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家长和“怎么办”家长,你是哪一种?


说到老师的职责,大多数人脑子里都会冒出四个字:

“教书育人”。


的确,老师在传授给孩子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授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方法、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百分百托管给学校,且家长可以完全撒手不管的。


“我觉得”家长和“怎么办”家长,你是哪一种?


相反,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起到的作用,有时要比老师的作用大的多:


孩子从小就在父母身边,受到父母言行、决策的耳濡目染,逐渐以父母为效仿的榜样;


孩子对父母有天然的信任感,在孩子还没有决策力和自主判断力的时候,会听从父母的决策;


父母陪伴孩子时间最长,也最了解孩子,对孩子的一些想法,家长会比老师知道的通透。


这么看来,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任重道远。


“我觉得”家长和“怎么办”家长,你是哪一种?


不过这让很多家长陷入迷思:自己从小到大就是稀里糊涂过来的,成年后步入社会,忙于工作应酬,哪有时间学什么教育方法,只能是凭经验判断如何教孩子。


再说了,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我觉得”家长和“怎么办”家长,你是哪一种?


逐渐的,经过一番艰难探索,家长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我觉得”家长、“怎么办”家长。

先来看“我觉得”家长。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如何评价中国式父母”,虽然帖子并不火,但下面有一条留言和配图,却很扎心:


“我觉得”家长和“怎么办”家长,你是哪一种?


确实,每个父母,都会把自己最好的留给孩子,但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是“强加”。

我们总是认为,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孩子,替孩子做最正确的决定,但我们都忽略了,很多问题背后的逻辑都是“我觉得”。

“我觉得女孩应该学文,男孩更适合学理。”

“我觉得我的教育理念是对的。”

“我觉得梦想没用,少谈梦想,多学习。”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嗯,有内味儿了。


“我觉得”家长和“怎么办”家长,你是哪一种?


这样的爸爸妈妈,一般都扮演强势的角色,孩子的想法和路,都被引导的明明白白的。

但这样的安排都是对的吗?未必。

再来看“怎么办”家长。

遇到问题,立刻陷入无助状态,一个劲的询问怎么办:

“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

“孩子爱打游戏,怎么办?”

“孩子成绩差,面子上挂不住怎么办?”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温和对待,不疼不痒;强制管教,鸡飞狗跳。一番努力后,仍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觉得”家长和“怎么办”家长,你是哪一种?


这是两个极端,但也是两种真实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正确教育方法的匮乏。

就拿孩子爱玩手机这个现象来说,是很多家长心里的痛。因为这个问题,永远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觉得”家长和“怎么办”家长,你是哪一种?


你担心孩子玩手机耽误学习,所以把孩子的手机没收,你的这一条政策,可以得到孩子N条对策:


对策一:手机藏的位置不好,会被轻松找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找不到;


对策二:手机藏好,没有被找到,孩子去找同学一起玩;


对策三:手机藏好,没有被找到,孩子找同学借一部旧的二手机,或者干脆用压岁钱买一部新的......


这些动作,可以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悄悄完成,你以为你的行动大功告成,其实在孩子看来就是“小儿科”。


此时,家长就会陷入深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我连个孩子都斗不过了?


“我觉得”家长和“怎么办”家长,你是哪一种?


其实,很多家长都没搞明白,孩子,要“智取”。这个“智取”,说的是要分析事情背后的原因,用智慧的方法去解决。


比如玩手机这个问题,如果你没有仔细去想孩子为什么爱玩手机,只能“以暴制暴”,那就一定会得到反抗。


其实手机是孩子跟外界沟通的工具,它能让孩子扩展眼界,不至于只把自己封闭在课本知识中。


手机是人际需求的工具,跟家长不想倾吐的话,可以跟同学一吐为快,减轻压力。


现在手机上的学习工具如此丰富,在手机上课、学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所以,一刀切的没收孩子手机,不现实。


“我觉得”家长和“怎么办”家长,你是哪一种?

其实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复杂可怕的事,相反,家长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将会是家长和孩子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