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考研,为什么感觉一些大学偏爱985/211的学生?

邢小燕


首先,我觉得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985和211大学在中国总体大学中的地位,可以丝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大多数都是中国大学生精英的汇集地,从学生的质量来看,985或者211大学的学生的整体素质是高于其他普通高校的,985211大学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顶峰,学习能力强,自律性高,图书馆满座等等,都是有很高素质的当大大学生,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国的大部分的精英。


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有时候并不是高校偏爱985或者211学生,其实是985或者211的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是很高的,过了国家线的学生其实大多数还是他们,所以本身的主体就是他们。

然后我觉得可以从目的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好多普通高校的人选择考研,更多的是为了能够容易找工作,而985211大学的学生有好多人是真心去想研究,去发展。在这个地方,他们的初心更加符合硕士学位的坐标。

985211大学的学生,他们本身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他们可以直接选择本校保研,这样的话,他们更容易联系到导师,可导师有近距离的接触沟通,甚至是他们想选择研究生的导师,就是他们大学期间认识的老师。


claudia迪


如果知道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在哪儿,这个问题相对就容易解决了。本科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授课,学生多数是考老师的教学安排。但是研究生就不一样了,主要是自学、导师指导。相对来说,985、211工程院校毕业的考生,自学能力、整体实力要比双非院校的生源好很多,所以同样是考研,多数院校更偏爱985、211工程院校的学生。

不少院校都将985、211毕业的本科生视为优秀生源,第一志愿报考的话还会有高额的奖学金。其目的就是为了鼓励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报考自己的院校,吸纳更多的优质生源。

说实话985、211工程院校的学生,整体质量来看的,的的确确要比普通院校的考生要好一些。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专业课知识的储备,四年的积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小的作用,这样的考生相对来说导师带起来更为轻松一些,科研能力更好一些。

不过这仅仅是相对来说,院校偏爱985、211工程院校的考生。整体来说,考研还是比较公平,甚至可以说考研要比高考还要公平一些。考研不看你来自哪儿,只要你初试成绩好、复试过程表现完美都是可以被录取的。不存在不同地域不同试卷不同分数线的情况,考研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

对于考研来说,无论你是否是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还是要看自己的实力。985、211工程院校的光环不会保护你一辈子,进入复试需要你拥有优异的初试成绩,想录取还需要你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考研不易,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祝愿天下考研学子都能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就读喜爱的学校。

【事在人为、为者常成。暗夜之中,方见繁星】


江湖硕士


为什么很多大学偏爱985、211的学生?

因为学历是个很好的筛选器。

从大概率上讲,211、985的学生整体上强于普通本科生,我们来看下公众号:大学声曾于2017年做的一项针对985、211与普通本科之间的区别的调查,调查得到的部分结果如下:

985及211院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实际上都不低,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完全没参与过任何科研竞赛或者科研项目,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是这类活动的重度参与者。

但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的情况则是: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学表示从没参加过科研竞赛或项目,有过多次科研类经历的比例只有可怜的不到10%,与他们在985,211高校的同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参与科研的比例之所以如此之低,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学校提供的机会实在太少。在普通本科高校学生中,超过六成认为阻碍大学生参与科研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提供的机会和支持不足。

而985,211高校的同学里抱类似意见的则不多,反而是认为科研参与门槛太高让学生望而却步的占了多数。

对于985、211高校的学生来说,参与科研的最主要限制条件是天资,而对于普通本科的同学们来说,他们所经历的严重机会资源匮乏,让天资好坏都成了一个次要因素。

不同水平高校在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问题上表现相差甚远。从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院校,再到普通本科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有效的实习信息及机会的比例依次递减,而普通本科院校在这方面的水平还不如专科。

水平越高的大学越经常举办职业规划方面的讲座活动,而普通本科高校同学的类似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看了上面的数据和分析,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与985,211 相比到底差在哪有了自己的判断,虽然不可否定有个别学生也很优秀,但是要把他们找出来,学校的筛选成本实在太高,得不偿失。

再加上你们的导师每天也很忙,自己要做科研发论文,同时还要备课授课,如果在外面开了公司,还要给公司做好运营规划,这时还要抽空指导下你们做实验写论文,TA们事这么多肯定想找人来分担压力,那么找谁呢?当然是自己手下的学生(你们)啊~,这时学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越强,导师自己就越轻松,要是还要天天处理学生因为能力不足而犯下的各种错误,那不是给自己找事做吗?!

