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dr259


长平之战,赵国是被秦国名将白起杀了四十万将士们。但是,赵国在北方抗拒匈奴的队伍,根本没有受到损害。更加重要的是,抗击匈奴这支队伍的将领是名将李牧。

李牧之所以能够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说白了就是他在和匈奴作战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打输过。

不过,李牧和匈奴交战也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一直都是让赵王对他不满的。

那么,李牧打匈奴究竟是怎么一个打发呢?

说实话他和匈奴作战,基本上是以防守为主,就是你匈奴不来我的地盘闹事,我绝不去主动打你。

但是,你一旦到了我看守的地界,那对不起我只能让你有来无回。

所以,在和匈奴作战的时候,匈奴从来都没有在李牧的手下赢过。只要匈奴听说赵国边界是李牧在看守,他们也不会选择攻击这里。

尽管李牧把和匈奴交接的边界守的死死地,但是,这还是引起了赵王对李牧的猜疑。赵王觉得李牧这个人,真的是太胆小怕事了。

本来是让你抗拒匈奴呢,没想到你从来都不去主动打匈奴。这样做真的有损我大赵国的威望和名声。

想到了这里,赵王就把李牧的官职给罢免,让他回家了。

新上任接替李牧的官员,确实很勇敢,他们主动去找匈奴打。但是,一般都是没有打过胜仗。这还不算,等到匈奴来犯的时候,他们也低挡不住。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赵王一对比,觉得还是李牧有一套。所以,他又让李牧重新来守边界。

李牧说让我去,我还是那个打法,匈奴来,我就让他有来无回。不来,我就杀牛杀羊犒劳三军,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赵王只好答应李牧,就这样李牧重新上任,匈奴又开始老实了。

可是,到了长平之战,白起杀了赵国四十万人马,匈奴以为这个时候,赵国应该国力空虚,士兵不足了。

此刻进攻赵构,肯定是胜券在握。

所以,他们就集结大军进攻赵国,但是,最终他们还是被李牧打了一个大败。李牧带领的军队,不但士气不减,反倒是士气大振。

这样的赵国匈奴还是抵不过,所以,他们只好放弃进攻赵国了。

只不过长平之战不久之后,李牧带领的军队,就被赵王调走守护都城邯郸去了。不过邯郸这个城市,成了李牧永远的痛。

李牧正是在邯郸和秦国名将王翦对阵的时候,被赵王给杀害的。

原因就是王翦不敢和李牧硬拼,利用反间计,买通了小人郭开,郭开三番五次的诋毁李牧。说李牧投降秦军了,他要带领秦军杀到邯郸来。

赵王听信了郭开的谗言,然后把李牧给杀了。李牧被杀,赵国也就轻而易举的被秦国拿下了。

所以,长平之战后,赵国之所以能够歼灭匈奴十万大军,完全都是李牧的功劳。李牧就是赵国的长城,只要李牧在匈奴就休想进攻赵国。


汉史趣闻


秦军损失的三十万人是长平之战之后统计的伤亡!长平之战赵国是惨败,但秦国也是惨胜!长平之战以后虽然史书上说赵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都战死了,但绝对没有那么彻底,赵国国内肯定还是有青壮年的!只是可能不多!要不然长平之战之后几十年的秦灭六国之战赵国应该早就无敌抵抗了!又怎么能继续抵挡秦军的进攻呢??

大战之后的赵国臣民对秦军那是一个恨之入骨,拼死抵抗秦军对邯郸的进攻,再加上诸侯联军的帮助!秦军最终被击退,赵国总算化险为夷!至于这段时间秦军损失了多少人不是很清楚,但是没有三十万那么多!

之后赵国的青壮年开始慢慢的恢复过来!才又在秦始皇灭赵的时候给予秦军沉重打击!歼灭了秦军十万!也歼灭了匈奴十万骑兵!这都是李牧的功劳!

最后李牧被秦国用反间计杀死,之后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就灭亡了赵国!

纵观赵国的历史发现他还是比较能打的!从之前的胡服骑射再到后来的长平之战!如果有一个成功那赵国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只可惜这两个最后都失败了!即便这样,它还是在最后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让秦国费劲才拿下的!这也对得起赵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个出在赵国这一桂冠了吧!





