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把清帝趕出紫禁城是對是錯?

晟世福華


嚴格的說,馮玉祥不止把溥儀驅逐出紫禁城,還廢除了他的皇帝稱號。馮玉祥這麼做當然沒有問題,完全合法合理,也合乎時代的發展。

馮玉祥驅逐溥儀的經過

在辛亥革命爆發以後,由於此時革命力量還不夠強大,為了保證權力的平穩過渡和邊疆地區的穩定,經過南北雙方談判,商定了《清室優待條件》。以優待清室為條件,換取溥儀的退位。

而在《清室優待條件》中,有一條就是規定在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給清室修建新的住所前,溥儀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內。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後,溥儀一直居住在紫禁城中,同時根據《清室優待條件》的規定,他繼續保留皇帝的稱號,還可以給遺老遺少們發號施令。

對於共和國內還有一個皇帝這種怪現象,很多革命者都大為不滿,不過因為北洋政府很多人曾經在清朝任職,大多和清室有著一些歷史淵源,因此多方加以庇護,所以普通人對他們也沒有辦法。

直到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通過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暫時控制了北京政局。馮玉祥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時期的灤州起義,對清室一直就沒有好感,所以他就利用這個機會,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件》,廢除了溥儀皇帝的稱號,讓他成為一個普通公民,並將他驅逐出紫禁城。

馮玉祥此舉在當時引起了轟動,革命者自然是舉雙手贊成,孫中山等人還發來賀電,對馮玉祥此舉大加讚賞。當然反對者也有,比如段祺瑞就致電馮玉祥,認為此舉欠妥。而馮玉祥這麼做到底是對是錯,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首先,馮玉祥此舉合法合理。

反對馮玉祥驅逐溥儀的,大多是認為馮玉祥這麼做等於撕毀了《清室優待條件》,有違信用精神。然而《清室優待條件》本來就是權力和義務相結合的一個條約,清室除了享受優待條件外,裡面也規定清室有遵守民國法律的義務。

然而在張勳復辟時,清室積極參與重新復辟,這顯然是違反了民國的法律,所以首先撕毀《清室優待條件》的是清室。從這一點來說,張勳復辟以後,《清室優待條件》實際上已經無效,清室繼續居住在紫禁城內已經失去法律基礎,馮玉祥此舉不過是糾正了一個錯誤而已。


其次,驅逐溥儀也合乎當時國內的形式。

更何況辛亥革命多年以後,在共和國內還有一個皇帝,這個皇帝還公然發號施令,這本身就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假如說辛亥革命時保留清室是無奈下的選擇,那麼在民國成立多年以後,這個問題必然要有一個解決的方法。

馮玉祥雖然驅逐了溥儀,但是並沒有對他進行人身傷害,對於溥儀此後的生活也做出了合理的安排。應該說他的做法是符合當時形式需要,也照顧了溥儀的個人利益,是一個比較恰當的解決辦法。

至於有些人認為驅逐溥儀,給了日本人利用溥儀的機會,最終成為日本人的棋子。但是其實當時日本對中國早有野心,無論是否有溥儀都會侵略中國。實際上後來抗戰中日本建立了多個偽政權,除了溥儀外還有很多人都被利用,汪精衛等人的影響比溥儀大多了,這根本不是多一個或少一個溥儀所能改變的。

而且從溥儀自傳看,他意圖復辟也不是從被驅逐出紫禁城才開始的,這種情況下,他和日本的勾結早晚會進行。試想一下,如果溥儀沒有被廢除皇帝稱號,繼續留在紫禁城的情況下和日本合作,那麼影響會比歷史上惡劣的多。

所以馮玉祥廢黜溥儀稱號,將他驅逐出紫禁城不僅合法合理,也符合當時的形式,有利於國家,是一件好事。


不沉的經遠


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22日夜,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軍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突然倒戈回京,他軟禁了民國總統曹錕,致使吳佩孚垮臺,直系敗在奉系的手中。而後在11月5日,馮玉祥又無視民國與前清簽訂的優待條件,將遜帝溥儀趕出紫禁城。這就是“北京政變”。



說實在的,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這件事在本質上並沒有錯,畢竟當時已是民國,怎可讓一個前朝的小朝廷在紫禁城中繼續存在呢?這不是給那些前清的遺老遺少們復辟的希望嗎?這不是慫恿那些對清朝還有幻想的人繼續反抗民國政府嗎?要知道當時早已不是什麼一家之天下,那個百姓為奴為婢的封建社會早已隨著清朝的覆滅煙消雲散,所以再怎麼說也不該讓清朝餘孽在紫禁城中繼續存在,讓他們繼續作威作福,讓封建制度餘毒繼續在民國傳播著。

