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鎮三裡埡:一個貧困村華麗蛻變的五步曲

城關鎮三里埡:一個貧困村華麗蛻變的五步曲

通訊員 王賢平

"山大溝深林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這是四年前平利縣城關鎮三里埡村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該村由於基礎設施落後,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發展滯後,村民人均純收入低,使得該村成為全縣79個貧困村之一。

如今,三里埡村變了,"灰瓦白牆格子窗馬頭牆"的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房前屋後分布著垃圾收集設施,村委會建起了燈光休閒小廣場。四通八達的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也串起了綠茶、絞股藍、生漆、羊肚菌、豬牛雞養殖等眾多富民產業。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綠茶、絞股藍產業園,塗抹上了一層嫩綠的希望的春色,豬肥牛壯雞成群,村裡隨處可見村民辛勤忙碌的身影,這構成了一幅絕美的鄉村幸福生活的畫卷。2017年該村曾榮獲"全國美麗鄉村"的光榮稱號。2019年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32.95%下降至1.78%,實現了全村脫貧的目標。

從一個落後的貧困村,到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到底是如何實現華麗蛻變的呢?這源於一場堅實的"戰役"--脫貧攻堅。

第一步:抓黨建,夯實基層戰鬥堡壘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我們村兩委的人員,既要當好群眾的服務員,更要當好群眾致富的領頭人,發展好村集體經濟,擔負起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同步邁入小康社會的歷史責任,絕不能辜負黨組織和群眾的殷切期盼。每位黨員都要切實發揮你們的作用,發展好自己的產業,多為鄉親們提供就業增收的崗位。還要幫助鄉親們多出主意,以先富帶動後富,讓大家都能富起來,生活好起來!"村支部書記李成龍在全村黨員大會上發自肺腑的講道。

三里埡村現有"兩委"幹部4人,黨員39名。幾年前,由於村黨支部成員思想觀念保守,致富能力弱,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不強,大家基本都是各自顧好自家的活,產業基礎薄弱,更沒有集體經濟來源。

2018年,三里埡村搶抓全縣"三變"改革試點的機遇,村集體註冊成立了三里埡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切實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落到實處。如今,村集體經濟逐年壯大,群眾也從中有了收益分紅。

全村39名黨員中有50%的人都有了自己的產業,也已成為全村群眾的致富帶頭人,更是為貧困群眾提供了眾多的就業崗位,為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不僅要告訴群眾應該怎麼做,更要把好的經驗做法和先進理念傳給群眾,讓村支部真正成為群眾的家。"翻開李成龍的工作日記,上面記錄著開展黨建活動和培訓黨員的點點滴滴。

第二步:樹新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我看到這幾本紅本本,就覺得生活還是很得勁的!幹啥都有力氣了!"脫貧戶楊成照拿出"自強標兵"榮譽證書開心的說。他是一位左臂殘疾人,獨自一人用一隻手撐起了一個家。他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種植了茶葉、魔芋、香菇,割生漆,務零工,他的事蹟得到鄉親們的認可,在2017、2018年連續兩年被評為"自強標兵",在2018年實現了脫貧的夢想,日子也越過越好。

像他這樣的人,村裡還有譚志軍、陳波、袁盟、徐巧等眾多的先進典型。2016年以來,三里埡村堅持"扶志扶智"相結合,每季度開展民風積分評議和積分兌換物品活動,堅持村民先後進"紅黑榜"公示制度,每年評議"先進黨員""自強標兵""致富標兵""好媳婦、好婆婆""敬老愛親家庭"等等先進典型,樹立了新風,改進了民風。

村裡有了這樣一群先進典型,鄉親們也有了學習的榜樣,村裡"比學趕超"的風氣日漸形成,"自強自力"的民風悄然興起。現如今,村裡閒逛的、上訪的、打麻將的、喝酒鬧事的......成為鄉親們眼裡瞧不起、被唾棄的對象。村裡的年輕人紛紛出門打工掙錢;年紀稍大的也不甘落後,在家務農活、打零工、興產業......鄉親們掛在嘴邊的話也變成了--"靠勞力掙錢,這才來的踏實嘛!"

