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河圖聚星河
《萬曆十五年》精髓在於對一個整體腐敗的社會的分析和解釋。
首先,從萬曆皇帝到首輔大臣張居正,將領戚繼光,清官海瑞,到哲學家李贄他們都沒能得到一個好的下場,因為他們各自存在各自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的品質,並且無法做出改變,這導致了其他利益集團和既得利益者對他們恨之入骨,最終在沒有強力支撐情況下,失敗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整體來看,《萬曆十五年》對明朝整個體制的思考是清晰的,那就是,文官和皇權的鬥爭引起的腐敗是無法改變的
夏都避暑聖地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我兩年多前看的,這本書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它融入了很多作者本人的人生體會和經歷,並且用“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後還推出了英文版本。我看很多外文網站也是對這本書褒獎,並且還曾經獲得過美國獎項的一些提名。真的是一本非常棒的歷史書籍。
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讀這本書過程中的筆記和總結,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萬曆皇帝:
即位時不足九歲,到1587年也才是一位二十四歲的年輕人,但他註定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正值幼年就已披上龍袍,他既沒有玩伴,也沒有娛樂。在十歲那年,他迷上了書法,但卻被制止了。
他的老師、首輔張居正提醒他說,皇帝陛下的書法已經超過了所預想的程度。“張居正進一步說,書法畢竟是一種微不足道的藝術,它本身無益於帝國的福祉。萬曆十四歲結婚,十八歲時王恭妃給他生了第一個孩子。這時,他愛上了另一妃子,只有十四歲卻很聰明的鄭氏。
皇帝希望鄭氏的兒子而不是長子來繼承皇位,為此跟他的臣僚們疏遠了數十年。他拒絕上朝會見大臣,拒絕任命官員,而大明帝國因之越來越滑向混亂無序的深淵。1588年,萬曆又一次拜謁了自己的陵墓,此後在皇宮大院裡一呆就是三十多年,創下了皇帝怠政的空前記錄。
首輔申時行
成也中庸,敗也中庸。
申時行取得狀元,後來因為才幹而被張居正加以重用。
但也有很多後人評價他是個八面玲瓏毫無主見的無作為之人,特別是他在文淵閣(文淵閣是許多文臣渴望的最高殿堂。只要入閣,就可以常伴皇帝左右,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成為大明江山的總顧問,成為大殿之上的權力明星)的作為和張居正改革相比,簡直波瀾不驚,毫無作為。
張居正
在其位,謀其政。
榮登首輔之位後,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
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雖然最後的結局很慘,被抄家。
張居正自己生活奢侈,官僚系統的腐化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張居正和萬曆皇帝權力的交替問題讓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尊敬依賴最後變成了瘋一樣的報復與憎恨。
海瑞:
一個清廉嚴正的文官,敢於在一封公開的奏疏中批評嘉靖皇帝“虛榮、殘忍、自私、多疑和愚蠢”,他提倡節約作風優良,拒絕一切浪費。
他有限制富戶過多佔用土地,縮小貧富差別的願望,可惜他的改革熱情讓他與土地問題保守派發生衝突而被彈劾。“接近1587年年底亦即萬曆十五年丁亥的歲暮,海瑞的死訊傳出,無疑使北京的朝廷大大地鬆了口氣。
現在,沒有人必須為罷免一個大眾心目中的英雄而承擔責任了。在同僚和皇帝的眼中,海瑞無聊可笑,又不合時宜。”
戚繼光:
一個天才將軍,在萬曆十五年年底去世。
他曾經使外強中乾的軍隊恢復了元氣,獨立編纂了軍事操典,創新了新的戰鬥技術,隨著張居正去世而被降職,他得不到文官們的信任。
任何肇基於帝國官僚政治之外的權力必須得到控制,而“隨著戚繼光的去世,我們的帝國失去了將它的軍隊施予最低程度的現代化以圖在新時代裡生存的最後一次機會”。
李贄:
想衝破當時社會制度卻無法找到出路的哲學家。他對神聖的儒家經典發表了大量的驚世駭俗之論,因其中包含有平等思想的跡象而受到當今中國統治者的喜愛。
不過,實際上李贄並沒有完全擺脫精英分子和儒家的信條,正是這些信條養育了他。作者在文中評論道“李贄的著作是一份珍貴的記錄,使我們得以瞭解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知識界的挫敗。沒有這些著作,我們將可能無從探測這挫敗的深度”。
我是@早安讀書,每週讀三本書的日更踐行者,歡迎關注。
早安讀書
萬曆十五年的精髓
首先,簡單聊一下《萬曆十五年》的作者,是美籍華裔作家黃仁宇的成名作。也是黃老的代表作之一。其實這就是這本書的第一條精髓,作者以一個真實還原歷史的態度,以客觀秉正的精神來著作這本書。這點在作者的自序中一段話可以印證“中國的過去,禁忌特多,所以說話作文時有隱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以諷今,這在明朝人更為慣技。本書論述明朝時事,舉凡有所議論臧否,都是針對16世紀的歷史而發的。如果我要對今人今事有所議論,,自當秉筆直書,,決不願學明朝人的辦法,否則就是違反了自己寫書的目的。當然另一方面,以古為鑑,今人也未嘗不能得到若干啟示。”由此段話可看出作者的態度,這個正念的思路,當成為此書的第一精髓。