一般研一时需要上课,需要被培养,需要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所以导师这时不会安排你做什么;第二年开始,就要做好帮助导师干活的心理准备,如果你是专硕,可能还需要一边写论文一边干活,许多研究生每天可以说忙得脚不沾地,深夜才回宿舍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在微博上说“考研不难,读研才难”的原因了。


升本老学长


考研的重要性

研究生入学考试被称为“人生的第二次高考”,许多由于高考没发挥好的同学,在二三本院校读书的同学们寄希望于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去自己心仪的城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由于近些年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生招生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

决定研究生考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1. 考研成绩要高。如果你本科院校一般、没有背景、也不认识什么导师,考的成绩越高,名次越高,被导师录取的可能性越高。

  2. 如果你本科是985/211毕业的学生,那么导师对你的第一印象是很好的!被录取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为什么感觉一些大学偏爱985/211的学生?

研究生招生偏爱985/211的学生在我国现在的招生体制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这些高校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平台比较高,平时的实验课也会接触到比很多普通高校的学生先进的实验仪器,考虑到高校招收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做科研,有实验基础的学生当然更加受到老师喜爱。

  2. 平台越高,老师的科研水平也比较高,这些老师言传身教,会传授给学生比较好的实验思维和科研思路。

  3. 这些院校的学生,都是高考的宠儿,学习的佼佼者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事情的掌握比较快。

  4. 一般重点高校的学生四六级通过率要远高于普通院校,这些院校毕业生的英语也普遍较好,而英语的使用 能力对于一个做科研的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85/211的毕业学生都是那么受老师喜爱的,面试主要还是看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学科掌握情况。只不过是85/211的学生成才几率确实要比普通院校高,才会让人觉得有些大学偏爱85/211的学生。

以上就是对您问题的全部解答,希望能帮到您!

您的支持是我的写作动力!


丑角侃教育


很高兴获得邀请,高校在研究生招录的时候偏向985和211学生是正常现象 ,宁夏大学和天津理工就是典型,通过压报考学生的专业课成绩然后招录985调剂生。这种情况在知名985大学很正常,绝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的确在研究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本院曾经在复试中拿下过424分的普通一本考生,的确是能力不达标。笔者认为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对于重点大学学生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赋不足。我说的天赋不是指的智商,指的是悟性。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总结能力都不行,缺乏思维能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更别指望掌握研究方法了。这种同学读研究生也就能混个学历,很难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来。通过刷题和培训,他们笔试可能考高分,但真实能力真不敢信任。

(2)知识水平不够。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水平有限 ,和重点大学不能比。我曾经带过海南大学的保送生,大家都知道海南大学还是211呢,但学生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在论文里面把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说成国际关系,这种学生真的让人很无奈。普通本科院校的老师缺乏学术交流机会,知识水平跟不上时代。我认识一个武汉理工的硕导,学生想发篇论文他都没有路子,每次学生毕业论文都是我帮助发的。他本人也没有啥成果,一是他水平就那样,二是他根本拿不到经费。

(3)眼界狭窄。眼界狭窄就会缺乏想象力,缺乏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笔者读博的时候一个同学是北大保送过来的,论书本知识和实际技能笔者都甩他几条街,论知识面他甩笔者几条街。笔者那时候是特许金融分析师、注册会计师,但他在北大听过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讲座,和中外很多著名经济学家交流过。人家知道的有些东西是笔者一辈子可望而不可求的。笔者的下限高于他,但他的上限是远高于笔者的。

综合以上,大家想必已经知道为啥高校考研存在这样的问题,毕竟没有哪个导师想给自己找不自在。


小聪聊教育


嗯……肺炎时期在家穷极无聊到学习,累了昏昏欲睡刷刷头条,瞥见了这问题就顺手认真答一波。

在头条上见过不少这种问题,还有类似的“为什么考研人数越来越多,保研比例却越来越大”这样的问题。实际上问的都是一个意思,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将其归为一类。

让问的人愤愤不平的,无非是“985/211”的人有什么好?明明一个分数,凭什么要他不要我?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凭什么考研名额越来越少?

不妨再往下挖一层,这种愤怒实际上来源于什么?

因为觉得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了嘛。

我这么努力,辛辛苦苦考了这个分数,凭什么就要那个985的,不要我?

考研人数多了,考研名额少了,那我考研上岸的概率不就变小了吗?不行不行,这怎么可以?这对我多不公平啊!从被拒的考生,或者是将要考研的人角度而言,似乎是没有错误的。这样一想,似乎确实不大公平哈。

活到该考研或者考了研的时候的人,一定听过一个词,叫做“换位思考”。好的,那么让我们把自己当成要招学生的老师想一想这个问题。

作为高校的老师,搞教学和科研这条路同样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同样压力不小。你需要申请承接课题、需要备课授课、需要做实验发论文、需要指导关心学生做实验发论文,甚至需要编纂教材。这些事情又有哪些容易呢?