南宫雁门说史



这个时候的赵国再也不具备跟秦国进行一场生死大战的资本,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面对秦国都是以防守为主。其实秦国在长平之战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很多人认为白起之所以坑杀40万降卒,是因为秦军损失也在数十万之多,白起这么做是为了给那些死去的秦军将士们报仇。

那么赵国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件事,促使赵国有了短暂的崛起迹象,当然只是短暂的。

第一,赵国对趁火打劫的燕国,进行了毁灭性的报复。

燕国真的是无耻啊,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燕国就打算前来分一杯羹。长平之战结束后,燕国大军便长驱直入,打算占领赵国的领土,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赵国当时虽然缺兵少将,但是每个人都是斗志昂扬,他们认为燕国是打算灭亡赵国来的,所以战斗力当然爆表。

而且带领士卒进攻燕国的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的作战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以廉颇带着赵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国国都。不过赵国当时并不具备灭亡燕国的能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赵军选择退兵。

但是这场灭燕之战,打出了长平战败后赵国的士气,也让各路诸侯国都不敢小瞧赵国。而且打下的燕国城池,都将成为赵军重要的补给站,这是赵国短暂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赵国派李牧和庞煖连续进攻燕国,燕国成了赵国的续命池。

赵国要想重新强盛起来,必须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时间,等到少年们长大成人了,他们才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国。可是赵国当时四面都是敌人,压根就等不了那么久。这个时候前来找死的燕国被廉颇击败以后,赵国尝到了甜头。

赵王认为虽然不能灭亡燕国,但是可以利用燕国的资源,不断壮大自己。所以赵王先后派遣了名将李牧和老将军庞煖对燕国发起了掠夺之战。赵国对燕国的战争,直接消耗了燕国的整体国力,抢掠来的男子可以充当士兵,财宝可以充做军粮,燕国的衰败使得赵国不断充血。

此外赵王还命令廉颇进攻魏国,夺取了魏国一些城池,这也是帮助赵国强盛的部分原因。当时的赵国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他们必须要通过侵略战争才能让自己恢复元气,在战略上赵国做得对。

第三,李牧痛击秦军,战败齐国,打出了赵国的声威。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赵国到了即将灭亡之前,居然还出现了一位旷世名将,那便是李牧了。李牧过去一直在北方抗击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歼了大量的匈奴骑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步兵战胜骑兵的奇迹。

等到廉颇击败乐乘逃到魏国以后,李牧便成为了赵国的核心战将。他带领军队两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秦国,为赵国长平之战后雪耻。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一直不敢触碰秦国这个老对手,因为内心都被打怕了,就连廉颇都不敢跟秦军正面交锋。

所以李牧这个时候能够跟秦军正面交锋并且击败秦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也让赵国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此外李牧与此同时,也击败了东边的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土地,为赵国带来了重振声威的大好机会。

总结:奈何赵悼王不信廉颇,赵王迁怀疑李牧,赵国终究灭亡。

赵国到了末期,连续出现了两个昏君,这才是赵国真正灭亡的原因。其实通过廉颇、李牧这些将领们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足以将危亡的赵国重新拯救回来。

可是赵悼王不相信廉颇,想要用乐乘代替廉颇,结果导致廉颇带兵逃往魏国。随后赵王迁更是听信谗言,认为连年为赵国立下战功的李牧,会带兵反叛,结果杀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毁长城。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江湖小晓生


题主所说的是秦赵邯郸之战。

这是一场赵国首都的保卫战。最终,以秦国损失30万将士结束。这场战争虽然虽然是赵国胜利了,但赢得相当艰难。

一开始,齐、楚、魏都不肯救赵,是毛遂、信陵君、如姬、侯赢和朱亥等人冒着死亡的危险,才绝处逢生,搬来救兵。后有平原君、李同等奋力抗击,才等到最后的胜利。所以说,邯郸之战不是赵国一国胜利了,而是四国一起才勉强抗得住强秦。

秦国失败的原因有几点:

1、秦国抛弃过去联合一路,攻击另一路的成功经验,没有坚决阻止魏、楚救赵,在外交谋略上已经输了。

2、邯郸之战与长平之战,秦、赵两方整个换了一个位置。长平之战,赵王用赵括换掉廉颇是个大错。邯郸之战,秦王竟然杀了白起,更是一个大错。赵王临阵易将,秦王临阵杀将唯一不同的是,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精锐,再也难以恢复,而邯郸之战中秦国的损失有限三年就能恢复。换句话说,此前秦国歼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而此次赵国只打赢了一场防御战,并不能对秦国造成更大的杀伤。