所以馮玉祥將溥儀趕出北京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再者當年袁世凱與清朝簽訂的合約中就有著這麼一段明確的規定:“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宣統退位後只是暫居紫禁城,之後是要遷往頤和園的,所以此時馮玉祥讓溥儀遷出紫禁城,這件事本身就啥錯,也沒有違反什麼約定。



當然馮玉祥也並非是完全沒有過錯,他錯就錯在,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後,就將他棄之不顧。溥儀再怎麼說也是皇帝,清朝雖滅亡,但忠於清朝的遺老遺少還有很多,他們還是有些實力的,再者遠的不說,大部分滿族的百姓就肯定是忠於清朝,忠於宣統的。同時要知道,溥儀在民國的部分地區還是有些影響力的,尤其是在東三省,因此這對於當時盤踞在中國的某些列強如日本來說,他還是有些利用價值的。

因此要想讓當時中國內部的穩定,溥儀就絕對是要控制在民國政府的手中的,肯定是不能讓他留去自由的。



而事實上,當時袁世凱和清朝簽訂優待皇室條款時,袁世凱就考慮到了這點,因此他才會定下:“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這個條件,“移居頤和園”這顯然就是袁世凱為了繼續控制溥儀而做出的決定。袁世凱就是想將溥儀牢牢困死在頤和園,牢牢掌控在民國政府的手中,民國政府只要掌控住溥儀,就不用害怕有異心的人會翻出什麼樣的大浪,就不害怕

可是馮玉祥卻似乎沒有考慮到這點,他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後,就對其不管不顧,而是聽任他來去自由,之後就讓日本有了可乘之機,也就是在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第24天,溥儀逃進了日本公使館。民國十四年(1925年)2月,溥儀在日本人的協助下,得以從北京逃亡天津,如此最終溥儀逃出了民國政府的徹底控制。



再之後,我想大家都知道溥儀的去向,在天津生活了7年的時間之後,他在日本人的蠱惑下,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在土肥原賢二的幫助下從天津潛赴東三省,而後日本扶持溥儀在東北地區建立“偽滿洲國”。如此日本人在溥儀的幫助下,藉著溥儀的名義開始名正言順的統治著東三省,並在不久藉著東三省的物力、人力、財力開始了大舉進攻中國的戰爭。

這就是馮玉祥對溥儀不管不顧的後果,可以說從這點來看,馮玉祥之後的做法實在是有失考慮,實在是大錯特錯。如若馮玉祥能夠遵循著袁世凱所定下的規矩來,將他遷出紫禁城,然後圈禁在頤和園,哪怕是頤和園不願給溥儀,即使是讓他老老實實待在任何一處大宅院裡,然後由民國政府派兵看管,或許就不會再有日後的事情了。雖然此後日本佔領東三省無法避免,但好歹日本人是不能借助溥儀的名義去名正言順的統治東三省。



此外,在談論到這個問題時,有很多的讀者都認為如此優待前清皇室始終是沒有必要。但是個人覺得這很有必要,因為與前清的協定確是很好的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可以說正是因為袁世凱給予清朝如此的厚待,清朝皇室才心甘情願的頒佈退位詔書,而正是這份退位詔書才維護了中國的大一統局面。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正是這句話讓民國得以完整的繼承前清的領土,才能讓除漢地十八省外,如新疆、西藏、東三省這些由清朝打下的領土被民國合法繼承,也正是這句話才切斷了列強幹預民國合法繼承清朝領土的藉口,可以說這份退位詔書對當時的民國政府是大為有利的。



試想,如果沒有這份詔書,恐怕列強如俄國、日本、英國等就不會讓民國那麼順利的接受清朝的疆域,而如果列強插手,恐怕民國很難完整的接受清朝的領土。再者試想如果清朝皇室死不願意投降,而是用領土來換取列強的支持,那你覺得以當時袁世凱等人的實力,他們擋得住列強的進攻嗎?因此,個人覺得每年拿400萬白銀,讓溥儀保留皇帝的名號等這些待遇來換取這份詔書,清帝的主動退位,這完全是值得的。


澳古說歷史


馮玉祥把宣統皇帝溥儀趕出紫禁城可以說是大錯特錯!

