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科學知識顛覆了你的三觀?

嚴紅軍


科學源於一些人對自然力量的崇拜,他們認為宇宙是可以被認識的,宇宙是可以被描述的。那些去認識、發現、描述宇宙規律的人就被稱為科學家。科學家運用自然規律,推動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變成了名人。

慢慢的就出現了一些崇拜名人的偽科學理論,這些偽科學家崇拜的不是自然力量,而是名利。為了利益的最大化,他們把科學家封神了,把科學家粉刷成無所不能的上帝。

顛覆三觀的科學知識就源源不斷的產生了,科學家證實了四維空間的存在,科學家證實了“以太”是不存在的、科學家證實了時間可以倒流……

特別是相對論在網絡上是狂轟濫炸,到處都能看到相對論,為相對論歌功頌德,相對論又贏了……

相對論又贏了,事實上是告訴世人相對論的反對聲音很多,那相對論贏在哪裡了?

引力透鏡現象事實是大質量的天體周圍存在大量的粒子,而形成的光學透鏡現象。

原子鐘在衛星上的時間變慢,是由於空間氣壓變低引起的,原子鐘利用原子中電子的共振頻率來計算時間,氣壓對物體的共振頻率會產生影響。衛星相對太陽的平均運動速度,與地球公轉速度是相同的,原子鐘變慢證明了相對論是錯誤的。

黑洞的照片上沒有出現引力透鏡的現象,證實了霍金的理論是正確的,經典理論上的黑洞是不存在,宇宙中存在的黑洞是道德經中的黑洞,內部空虛的黑洞。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結果,只能證明電磁波屬於機械波,光在地球相同狀態的大氣傳播速度恆定不變,這個現象完全符合機械波的傳播特點。光以“靜止以太”為傳播介質只是一個假設,實驗結果只能證明了這個假設是錯誤的,無法證明電磁波不需要傳播介質,無法證明“以太”是不存在的,無法證明光不能以“拽引以太”為傳播介質。

光能在真空中傳播?宇宙空間不存在空無一物的真空,光能能真空中傳播的理論是怎麼證明的呢!

“以太”是不存在的?古代哲學認為太空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粒子,把這些粒子統稱為“以太”。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了,太空不是真空了,相對論的粉絲還在堅持太空中不存在光的傳播介質。


太上邪神


科學革命

在科學史領域,有個著名的學者叫做伯納德·科恩(I. Bernard Cohen)。他長期從事科學史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科學革命。他曾提出,科學革命的本質就是範式的轉移。

如果我們縱觀整個科學史的發展,就會發現,科學革命可以改變人們的世界觀

亞里士多德世界觀

實際上,早期的科學知識是很符合我們的直覺的。比如,亞里士多德曾經提出,兩個物體同時在同一個高度釋放,重的物體會先落地。這個觀念就很符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

還有早期的人認為地球是不動的,萬物都繞著地球轉,也就是地心說

客觀地說,這也是符合我們的直覺的。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靠直覺是感覺不到地球在運動的,自然會認為地球沒有在動。而天上的天體,尤其是為數眾多的恆星,以一年為單位週期性變化,自然也會有萬物繞著地球轉的感覺。

所以,早期的古希臘學者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1. 地球是不動的
  2.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體都繞著地球轉
  3. 天體都是在做完美的勻速圓周運動
  4. 宇宙的規律和地球上的而不一樣(那個時代也稱為月上(宇宙)和月下(地球))
  5. 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

我們也把這世界觀稱之為:亞里士多德世界觀。其中,地球不動,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天體都繞著地球轉是這套世界觀的基石。一切以這個基石為主來構建理論,並儘可能的擬合觀測現象。因此,到了後期,地心說發展得極其複雜,用起來極其不便利。

哥白尼革命

取代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的,實際上就是牛頓世界觀。但整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哥白尼革命。參與到哥白尼革命的有哥白尼、第谷、開普勒和伽利略。這裡多說一句,第谷並不認同哥白尼革命,只是他順手幫了忙。

這幫人搞得這一套就開始有範式的轉移。新的範式是以太陽是宇宙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為核心開始發展的。伽利略解決了地動拋物問題,說白了就是地球動起來後,為什麼人跳起來,不會落到後面的問題。所以,地球也可以公轉,也可以自轉。其中,他利用思想實驗和斜面實驗,就證明了慣性的存在。