秦昭襄王、范睢的用兵谋略比白起可差得远了。战略上看不清胜败形势,战术上又一味向邯郸城下增兵,不求变化,成为一种添油战术。既不能破城,又失了轻灵,结果越陷越深,越增越被动——

撤吧,已经花了这么多力气,仿佛再坚持几天,就可以攻下来;不撤吧,一时间又看不到破城的希望,且诸侯援兵也到了。

赵王在危急关头,肯振作精神,发愤图强,也属难得,可惜大势已倾,无法挽救灭亡的命运。

齐王、魏王、楚王等人,目光短浅,无心抗秦,正是他们在帮助秦国统一天下。难怪有人说,亡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

邯郸之战后,秦国一强独霸的主动局面和吞灭六国的有利形势不仅没有改变,反而越发显著。

山东六国要想救亡图存,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联合起来,团结一心,坚决抗战。但是,他们不仅不能团结,反而继续相互攻斗。

秦国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

邯郸之战,记录在《资治通鉴》里。朋友们可以在下面的链接里购买。白话文对照,读起来不费劲。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1145097738888177"} --}

知行史话


长平之战虽赵国战败,四十万军队覆灭,但赵国得益于胡服骑射实力犹存,再加上在三大将的带领下,竟险些中兴。

长平之战,赵国大约45万大军所剩无几,失败的阴霾覆盖邯郸。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强赵丧失了与秦国尚且一战的资本。但长平之战后,惨胜的秦军并未在白起的提议下直捣邯郸,丧失了最佳的灭赵机会。得到喘息后的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了不听白起劝阻而征伐的秦军。赵国暂时免除了覆国的危险。


随后,赵国有了短暂复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自己生死存亡危机之时,对燕国的落井下石的进攻做了很好地反击,甚至一度困燕王于都城;第二,危难之际的赵国还惊人的占领了很多齐燕的土地;第三,面对宿敌秦国的多次进攻,赵国不但坚持住了,还给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在这些战争中,三大名将廉颇、庞煖、李牧直接推动了赵国的短暂复兴。

首先,邯郸之战打败秦军后,燕国乘势出兵攻打衰弱的赵国。廉颇率领为数不多的赵军去抵抗燕国,大败燕军,并包围了燕国的都城。之后,廉颇率领赵军攻占了魏国的繁阳。南征北战,形势一片大好。但赵王又犯了猜忌的老毛病,廉颇被迫逃到了魏国,后客死楚国,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廉颇离开赵国后,合纵家老将庞煖带着赵军去攻打燕国。他他陈兵于燕国边境,并在常山大破燕军,夺燕国数城。赵悼襄王在位时,十万秦军攻打赵国。庞煖又率兵十多万,杀了秦军三万人,并率联军打到咸阳东大门,但无奈各国心怀鬼胎,没有形成合力,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草草收场。

战国四大将之一的李牧的作用更加显著。长平、邯郸战役之后,李牧带领军队左右开弓,东攻占了齐国的领土,西又在在宜安战役中给秦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被封为武安君。但在公元前229年。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谣言,处死了李牧。

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6年后,流亡的代王嘉被掳于秦军,赵国彻底灭亡。


青風徐来


在长平之战之中,秦国的著名名将白起坑杀了赵国几十万大军,从此以后白起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杀神,这个时候,其他6个国家都对白起是非常的害怕,秦国已经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了。

按理来说,赵国应该是快要死亡了,所有的青壮年都被杀死,已经是毫无抵抗力了,但是最后还是被抵抗住了,这个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赵国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将能够和白起相比。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绝对是一个非常厉害大将,而秦国已经是对白起不信任了,所以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白起是厉害,但是在七国之中并不是天下无敌的,赵国也有一些厉害的名将,比如是廉颇。廉颇当时已经是年纪非常大了,但是武功还是非常厉害的,尤其是带军打仗方面,可以说是很多人都比不了,从战场上这么多年几年混过来,早已经是战神了。



当赵王听到国外传来的消息的时候就非常的害怕,已经准备好要投降了,但是在很多大臣的反对下,最终赵王还是坚持了下来,尤其是廉颇说自己可以了,并且上马表演了一番,最终赵王是没有选择,只能选择了廉颇,如果按照这样下去,廉颇这样的战神,当然是可以防止秦国攻打过来。


可是昏庸的赵王听到了其他的消息,并且是在秦国的反间计作用下,很多人认为廉颇是不可以的,最终赵王换人了,然后用上了赵括,而赵括是只会纸上谈兵,最终是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至于匈奴更加简单,当时秦国都那么强大,匈奴根本是没有什么力气的,而且四分五裂,赵国可以抵挡住他们,尤其是赵国的势力,虽然弱小,但是匈奴更加不值得一提。


