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了那么多书和讲座,比如得到、樊登读书等,却感觉没学到什么?怎么办?

不重則不威


作为一个得到、樊登以及喜马拉雅的资深会员,这个问题曾经也一直困扰着我。

我平常晨间和做家务的时候都喜欢听一些书和音频课程,几年下来却感觉没学到什么,还被朋友嘲笑说只是在听一些知识保健品。

后来我自我反思了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心态不对

指望靠听书听课获取系统性的认知和飞跃式的进步和这是不现实的。听书听课主要还是解决一些基础认知,提供一些信息增量,带来一些生活启迪。

二、方法不对

如果我们要真的掌握或学习到一些东西应该怎么做呢?

回顾一下上学的时候,从来不是光听老师讲知识就能完全复刻到脑海里的,大致需要经历听课-记笔记-练习-考试-复盘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知识由此才能不断内化吸收被掌握。

套用到自我学习上,我自己总结其实可以简化为:听课-记笔记-归类-输出-复盘。输出是检验输入最好的办法,对现代人来讲,这个输出可以是一个微头条,一篇头条文章,一则书评,输出的过程可以帮助自己核验,更有机会接触到其他观点的碰撞,不断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或许又有人说了,你说的我都知道,可为什么我还是觉得没学到什么呢?

那么我想问,你做到了吗?

这其实和“很多人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差不多。

大部分道理的背后,都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和行动能力去实践。


哈法爱拉


对于听书,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我用的听书软件是得到和喜马拉雅,喜马拉雅主要是在睡觉的时候或者喝茶聊天的时候,放一些情感故事或者听一些相声、评书之类的。使用最多的还是得到,但是我属于蹭课的,就是那种不缴费,天天蹭免费的课的人。先声明,不缴费不是人品的问题,而是其他层面的问题。

我个人来说是比较喜欢听书的,在我小时候,文化生活是比较匮乏的,甚至于连课外书都没有,家里倒是有一些繁体字的书,但是看不懂。文化获取除了上学,基本上就是村里的广播和后来家里的黑白电视。广播每天在傍晚的时候会播放一段评书,属于连载性质的,大致要听上好几个月才行,早晨家里的黑白电视也是放评书,现在还记得田连元讲的七侠五义。可以说,我有很多历史知识,基本上是靠听评书所获取的。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听罗振宇讲逻辑思维,后来他成立了得到大学后,我就下载了得到APP,说句实在话,他现在在每天一讲里面,质量明显不比前几年,更多的是介绍课程,不过也讲新的内容。我几乎每天都会听,把当天的听完还会接着听以前的。时间主要是上班的路上和下班的路上,周末跑步也会听,不过效果会差一些,毕竟跑步的时候思考不是很方便,总被气喘吁吁所打断。

我先说说我是怎么听的,基本上都是听“罗胖”老师的观点,对自己感兴趣的观点,自己会主动思考一下,对于自己不喜欢听的,比如经济之类、公司之类的,就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不是不听,尤其是里面说不准有那句话就会和你的实际工作、生活经历相贴合起来,自己以前没感觉,有时候一啄磨,不就是这回事吗。对于所说的一些观点,自己会用手机的记事本先记下来,可以和别人探讨,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这个过程就是自己深化认知的过程。

有时候,讲的东西自己并记不住,但是有时候能够大约记得一些观点和做法,我认为这就足够了。要想在做深一步的了解和思考,如果是想钻研这个领域或者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我想可以,但如果不想的话,这就足够了。

从题主的说法来看,觉得没有什么用,其实听书、看书,并不是让你觉得自己有了多大的收获,不能简单的划为能够背了多少收唐诗宋词,记下了多少个英语单词,听书和看书,会让你增长阅历。从我个人来讲,通过听书,有很多的观点正在慢慢的融入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没有感觉到,但是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考正在进步,尤其是在与同事们沟通工作上的事情或者开会座谈的时候,引用一两个观点,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见解,别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就好比罗胖老师曾经讲到过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不是你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所以,听书、读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思考,或许现在没有收获,但是坚持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傲虎楼主


有些人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有些人学习就是跟风,有些人就是不知道该干嘛,所以天天保持学习上进的形象。看看有些人的朋友圈就知道了,天天早起打卡记单词,可是你要问他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变现途径,他就回答不上来了。


