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的暴利?还是我们误会了?

近些年,哦不,应该说是自从21世纪以来,开始衍生出越拉越多关于口腔牙科行业暴利的内容,起初的报纸、电视新闻媒体报道,到后面网上的自媒体搜索,一搜“牙科暴利”总能找到许多相关信息。


牙科的暴利?还是我们误会了?


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类似新华社也参活了一脚。因为这些相似的持续报道,潜移默化地将“牙科=暴利”这个观点烙印在许多人心中。

但是这里提出一个论点:牙科真的是暴利行业吗?换种说法,牙科这个行业的盈利情况是如何的?

这种时候行业的领头羊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策、拜博、可恩


牙科的暴利?还是我们误会了?


牙科的暴利?还是我们误会了?


牙科的暴利?还是我们误会了?

纵观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前两年中只有通策实现了盈利,其余两家则并没有实现所谓的暴利,反而反映的是当今的普遍亏损现象。

但是从数据中能够看出通策的利润率最高也仅仅达到了21%,远远达不到所谓的“暴利标准”,当然这个利润的确不算低,但在医疗行业中却不算高。当然通策仅仅是一个个例,毕竟通策前身是公立口腔,本身的口碑与基础都颇高,这是一个得到天然的先天优势。

而另外两家连锁机构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不仅是这两家,大部分的口腔连锁机构都没有实现暴利,一部分在毛利与平衡间徘徊,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盈利状况良好的机构仅仅占少数。那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大多数的机构并没有所谓的暴利,而大部分人却不约而同地认为此乃暴利行业?

很明显,大众对于此行业的认知存在误差。

其实同大多数商贸一样,牙科的所有材料都是从工厂——门诊——患者,这么一个流程,而大众与不实报导的媒体则是单方面从牙科耗材的进价差价上进行舆论导向得出的暴利结论。

那么从厂商到门诊这个环节,通常来讲材料的差价在50%左右,有的人说了:“啊我听说这差价有好几倍啊,没有那么低啊。”这其实只是个别现象,或者说是夸张的说法。但是50%的差价,这的的确确算是暴利了啊!但是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显示门诊遍布广,厂家根部不可能直面所有门诊,所以只能够才需分销商模式。而且这看起来仅仅是一个销售环节,但是大家要想到,这些是医疗器械、设备,这些东西并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卖的,这是需要大量地进行销售培训,其中所产生的费用我就不多做解释,懂得自然懂。

而中间隔着一级、二级,甚至是三级经销商,这其中所抽取的差价,以及费用,这利润看起来就不高了。

然后就是实际的门店上面。比如说我一个材料进价2000块,但是我收你的价格翻了个3倍,收你6000块,这时候有些人又想了,天啊,这不净赚了4000块吗?太可怕了,暴利!

拜托,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那么大一个门诊就一丁点其余的费用都没有了呗?那奶茶店岂不都在挖金库?算成本可不能这么算。

牙科的成本结构大致能够分为店租:占总成本10%-15%左右。耗材:10%-15%左右;医生的费用:占总成本的20%-30%左右;其余人员:10%左右;营销:10%-20%左右;折旧摊销:10%左右。

而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固定费用最低都能够占到50%左右,即租金、人工、折旧等。而因为这些,客源量就必须要保持充足,这也造成了大多数牙科都处于收支平衡、亏损的状态。所以不能仅仅算表面的材料钱。

你要这样算的话,我买一杯奈X的茶30来块,算30块吧,而大多数一杯奶茶的材料成本才1-2元。这个15-30倍的利润率???

牙科的暴利?还是我们误会了?

我缓缓打出一个黑人问号

还有一点就是职业的特殊性,这个是很简单,也是很多人没有经过大脑去思考的一个东西。牙医的就业前的预备学习时间,本科最少8年左右,这个我不详细说,但是可以供对照参考,非医学专业本科是?4年对吧?牙齿出了问题没有牙医,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补牙、根管治疗、种牙的情景,连牙医都不敢说自己给自己治疗。

再退一步说,很多人可能认为牙齿就是一个小东西,对自己影响不大,没了就没了,你们牙科根本不该收这么多费用。这个话等到你得了口腔癌、全口脱牙之类的再说,我能保证你会哭出来。没有牙科的全口脱牙,简直是生不如死,你想象一下每天只能吃那几种流食的样子,时间一长真的会崩溃。

再退一万步说,欧美国家大家应该知道吧,但是他们的牙科收费大家知道吗?这么说,在欧美国家的牙医大多是身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高收入人群。这么说大家应该有个大概印象了吧,中国的收费比起其他地方不知道低了多少,这也是很过华侨回国治疗的原因。

所以,别再说牙科是暴利了,至少是我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