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后,約嗎?

曾經聽過一個相親平臺的婚戀老師的一堂講男女約會吃飯的微課,90%的約會都是從吃飯開始的,從地點的選取、點菜的方式、等待時的狀態、吃飯的習慣、結賬時的表現一一分析,都是學問:

選地點時會考慮對方所處的位置,交通方式便利情況的,生活中也一定是個細心周到的;

點菜時,首選套餐的,肯定是很會過日子的;追求口味至上,健康營養不詢價格的,往往是熱愛生活的小康人士;

等菜時,急不可耐過三分五分就把服務員叫過來,盤問一通甚至揚言要投訴的,大多沒什麼耐性還不懂體諒人;

吃飯時,對著盤辣子雞扒拉來扒拉去,挑肥揀瘦的,為人處事常常很少會顧及別人……

觀其微,知其人;觀其食,知其心。

一個人什麼性格、什麼處事風格,一頓飯就能看出個八九不離十。

解封后,約嗎?

愛情是從一頓飯開始的,而婚姻是要兩個人一起吃很多頓飯, 餐桌上的樣子也能顯露真實的婚姻狀態。


有個鐵桿閨蜜是湖南辣妹子,無辣不歡,喜歡熱菜就米飯,老公是陝北教師家庭長大的文質小哥,習慣是涼拌菜配餄餎面,原以為會有很多餐桌上的磕磕絆絆,人家相伴七年年依然和和美美。

原來是她聽了他清淡飲食的建議,接受了涼拌的新鮮爽口,易上火的毛病也悄然改善了;而他常常在家備一瓶辣醬,或者偶爾做一個香辣菜餚給她解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細節,孩子小的時候,每次吃飯的時候,他體諒她哺乳的辛苦,每次都讓她先吃飯,自己在一旁哄娃兒。

解封后,約嗎?

吃得到一起,才能過得到一起。婚姻的包容和體諒,彼此的分享和差異的融合,都在一日三餐、一蔬一飯這樣平常的生活細節裡。

豈止是愛情與婚姻呢,在異地他鄉,認識一個人往往要從“你是哪裡人”開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有不同的飲食習慣,也有不同的脾氣秉性,能不能吃到一塊兒也決定了能否相處得自然融洽。

跟姐妹四個相識相熟好像也很有煙火氣息,第一次見方丈是在菜市場偶遇,第一次去陀螺家,大熱的天兒她穿著一件舊工作服炒著跟衣服同色系的番茄雞蛋,跟五哥雖然上學的時候就認識但真正熟悉起來是從一起租房一起做飯開始,後來一起聚過很多次會,吃過很多次飯。

五哥來自西北,父母卻都是南方人做飯一貫清淡,她對做飯本身不太熱衷,成家之後難免要照顧老公孩子飲食,所以每次一起做飯,遇到合口的她要麼誇張地贊好吃,要麼細細問你怎麼做的,回去定會嘗試一把;

陀螺的老家跟我最近,除了不吃辣其他我倆口味最相近,她是個隨性大咧的人,有的吃就好誰做都不計較;

方丈呢,屬於魯菜系,很多菜的做法跟我的習慣差別最大,兩個人又都是極有主見的,對自己的廚藝也相當自信,如果一起在廚房絕對是會打起來的,所以我們的默契是對方做飯的時候不插手更不插嘴。

解封后,約嗎?

尊重差異和習慣,相互適應和包容,理解、接納,求同存異大概就是我們這幫來自天南海北的人能在一起愉快吃喝,相伴多年的原因吧。

所以,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誰吃。

疫情控制勝利在望了,城市要解封了,各色飯館、餐廳也要陸續開張了,居家修煉了快兩個月的廚藝,你是想換下圍裙帶家人下頓館子還是想約個老友把酒言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