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十大少见底款,您有见过吗?

1.干支款

大清乙酉年制款识 干支即天干地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纪年是我国古代的纪年方法,这种纪年方法一直沿用到现代。 干支款是以干支年号作为瓷器的底款,最早见于明弘治时期,清代早期的干支款以康熙朝较多。晚清和民国时期干支款识运用普遍,多见于彩瓷画的题跋,且其中以民窑产品居多。

明清瓷器十大少见底款,您有见过吗?

2.花押款

清同治花押款 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花押原指旧时文书契约结尾处的草书签名或代替签名的特种符号。花押款专指在瓷器器物底部所绘的签名似的文字或纹样。 花押款最早见于明代晚期的瓷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如秦汉时期古玺中的印章款,青花双线框或单线框内有类似行草书体的文字,难以辨识其内容;另一种为类似窗格的款识,青花单线框内以横竖线条组成图形,似窗格图案,虽类似文字,但仍难以识读。

明清瓷器十大少见底款,您有见过吗?

3.吉祥款(吉语款)

吉语款指瓷器上以刻、印、书写的吉祥语或者吉祥图案作为款识,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万福攸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福”“寿”等。

明清瓷器十大少见底款,您有见过吗?

4.斋堂款

堂名、斋名一般是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这种风气在清代尤为盛行。据《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一书记载,当时有据可查的斋名、室名就有数千个。清代帝王也常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冠以书斋、堂名,以明其志、抒其怀。这种堂名、斋名之风在瓷器款识上也有所表现。斋堂款就是以堂名、斋名题写的款识,尤其以民窑瓷器题写斋堂款比较多见,如“兴裕堂制”“笔花斋制”“养性轩制”等。

明清瓷器十大少见底款,您有见过吗?

说瓷器的斋堂款,还应该提到“古月轩”瓷。一般将有精细入微的彩绘且画面常常配以诗、印,并有乾隆皇帝年号款的珐琅彩瓷称为“古月轩”瓷。

5.人名款

戴寿山,清末至民国时期瓷器 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姓氏、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虎子上的“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明清时期多见,如“沈氏”“天启元年米石隐造”“蜗寄唐英制”“俊公自制”等。

明清瓷器十大少见底款,您有见过吗?

6.图记款

在器物上(多在器底)描画一些动物、吉祥物或图案化的事物,表达某种寓意,也作为一种标记,称为“图记款”。此种款元代即有出现,盛行于晚明天启到清初康熙时期,以后少见。内容有龙形、花鸟、松树、荷花等,也有杂宝、爵、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等,含意为必定如意。

明清瓷器十大少见底款,您有见过吗?

图记款款式

7.年号款

年号款一般出现在官窑瓷器上,即以帝王年号为纪年的款识,是标明瓷器制作年代的一种款识,又称“朝代款”。年号款始于明永乐朝,但永乐带款瓷器很少见。明宣德时期官窑署款之风盛行,除了器物底部,口沿、圈足内侧、盖内等处都可见。年号款在1911年随着帝制的推翻而结束,但1916年被袁世凯宣称为洪宪元年,袁世凯称帝虽然仅80多天,却留下了一些以“洪宪年制”“洪宪御制”为款识的瓷器。

明清瓷器十大少见底款,您有见过吗?

8.纪年款 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类用当时帝王年号,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另一类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纪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

明清瓷器十大少见底款,您有见过吗?

9.赞颂款

赞颂款即表达对瓷器的赞颂、欣赏的款识,寄托了陶瓷艺术家对瓷器的喜爱之情。虽然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赞颂款铭,但赞颂款的流行却是在明清两代。明代的瓷器上有“玉堂佳器”“上品佳器”“昆山美玉”“昌江美玉”等四字款,也有“美玉”“雅珍”等二字款。 晚明赞颂款多带“佳器”二字。清代有赞颂款的瓷器,多属私人,故又称“私家款”,如“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珍藏”“雅玩”“玉”“古”“珍”等;字数较多者,则有“奇玉宝鼎之珍”“其石宝鼎之珍”等。


10.印章款

或图章款 清嘉庆时兴起一种篆书带方框的款式,篆书比较工整,框线整齐,似图章印鉴,故俗名“印章款”或“图章款”。虽为嘉庆时期兴起的款识,但除了“大清嘉庆年制”,也有些瓷器依旧署前朝“大清乾隆年制”款识。 嘉庆民窑款识篆、楷均有,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也有“嘉庆年制”四字篆书款,有的带方框,但字体草率与官窑款相差甚远,并出现图章式的篆书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