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為什麼不能平心靜氣的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中學數學杜老師


家長不能心平氣和麵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主要原因還是家長的心態和認識造成的。

一、對孩子的成長缺乏正確認識

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

1.順序性

孩子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也就是說,孩子從出生到成人,有著特定的發展順序,是不可能跳過某一發展階段而進入另一發展階段的。換句話說,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尤其出現的必然性。

2.階段性

不同年齡的孩子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徵及主要矛盾。家長不應該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情況。孩子在小學時的情緒會相對穩定,但是到了中學時期,會步入“青春期”。這一階段的特徵,孩子就是會有情感上發展不穩定的特點,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3.不平衡性

孩子在統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的不平衡,也就是說,孩子在某一階段對某樣東西的學習能力很強,但是過了這一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就會下降。這並不是說孩子不努力造成的,而是一種正常現象。

4.互補性

人的身心發展各個部分具有互補關係,某方面機能受損時,可以通過另一方面彌補。孩子可能會存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薄弱的情況,但是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其他方面彌補的。家長要善於發揮孩子長處來彌補孩子短處。

5.個別差異性

個體只見的身心發展在不同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家長不應該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和自己家的孩子作比較,這樣除了讓家長對孩子更不滿,和讓孩子更自卑之外,毫無用處。家長可以去發現自家孩子身上閃光點,並鼓勵其發揚光大。

二、過高的期望和理想化的完美孩子

“望子成龍”是中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通病。期望可以激勵孩子,讓孩子朝著目標方向努力,但是過高的期望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只會給孩子造成壓力。給孩子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讓孩子如何能夠達到?而家長在無形之中,也給了自己禁錮,覺得孩子做不到,就是錯的,是不努力,是有問題的。

如果孩子長久以往達不到家長過高的期望,家長會對孩子失望,孩子也會對自身能力產生質疑,從而形成自卑心理,導致不敢再去做,不但再去想。

給孩子設定一個個小目標,以此來激勵孩子,讓能讓孩子朝著目標努力,從而獲得大的成就。

家長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三、壓力與比較

現實生活給了家長太多的壓力,而家長又自覺為孩子付出太多,所以會產生過多的要求,而孩子也間接地承受了這份壓力。

人與人交往之間,難免會產生比較,別人家如何如何,自己家如何如何,而比較自然會產生優劣,進而引發家長對自己孩子的不滿。但是家常從未考慮過,兩件事、兩個人是否真的有可比性。

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要放鬆心態,接受孩子的不足,並且瞭解孩子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分析和指引,引導孩子往“正路”上走。一味地批評指責,只能讓親子之間的關係產生巨大的溝壑,而交流與理解,才能讓親子關係更和諧,孩子才願意給家長一個正向的積極的反應。


是漢堡啊


我是朱老師!

家長為什麼不能平心靜氣的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這裡你所指的是孩子的各種叛逆行為和不聽話的表現吧!這個不僅僅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現象,很多時候,家長的做法也是需要反思的。

家長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孩子是從小長大的,他們年紀小,缺乏生活經驗和閱歷,也因為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精力旺盛好動等特徵而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孩子的錯誤會惹惱了家長們,很多家長由於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的個性缺乏瞭解,所以就不能接受孩子的錯誤和不聽話。


家長總以成人的角度去衡量孩子

很多家長朋友總是用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給孩子制定了很多高難度的規矩,但是執行起來,孩子卻做的很不好。為什麼呢?這不完全是孩子的錯。因為規矩本身難度大,遠遠超出了孩子的執行能力,因而,家長們會很不順心,覺得孩子不聽話。例如,家長要求一個5歲的孩子每天要連續閱讀1個小時,所有的孩子都做不到。因為,5歲的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往往只有15分鐘。


家長不能平等對待孩子

很多家長受傳統觀念影響,覺得大人在孩子面前具有絕對的權威,孩子在家長面前就應該乖乖聽話,不能造次。所以,一旦孩子玩耍、打鬧,提出要求時家長朋友會很生氣,覺得孩子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所以,面對孩子的要求,家長朋友很容易生氣。



朱老師說事兒


家長為什麼不能平心靜氣的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

個人答案:愛之深、責之切。

01 不能心平氣和的原因

(1)太在乎

因為太在乎,所以我們希望孩子的行為都是規規矩矩,沒有差錯。每當孩子行為稍有偏頗,我們就擔心他們會惡化,從而極力地阻止。因為用力過猛,孩子無法承受,產生排斥。此時,我們更加氣憤,明明是自己帶的娃,為什麼不聽話呢。

(2)都是別人家的娃惹的禍

我們都知道“人比人,氣死人”。但是,我們還是不斷陷入對比的怪圈圈。從孩子出生,到孩子入學,再到孩子工作,最後結婚,沒有一個階段能阻擋我們對比。就算自己不想,也會不停地有人在耳旁吹風。

當我們想讓孩子複製別人家孩子的成功,學習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和優點時,卻忽略了孩子的差異性。

孩子可能天生對某方面不敏感,或者有學習障礙,導致他們不能短時間改變現狀,家長需要多一點耐心,看到孩子的閃光點。

(3)屢教不改

孩子某種不良的習慣養成後,真的很難改變。我們會發現,我們嘗試了不同人的成功經驗,但是一到自己孩子身上就失靈了。這讓我們覺得,孩子怎麼就跟石化了一樣,屢教不改。久而久之,我們一旦看到孩子的那種行為,彷彿自己心頭的一根刺,氣就不打一處來,氣孩子,也氣自己。

02 副作用

家長一聲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對於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不瞭解自己,無法溝通。久而久之,對於家長的吼叫也就習慣了,自動免疫。

對於家長,每次吼完必後悔。擔心孩子被嚇到了,擔心孩子對自己失望了,擔心自己的形象就此毀掉了。即便如此,我們下次還會再犯。

03 如何做?