第二精髓,非線性閱讀,別有滋味。此書的結構也是不同於多數的歷史著作。大多數史書的結構按照歷史時間線進行線性敘述,客觀記錄。《萬曆十五年》是截取了明朝萬曆年間的幾個歷史人物。通過敘述這些重要人物的重大變故,來反應明朝萬曆年間的歷史變化。每一個人獨立敘述,卻又和其他章節的人物有著或有或無,或近或疏,感覺這是明王朝特有的官僚體系。這部分的精髓在於讀者需要在閱讀每一個人的命運的時候,都需要在頭腦裡為加一個分支關係,因為在萬曆年間的任何人,包括萬曆皇帝,都逃不開明王朝巨大慣性的裹挾與壓力。喜歡線性閱讀的人需要調整閱讀思路才可感受到閱讀快感。整理全文結構如下:
第一章, 萬曆皇帝
第二章, 首輔申時行
第三章, 世間已無張居正
第四章, 活著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第六章, 戚繼光-孤獨的將領
第七章, 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
作者通過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這一年發生的細微小事,已經去世的張居正,名將戚繼光殞命,海瑞當年去世,而帝國之外的東北方向,清朝的努爾哈赤慢慢崛起,國際上西班牙的艦隊開始馳騁海洋。感覺風平浪靜的一年,卻是明王朝,和世界歷史的鉅變前的最後的寧靜。
第三精髓,作者的神補刀解析。在本書行文中,作者會在重要的時間事件上,或者是及其有意思的歷史細節上,或者是令人感慨的記錄上,加上最恰當的解讀,亦或者是感慨。以下為摘抄幾段分享:
關於崩潰前的帝王:【第一章,萬曆皇帝】
“現在到了1587年,萬曆皇帝還只有24歲,但登上天子的寶座卻已經15年了。對他來說這15年似乎顯得特別漫長,因為有許多重複的事件和不變的禮儀需要他去應付。… … 上一年,他主持的殿試,試題的內容是“無為而治”,他對生活的厭倦已經越出了內心世界而要開始見諸行動了“。
關於經濟法律:【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使這位好心的巡撫更加無法理解的,則是農村信用貸款不能合理的解決的癥結。我們的帝國缺乏有效的貨幣制度和商業法律。這兩個問題不解決,高利貸就無法避免。”
關於軍事:【第六章,戚繼光-孤獨的將領】
“戚繼光的不幸遭遇是因為他在一鎮中推行的整套措施業已在事實上打破了文官集團所力圖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須付出代價。… …而這陽曆1588年1月17日清晨,將星西殞之際,我們一個古老的帝國業已失去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
最後的精髓,放大鏡般的閱讀歷史細節,有種發現秘密的快感。《萬曆十五年》切入歷史的視角,細緻,更細緻。雖說是聚焦一年,卻有著俯瞰整個明王朝歷史更替的宏大氣度。在描述當時的中心人物的同時,細節刻畫更加凸顯那個年代的種種問題。如關於皇帝讀書這段:“此種節目,歷時大半天只有講官可以口將指劃,其他人員都要凝神靜聽,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當今天子偶然失去了莊重的儀態,把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之上,講官就會停止講授而朗誦:“為人君者,可不敬哉?”這樣的責難不斷重複,絕無寬貸,一直到這個為人君者突然發現自己的不當而加以改正,恢復端坐的形態為止。”諸如此類的細節,書中比比皆是。
萬曆十五年聚焦的歷史細節,源自詳盡數目參考。據書中介紹:黃仁宇先生參考的書目多大130多種,註釋五百餘條。這才能夠支撐如此細節描述的結構。
以上。
知識迷航
《萬曆十五年》選擇了以1587年作為觀察大明王朝的切入點,這一年,正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全書以“……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開篇,而以“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紀錄”收尾,如此的歷史大局描述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舉重若輕,一個王朝的興衰史就在這些簡潔直白的描述中真實再現。
這部書最大的特點在於,用人物傳記的方法來敘述歷史的真實,用調侃的筆調來探究看似深奧的統治和為官之道,用講故事的口吻來剖析一個王朝無法避免的衰落結局。黃仁宇成功的選取了萬曆年間幾個重要的歷史人物,通過透徹的分析人物背景和身份以及他們遭遇的種種艱難而不堪的人生起落與命運沉浮,深刻地揭示了一個王朝表面平淡實則暗流湧動並最終因此走向衰亡的邏輯與本質。
萬曆十五年,是明朝從榮耀走向衰退的轉折點。萬曆帝是從萬曆十五年開始怠政的,在這之前他有過四年的勤政時間,他清算了張居正,但發現自己並未得到皇帝的自由,甚至想要立寵愛的皇三子為太子也屢遭批評,於是他選擇怠政,以此發洩對文官集團的不滿,並對全體文官進行報復。
正是因為這些表面是中庸之道,實則連皇帝生活都要干涉的文官,使得萬曆對政治失去信心,最後開始逃避。但他又無法逃離自己身為皇帝的宿命,終究選擇漠視、屈服,最後將包袱全部扔給了手下的臣子臣孫。
一個王朝,當它的領頭人都無比懈怠、毫無信心,又怎麼期待在他其下的其他官員可以力挽狂瀾呢?