史研


导语:

“长平之战”,大家都知道,赵国败于秦国。最后赵国四十万士兵,也被秦国名将白起给屠杀殆尽。可是,按理经过说这样一场决定两国生死的战略决战后,赵国几乎是损失了全国将近八成的士兵,实力大大缩减,应该很快会灭亡。

可是神奇的是,在经过长平之战后,经过了三十多年,赵国才最终被秦国灭亡,更难以置信的是期间赵国还再次大败过秦国,报了自己的“长平之战”大仇。


首先:先看看,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尚存实力以及如何恢复的国力?

【1】士兵方面:

我们先来看看,在“长平之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以及伤亡的兵力:

秦国方面:投入约60万人,伤亡约20万人;

赵国方面:投入约45万人,死亡约40万人。

从上面数据来看,赵国无疑损失巨大,参与战争约九成的士兵阵亡。而秦国,虽然胜利了,但也伤亡了约三成。

在长平之战前,现在人们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赵国人口约为300万人左右。抛去女性、年老者等等,适龄战斗的壮年男子约有60万人左右。而除却被坑杀的40万士兵,国内还能够动员起约20万的大军。在古代,这样一支军队还是足够震慑四方的。

所以,长平之战后,不仅仅是秦国,任何的周边国家,也都不敢出兵染指赵国领土,就是惧怕赵国这20万大军。而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伤亡的20万大军,是他们的精锐,故也是元气大伤,所以没有在胜利后第一时间继续追击赵军,攻打赵国。


【2】名将方面:

在战国时期,除了秦国,赵国就是名将最多的诸侯国了。在名将如云的战国时期,人们将“廉颇、王翦、白起、李牧”合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可以看出,其中“王翦、白起”为秦国将领,而剩下的两位“廉颇、李牧”则是赵国将领。

正是因为有着诸如廉颇、庞煖以及李牧这样的名将,赵国依然是一个不可招惹的对手。

1、廉颇:

廉颇是赵国名将之一,他的成名之战是在公元前283年对齐国的“晋阳之战”。当时的齐国,实力和秦国相当。廉颇率赵国大军,长驱直入,攻入齐国境内,最终拿下了齐国的“晋阳”城,之后凯旋而归。经此大战,廉颇官拜六卿,风管无限。

而赵国输的很惨的“长平之战”,起初就是由廉颇这位老将指挥的,在他指挥时赵军坚壁清野、以逸待劳,寻找战机,与秦国之间相持不下、胜负未分,仍有胜利的可能性。之后,他被赵王换掉,而自从主将换为赵括之后,赵国一败涂地,40万将士魂归荒野。

2、庞煖:

历史上庞庞煖虽然没有廉颇有名,但也是一名赵国的名将。由于廉颇不受赵王重用,心中抑郁,最后出走赵国,前往了魏国。此时,正是庞煖带领赵国将士,打了几场胜仗,打出了赵国的气势。

如他在常山东垣,率领赵军,大败了燕国大军,并夺取了两座城池。

另外在公元前241年,庞煖担任了“赵、韩、魏、楚、卫”合纵联军的统帅,进攻秦国。但是,秦军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先击败了楚国,之后联军之间心有猜疑,未能形成有效攻击,切各自为政,最后合纵联军撤退。

3、李牧:

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的功绩,在前半生中主要体现在抗击北部匈奴之战,后半生主要是抵抗秦军的进攻方面。

其主导的“赵破匈奴之战”的胜利,打服匈奴,使边疆地区百姓不再受到匈奴袭扰。。


【3】局势方面:

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大败了赵国,但自身也是元气大伤。另外,赵国周围还有很多国家,如燕国、齐国、韩国、魏国等。各个国家之间,或相互协防,或偶有攻打。

但是,如果秦国贸然尽全力攻打赵国的话,周边那些国家深感“唇亡齿寒”,有可能会驰援赵国,到时候秦国就陷入了包围,这是秦国在“长平之战”后不敢贸然进一步攻打赵国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国力大减。可就在这个时候,邻国燕国竟然给赵国“送”来了一份厚礼。

原来,燕国看着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想着攻打赵国,占一点便宜。可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被燕国挑衅后,赵国派出大军先后多次打败了燕国,由此获得了燕国十余座城池。

