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論到底有多少漏洞?

滾球佩



我是誰?來自哪裡?又去向何方?這些關於人類自身的奧秘,一直是科學家們思考的終極問題。我們古代有女媧造人的傳說,在西方,也有著“神造人”的理論。直到1859年,一本叫《物種起源》的書問世……


(查爾斯·達爾文)


什麼是“進化論”?


眾所周知,《物種起源》是達爾文的代表作,其實這本書當時叫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物種起源論》,書中提出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由較早期、較原始的形式演變而來和生物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而來,也就是“進化論”。1871年,達爾文又出版了《人類的由來》一書,指出人類同樣也是進化的產物。


17世紀起,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開始蓬勃發展,科學和宗教爭鬧不休。在各大宗教的教義裡,人是神創造的,人在一切創造物裡,是尊貴的,是“萬物之靈”。而達爾文指出,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與其他動物並無本質區別,這個主張有個隱藏的意思,就是沒有神。


(達爾文影響深遠)


毫無疑問,此書一出版,就轟動了整個科學界。它不僅終結了幾千年來的“上帝創世說”,也衝擊了“物種不變論”和“唯心論”,給人文領域帶來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


人類困惑已久的問題,似乎已經找到了答案,人們也開始接受“進化論”,但隨著科學的深入發展,細胞學、地質學、生物分子等領域的興起,“進化論”的缺陷漸漸浮出水面,各界學者對“進化論”產生了懷疑。


(達爾文的“大樹理論”)


“進化論”的漏洞有哪些?


儘管“進化論”很嚴謹,達爾文也深信“自然界無跳躍”,但其實,從“進化論”面世那天起,其中就存在著許多漏洞。


1. 缺少過渡型化石


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生物進化是一個在環境的選擇下,逐漸地發生改變的過程,因此在新舊之間,應該存在著過渡形態,而在當時已經發現的化石標本中,找不到一具可以作為過渡型的化石。


(後來發現始祖鳥為過渡化石之一)


2.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如果說理論上的缺陷,還可以自圓其說的話,那這一件事情,達爾文始終無法用“進化論”去解釋,這也是至今困擾著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一大懸案——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距今大約5.3億年前,有一個被稱為寒武紀的地質歷史時期。在寒武紀之前,地層中只發現了簡單的原核生物,但在短短的2000萬年之內,地球突然湧現了大量的新生物。它們幾乎是同時出現,而且基本上與現代動物形態相同,這就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至今是學術界的“十大科學難題”之一)


這一次的集體亮相,沒有任何徵兆,也沒有足夠的進化時間,但這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這成為“進化論”的硬傷,註定是人們反駁“進化論”的有力證據。


3. 與生物分子學相悖


除了無法解釋生物大爆發外,“進化論”也經不起生物分子學的推敲。


科學家發現通過與生命無關的自然化學反應能夠產生被稱為“生命原材料”的氨基酸,在生命體中,這些氨基酸組合成蛋白質,而蛋白質的構造又是由核酸所決定……


(DNA也無法用“進化論”來解釋)


環環相扣,核酸最初又是如何產生?簡單的單細胞生命是如何產生?複雜的DNA又是如何形成?這些是不能用一句“自然選擇”來概括的。


4. 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從變形蟲到人是一個規律有序增加的過程,是熵(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減少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加不可逆性……


(達爾文手稿)


時至今日,關於“進化論”的爭議仍然不斷,但這也沒有影響“進化論”在科學史上的地位。而且,“進化論”的意義,不單單是一個學術問題,更重要的是科學的求知精神。

你對“進化論”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交流討論。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進化論是現在最科學和經得起考究的一門學科了。在任何高校裡,反對進化論的都很少。考古、古氣候學、基因學等層面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進化論。

那麼進化論還存在什麼樣的漏洞,或者bug呢?

仔細研究下進化論,就不難發現,這個問題的核心來自於:

進化的中間產物。

是的,鹿進化成長頸鹿的話,那麼你見過半長不長的中間體的化石麼?蟲子進化成魚,你見到了有報道發現有腮的蟲子的化石麼?