国人现在学英语的热情之高,超乎想象。上次我下班回去的路上,碰到英语机构地推人员发宣传单,非得拉我上去参加试听课。耐不过她的坚持,就上去参观了一下。没想到人气还挺旺,不少附近公司上班的白领,帅哥靓女,还有家庭主妇,还有没事干的老爷爷老奶奶在那里学习,戴耳机听英语的有,一群中国人围到一起坑坑把把说英语的有,看英语电影的有。

当时我就在想:没事干的时候多学习,参加类似的活动,肯定是好的。可是真的有这么多人需要英语吗?除了那些工作中真的有机会用到英语的公司白领,有多少人是真的需要英语的呢?比如那些老头儿老太太,都半截身子埋土里的人了,不想干嘛就干嘛去呗,为什么要凑热闹要干这些,吃力还不一定有结果的事情呢?今天记两个单词,明天忘记八个,越学越倒退,越学越受打击,那你学习英语的意义是什么呢?

得到啊,樊登读书会啊,还有那么多的书籍和讲座,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铺天盖地,到处都是。这些东西都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肯定都是好的,可是作为你个人,你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你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最近我天天看奇葩说,得到平台的创始人罗振宇也是现场嘉宾,我经常看到有其他主讲嘉宾直接就讽刺他是“贩卖焦虑”的,很多人都跟着笑。当时我就在想:得到平台做那么大,影响人群那么广,而且现在也取得了那么大市场效益,罗振宇的得到平台,被估值十几亿美金。难道就一句“贩卖焦虑”就完全讲明白了吗?还有樊登读书会,被高晓松说成是贩卖成功学,难道就是因为一部分人,尤其是这些人是名人,对这些平台不认同,你就跟着排斥了他们吗?不,你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思考,不能盲从,对事情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别人都说好的,也不一定适合你;别人都说不好的,也不一定就真的对你没有帮助。一切要以自己的感觉为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检验标准。


对于学习,我们不能盲从;对于学到的东西,不能仅限于听明白了。听明白了,没有实际去用,就还是不够明白。一定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来学习的,而且要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其实得出今天这样一个问题是好事儿。爱学习也是好事,总比那些什么都不做整天在那里抱怨的人要强。


作家杨文华


说说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的故事吧。

朋友今年29岁,初次相识感觉比较精致、干练,但也仅仅是看起来而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开始读书,什么四大名著,海内外历年畅销书等等。几年下来,家里堆满了各种书,遗憾的是,这些书未曾被翻过几页,崭新依旧……

再后来随着《樊登读书》的兴起,朋友立刻开了会员,并到线下参加读书会。这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后来发现朋友参加读书会仅仅是为了往朋友圈传几张摆拍的照片。再后来随着对朋友的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她所谓的读书仅仅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因读书而有“气质”而已……

为此我觉得很好笑,但念与朋友的自尊,又不好直接讲出来。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竟然将朋友“引入歧途”。所以,朋友“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除了家里越来越多的书。

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读书,需要思考,需要内化,需要将所读所学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阿白读书


看到这个问题的瞬间,我感觉这个问题仿佛是专为我量身定做,从16年开始,我陆续花在各类网络培训的费用超过2万元。



我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很节约的人,但我特别舍得在学习方面花钱,大概是潜意识里觉得这种花费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算是一种投资,另外一方面,我又是一个感性的人,容易被营销。



比如得到刚推出付费专栏,我一下就订阅了两个,关注的公众号,推送了什么课程,只要是我稍微有点兴趣的,马上就会下单,只要别人说好的培训,我内心就会按耐不住,因为我对现状太不满,太想寻求改变和突破了,一直抱着听几次课,吸收一点新信息,就能获得蜕变的幻想。



我上过一天1000元的线下营销培训课,还买过几千的培训资料,花几千块参加一年的社群,还学过几千块的写作课,但最后想想我得到了什么呢?