所以,经过与燕国的战争,赵国获得了诸多城池以及城池中的人口、钱财,恢复了一部分的国力。

其次:来说说题主所提到的“歼灭秦国30万大军”的那场“邯郸之战”。

【邯郸保卫战】: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邯郸之战”,又称为“邯郸保卫战”。这场战争赵国虽然赢了,但并不是大胜秦军,只是通过死战保住了国都“邯郸城”。

在公元前259年,秦国发动50万大军,由大将王陵率领,浩浩荡荡杀向赵国,看气势很明显是奔着灭亡赵国的目的去的。秦军攻势很猛,很快就攻打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附近。

赵国军民深知,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所以军民一心,全城老少共同走上城头抵御秦国的攻击。当时守城主将就是著名老将廉颇,他指挥十万军民进行顽强的抵抗者。另外,赵国通过许诺给齐国六座城池,换来了大批的粮草。之后,眼看独自抵抗不住,赵国向同样与秦国交恶的楚国和韩国发出了求救。

最后,楚国出兵10万,魏国出兵8万,合计18万,从侧方夹击秦军。而城内的赵军,看到援军到来,也是军心大振,组织精兵出城主动攻打秦军。

于是,在“赵、楚、魏”三国联军的夹击下,秦军大败,在伤亡20万后,被迫撤回秦国。就这样,“邯郸保卫战”以“赵、楚、魏”三国的胜利结束。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就是,魏国的国君其实是不想派兵协助赵国的,是魏国信陵君偷盗兵符,擅自调动魏国大军前去援救赵国,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窃符救赵”的故事。


最后:再谈谈题主所提到的“全歼10万匈奴骑兵”的战争。

【赵破匈奴之战】:

在公元前244年,赵国名将李牧,主动出击攻打匈奴,历史上称为“赵破匈奴之战”。在正式反击匈奴前,李牧已经在赵国北部边疆地区经营了三年多,期间训练士兵、开垦土地、制造马车等等,做了充足准备。这期间,匈奴再怎么挑衅,李牧都不出战,只是防守,以此来迷惑匈奴,让匈奴以为新来的李牧是个怕死的将军。

待时机成熟后,李牧特意放出诸多牛羊到草原上,来吸引匈奴前来掠夺。匈奴也不傻,起初只是派小部队进行试探,在得手后逐步变为中等规模的掠夺出击。李牧看到后,命令自己的士兵与匈奴正式交战,但是佯装失败,落荒而逃。

匈奴认为赵军实力不过如此,就全军出击,攻打赵军。等到赵军士兵将匈奴引入包围圈后,李牧一声令下,所有埋伏的赵军就向包围圈中的匈奴士兵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匈奴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四散溃逃,可是四周都被李牧用1000多辆战车给围起来了,匈奴成了待宰的羔羊。

最后,除了匈奴单于率领少量亲信侍卫逃走外,10万匈奴骑兵几乎被全部歼灭。

可以说,李牧的“赵破匈奴之战”打得匈奴不敢再进犯赵国领土,只好远遁大漠。

问题总结:

所以,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40万将士,元气大伤。不过,好在之后通过从燕国获得了一些城池,恢复了一些元气。再加上赵国廉颇、李牧等名将还在,所以军事实力尚存。

因此赵国才能在“长平之战”后,仍然有实力与楚、韩二国一起在“邯郸保卫战”中歼灭秦国20万大军,并在“赵破匈奴之战”中独自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醉观沧海


长平之战,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赵国损失了四十万大军。但是根据现代史学家的考证,长平之战不过是一场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普通大战,远远没有达到决定国运之战的激烈程度。其提出的理由是,首先这场战争是秦赵之间为了争夺韩国上党地区的军事行动,并不涉及双方本土利益,赵国不可能为了一块得到大赚,丢掉不亏的地区倾全国之兵去和秦国厮杀,同样秦国也不会;再者,所记载坑杀赵国士兵的地区,被证明是一处狭窄的地区,根本不具备容纳四十万人的条件。

因而,长平之战中,赵国的损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同样,秦国的胜利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因为赵国毕竟是当时的军事 大国。既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并没有到元气衰竭的地步,则其大国地位自然是没有被太大动摇的。长平之战之后两年,秦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结果楚国和魏国派兵前来救援,虽说此过程中是三国联军共同抗击秦国军队,但就赵国军队的表现来看,还是不错的,俘虏了秦国将领郑安平带领的两万秦军,楚国和魏国军队到来之前,赵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将秦军击退三十余里。可以说,赵国依旧不弱。