所以,這種進化中間的副產品、或者說異類,如果數目過少,那麼就很難在基因表達上佔優,也就不存在後面新的種族。但如果數目很多,就不應該在考古過程中,無法找到證明這個進化中間產物存在的證據!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按照地球生命進程來看,人類發現的最早的生物化石證明,地球生命起源於35億年前,17世紀,有一位學者寫下了著名的“生命配方”:把一件髒衣服放進容器,接著添加一些小麥,發酵21天,老鼠就會從中誕生。

然而最近,科學家在格陵蘭西部地區發現的證據顯示,生命可能早在大約38億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存在。他們便是微生物生命。不可思議的是,它們在地球所遭遇的有史以來最猛烈的轟炸中,竟然能存活下來。而就是在這次轟炸中,一個像火星般大小的巨型岩石衝撞了地球,地球的外層因此氣化,碰撞產生的殘骸則聚合成了月球。這次碰撞的力度是如此之巨大,如果此前地球上存在過任何構築生命大廈的“磚頭”的話,這些“磚頭”都必定會在這次大碰撞中全軍覆滅。這就不由得讓人猜測:“生命大廈”的“奠基石”並不是在地球上鑄造的,而是來自於外太空。

需要經歷10億年至20億年時間,原始微生物所產生的氧氣數量才足以改變整個地球大氣層。正是因為細菌們長期不懈的辛勤工作,才為我們所熟悉的多細胞生物——動植物以及這些動植物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總而言之,微生物統治地球達30億年以上,也就是地球歷史的三分之二。

那麼如此來推算的話,地球距今已經有46億歲了;



上圖為草履蟲,最早的單細胞微生物生命距今38億年;



根據不同時期說法不同,暫且算多細胞生物距今可能有21億年;

最早的脊椎動物化石,距今5.1至5.2億年左右。就是上圖的樣子。

最早的爬行動物,距今大約3億年。



現代人類最早的化石,僅僅在距今大約8萬至12萬年前。

按著這個發現的時間比例來講,從猿猴進化成人是不可能的,那麼所謂的進化,也僅僅是從原始人類進化成現代人類。


花馥郁水潺潺


說到進化論最被大家詬病的地方,大概就是“進化”這個詞了。因為現代綜合進化論認為,生物是隨環境變化產生的生存壓力而不斷演化的。這個“演化”和“進化”相差甚遠。因為演化是沒有從低級到高級這一說的,只是環境變化決定了生物的發展方向,而突變的基因使生物基因庫(基因庫指的是這個物種所有基因的出現頻率)頻率發生變化,最終發生質變的結果。比如說現在一些溶洞中發現的魚類和蝦類,因為不需要眼睛,所以紛紛退化了,身體也變得透明。這不是變低級了,而是依舊遵照演化規律。但可惜的是,進化這個詞被大家所熟悉,無法改變,所以就將錯就錯了。這跟大熊貓的叫法有些類似(按照分類,大熊貓應該是大貓熊)。當然,這些都不是事,最多容易誤導大家,覺得生物一直在有意識得進化一樣。

不過,說到漏洞,進化論當然也有,需要後人修修補補不斷完善,這很正常。任何理論都不是一次成型的,達爾文也只是發現了這個規律,但是在細節上有點讓現代的科學家頭疼。說幾個爭議比較大的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吧。第一,按照達爾文進化論觀點,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不斷循序漸進發展出來的。所以,用它解釋寒武紀脊索動物成指數爆發出現有些困難。這就是達爾文當時沒有想到的。所以現代綜合進化論對這一點做出了修正,認為生物在突然獲得某種決定性轉變的時候,發展會出現跳躍式前進。比如當單細胞生物接納了線粒體(線粒體原本是原核生物,結果和其他細胞共生,變成了細胞的“能量工廠”)就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變。所以在物種演化上存在瓶頸效應,而這就是給達爾文進化論貼上的補丁。此外,為什麼找不到中間過渡物種,也可以用這種效應解釋。不過,說實話,人類對一種東西的演化歷程的把握,已經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對於曾經人類的頭號殺手,鼠疫的研究。近萬年的演化過程之清晰,讓人咋舌。