古希臘人認為天界(月球以上)是完美,永恆的,而第谷通過觀測發現了超新星和彗星,否定了這個說法。同時伽利略第一個用望遠鏡看太空,也發現天界並不完美,並不是所有的天體都繞著地球轉,比如:木星就有衛星。

伽利略解決的是精準度的問題,當時的日心說的理論並沒有很準,直到開普勒提出行星運動的三定律,發現行星運動並不是圓,而是橢圓。

這幾位學者應該說是強有力地證明地心說的根基並不是絕對的,同時也證明了日心說是可能的,至此,日心說有一套全新的世界觀:

  1. 太陽是宇宙中心
  2. 行星是繞著太陽轉的,行星還可以有衛星
  3. 行星運動的軌道是橢圓

其實如果你並非一個學者,同時讓你去選這兩套世界觀哪個對。一般來說,亞里士多德世界觀會更符合我們的直覺。而日心說這是相對顛覆三觀,尤其是伽利略的那一些發現,如果沒有望遠鏡和實驗,僅僅依靠肉眼和直覺,根本沒有辦法得出伽利略的那些結論和發現。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能得出,不同物體在同一高度,同一時刻,同時釋放,會同時著地。

所以,從哥白尼革命開始,科學就已經在開始顛覆我們的三觀了。

牛頓世界觀

在科學革命的路上,牛頓才是集大成者。他的世界觀是很符合我們現代接受過物理學教育的人的。但是,如果是一個沒有接受過物理學教育的人,其實很難接受牛頓的世界觀。所以,很多人會覺得物理非常難。

那牛頓的世界觀有什麼呢?

其實他在哥白尼的基礎上,再一次實現了範式的轉移,提出了全新的力學理論,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牛頓三大定律。其次,他又把哥白尼革命向前推了一步,也就是萬有引力定律。更難可貴的是,他把力學理論和萬有引力定律結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說,他統一了地球上和宇宙裡的物理學,讓我們知道,兩者遵循同一個物理學規律。

所以,從牛頓開始,我們會發現,不再去探討所謂的宇宙中心論的,因為在牛頓世界觀中,這一點沒有任何意義。

僅僅在地球上,一位科學家就可以憑藉他的智慧發現,宇宙和地球都遵循同樣的物理學規律,並且證明出來,而且還能和觀測、實驗擬合得幾近完美,這其實是非常可怕的。這也是為什麼牛頓至今都穩居最頂級科學家行列的原因。而他所提出的科學理論其實是極其顛覆的。

現代物理學的世界觀

到了上世界,物理學再次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愛因斯坦和同一時代的物理學家,在牛頓的基礎上再次完成了2次科學革命,2次範式轉移,造就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

毫無疑問,這次的科學革命更加顛覆普通人的三觀,遠比牛頓的世界觀還要難以理解。因此,我們會發現,如今真正懂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普通人少之又少。其實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實在太顛覆,導致太難以理解。

總結

因此,如果把牛頓、伽利略的時代定格為近代科學的起點。那麼科學的誕生實際上就是伴隨著三觀被顛覆而開始的。每次一次科學的躍進,都是在大幅度顛覆我們的三觀。因此,科學知識都是顛覆三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花費很大的功夫去學習才能把科學知識搞懂的原因。


鍾銘聊科學


謝了!個人觀點。凡是_知行不合一的事物,都能顛覆人的三觀。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殘缺_好奇也。


肖穎50


很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本質上都是違反直覺的,但我不知道是否能夠顛覆所有人的三觀,因為不同的人的“三觀”不同。下面講一些可能會顛覆不少人三觀的科學知識吧:


微生物正在贏得與我們的鬥爭

抗生素和疫苗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沒有現代醫學的這些奇蹟,我們許多人將死於小兒麻痺症、腮腺炎或天花。但是某些微生物的進化速度比我們能夠找到與之抗衡的速度快。