第三步:建設施,改善人居環境

"如今,我們村裡路寬了,樹綠了,空氣好了,環境更美了,越來越多的人都跑來我們貢茶新村度假,我這兒東西也賣的多了!"貢茶新村小賣部老闆娘陳霞激動的說,"2017年,我們三里埡村被評為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正在積極創建"鄉村振興示範村呢!"

自2016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三里埡村切實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新建了移民搬遷安置點、群眾休閒廣場、旅遊接待服務中心,產業路連戶路四通八達,清澈甘甜的自來水接到了農戶家中,農戶房前花團錦簇,垃圾汙水集中處理。隨著整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居環境大幅提升,三里埡的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環境大"變臉"帶來的大"實惠"。

"我們不但要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更要不斷完善整村的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更多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居住的村莊在變美,環境在變好。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鞏固提升整村基礎設施建設,爭取把三里埡村建設得更美、更好,為"十四五"全村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三里埡村黨支部副書記饒朝江滿懷豪情的說。

第四步:保民生,送關懷暖民心

"李書記好!又去看貧困戶啊?"村民主動和村支部書記李成龍打招呼。

"三里埡村國土面積25平方公里,下轄5個村民小組553戶、168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91戶496人。2019年底脫貧174戶466人,還有17戶30人未脫貧。全村有五保戶27戶30人,低保戶29戶54人,殘疾人56人......"說起三里埡村的情況,李成龍比誰都清楚,每家每戶的情況都裝在心裡。

"楊成建肺病很嚴重,經常吐血住院,母親剛去世,家裡還有80多歲的老父親需要照顧,生活的確很困難。今年已經給他申請了臨時救助。我們平時還要多去看看他們,想辦法幫助一下。"

"吳高桂80多歲了,兒子代尊永患有精神病,時不時就發病了,啥都幹不了,雖然落實了低保政策,但收入還是不穩定。今年要脫貧,還要多想辦法幫助他們增加收入呀!"

看著李書記輕皺的眉頭,想來他心裡還惦記著更多的事兒。

2014年以來,李成龍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紮實落實各項民生工程,教育幫扶、醫療幫扶、住房幫扶、兜底保障、困難黨員慰問、困難群眾慰問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在三里埡村落地生根,為群眾切實解決了一件件貼心實事,將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送到了群眾手中,極大的溫暖了民心,也日益贏得了民心。

第五步:興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穿過鬱鬱蔥蔥的茶山,走進三里埡村女媧貢茶茶業專業合作社的廠房,濃濃的春茶之香撲鼻而來,殺青、揉捻、烘乾,一派忙碌的景象。"今年氣溫回升的快,雨水也好,春茶上市的早。我的300畝茶園已經採摘了幾天了,採鮮茶葉手工60塊錢一斤,熟練的工人每天能採2、3斤,就能掙100多元。這幾天,我炒的幹茶葉有幾十斤了,每斤能賣2000多塊錢,這些茶葉早就被訂完了!"合作社女董事長楊平一邊忙碌一邊笑著說,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村裡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走進三里埡村涼水溝,遠遠的就能看見田裡那一排排黑色的大棚,那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陳波種植的"羊肚菌"大棚。棚裡"羊肚菌"長得爭先恐後,密密麻麻。說起"羊肚菌",陳波侃侃而談,"我今年在袁盟的技術指導下,試種了四畝五分地,大棚、菌種等投資大概7、8萬元。現在已經收了70多斤幹菌了,每斤能賣7、800塊。前段時間賣了100多斤鮮菌,每斤80塊錢。後期還能再收一些。"他吸了一口煙,略帶遺憾的接著說,"今年收回投資後還能賺一點。要不是技術掌握還不成熟,受了一點損失,今年收回投資後還能賺幾萬塊錢哩。村裡好多人看我收成好,羨慕的不行,都說明年也要種羊肚菌。我準備好好分享一下經驗,讓他們也多賺點兒!"說完,他嘿嘿一笑,那是自己創業成功了,還能帶領鄉親們一同致富的幸福呀。

目前,村裡一共有5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綠茶2100畝,絞股藍40畝,培育漆樹苗220畝,魔芋基地300畝,2家養牛場,1家養豬場,1家養雞場。能實現就近就業近500人,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近100人,實現人均增收近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