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堂兄李瑗谋反被杀后,把堂嫂纳入宫中,为何不久又将她遣送出宫?

文史砖家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但他强纳弟媳、霸占堂嫂,也开启了脏唐的序幕。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为谋取太子之位,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在这场流血冲突中,太子李建成与四弟齐王李元吉同时被诛。为斩草除根,李建成的五子与李元吉的五子悉数被李世民杀害。而李元吉的齐王妃杨氏也被李世民据为己有,李世民非常宠爱这个妃子,甚至在长孙皇后身故后,一度欲立杨妃为后。

李世民在占有了弟媳杨妃之后不久,又收纳了堂兄庐江王李瑗的妃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堂嫂。但与杨妃不同的是,李世民在收纳李瑗之妃后不久,就将这位妃子礼送出宫,这又是为何呢?

李瑗是唐皇室宗亲,他的祖父李蔚是唐高祖李渊的七叔。李瑗这个人胆小怯懦,没什么功业,但李渊对这个堂侄也不薄。在唐朝建立后,李瑗授刑部侍郎、封庐江王一路高升。


但李瑗的命运因玄武门兵变陡然转折。

在玄武门兵变发生之前,李瑗已任幽州都督。太子李建成为扩大自己的势力,拉拢李瑗与自己交好,所以李瑗与李建成交往密切。

玄武门兵变后,太子李建成倒台,秦王李世民上位被立为太子。

既然李建成已被杀,那么跟李建成走得近的人必然遭到李世民的排查。

于是,李世民就以唐高祖李渊的名义,派通事舍人崔敦礼前往幽州召李瑗进京。

李瑗本来是胆小怕事之人,这一下慌了神,连忙与自己的辅将王君廓商议。


王君廓可是个狠角色,早年为盗投瓦岗军,归唐随李世民征战,为人狡诈多变。

在李建成被杀后,他就想到可能会受到牵连,所以他急于撇清自己,加入李世民阵营。

李瑗是个庸碌之才,他对王君廓是绝对地信任和依赖。可阴险的王君廓却把李瑗当成向李世民表功的投名状。

所以,王君廓决定先挑拨李瑗起事,再捉拿李瑗作平叛英雄。李瑗不知是计,王君廓让他怎么干他就照办。

在王君廓的授意下,李瑗先把使者崔敦礼囚禁起来,又与燕州刺史王诜合谋起事。


李瑗身边的兵曹参军王利涉曾提醒李瑗,王君廓反复无常,非可信赖之人。应当除掉他,由王诜来带兵。但李瑗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了。

但王君廓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先发制人地除掉了王诜,并提着王诜的脑袋吓唬众将士,这就是李瑗和王诜谋反的后果。你们是追随我享受富贵的,还是与李瑗等全族受戮呢?众将士纷纷归顺王君廓。

等李瑗明白上了王君廓的当后,已为时已晚。李瑷被王君廓活活勒死,脑袋也被割下,传到京城。事后,王君廓因平叛有功,升左领军大将、幽州都督、左光禄大夫。

而李瑗被王君廓坑得不但丢了性命,而且还被废为庶人,家人也被从宗室皇籍中除名。他的一个妃子籍没入宫后,被李世民纳入后宫。


王珪是当时李世民身边有名的谏臣。在一次酒宴上,李瑗的妃子陪侍李世民。李世民就对王珪讲,这位美女本来是有夫之妇,李瑗为了得到她,杀死了她的丈夫。李瑗如此残酷,自取灭亡也是天意啊!

王珪听了后,立即正色道,您认为李瑗的做法正确与否?

李世民回复说,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杀人夺妻肯定是作恶呀!