说实话,从物质层面来看,没有挣到一分钱,工作还是维持原样,从精神层面来看,我更加空虚和内疚。我最开始的学习完全出于功利目的,我学习的初衷是想获得更好的职位,更高的薪水,我是有所求的,但是结果并不像课程宣传的那样。



我不怪别人,只能怪自己太年轻,把学习想得过于简单。现在我深刻理解到,工作后的学习还是需要联系实际,学跟工作相关的内容,学了马上有用武之地,俗称边干边学,这样的学习叫理论联系实际,才有意义。



19年这一年,我再没有抱培训课程,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在陪孩子和做家务,内心没有功利,反而平静很多。

我现在认为,像你问题中提到的那种学习,对我们的职业生涯帮助真的不大,还被别人牵着走,浪费很多时间。成年人还是应该有意识的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哪怕对工作没有帮助,能让自己身心愉悦,不功利的学习,长期来看对我们也很有利。

我给你的具体建议有以下三点:

1、对那些快餐课程不要抱太高的期望;

不要幻想你学了某个课程,就能成为牛人,大部分时间你都只是参与了一下,属于被收割的韭菜一类。

2、对工作不要太心急,允许成绩慢慢来;

人的心一急,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个普通人,允许自己走得慢一点,把时间拉长看,开始慢的最后大多都走得更高。

3、投入生活中去

一个人除了工作,还应该有生活,不要忘记分一些时间给家庭,陪陪家人,一个人越多参与生活,他越可能成为一个接地气不固执的人,他才不容易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阿川说情


首先能理解您的心情,因为我也曾经有过同样的感受。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咨询师这个团体中大部分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学习,我们自嘲为学习强迫症。上学的时候就不说了,自从工作以来我每年都会报培训班,也参加和组织过读书小组。

在我工作之初,我非常急切想通过学习提升我的技能,当时很盲目的买书买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如此努力的学习并没有给我带来想要的结果,看过的书、上过的培训班似乎没给我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其实那段时间满沮丧的,但是有一个观点一直在支撑我,“你读过的书,就如同你从小到大吃过的饭,看不见但是早已经融化到你的骨肉里”,现在也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弃,回想急迫学习的那段经历,我觉得对自己来说还是有很大帮助。当然,回头再看,如果当初用一些更有效的方式,效果也会更好。

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需要建立系统的学习观。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的认知理论,其中有两个概念,叫做“同化”,“顺应”。虽然理论提出时是针对儿童,但是学习对于成人来说又何尝不像儿童对待陌生的世界一样呢。

“同化”是指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打个比方,你头脑原本就有“鸟”这种动物的概念,今天你见到一种罕见的,以前没见过的鸟类,你可以将这种罕见的鸟类“同化”进原有的概念结构中,丰富自己的认知。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如果你头脑中有“鸟”的概念,但是今天见到的是鸭嘴兽,它长的有点像鸟,但却是哺乳动物,所以你就需要新建立一个“哺乳动物”的概念,给你见到的鸭嘴兽新列一个类别。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认知的目标。

那么如何进行系统学习呢?

其实也不困难,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方法。

1、精细化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解构。学习的内容不要贪多,而是要学“精”。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也可以通过讲给别人听的方式评估自己到底消化了多少。

2、重在运用。在我初学心理咨询时,对于“共情”等书上出现的概念都觉得很懵,直到我开始实践了,才深刻的理解到这些概念。所以我们听课、看书学习到的都是间接经验,但是我们自己实践后才能习得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学习一定是最牢靠的。听别人描述肉有多香和自己吃到肉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哦!

3、学习需要讨论。都说“真理越辩越明”,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就某个问题来讨论。这是一种输入+输出循环学习的过程,我们在这样的讨论可以巩固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思维的碰撞,学到新的内容。

最后,我觉得题主很棒,不仅坚持学习还在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当然,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坚持下去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们一起加油吧!最后送一张一直在激励我的图片,与君共勉


飞翔心理师王雪


听书读书,除非专业的书,其他则不一定是立马用起来的,或者说跟读者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我给你举例说明吧:

最近我组织了一次培训,同样的一批参加培训的学员,有一部分人听得非常认真,记了笔记,所以开展业务后,工作很顺利,很少给我打电话;另一部分人培训就是听听而已,所以开展业务后,什么都不懂,也没准备,一天十个电话不止的问。

读书也是如此。同样的一本书,有的人悟到了,或者直接去做了就会有用。但是没有悟到也不着急,或许未来会有帮助的。


山丘57


量的变化有了,那么得等质的变化吧。

这个事我迷茫了很久很久,结果有一天才开的窍,才意识到很多东西没有白学,都需要一点一点转化吧,学了总没有坏处。

举个例子,我的孩子今年7岁,从幼儿园学英语,当时我觉得也就是培养培养语感,人家别的孩子学咱也学,但是在有一次逛超市的时候,在巧克力那直接冒出“chocolate”,还有别的,孩子自豪的说“我们都学过,老师教过!”,碰到同班的小朋友,当面喊出英文名字,当时我确实受教了。


沉住气,当你烦躁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写写东西,或者再回头看看以前看的书,或者听讲座做过的笔记,温故而知新了!