於是,在這一年,跟隨萬曆一起退出朝野的還有那些曾經是萬曆皇帝極為倚重的名臣賢相,他們被迫退出大明王朝的歷史舞臺的同時,也加劇了這個王朝的衰亡。
跪射俑
以史學家嚴謹的邏輯梳理出明王朝敗亡的起因從這一年開始。從這時候開始地基已經不穩,通過張居正改革明顯現出了興興向榮的景象。但是,在萬曆十年張居正去世了,他將全部的希望寄託與自己的學生小萬曆皇帝身上並希望可以繼承自己的遺志。實踐證明,張居正確實是一位政治家卻不是一位好老師。萬曆皇帝沒有繼續老師的事業卻清算了自己敬愛的老師並且開始怠政,為明王朝的敗亡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唐寶楨
萬曆朱翊鈞(1573~1620〉吾祖:黃廷金,1585年(萬曆13年)進士同年黃鳳鳴,黃龍濟黃廷金黃姓三進士,早任雲南易門知縣,奸臣所害文掛武帥,後任太倉知州(蘇州常熟)在家建有《明德堂》城牆,中槍身亡,其享年不詳,就連二弟去廣東海陸豐一帶後人至今未認,吾輩蓋廟《太爺公》,與髙東溪聖人同擁有‘後龍山。望有關記載文獻共享求解?本姓黃與峭山同脈也無從佐證,兒時祠堂角有水恭花梗,祖上是石碼篔簹湖遷移而來
用戶江三不改
當然《萬曆十五年》非常有名氣,有時間還是值得捧讀。黃仁宇先生所謂“大歷史觀”寫法,意求突破傳統,值得肯定。從一個微小的點層層展開,見微知著,這有點像是“蝴蝶效應”——大西洋上的颶風最初地起源只不過是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忽閃忽閃翅膀引發的。下面回答題主問題。
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觀念——{依靠儒家學說培養精英分子,從而形成讀書階級進而形成文官階級,依靠統一的價值觀約束統治階級(宋明清重文抑武文官階級代表了統治階級),在被統治階級以道德宗法約束,主要方式為對士大夫階級的模仿和絕對服從。但是缺乏靈活有效地法律規則,社會運作完全依靠所謂的道德掌控。國家機器的運作從皇帝到首府都只是被操作,本人的意志被徹底的壓制,失去了高效的機會,除舊革新更是不可能做到的,依靠慣性去維護。一旦平衡打破,就是推倒重來。}我書讀的少,因此不能判斷作者對明代的制度描述是否合理,但是就給讀者很大的啟發。個人到公司國家,它們的運作必須達到有實質的操作規則去遵循並且給予做事者足夠的空間去利用,強調人的價值給予人的慾望和需求一個合適的平衡,而且制度要想與時代保持一致就必須賦予它能改變的規則,制度不能賦予它神化或者虛無的力量否者就會僵化。簡而言之就是運作的有價值且高效的方法。
對於官僚階層的價值觀和貪汙的理解。明代的文官薪水很低,中層官員依靠薪水過活都很艱難何況下層。而明代的文人的文化講究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私奉獻精神(歷史驚人的巧合)一方面是自身物質的需求與微薄薪水,另一方面是個人想要享受生活的慾望與無私奉獻的馬克思主義。呵呵,這種想畸形的制度,前後矛盾,試想想這樣的制度和文化會造成什麼樣的官員階級,官員階級是大眾文化的引導者這樣社會會形成什麼樣的畸形,人的內心會造成什麼樣的陰暗。其實在我們身邊遍地是這種矛盾,企圖磨滅人性的做法。在這個就不多說了。有什麼後果,有人說會造成推倒重來,我不這樣認為,歷史的往復往往都是因為利益的分配問題。我認為後果就是民族文化和個人性格中形成表面的和裡層的兩種,外面很亮麗,撕開皮裡面竟是汙濁。
對於人性的理解。《萬曆十五年》裡描述了幾個關鍵人物—萬曆、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陰陽兩面(書中的原話),一方面他們可能在做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且有益於社會的事情另一面卻是內心對權力利益的貪婪,矛盾集於人的每個細胞。隨便舉個例子,如你去參加志願者活動,當去了的時候你希望能遇到美女能一起工作,當然這個例子不太恰當。究其原因是社會的遊戲規則與人的內心深處的訴求不相符合。這個我的閱歷還不足以讓我解釋這些現象,我估計愈是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內心的鬥爭愈是痛苦。不知道孔子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是怎麼做到的,聖人就是聖人,我等只能高山仰止。