堅持四不原則:不恐嚇、不動手、不哭泣、不、不急於一時。

(1)不恐嚇:任何時候,都不要說狠話“媽媽不要你了”。

(2)不動手:君子動口不動手,棍棒之下無孝子。

(3)不哭泣:堅持告訴孩子“哭解決不了問題”。

(4)不急於一時:不要每次孩子一犯錯就逼迫他承認錯誤,搞得雞飛狗跳,嘗試一下“平靜中斷法”,父母和孩子都冷靜後再溝通。

總結

我想,再理智的父母再面對孩子的時候,都無法做到每時每刻心無波瀾。但是,當我們發現吼的作用越來越微弱,並且產生副作用時,我們就孩不斷吸取失敗的經驗。只要做到本可能10次發火,減到5次發火,本該“火冒三丈”,努力壓制到“一丈”,我們都是在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接受不完美的孩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歡迎您的關注。


兔丫丫說早教


自己做了父母就會明白為什麼。前幾年學了一段時間心理學,以為自己能很好處理孩子的問題,但親身體驗後就會發現有些東西像我們做父母根本無法冷靜,比如後半夜發現孩子在用手機看網絡小說,作業根本就沒完成。作為父母既擔心孩子身體,又擔心馬上到來的中考(孩子初三),又氣又急,實在無法冷靜。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事關自己關心的人、愛的人就再也無法冷靜


斜風急雨混不怕


我現在也是一位媽媽,我想想說說我的想法。

我想,只要是愛孩子、責任感強的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不希望孩子有不好的習慣,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更是想盡各種辦法教育孩子,可能都效果不佳,總是恨鐵不成鋼。

我家寶寶現在才3歲,調皮搗蛋,只要在家玩,就會鬧翻天,我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對他大火,甚至打他,事後又很後悔。我覺得不夠耐心,對他要求太高了,就像很多人說的,好脾氣都是在外人面前才有,面對家人朋友,容易點爆情緒,因為對外人的態度,更多的是與我無關,無所謂,所以沒有情緒,得罪了人可不好啊。



所以,我經常會反思,對家人,對孩子要寬容點,要換位思考。有時候可能是我對他的要求太嚴格,他畢竟才3歲啊,不要催孩子,他會慢慢地成長起來的,我要溫柔點,耐心點,多抱抱孩子。

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父母的行為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我家孩子現在經常模仿我發脾氣說話的樣子。所以,要做到平心靜氣,要與孩子多溝通,學會換位思考,不然,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只會期待過高,失望越大。

真心地祝願每位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每位家長與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地很好,一起成長,一起發現生活的美!


大森林1990


急於求成,望子成龍,文化水平和修養問題。還有:有的孩子任性、磨蹭等也讓大人不堪忍受。人都是吃五穀雜糧的,都有自己的煩惱和焦濾,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夢溪筆談1955


家長在教育孩子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說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實行股份制的話,那麼家長最少投入百分之五十一,許多家長心急往往會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較,通常會忽視自己孩子的優勢。身教大於言傳,家長為孩子創造出什麼環境,孩子就會在這個環境中薰陶。這個環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共同成長,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要與孩子“遊戲”,在“遊戲”中成長,在成長中學會“遊戲”。



我是傳麒


一是責任,二是壓力,三是等不切,四是受到孩子的反作用力。

首先,家長有愛心才有責任心,有責任心才有壓力,孩子的反作用力就好似炮仗中的紙,就象燒炮仗一樣,壓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爆發的力就越大。

如果家長和孩子能找到宣洩壓力的辦法,就沒有"爆炸"了。


子雄7386


因為家長總是站在自己的年齡段去看待孩子的問題,如果把自己降到孩子同齡上,用孩子的眼光和思維邏輯去思考解決問題,那種大動肝火的脾氣就會少發。我有時候狠狠的教訓了自己的孩子後,一單冷靜下來,就會覺得確實是把我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而且自以為他的思維邏輯可以遠超出他年齡的範圍,其實那都是家長自己想象出來的。


Mr.Right


或許就是最壞的脾氣給了最親的人吧。

首先,應該就是愛的反作用吧,太愛了,所以想把自己最好的都給孩子,結果,忘記了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孩子對你給的愛,並不會全盤接受,你覺得你的付出與想得到的收貨相差太遠,所以,無法讓自己平心靜氣。

再者,就是現在的父母,都是獨生一代為主,就算不是,也是最多兩三個孩子,且物質條件都還可以,都是父母千般寵萬般愛中長大的,總以為自己還是孩子卻沒想到自己已經有了孩子,有了孩子,忽然發現自己得到的愛竟然被小傢伙搶走了太多,自己沒有轉變過來,相當於頭胎對二胎的態度,當然也不能心平氣和。

第三,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自己的父母也沒有心平氣和的對待自己,自己的原生家庭就不是心平氣和,自己可能想著改變自己,或者自己根本就沒想過自己有錯,因為父母怎麼對待自己自己就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就只能忍受。

最後,自己是高知,也喜歡孩子,也想見證孩子點滴,但是,難免自己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也有縷縷犯錯的時候,碰到一起,都不是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