馮玉祥作為著名的倒戈將軍,反覆無常的小人,這個無恥形象最近已經逐漸在網友心中普及。而驅逐溥儀出宮,就是他做的無恥事件之一。關鍵是,由於馮玉祥善於包裝自己,以及普通人出於對滿洲人的憤恨,直到現在,很多人都覺得馮玉祥驅逐溥儀出紫禁城是正確的。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第一,講規矩,有底線,是保持政治穩定的重要基石。

優待清帝,是民國政府作出的重要承諾。能不能執行這個決定,關係到民國政府的公信力。當初民國政府與清王朝是有著協議的,清帝交出政權,國民政府優待清朝王室。這是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昭告中外的。

可是現在馮玉祥卻公然撕毀協議,背信棄義,這對於民國政府的威信是非常重大的打擊。親口承諾的協議都可以隨便推翻,誰還會相信你?搞政治,最怕的就是不講底線,不講規矩,這是大忌。極大影響政治穩定。

優待清帝,有重大政治意義

之所以要優待清帝,一方面,清王朝作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依然留下了非常龐大的實力,而且北洋本身就是脫胎於清王朝,所以優待清帝,對於保持國家穩定,維護北洋的名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同時又經歷了流血的革命,優待清帝,對於化解民族仇恨,撫平戰爭的創傷有重大意義。

馮玉祥二話不說,直接把清帝趕出紫禁城,導致當初的政治努力化為烏有。

驅逐清帝,完成嚴重政治後果

驅逐清帝,一方面,使得大量的滿族心生不滿,漢族中的遺老遺少也是不滿的,使得大量的力量與政府離心離德,另一方面,使得清帝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導致偽滿洲國的成立,在政治上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馮玉祥這個倒戈將軍,一生反覆無常,背信棄義,就是因為善於表演,竟然撈了個好名聲,也是諷刺。


清墨講歷史


傅儀住紫禁城,發生了張勳復辟的事件,雖然被北洋的討逆軍給鎮壓了,但事件背後很複雜,有滿遺親貴在背後出錢支持和鼓動,各種封建殘餘勢力蠢蠢欲動,如果讓傅儀繼續住紫禁城很可能激發更多的封建殘餘復辟的幻想。所以馮玉祥驅逐紫禁城的傅儀是當時審時度勢高膽遠矚的一步。當時蘇聯開始對沙俄皇室成員是流放,後來發生有人利有沙俄皇室搞復辟推翻蘇聯政權活動,蘇聯當局處理的措施是殺伐果斷把皇族成員全部宰草除根。徹底砍斷封建反動復辟的根。從後面發生傅儀被日本人利用建偽滿洲國來看,馮玉祥做事還是不夠徹底。馮玉祥被稱為愛國將領,一生主張抗日,宋哲遠,佟麟閣都是馮玉祥手下的將領。





西湖邊的耕田人


馮玉祥僅僅把清朝亡國之君宣統帝溥儀趕出紫禁城其實是已經非常仁慈了。

北洋軍閥包括馮玉祥在內其實對清朝皇族都是非常仁慈的,看看沙皇尼古拉二世亡國以後與妻子兒女一起全家被槍斃的悲慘結局,就可以看出北洋軍閥等統治者對清朝是多麼的優待。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族亡國以後大多數都很悲慘。比如項羽殺光了秦朝皇族,董卓殺害漢朝皇帝皇太后,曹操殺害漢朝皇后皇子等,司馬懿屠殺曹魏皇族七千多人,楊堅屠殺北周皇族,李淵王世充宇文化及等殺害隋朝皇族,武則天安祿山黃巢朱溫等屠殺唐朝皇族,清朝屠殺明朝皇族更毫不留情,崇禎帝的兒子還有南明開國皇帝弘光帝都是被清朝凌遲處死,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全家幾百人都被吳三桂的清軍屠殺。

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兇殘狡猾的一個外族政權,屠殺了幾千萬甚至上億無辜人民,清朝卻在亡國的時候比歷代王朝都體面,亡國之君溥儀仍然住在紫禁城裡作威作福,享受皇帝待遇,由民國政府供養,北洋軍閥的首領們都對溥儀恭恭敬敬,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甚至想把女兒嫁給溥儀,清朝皇族已經亡國了居然還瞧不起張作霖拒絕了。

