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舉、立糧倉、開運河,本該"繁榮長盛"的隋朝為何卻如此"短命"

“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於隋文帝楊堅的評價。

在他眼中,楊堅欺負孤兒寡母奪去了自己女兒和外孫的天下,自立為王。當然,沒有隋朝,李家作為表親也不可能順利奪位。雖然得位不正,但楊堅卻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一)、開皇之治,群陰懾服

“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這是杜牧對於陳國君主的評價。當時隋朝大將韓擒虎兵臨城下,而當權者卻只知道尋歡作樂。在陳國滅亡後,楊堅正式統一了南朝。結束了自晉朝“衣冠南渡”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對外,北拒突厥;對內與民休息。楊堅在位時期,史稱“開皇之治”

創科舉、立糧倉、開運河,本該

1. 科舉誕生,沿襲均田

“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在楊堅看來,這個剛剛建立的大一統國家,百廢待興,所以他帶頭提倡節儉。並且,嚴格禁止後宮嬪妃戴華麗的首飾用品。他本人也常常著素衣而進出宮中。

“開皇十八年,文帝詔諸州舉貢士人按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分別薦進。大業三年煬帝詔令薦人,分為十科”。科舉制度自南北朝時期推行,但一直未廣泛使用。大部分國家還處於“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民”的世族狀態。

隋朝統一各國後,深感門閥世家的威脅。他們掌握著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非常不利於人才的招徠。而且各部官員,均是其門生故舊導致黨羽之爭頻仍。所以楊堅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並且在全國各地廣求圖書。

並且用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科舉使得寒門能出貴子,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階級固化所帶來的弊端。同時,楊堅仍舊採用北魏的均田制。在戶籍制度方面,推行保閭制。

隨著人口的增多,為了能夠保證國家政權的平穩運行,楊堅還設立了許多常平倉和義倉。同時,為了方便糧食運輸,開鑿了廣通渠。使得南方的糧食,能夠從大興順利運往京城。對外軍事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2. 先禮後兵,步步為營

“開皇三年,文帝頒《討突厥令》曰:以為厚斂 兆庶,多惠豺狼,未嘗感恩,資而為賊,違天地之意,非帝王之道”。突厥在北朝時期的勢力盤根錯節,北周和北齊為了角力紛紛對突厥稱臣納貢,以望得其支持。

創科舉、立糧倉、開運河,本該

隋朝建立後,他們仍然想在中原分一杯羹。楊爽為大將軍,兵分八路出塞討伐突厥。俗話說驕兵必敗,李充率領五千精銳便打的突厥四散奔逃。草原上缺衣少食,他們只得“粉骨為糧”。隋軍趁勝追擊,收復了塞北大面積的領土,此後突厥再也不復往日之囂張。

隋文帝再用計謀,將其分裂成東、西兩部。隋朝助力一方,打壓一方,任由其內部不斷紛爭,坐收漁翁之利。“開皇七年,文帝令設交市監;與突厥之互通有無”。隨後又開放了邊境貿易,使得兩方百姓能夠自由交換物品。

(二)、曇花一現,帝國勢頹

“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在李世民看來,楊廣完全可以在其父親的基礎上穩坐皇位。如果他一直待在都城,就不會有後來的事情發生。對於楊廣,是一個極富爭議性的人物。在許多影視作品和小說中,都將他塑造成一個荒淫無道的暴君。

1. 求勝心切,不顧實際

《隋史》“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且不論其弒父殺兄事件之真假,但他在位時的確是做出過很多的貢獻。他在位時,改革管制並且將州制改為郡制,同時再度統一度量衡。

“煬帝即位,以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無以規矩,不成方圓。他繼位之初,便確立了《大業律》。讓官員做事有法可依,使百姓生存有法可據。雖然在位時間短暫,但是卻不停的發動戰爭。

創科舉、立糧倉、開運河,本該

先是攻滅了西方的吐谷渾,解決了一大隱患;而後三徵高句麗,使其臣服;派兵攻打占城;率軍攻擊契丹還有討伐琉球。這些戰爭,都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如果繼續按照父親的遺志,再發展幾年就不會出現以後的事情。

2. 毀於京杭大運河

《隋書》“楊廣密詔江、淮南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開鑿大運河是因為楊廣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所以不惜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去修建。而且修到揚州的原因,還因為他要去那裡看曇花。