流感病毒的突變如此迅速,以至於去年的疫苗接種通常無法有效抵抗今年的流感了。耐抗生素的葡萄球菌可以將細小的切口變成威脅肢體或生命的感染。而且,新疾病不斷從動物傳播到人類,例如來自猿類的埃博拉病毒,蝙蝠身上的SARS,齧齒動物的漢坦病毒,鳥類的禽流感,豬的豬流感,以及最近的新冠病毒等等。此外歷史上還有殺死了弗雷德裡克·肖邦(Frederic Chopin)和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結核桿菌,也正在捲土重來,部分原因是某些細菌菌株已經產生了對多種藥物的耐藥性。即使在21世紀,結核也有可能導致死亡。


過去發生過多次大滅絕,而現在我們可能已經在另一次大滅絕當中

古生物學家已經確定了地球歷史上的五個重大的滅絕事件,這些大滅絕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小行星撞擊、火山噴發和大氣變化是主要的可疑因素),大滅絕都消滅了許多物種。

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美國開國元勳之一)曾看到了肯塔基州的乳齒象骨頭,就以為這些巨型動物必須仍然生活在該大陸內陸的某個地方。但實際上此動物已經滅絕了。

今天,根據許多生物學家的說法,我們正處在第六次大滅絕之中。乳齒象可能是最早的受害者。隨著人類從一個大陸到另一個大陸的遷移,已經在那些地方生活了數百萬年的大型動物開始消失,例如北美的野象、澳大利亞的袋鼠、歐洲的侏儒象。無論造成這種早期滅絕浪潮的原因是什麼,人類都在通過狩獵、破壞棲息地、引入入侵物種和無意間傳播疾病推動了現代大滅絕。

上圖:第六次滅絕,實際上就有一本書叫這個名字。


味道好的東西不見得對身體好,舌尖上的美味可能就是舌尖上的毒藥

1948年,《弗雷明漢心臟研究》招募了馬薩諸塞州弗雷明漢的5,000多名居民,參與了心臟病危險因素的長期研究(這項研究現在正在招募最初志願者的孫輩參與),其背後雄心勃勃且艱辛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患心臟病、中風、糖尿病乃至某些癌症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會隨著與美味食物呈現“劑量依賴”關係。牛排、鹹薯條、本尼迪克特火腿蛋鬆餅、加奶油的軟核仁巧克力餅——研究證明這些美食都是殺手。當然,一些好吃的東西是健康的,侏儒藍莓、豌豆、堅果,甚至還有紅酒。但總的來說,人類的品味偏好是在在食物稀缺時期進化而來的。遠古的時候,我們的狩獵採集者祖先合理食用盡可能多的鹽、脂肪和糖時是有道理的。但在女主人的美食和以久坐不動為主要的生活方式的時代,這些對於食物的渴望並不那麼“適應”環境了——因此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E =mc²

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式無疑是最輝煌和最美麗的科學發現之一。質量與能量之間只有一個常量的關係。也就是說質量和能量在本質上是同一個東西。這還不足以顛覆三觀嗎?!

不用我詳述了吧。

上圖:質能方程中的這個光速的平方來源於四維時空度規中的常數項。


你的思想可能不是你自己的

弗洛伊德在細節上可能是錯誤的,但是事實證明,弗洛伊德的主要思想之一是正確的!

  • 那就是我們的許多行為、信念和情感都是由我們不知道的因素所驅動的。


  • 如果你心情愉快、樂觀、雄心勃勃,請查查天氣。

  • 陽光明媚的日子使人們更快樂,更樂於助人。

  • 在味覺測試中,即使所有樣品都是相同的,你也可能會對您品嚐的第一個樣品有強烈的偏好。你看到一個人或物體的次數越多,您就會越喜歡它。

  • 交配決定部分基於氣味。


我們的認知缺陷一大堆:

  • 我們會道聽途說並給出錯誤的結論;

  • 我們往往無意識曲解信息來迎合我們自己的觀點;

  • 我們很容易被無關緊要的細節分散注意力或被其所左右

  • 我們認為記憶只不過是每當我們回想起某事件時我們都會重新給自己講一遍的故事。即使對於瞬時記憶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喪失自我——你的認識和行為可能已經完全被其它人所控制。

