山頭,眺望遠方的崇山峻嶺,一群飛鳥向著遠方的山林飛去。“Educated”被譯為”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出自《聖經·詩篇》,是“逃離”,也是“找到新的信仰”。塔拉通過寫下自己的故事,她找到了人生的答案。這是一個覺醒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更是一個重塑自我的過程。我想,是教育帶給她方向,讓她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人,又將成怎樣的人。教育意味著自我創造,令她鼓起勇氣去探索生命的無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聲音。她曾活在父親確鑿的規訓之下,是主動尋求教育讓她發現了真正的自己。教育,讓她逃離了曾經的家庭,指給了她覺醒的道路,鼓勵她成為想要成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