對於李贄的行為及其思想的迷惑。李贄不像那些衛道士他嘴上和行動上都是桀驁不馴的風格,但是他又不同於那些不流於俗世者們對自身品格的嚴格要求,讓人感覺他是譁眾以取寵。而且他對自己的學術的要求也是不夠嚴格,只是為了讓別人追隨自己而寫東西,這樣一個十足的自戀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傢伙,確是有著對人生真理的追求。他的思想是宗教式的,讓人誤入歧途。所有的這些也讓我對人生社會和宇宙更加的疑問與迷惑。我感覺這是我最大的收穫,有了迷惑我才有機會去思考。
對於戚繼光的解讀。有很多將才都沒能做到,但戚繼光卻能抗倭成功,使北方防務強於其他。這些都源於戚繼光能認清政治局勢。他明白體制是不可能因為他戚繼光或者某些人而去改變,因為這裡牽涉到太多人的利益與文化和地位的矛盾。他能做的就是儘量在體制內以人治的方式去做事,儘量去維護官僚階級,同時得到當權者的支持。犧牲一些東西,換取他的權利。只有有了權利才能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當然可以是富國強兵,也可以是追名逐利,這得看為官者的個人意願。這些都是體制使然,不能合理利用人才和資源,我並不是想去批評體制。我只是想說做事情應當務實,認清形勢,做自己能做的,把能做的做到極致,然後才考慮創造條件去做不能做的。
有關海瑞的理解。我一直有一個原則就是看人做事的目的作為評價一個人的很重要的方面,特別是當兩個人做的同一件事情。海瑞就是一個例子,在精英階級集體腐敗的時候他卻能勇敢的堅守自己的內心,值得敬佩。由於性格和時代的侷限性他也許會犯一些錯誤但是都不是一個人和一代人能夠去左右的。
精衛填
你好!很榮幸能幫你解答這個問題。
《萬曆十五年》這部書是我在《人民的名義》播出後不久開始拜讀的。作者黃仁宇,最早是英文版,之後因為出版不順,才決定在國內出版(當時黃仁宇在美國普林斯頓參與《劍橋中國史》,負責明朝部分)。
全書分為七章,依次寫了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古怪的官員模範海瑞、孤獨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自相矛盾的知識分子、哲學家李贄。
這本書相對客觀公正地寫出了上述人物的性格特徵、各自政見、個人侷限性和相互之間的矛盾以及妥協。基於這些原因,使得他們之間相互制約衝突,又相互妥協平衡,最終彼此的消耗,導致整個大明王朝出現了全面的危機,推進了整個社會不可避免的逐步由強盛走向衰亡。
對於讀者來說,其精髓在於深刻了解大明王朝衰敗的多方面原因,這是其一。其二是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高高在上者的酸楚,無奈和孤獨。同時,我們能從中發現封建王朝皇權至上的體制,最終會導致朝代更替。再者,作為歷史潮流,必然存在興衰成敗,免不了光明與黑暗的較量,進步與倒退的較量。最主要的一點,讀這本書,會讓我們瞭解更多明朝歷史名人,進而對他們人生軌跡有更多的思索。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竹林聽雨815126
萬曆十五年的精髓,其一在於寫法上。它改變了傳統寫史的方法,以故事為刃,橫切入歷史。既把故事寫的有趣,使讀者讀起來不枯燥,又能把歷史講清楚,講出淺顯易懂的道理。
其二,就在於他的選材上。也就是所選的人物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張居正,改革家。海瑞,清官。崇禎自己,勵精圖治的好皇帝。戚繼光,軍事家。雖然他們都在全力挽救,但是仍只能看著大明數百年基業崩頹。說明了精英在天下大勢面前的微弱與渺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變遷,是整個群體的選擇,個體力量,實在微不足道。但是那些敢於逆流而動,試圖力挽狂瀾的人,總是值得敬佩。
夏一十的小田園
從另外一個維度看中國歷史,雖然不夠通俗,但是深層次解讀了中國當時特有的政治制度和特有的官場生態。張居正、戚繼光、海瑞不再是我們從歷史教科書上認識的單一維度,還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