至于赵国痛击匈奴,则是常规操作。这并不奇怪,虽然后来匈奴在白登山围住了汉高祖刘邦,并且在大汉朝立国六十多年中一直令汉朝皇帝束手无策,但战国时期的匈奴还不是草原霸主,当时北方草原上活跃着诸多的部落,绝对实力远强于匈奴的便有东胡和大月氏,更不必说林胡等其他部落。赵国的骑兵部队,便是针对北方游牧民族而专门建立的。以赵国军队当时的实力,打赢北方的一个部落还是问题不大的。

至于匈奴,到了秦朝建立时期,依旧只是一个小部落,秦始皇统一之后,派蒙恬为大将出兵北征,夺取匈奴最为肥沃的土地——河套地区,匈奴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继续向北逃窜。直到秦朝灭亡,楚汉相争之际,匈奴的冒顿单于积蓄力量,励精图治,趁着中原内乱重新夺回河套,并且收拾掉了两个邻居——东胡和大月氏,自此,匈奴才真正成为草原强国。

因而,战国时期的赵国击败匈奴,并不令人惊讶。


庭州行者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已经是元气大伤,在面对秦国的时候已经是毫无还手之力,可是赵国也并非是沦落到毫无还手之力的地步,当时赵国贿赂范雎,范雎便阻止了白起,这才让白起没有继续的再继续的攻打赵国,这才得以给了赵国休养生息,苟延残喘的机会。当时的秦国士气正盛,想要打败赵国可谓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是当时秦国并没有乘胜追击,赵国也就缓了过来。但是当时的赵国还并不具备和秦国对抗的能力,所以他就联合那些别的国家,比如楚国和魏国,一起来抵抗秦国。因为楚国和魏国自己心里也是非常的明白,一旦赵国倒下了,那么接下来秦国就会将枪口对准楚国和魏国。

其实在赵国还有一支军队是用来抵御北方的匈奴的,有人说,如果当时赵国将这支军队调回来,还有这么不堪嘛?是不是不堪我就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支军队赵国是一定调不回来的,因为当时赵国将这支军队调回来之后,北方的匈奴便会更加发起猛烈的进攻,赵国腹背受敌,可就是无力回天。


而赵国之所以能在邯郸之围中脱出重围,并不是因为赵国自身的势力,而是多亏了其他国家的帮助,还有就是赵国的上下齐心,当时赵国从上到下都变卖家产,筹募钱财,招兵买马共同抵御秦朝这才解决了赵国的燃眉之急,可是赵国已经是弹尽粮绝。而北方的匈奴赵国有一支军队在那里阻挡,所以这才形成了赵国歼灭了30万秦国军队,还能打败10万匈奴的原因。


赵国之所以还能顽强抵抗是因为在后期有一位李牧的大将,他支撑了赵国,所以后来李牧死后,赵国也就跟随亡国。


人皆可为舜禹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40多万大军,赵国邯郸被围,眼看就要破城里,好在魏国前来救援,再加上范睢对秦邵襄王的谗言,赵国这才没有被灭国。


但此时的赵国,俨然已经没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所以接下来的几年时间,赵国都是在防守,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赵国是怎样重新崛起的呢?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让赵国能够短暂崛起,以至于后来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

第一,在长平之战之后,燕国趁火打劫,想要长驱直入,虽然赵国当时缺少士兵,但是他们士气高涨,而且有廉颇这样的大将,在他的带领下,赵国士兵浴血征战,进行了反击,收获了燕国的很多城池,获得了补给。


另外,由于长平之战的战败,赵国短时间内不可能重新补充这么多兵员,因此攻打燕国可以掠夺对方的男子,以充士兵,抢来的财宝可以充当财粮,保证了赵国的发展。

第二,赵国出了一名旷世奇才,李牧。李牧曾经在北方抗击匈奴,而且是用步兵对抗,并取得了胜利,这很不容易。后来长平之战战败,赵国面对秦国,发自内心的害怕,即使是廉颇这样的老将,也是对其敬畏三分,后来李牧的出现,让赵国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在他的带领之下,赵国不仅战败了秦国,还重挫了东边的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的土地。

可惜的是,后来的赵王十分昏庸,赵悼王怀疑廉颇,处处提防,导致廉颇逃到魏国,损失一员大将。后来赵王迁听信谗言,以为李牧想要造反,于是将其杀害,从此赵国再无能征善战之人,最后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