因此馮玉祥其實就是把清朝皇族斬盡殺絕也是清朝罪有應得的報應,何況馮玉祥還讓清朝皇帝等帶著一部分私人財產離開紫禁城,可以說古今中外像馮玉祥這樣仁慈的軍閥沒有多少。


厚德載物49847


在當時顯而易見是對的!辛亥革命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做到民族解放,推翻三座大山嗎,清帝雖然退位,但滿人遺老遺少還是不少,影響力是巨大的,溥儀在紫禁城居住一天,就滅不了這些人恢復帝制的野望。

辛亥革命後,以裕隆太后為主的清政府看到大勢已去,被迫以宣統皇帝之名在1912年2月12日頒佈了《退位詔書》,正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作為權利交換,袁世凱同意清朝皇室還擁有紫禁城的居住權,並每年撥付四百萬元以供養皇室。

處理皇室問題在各個國家近現代的進程中一直是一個難題,有不完全的民主革命例如英國、日本等,皇室還是名義上的國家首腦。而大多數國家則都徹底否認皇家特權,只保留一部分必要的生活資料和個人財產。而中國當時選擇了後一種的方式。

按道理來說,已經上升到國家甚至國際層面上的契約,應該寫入憲法以作保障才對。但是當時的袁世凱為了與革命黨人爭奪國家大權,就忽視了清王室對當時政治上的影響,更沒有把這些協議寫進憲法以作保障。這樣下來,直接導致的就是民國六年,張勳辮子軍帶兵北上,趕走總統黎元洪,扶持溥儀復辟。雖然復辟只維持了十二天就失敗,但不可否認的溥儀在中國尤其是東三省、蒙藏地區還是具有相當高的號召力。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取得了北京的控制權,悍然發動了“北京政變”,把清皇室完全趕出了紫禁城,並對優待皇室條款做了修改。

  • 大清皇帝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
  • 民國政府每年補貼皇室五十萬元。
  • 皇室移出宮禁,自由選擇居所。
  • 清皇陵由民國政府進行保護、祭祀。
  • 皇室私產歸個人所有,公產歸民國政府所有。

其實這個時候,馮玉祥是頂住各方壓力才做了這樣的決定的,他受到段祺瑞、張作霖等人的堅決反對,但是他還是義無反顧的這樣做了,這一點的確值得敬佩。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才造成馮玉祥驅逐清皇室的呢?

從政治層面開看。雖然溥儀已經頒佈退位詔書,但其小朝廷依然存在,他的尊號沒有廢除。雖然北洋軍閥實際掌權,但溥儀小朝廷經常會發號施令給北洋軍閥,這和沒有退位前沒什麼關係,為了革命徹底,必須要這樣做。

而之前袁世凱與清政府簽訂的優待皇室條約,在一次張勳復辟之後被他們違反了個七七八八,也就是說清朝政府已經違約在先,那麼革命黨人要維持民主政權,必須深化皇室待續改革,這也不僅僅是馮玉祥想幹的事,孫中山甚至梁啟超等都持有這種觀點。


從經濟層面來看。多年的戰亂使得北洋政府經濟困頓,疲憊不堪。而退位的清皇室每年就要拿走四百萬元,這對於北洋政府來說是一筆巨大開支,這麼龐大的開支要持續下去,北洋政府遲早要被拖垮。

即便馮玉祥也是有私心的,這筆開支節省出來,又可以加大招兵買馬的力度,搶地盤的時候可以佔盡優勢。

從國家象徵意義來說。清皇室只要在紫禁城一天,即便廢除帝號,但仍然還是名義上的清朝皇帝。而且馮玉祥認為溥儀退位就不說皇帝了,不應該佔有紫禁城。紫禁城應該屬於全體中國民國人民才對,公器私用,本來就不符合法制。

因而個人認為,馮玉祥這樣做並沒有什麼不妥,他把清皇室趕出了紫禁城,直接斷了其復辟帝制的可能性,政治意義不言而喻!

有的人會認為,馮玉祥這樣一來把溥儀逼到了東北給日本人當了漢奸,這成為弊端之一。但是我要說的是,漢奸的本性什麼時候都不會改變,溥儀一直有著復辟的想法,就算不趕他出紫禁城,他照樣會給日本人當偽滿洲國皇帝,這個就是他的本性!他在自己的自傳中也這樣披露過。

綜上所述,不論從哪個角度,都能看出馮玉祥趕清皇室出紫禁城是民主革命的一步好棋,實在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義舉!


