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中德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職業教育—中德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定型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各類技術人才教育、技術工人教育和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由政府各部門直接領導和管理。

而在德國,1871年德國統一後幾年,聰明的普魯士人於1887年開始要求企業建立培訓中心,讓技術學徒在接觸企業實際的同時,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這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開端。19世紀30年代,這種職業教育制度被法律所確定下來。

所謂職業教育,是指對學生在職業院校或職業培訓機構進行的各種理論和技能的教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獲得未來工作所需的專業水平。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養。

職業教育—中德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教育體系比較

中國:

體制不完善,中等職業院校——高職院校——本科——碩士生的職業教育體制尚未完全建立。如果說教育體系是一條不斷提供學習機會的“道路”,那麼目前的職業教育體系就是一條“死道路”,因為這條道路是從中等職業學校到高等職業學校,有的可能可以上本科,但之後幾乎沒有繼續教育的機會了。

德國:

雙元制教育模式是戰後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它不僅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基礎,也是德國義務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雙元制教育在德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已經得到證明,它是大多數德國人上學和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它為學生帶來了一條全面發展的道路,並因為對德國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而聞名於世。

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中國:

人才培養模式不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待完善。

首先,學校學習的內容與企業實踐的內容沒有聯繫。工作內容很難融入課程,不能使學生掌握真正的專業技能。

其次,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不完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沒有稅收減免等配套政策,不能充分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德國:

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體現在“雙元”上,即校企合作、企業主導、學校輔助。

“雙元”:企業和學校合作開展職業培訓。雙元制教育強調學習相應的專業知識,以便日後更好地開展工作,理論教學佔30%,實踐教學佔70%。理論課的主要目標是滿足實踐的需要,保證培訓的質量和效率。

職業教育—中德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辦學優勢的比較

中國:

政府是學校的主體,其有利因素是改革能夠迅速推進,改善辦學條件的資金來源相對容易獲得。在我國政府主導的管理體制下,許多項目能夠迅速實施和推廣,並取得成效,特別是近年來,為了減輕學生學費壓力,改善學校硬件條件,政府加大了資金投入。

德國:

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的實質是校企合作。在學校與企業的分工中,企業是教育的主體;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實踐是教育的主體。德國職業教育的任務是使接受雙元制重教育的學生能夠勝任其專業領域的所有任務,而不僅僅是一份工作。

職業教育—中德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實踐證明,企業按崗位需求設計的“訂單式”培訓模式,解決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學生對就業的需求。同時優化了學校的辦學成本、企業的培訓成本、社會的就業壓力和學生的就業途徑,是一種多方共贏的職業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