這個原因,佔了極少的一部分。更重要的還是方便魚米之鄉,向江北地區運輸糧食。而且這條河道雖然召集了數百萬民工才建成,這是楊廣始料未及的。在三國時期,曹操就已經開始修建,而後歷代帝王又開始不斷完善。

到了隋大業年間,楊堅開鑿的廣通渠便是這其中的分支之一

。楊廣是想成為萬世之明君,所以才想將千百年來一直沒有實現的願望去完成他。但他沒有量入為出,一味地增加人力導致百姓苦不堪言。這才有了後來的十八路反王,而他本人也在江都兵變中被宇文化及等人所誅殺。

(三)、虛假繁榮的隋朝

隋朝結束了自南北朝以來,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不遺餘力的致力於家國一統,而且還不斷的對外擴張。正是有了隋朝的基礎,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況且,唐朝在很多方面都是沿襲了隋朝的制度,正所謂“唐承隋制”。可以說隋朝曾經盛極一時,但並不是真的昌盛,這種興盛全部建立在百姓困苦之上。

創科舉、立糧倉、開運河,本該

1. 過度消耗民力

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過去家天下的觀念中,百姓是水而統治者則是舟楫。有了他們的幫襯,當權者才能穩坐釣魚臺。但是如果不停的向水中排汙,忽視了他們的感受,就很容易激起民變。

隋朝的興盛是因民意,而敗亡也是因為民意。在隋文帝年間,提倡節儉,並且自為表率。朝堂內外之人,皆競相以樸素為榮。在這段期間,民間得以生息。而隋煬帝繼位後,並沒有繼承父親的遺志。

從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到他有平天下之大志。但是操之過急,在他看來父親的時代已經為自己奠定了基礎,全然能夠為所欲為。所以,他修建了洛陽城,又不斷的向外攻伐還開鑿了京杭大運河。

所有的開銷,都是建立在國庫違背民意之上。不論是建造宮殿還是向外攻佔,都需要消耗鉅額資金

。而資金從哪裡來呢?自然是百姓的口袋裡。尤其是打仗,打的就是資本。沒有錢,就不足以維持軍隊的日常開銷。

當國庫開始逐漸虧空,為了維持自己窮奢極欲的生活,為了完成千秋大業,為了支持前線軍士作戰,官員們不得不搜刮民脂民膏。踩著底層百姓的血肉,去實現自己的政績。若完不成目標,衣冠禽獸們就會遭到懲罰。

創科舉、立糧倉、開運河,本該

2. 賦稅徭役過重

《隋書》“凡五百條,為十八篇。五刑之內,降從輕典者,二百餘條。詔施行之”。楊廣頒佈《大業律》的初衷是積極的,但是後來隨著其愈發窮奢極欲這條律令卻變成了官員施暴百姓的幫兇。

既然要建造宮殿,要派兵打仗,要開鑿運河,那麼除了資金以外需要的就是勞動力。這些紛繁複雜的工程,又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而官員為了完成任務,只能增加百姓的賦稅徭役。在他們眼中,人命遠沒有頭頂的烏紗帽重要。

窮苦百姓面對如此之事,無處申訴。各地方官員私相授受,官官相護,沒有人會去在乎平民的死活。所以他們便開始聚眾鬧事,或偷盜或搶劫。而隋煬帝又以嚴刑重罰來懲罰他們,這樣一來二去隋朝失去了百姓的信任。

在隋煬帝時期,他好大喜功雖然建立了一定的功勳,但這都是建立在民怨沸騰之上。正所謂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君主專制統治時期,不論國家富強也好,衰頹也罷百姓的日子一如既往的貧苦。

如果隋煬帝真像唐太宗所言,待在關中,那麼就不會有江都兵變的發生。而京杭大運河修建完成,出於耀武揚威或者縱情享樂的目的,他是一定要親自視察這項千古偉業的。大運河的修建,也可以說是壓倒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創科舉、立糧倉、開運河,本該

繁榮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隋朝絕不是真正的繁榮。即使他有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但這都是統治者的繁榮,與百姓毫無關聯。即使是在隋文帝時期,他也是善妒賢才,不斷的打壓有識之士。

四、結語

“從來國家之敗亡也,非財用不足也,皆驕縱所致耳”。努爾哈赤將隋煬帝與秦始皇歸結為一類,他們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有著遠大的抱負且都不吝惜民生。不可否認的是,隋朝雖然短暫但卻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創立的科舉制度,直到民國才廢除,而開鑿的運河,今天仍在使用。

參考文獻:

《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