所以,漏洞這件事,就是科學家在努力研究的東西。一個完美的理論只配寫在教科書裡,而科學家面對的永遠都是矛盾與困惑。


細思極趣


之前看過一個文章,最大的缺陷是地質化石證據的缺失,比如雞鴨鵝都是從同一種鳥類演化來的,那麼根據達爾文的理論,除了雞鴨鵝,中間進化的過程中還會有雞頭鴨身,鵝脖雞身,鴨頭鵝身等各種各樣的形態存在,最終雞鴨鵝被自然選擇存活到了今天。但是基因突變是隨機的,要產生雞鴨鵝這三種動物,可能需要產生數億個物種,打個比方,1到1000你隨意選擇3個數字,我來猜是哪三個,猜中的概率是十億分之一,那麼除了猜中的那次,剩下的數字算是廢棄品,同樣,產生雞鴨鵝的過程需要無數的廢品,都被自然選擇在億萬年中淘汰掉了,那麼如果你去挖,雞鴨鵝的化石一定是遠遠少於這些過渡物種的,可是事實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這些過度物種的證據,這是這個理論最大的bug。達爾文的信徒以地質勘探不足為理由搪塞,實際上我個人覺得完全是扯淡,當然雞鴨鵝只是比喻,今天能挖出猛獁象的化石,怎麼就沒挖出一個物種向猛獁象演變的化石呢?按說進化過程中的廢品淘汰品數量級要遠超過最終成品呀!反正進化論我個人是不信的,只是現在學術界也沒有更靠譜的理論,大家只能選擇相信,哈哈


傾慕寒


一個西方人,一次去旅遊,在旅途中閒著無聊,看見幾只動物,然後就回家意想,是不是有幾隻差勁的猴子被猴群趕出了森林後,來到平原先是在地上爬行,後來慢慢直立行走,最後變成了類,聰明體格強壯的還在森林中吃著野果,然後叫獸們一聽言之有理。


邊疆老哥


這個問題也一直是我最關心的問題,我可以先簡單的回答一下。

這裡的生物進化論應該特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有一個核心:自然選擇。通俗的說就是達爾文認為所有物種都是從一個或幾個極少的原始生物演變而來的。

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從誕生第一刻起,就是不完美的,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裡,達爾文自己也說到沒有搞清楚寒武紀生命大爆炸這一現象,並且當年達爾文把初稿送給當時著名的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斯,阿加西斯認為化石記錄尤其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化石記錄是達爾文理論裡無法逾越的難關。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產生新物種取決於三個不同因素:隨機產生的變異,變異的遺傳可能性,生存競爭。並且認為新物種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

現在所有的化石記錄均不能支持達爾文的觀點,沒有中間形態物種的化石。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新物種的產生都是一代產生的,植物裡面的月見草,動物裡面兩棲動物的孤雌生殖等現象都是一次突變產生新物種。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來看隨機產生的變異的話就更有意思啦,基因個別鹼基產生的突變,大部分是無義突變和有害突變,並且突變一般產生的是新基因型,改變的只是基因的分佈頻度,地理隔離無非造成的是基因的漂移,產生不了新基因,這樣的小變異產生不了新物種,只會豐富物種多樣性。

人和大猩猩的基因同源性在98%以上,但是是兩個物種,唯一的差異是人是23對染色體,而大猩猩是24對,微觀上看感覺是大猩猩和人的共同祖先的兩對染色體融合成一對染色體,即人的第二對染色體,導致人類的產生,但是像染色體級別的突變全部是有害突變,就有些像遺傳物質界發生了一次大的大陸板塊漂移一樣,這樣的發生概率本身非常的低,99.99%概率都是致死突變,如果歷史上真的是在自然的情況下發生的,就需要這樣的假設,第一,在同一個時間點,上下左右不超過20年吧,不然跨代太多啦,第二,同一個地點,不能超過100公里吧,古代有沒有電話什麼高科技,第三,並且是男女同時發生了相同的位點融合;第四,媒婆還必須讓他們看上眼了並結合啦;第五,女方還必須要多子女或者,方圓百里同時產生了好多對這樣的突變才行,不然沒法產生下一代呀。

