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中胎土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时期烧制特征

1.瓷器的定义

瓷器是由一种专门的泥土(俗称“高岭土”)制成,经高温(通常为1 200℃以上,有的高达1 300~1 400℃)烧制而成的器皿。瓷器轻巧、易碎,轻轻叩之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其表面一般均施有耐高温的釉。经高温烧造的瓷器釉面光滑,釉色永不脱落消退,易清洗,耐擦洗,作为日用品对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类瓷器的产量中,餐饮器应该是最多的。 因为瓷器工艺的特殊性及制瓷技艺的发达,很多瓷器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瓷器由中国古代先民首先发明,并长期烧造,后逐渐传遍世界各地。所以中国也被称为“瓷国”,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也有“瓷”的意思。

古代瓷器中胎土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时期烧制特征

2.瓷土的主要成分

瓷土是陶瓷的主要原料,又名“高岭土”,它因产于世界著名瓷器产地中国景德镇附近的高岭村而得名。后来由“高岭”的中国音演变为“Kaolin”,而成为国际性的名词。 景德镇附近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矿 纯粹的瓷土是一种白色或灰白色,有丝绢般光泽的软质矿物,成分是: 二氧化硅46.51%、氧化铝39.54%、水13.95%,熔点为1 780℃。纯粹的瓷土(矿物学上称“伊力石”)存量不多,而且所谓纯粹的瓷土没有黏土那样强的黏度。

一般的瓷土如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中银光闪闪、呈非常小的结晶状态的物质就是所谓纯粹的瓷土。通常制瓷所用的瓷土并非纯粹的瓷土,而含有助溶剂等很多“杂质”,还含有未变质的长石、石英、铁矿及其他作为瓷土来源的岩石碎片,熔点在1 200℃左右。 除了高岭土,瓷石、木节土及白坩土等因为具有与高岭土类似的特点,即助熔剂和铁含量低、在1 200℃以上能够烧结成瓷,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瓷土”。

古代瓷器中胎土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时期烧制特征

3.瓷胎

制好的坯器经过高温烧成,便瓷化成为瓷胎,即瓷器的胎质、胎骨。瓷胎的显微结构决定了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而胎的显微结构又取决于原料的矿物组成、颗粒度、坯体的配方、加工工艺以及烧成温度。在古代,将陶瓷的胎质分为陶胎、瓦胎、瓷胎、钢胎、铁胎、浆胎等。这是基于胎质的物理性质而分类的,化学组成的差异不一定很大。浆胎是用精细淘洗之浆泥制成的质轻松软瓷胎。该胎体始于明代,清康熙、雍正、乾隆时烧制较多,具有胎薄、体轻、质松、音哑、釉有细小开片等特点,是一种优秀的胎质,通用于精细的瓷器。

古代瓷器中胎土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时期烧制特征

因为瓷胎常常带有特定时代和窑口的特征,且不易作假,所以胎质常常被作为中国古瓷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明代永乐瓷胎色纯白质细腻,迎光透视胎釉呈粉红、肉红或虾红,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样式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