上圖: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非常直覺且震撼地解釋我們意識的構成。



我們不過都是另一種猿

欣賞和理解自然的能力只是應該使我們與眾不同的那種東西,但是這種能力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不過只是靈長類動物身體結構進化的一個倖存下來的版本,一個碰巧腦子比較發達(但身體不那麼好用的版本)。我們可能比黑猩猩有更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是我們比大猩猩的體質更差,在樹梢上根本沒法與猩猩猴子相比。

實際上,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最初是一名創造論者,後來他在小獵犬號旅行中觀察到的物種差異讓他逐漸意識到了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

在過去的151年中,自《物種起源》出版以來,人們一直在爭論進化論的正確性。很多人不承認進化論,諸如有人提出我們的猿血統與每種文化的創世神話都毫不相關。但實際上,進化論對我們所學到的一切(包括生物學、地質學、遺傳學、古生物學、甚至化學和物理學)都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或許今天我們可以這麼總結出:人類不過是另一種猿。但你也可以認為“人類不過是另一種石頭(或者某種混合物)”。


我們已經改變了本世紀下半葉的氣候

氣候變化的機制並不複雜:

  1. 我們燃燒化石燃料

  2. 燃燒的副產品是二氧化碳

  3. 它進入大氣層並捕獲熱量,從而使行星表面變暖。


結果已經很明顯:冰川融化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花朵更早開花,動植物正向更高的緯度和海拔移動以保持涼爽。

更令人不安的是,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徘徊了數百年。我們才剛剛開始看到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影響,對後果的預測從可怕到災難性不等。



宇宙是由我們幾乎無法想象的東西組成的

當您想到宇宙時,你可能想到的所有事物(行星、恆星、星系、黑洞、塵埃)僅佔其中所有物質的4%。其餘的是:暗物質,佔宇宙的23%,和暗能量,佔比高達73%。


科學家對暗物質可能是什麼有一些觀點,但是他們幾乎沒有關於暗能量的線索。

芝加哥大學宇宙學家邁克爾·特納(Michael S. Turner)將暗能量列為“所有科學領域中最深刻的謎團”。

解決這一問題的努力動員了一代天文學家重新思考物理學和宇宙學。暗能量啟發我們去追問:我們稱之為宇宙的東西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

但是天文學家確實知道的一個事實是,由於這些黑暗的成分,宇宙正在膨脹。而且不僅在膨脹,而且膨脹越來越快。最終,宇宙中的一切都會漂移得越來越遠,直到宇宙統一變得寒冷和荒涼。世界將以空寂告終,那個狀態將被稱為“熱寂”。



小宇堂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力學,作為上世紀發展起來的兩大基礎理論,在很多方面都刷新了我對世界的認知,我就來舉幾個例子。

量子屬性

在量子力學中,粒子的一些物理屬性很特殊,比如電子自旋、夸克的色和味、單量子的偏振等等,這些概念在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對應事物,需要抽象地理解。

如果我們還試圖形象化地去理解這些物理屬性,那麼就會陷入矛盾;比如電子自旋,假如理解成電子的自轉,那麼電子的表面線速度將會超過光速,而且其他現象也會出現矛盾;最後我們只能認為自旋是電子的內秉性質,而非電子在自轉。

何為觀察者

在量子力學中,雙縫干涉是最為有趣的實驗之一,正統量子力學解釋雙縫干涉時,必定會得到“同一個光子同時穿過了兩條縫隙,然後再發生自我干涉”的結論。

這是量子力學避免不了的問題,很多量子力學問題,本質上都是這個實驗的變形,比如延遲選擇實驗、薛定諤的貓等等。

非定域性

定域性:指的是因果關係只會維持在特定區域內。

非定域性就是對上面定義的否定,換句話說就是超距作用;量子糾纏效應已經被證實存在,量子糾纏速度就是超距作用,這完全顛覆了人們以往的世界觀。

在宇宙中相距數億光年遠的兩處,一處的粒子波函數坍縮,會立刻影響到數億光年外的粒子,這是不可思議的結論。

離散性和連續性

量子力學的一大基礎,就是說我們宇宙中的一切都是離散的,而非連續的;比如能量是一份一份的,空間長度也是一段一段的,就連時間也存在最小值。

這種離散性徹底顛覆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而且量子力學中還有一條鐵律“不確定性原理”,描述每個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而且這種不確定性是物質的內秉屬性,並非我們的測量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