我假設說完了,大傢什麼感覺,這不像大自然的事件,倒像是實驗室的工作吧。

不知道有沒有提說過最簡機械理論,就是說一個有功能的機械裝置所需要的配件一個都不能少,少一個便不能工作,生命也是這樣由不同的機械裝置做成的,比如細菌的鞭毛,就是一個最簡單的搖動裝置,由如干個不同功能的蛋白組合在一起起到鞭毛擺動的功能,一旦缺少一個蛋白,鞭毛就無法工作,對於細菌來說就是有害突變,並且這幾個蛋白必須同時正確的產生,並且還是有目的性的。大自然有這麼智慧嗎?有沒有感覺有點實驗室的味道呢?

表觀遺傳學的研究越來越熱,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所謂表達蛋白的基因的作用越來越小,基因的調控越來越複雜,如果把遺傳物質(基因)看成一個菜譜的話,我們發現我們還沒有找到廚師,到底是誰在決定什麼時候做什麼菜,什麼時候上菜,菜做多少量,菜譜(基因)裡面並沒有記載。

隨著表觀遺傳學學的深入研究,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的觀點也並非一無是處,環境或食物對人的影響是可以遺傳的,生命科學的研究越來越進入了玄學,但也越來越清晰啦。

我舉過智能機器人的例子來形容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參看我的微頭條。

不在多說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現在來看漏洞百出,只能解釋一個物種的演化,解釋不了物種的產生,這也許就是達爾文進化論所面臨的現狀。


天書譯者寒武哥


從小就學進化論,曾經對達爾文的這套理論深信不疑。後來知道遺傳基因了,覺得進化論確實有所遺漏。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很相似,於是有人猜測這是“進化”的結果。不過進化幹嘛力量變小了,身上的毛也進化掉了?身上有毛可以抵禦寒冷啊。人類的視力、嗅覺、聽覺都不咋樣,不是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嗎?還有,人生孩子很吃力,怎麼可以這樣進化呢?還有,熊會冬眠,這種過冬方式挺不錯的,如果有人說這是進化的結果誰信啊?冬天到了,老虎獅子老鼠狐狸和人一起冬眠,不會冬眠的物種都滅絕,那才叫進化論。還有海龜生蛋,這都是什麼落後的繁殖方式,早就該進化了。大象的長鼻子你非要說是進化出來的,我只有呵呵了,看看章魚的觸手那才叫進化,有你進化鼻子的功夫咱進化幾條觸手不好嗎?


遠非71793


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缺陷應該是完全否定“用進廢退”,達爾文進化論說萬物的變異是隨機,長頸鹿之所以高是自然選擇讓長得高的鹿吃到了樹葉,餓死了長得矮的,但是這僅僅是一例子,非洲草原的鹿不一定非得吃樹葉,那長得矮的為何不以低矮的草為食呢,若是無矮草,其他的馬、牛又是如何生存至今的呢?還有就是人類,人類可以說是越來越聰明,從達爾文的觀點出發那麼人類世代繁衍必定有聰明人和普通人,在現代醫療和社會條件較好,這兩種人只會一直存在於世界,聰明和普通所佔的比例應該變化不大,但是從整天上來說人類整體上是越來越聰明的,因為人類從小就鍛鍊大腦,獲得積極思考的能力,這樣促進了大腦的發展,並進一步遺傳,這樣下去人類接受知識的能力會越來越快,思考能力越來越強,過了百年科技才會突破,也就是人類總體上是“用進廢退”了。


專屬密令


但我覺得用創造論來解釋是一種懶的表現,這種現象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將來進化論會找到合理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