所以你需要招学生来为你分担这些任务。作为boss,你当然不可能亲力亲为地做好一切事情,你当然会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自己完成。学生需要你的指导,你也需要学生帮你干活。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互惠互利再好不过。

那么此时问题是这样的:博士生还好一点,时间比较长,但硕士生只有三年时间,其中第一年需要上课,需要被培养,需要学习补充新的知识;第三年需要准备毕业,需要准备毕业论文,需要提前去找好工作。那么,发论文、帮助导师干活的黄金时期,其实就是研二,不会超过两年时间。也就是说,时间紧任务重。

所以,导师当然会希望这个学生最好在读研之前,就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基础再扎实一点,有过科研的经历,学习认真积极不用人催,懂得如何与老师交流,说话办事直中要害不拖泥带水,要是十分聪明能够教学相长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

说白了,就是导师希望招的学生能尽快上手,来了就用,花在培养上的时间越少越好,干的活越漂亮越好。

这实在是太正常了,你仔细想想,如果你是导师,你不会这么想这么做吗?

恐怕你会这么做的,而且会招你能招到的最优秀的学生。

好的,既然已经想到了这一点,那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区分学生了。该怎么找到最优秀的学生呢?

一个非常简单粗暴但是好用的办法出现在了你的脑子里:通过标签筛选。

我们都知道,考察和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是好是坏实在是太麻烦了,所耗费的时间、资源太多了。如果有一个办法,能够比较有效地快速而节约资源地得到我们想要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好办法,就会被投入实践和应用。

如何招收研究生?考研这场考试,不就正是一个打标签的过程吗?一批人打上过线的标签,另一批人打上不过线的标签,被筛掉。

再想一想,这些过了线的学生,不是自带标签吗?“985/211/双非”这些标签,正闪亮亮地在考生头上晃悠呢。这些标签,醒目刺眼,意义明确,意味深长。

再来明确一下你的目的:找到最优秀的学生。该怎么做,恐怕不用我说了吧?

其实就像招聘单位筛简历,非985/211不要。不可否认,双非出身的的确确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这一点是事实决定的,是反驳不了的。但是,但是,考察一个人花费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想去筛出这样的人,花费太大,不划算。这不仅仅是筛出几个人,相同的筛选方法是要被放在巨大的人数基础上的。

资本是逐利的,我们都知道。导师们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呀,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同样是稀缺资源。此时又有这样一个屡试不爽、事实证明有效的手段放在这里,有什么理由不用呢?





鸟类物语


首先说一下,这不是一种感觉,是事实就是这样,基本上所有的大学都偏爱985/211的学生。

不止985/211本身,四非院校也偏爱这些学生,以本人学校为例,985/211高校的学生如果报考且成功入学,新生奖学金比一般的学生多很多。

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怎么说呢,得从高考说起,没错,4年前的这场考试影响的不仅仅是你大学的报考,影响的可能是你的一辈子,绝大多数985/211的学生肯定是高考很优秀的一部分学生了,这证明了他们在智商或者性格努力上曾经优于很多人,也说明了,他们的学习习惯或者说是学习能力比很多人好。

其次,985/211高校的学术氛围是不一样的,就算他们大学在混日子,所拥有的资源也不是一般学校可以媲美的,说难听点就是,人家唾手可得甚至是不屑一顾的东西,可能是四非院校学生求而不得的东西。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的学生,不知不觉间就会有提升。

当然,四非院校也有很多学生很优秀,最终考上985/211,所以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今年宁夏大学文学院考研的事,还说明不了很多问题嘛?

加油!


仓小宝cdy


兄弟你是想多了,你的目标是考上,想那么多没用的。好的学校好的学生肯定基础比你要好,但也不是绝对的。你要做的是初试把他们都干掉,有的985、211的学生连初试线都没过的也大有人在。相对来说,北方的学校更看重第一学历,南方的学校更开放一点,英雄莫问出处。我也是以第一学历大专身份考进苏州大学的研究生的,现在毕业都8年了,考进去了大家也不知道我是大专学历考进去的,没有人会关心这个,只看实力。


侠客闯江南


因为,有更好的科研基础。

首先,对于多数来说,985,211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科研的基础是理论学习,他们拥有更扎实基础。英语也是科研的另一个重要指标,985,211学生的六级通过率偏高,英语水平更好。这样的学生能够更快的进入科研课题。

其次,学校也对本科生提供了很多科研活动,培养更强的科研能力。985,211学校老师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许多本科生在大二,甚至大一就进入实验室,他们养成了科研习惯。而且,他们的科研相对前沿,拥有更多接触最新材料,仪器的机会。


疏醉狂图


中国的大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985、211、和普通高校,截止至2019年6月15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有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

中国的985大学是世界知名高校,全国一流大学,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38所。211大学有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116所大学。

这类学校素质普遍较高,学生动手能力强,刻苦钻研,是中国的学霸区。至于企业一般喜欢招985,211的学生一般也看中这几点:

1,985,211是中国顶级名校,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生本身也有一定的自觉意识。

2,985,211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就发表论文,实习公司也是一流的公司。

这是个人的一点愚见,仅代表个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