王珪立即接道,您既然知道李瑗的这种做法不对,那么您现在杀死李瑗,又把他的妃子纳娶,这和李瑗的做法又有什么区别呢?我看您这是在效仿李瑗。


不得不说,李世民是一位非常善于纳谏的帝王。王珪的一番话,不但没有触怒李世民,李世民反而觉得很有道理,马上让这位堂嫂离宫了。


岁月是一条河流


历代史书都把唐太宗李世民吹捧为仁慈英明的“尧舜之君”,然而从他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的一系列表现来看,实在配不上如此高的评价。比如,李世民刚刚爬上帝位,便将堂兄李瑗的爱妃,也就是自己的堂嫂纳入宫中,并为此受到大臣的嘲讽。那么问题来了,唐太宗为何会做出如此为人不齿之事?一切,还要从李瑗被杀说起。


李瑗剧照

李瑗,字德圭,陇西成纪人,出身显贵之家,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的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柱国、备身将军李哲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由于史料记载阙如,李瑗早期事迹不详,等到他出现于正史当中时,已是唐朝创建之初。唐朝建立后,李瑗以皇室宗亲的身份,被唐高祖任命为刑部侍郎,封黄台公。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瑗奉唐高祖之命安抚山南,不久改任信州总管,进封庐江王,后累次升迁至山南东道行台右仆射,是唐朝坐镇华中地区的封疆大吏。武德四年(621年),李瑗奉命从襄阳道出兵,与河间王李孝恭、行军总管李靖、黔州刺史田世康一起进攻梁帝萧铣 ,但没有建立功勋。由此可知,李瑗并没有过人的本领,他之所以能长期占据高位,不过是出身好罢了。


唐高宗李渊剧照

天下基本统一后,唐高祖将皇室成员派往各大都市担任都督,目的在于加强对当地的管控,其中李瑗在武德九年(626年)出任幽州大都督,负责统领十余万精兵,防备突厥、契丹等异族的侵扰。由于李瑗才能平庸、性格怯懦,并非将帅之才,所以唐高祖思虑再三,便命盖世名将王君廓来辅佐他,以防出现危机。

李瑗很欣赏王君廓的才能,所以刚一到任便刻意笼络他,不仅对其推心置腹,而且还要与他结为姻亲(“初,上以瑗懦怯非将帅才,使君廓佐之。君廓故群盗,勇悍险诈,瑗推心倚伏之,许为昏姻。”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然而,王君廓阴险狡诈、心怀反复,梦想着能独自掌控幽州,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举兵反唐、称王称帝。


王君廓诬陷李瑗谋反并将他杀死

因此,等到“玄武门之变”后,王君廓便利用李瑗与太子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唆使他扣押朝廷使者崔敦礼,并策划举兵造反事宜。然而,等到李瑗真的扣押崔敦礼后,王君廓却以讨伐叛贼的名义,率军逮捕并处死李瑗,时在武德九年(626年)七月。同年八月,李世民登基为帝,为奖赏王君廓的“平叛”之功,便进拜王君廓为左领军大将军、幽州都督,加封左光禄大夫。

李瑗死后被废为庶人、逐出宗籍,家眷则被没为奴婢,其中有一位美艳绝伦的小妾被唐太宗“笑纳”,进入皇宫侍寝。唐太宗很宠爱这位美女,甚至在会见朝臣时都会把她带在身边,名义上是让她做些端茶倒水的杂事,但实际上却是在炫耀。对于唐太宗的“小心思”,很多朝臣心知肚明。


李瑗死后,小妾被唐太宗“接收”

某日,唐太宗跟黄门侍郎王珪闲谈时,随手指着身边的美人跟他将:“李瑗无道,当年杀死这个女子的丈夫后却纳其为妾,如此残忍暴虐,怎会不自取灭亡?”王珪以直言敢谏著称,听完后便赶紧避席回答道:“既然如此,陛下觉得庐江王强取此女为妾,是否合适呢?”听完王珪的发问后,唐太宗先是一愣,然后回答道:“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