再或者,你也来悟空问答回答别人的问题,解疑答惑,把你学的知识运用一下,没准你的回答更贴近提问者心思呢。


南中小程


20年前刚毕业时,因为不喜欢自己本专业的工作,希望跳槽到新的领域开始自己的事业,于是那段时间投入了很多时间及金钱学习各类知识。先是参加了《高级经理证书》、《中级物流证书》、《中级口译》、《电子商务证书》的培训班,还阅读了很多专业方面的书籍,包括《会计学》、《韩国语入门》、《Dreamweaver网页设计》等。最终真正有用的还是最后一本网页设计的书,帮我成功进入一家公司做网页编辑和设计,其余的书不用说到现在,看完3个月内就差不多忘记了,就和没看过一样。

20年后,当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容易获得,甚至像得到、樊登读书会帮你把知识点都梳理好了讲给你听,但是大部分觉得听完看完后依然觉得没学到什么。首先要告诉你的是:这才是正常现象,并不是你比别人差或比别人傻。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从三个方面分享下自己的观点:

1-你学习的内容并没有纳入到你的认知体系中去

每个人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你的价值观,这些都是从小到大慢慢养成的,在你的大脑中根深蒂固。

当你学习到新的知识或理念,对原有的知识体系来说它是陌生的,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你就需要把新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结起来,形成新的体系。

举个例子,原先你在与他人沟通时是不会思考沟通双方的情况的,直到你学了一个“乔哈之窗”(Johari Window)的模型,这个模型与你原先的习惯是不一致的,所以就需要你在你的沟通知识体系中加入一个新的部分,每一次在和别人沟通时调用这个乔哈之窗来分析,慢慢地这个模型才能成为你的体系的一部分。


2-你学习的内容没有用武之地,自然就没有感觉

有时候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知识面,但与你生活中要去面对和解决的挑战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学习动力不足,同时学到的内容也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强化,自然就忘记了。

最明显的就是英语的学习。我们中国人学了这么多年英语,但是一旦真的碰到和歪果仁交流了,要么是听不懂不敢说,或者是满口中式英语,就是因为之前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

我从小当过英语课代表,大学是寝室里最早过四级、六级的人,但是我到英语角的时候,也是胆战心惊不敢说,光看别人说,学了这么多英语实战能力还是很差。

而我英语成长最快的时候是进了外资银行。刚进去时,写个邮件,开个电话会议都非常痛苦,要么几乎听不懂,要么不知道如何写好。但是差不多两年后,我就基本上OK了,因为你不会工作就做不了,这样的学习才能更见实效。


3-需要通过刻意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为你的能力

第三个自然是刻意练习了。很多看到的听到的只是抽象的概念,如果你没有亲身去体验,刻意去练习,是不会有任何感觉的。这些知识顶多是你拿来炫耀或聊天时的谈资。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下奥斯卡获奖电影《心灵捕手》中的一个片段,就是由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心理学家对有着聪明才智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由马特·达蒙扮演)讲述的一段话,告诉他光了解信息没有用,除非你真的去体验过才会真正懂得。


最后总结一下,要想从现在这些知识产品中真正有所收获,要依照以下三点进行:

1-了解你想解决什么真实的问题,然后去寻找相关的学习内容;2-学习中一定要不断去实践,去刻意练习,才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真实的体会;3-把新的体会和感悟加入到你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不断升级和迭代,慢慢地你就能从这种学习中真正受益!

斜杠大叔Erazor


往往成功不可复制,而人们喜欢听成功的故事来启发自己,听时热血沸腾,然后静下来发现自己去干肯定是不可行的,往往你听到时已经有无数人尝试过了,后续就是很多尝试的人赔本赚吆喝,因此,也就是听听,而且听多了,还限制了你的思路。真正要注意的是应该参考一些失败教训,很有必要!就如中国很多砖家,写了一些书,例如销售一类的,有几个砖家是做过销售的?又有几个砖家是销售大师?因此人们常说的80%的书是无用的,只有20%的是有用的,一定注意吧!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多观察,以自己长处为依托,发现机会,然后自己去抓住机会,你就走上成功的道路了!附图:从法兰克福开车,沿着美丽的莱茵河去往科隆路上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