王珪见皇帝不明白,便给他讲了一则故事。当年齐桓公视察新征服的郭国时,曾向一位老者询问道:“郭国为何会灭亡?”老者回答道:“因为国君喜欢正直的人、讨厌奸佞小人的缘故。”齐桓公不解,便问老者:“如此说来,郭君算得上是贤君了,那为何国家还会灭亡呢?”老者说道:“郭君虽然喜欢正直的人却从不重用他们,虽然讨厌奸佞小人但从未斥逐过他们,所以才导致国家的灭亡。”


王珪劝说唐太宗将美人遣送出宫

王珪顿了顿,接着说道:“如今这位美妾尚在宫中,微臣认为陛下内心或许是赞同庐江王当初的做法,如果陛下不认同,那么就属于知错不改啊!”唐太宗听完后,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场面甚是尴尬。事后,唐太宗下令将李瑗的美妾交给其亲族照顾,并大力夸奖王珪一番,此事才算是得到圆满解决(详情见《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史料来源:《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文史砖家


李世民虽是历史上的明君,但他强纳弟媳、霸占堂嫂,为脏唐添了污笔,历来为人所垢病。

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随后,灭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并把李元吉的齐王妃杨氏据为己有,不久,又强纳了堂兄庐江王李瑗的王妃;李瑗的爷爷李蔚是唐高祖李渊的七叔,论资排辈和按年轮大小,李瑗是李世民的堂哥,所以,李瑗的妃子就是李世民的堂嫂了。

李渊在唐朝建立后,授李瑗为刑部侍郎、庐江王等职,官运是很不错的。但是,李瑗由于在玄武门之变前站错了队,命运发生了转折;玄武门兵变前,李瑗已任幽州都督,太子李建为孤立秦王,拉拢李瑗,老实巴交的李瑗缺乏政治眼光就上了“贼船”,这让李世民很不爽,兵变胜利后,李世民开始秋后算帐了;李世民以高祖的名义,派通事崔敦礼召李瑗进京。

李瑗本来就胆小如鼠,这下变得六神无主了,连忙与王君廓商议应对办法;这个王君廓早年为盗,后投奔瓦岗军,终归了大唐,为人阴险,善于见风使舵;自太子殒命后,便想向李世民靠拢,现在机会来了。王君廓不动声色,决定先挑动李瑗搞 兵变,自己再平李瑗叛乱,以此向李世民邀功。李瑗不知有诈,对王君廓是言听计从;便把长安使者崔敦礼囚禁起来,又与燕州刺史王诜商议起事。

李瑗的曹参军王利涉对王君廓知根知底,劝谏李瑗说:“王君廓是小人,反复无常,不可信任。”,建议李瑗除掉他。

王君廓得到这个消息后,杀死了王诜,并提着王诜的头对众将士说:“这就是李瑗和王诜谋反的后果。”,众将士不明真相,纷纷归顺了王君廓;李瑗终于看清了王君廓的真面目,但为时已晚,王君廓带众人勒死了李瑗,又把他的头传到京城。王君廓因平叛有功,升任幽州都督。而李瑗死于非命后,自己和家人都被除了皇籍,其中的一个妃子籍没后,被李世民纳入后宫。

王珪是李世民的谏臣,在一次酒宴上,李瑗的这位妃子也在座,李世民不无得意地对王珪讲:“她本是有夫之妇,李瑗杀死了她的丈夫占为己有,李瑗倒行逆施,真是自取灭亡啊!”。王珪不动声色地问:“您认为李瑗的做法对吗?”,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说:“杀人夺妻肯定是作恶呀!”。王珪立即说:“那么,您杀死李瑗,又纳了堂嫂为妃,这和李瑗的做法毫无二致,您不是在效仿李瑗吗?”;李世民仔细思量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将堂嫂交给她的亲族照顾,放堂嫂出宫了。

总结,王珪的话不但没有触怒到他,经过反思后,还释放了堂嫂,李世民这善于纳谏和知错即改的作派是值得肯定的,这则 故事,也让我们能明白,李世民为什么会有“以人为镜”的表达了。

参阅《贞观政要·纳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