望風瑟瑟


我個人覺得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紫荊城市是對的

雖然把溥儀趕出紫荊城,是違反了袁世凱以及北洋政府跟滿清王室的約定,但大清朝已經亡了,紫荊城已經不是整個國家的政治中心了,它更像是一座牢籠,關押著末代皇帝溥儀的牢籠。根據電影《末代皇帝》中的情況來說,雖然當時清帝已經退位,但在紫荊城裡面仍然在做著“皇帝夢”,就此一點,溥儀再住在紫荊城裡面對於國人的思想解放和民主獨立,推翻封建統治來說就是不利的。

更何況因為溥儀住在紫荊城中,上演了兩場復辟的鬧劇,因此,從這一點來說,馮玉祥把清帝趕出紫荊城是對的。只是惡人讓馮玉祥做了。

紫荊城是封建王朝的象徵

紫荊城,現在的故宮,在明清時期就是帝王宮室,代表的就是封建社會的無上皇權。而整個大清都已經亡了,末代皇帝就是不應當住在象徵著封建社會無上皇權的紫荊城裡面。

更何況那時溥儀等人住在紫荊城裡面,還要北洋政府來承擔巨大的財務支出,從這兩方面來考慮,要是我們處在馮玉祥那個位置,是不是也會如他一樣做呢?

可能大家會說,留住紫荊城,承擔皇室的財政支出是溥儀退位協議上的條款,但不得不說的是當時的中國很窮,能省一筆開支誰想呢?為了錢啥事都能做的年代,一個末代皇帝,無權無勢,只能是一隻紙老虎,誰會怕呢?連慈禧太后的陵墓都讓孫殿英給挖了,活著的末代皇帝溥儀也只能是乾瞪眼而已。


青魚小賢


倒戈將軍馮玉祥這頭怪獸魔鬼其時類似於東漢未期的董卓之亂,毫無民族大義和運籌帷幄掌控大局的能力,他驅走小皇帝母子有別有用心的鬼計,如果王室仍在紫禁城住著,北洋政府仍能有効的保護監控,一年四百萬元大洋,足夠它們安身立命了,但自鹿鍾麟驅除了王室起,日本人就釘上這頭肥肉,才在川島芳子謀劃下逃離了天津,在東北建立了偽大清帝國,馮玉祥這個人言過其時,大老粗一個,也許他是為了大內的巨大財富才幹了那一票也未可知。









94310417小云


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8年11月入官繼任,次年改年號“宣統",當時他不滿三歲。剛剛當了三年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被迫宣佈退位。

民國建立後,他受到北洋軍閥袁世凱、段祺瑞、徐世昌等的庇護。根據優待清室條件,溥儀退位後,仍然保持皇帝的尊號,民國政府待以外國君主之禮,仍住在紫禁城內,民國政府每年還要付給他四百萬費用,皇室的私人財產,一律受到政府的保護。這樣,便在紫禁城內,保留著一個"小朝庭",溥儀依然發佈“上諭",接受"王公大臣"的朝拜,過著錦衣玉食的帝王生活。這都奇怪現象,一直延續到王朝覆滅之後的第十三個年頭。

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係軍閥內部發生了分化,馮玉祥受革命形勢影響,在北京舉行了政變,把末代皇帝溥儀趕出了故宮,掃除了清王朝留下的餘孽。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後,直系將領馮玉祥率部進駐古北口,擔任左翼第三路總司令。馮與直系援軍第二路司令胡景翼、京畿警備副司令孫嶽秘密策劃倒戈反直。

21日,馮玉祥命鹿鍾麟率部進駐北京。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將溥儀廢除帝號,逐出故宮。聯合奉系軍閥張作霖,推段祺瑞臨時執政,同時電邀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

馮玉祥廢除溥儀帝號,將其逐出故宮。其行為是值得贊同的,但應將溥儀放在視野之下。待到其在天津被日本人接走,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對國家、民族造成的傷害,這是馮玉祥始料不及的。


行雲流水1437995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故宮,自以為得意,卻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溥儀退位後,並非直接被趕出了紫禁城,而是繼續受到北洋政府的優待,當然這也算是他退位的條件。清政府當時雖然搖搖欲墜,但還是有一定的控制力的,如果他不打算放手的話,革命黨還真不好處理,革命的勝利不會這麼快就到來的。所以清帝雖然退位了,但該有的保障還是得有的,每年的開支需要北洋政府提供,最主要的是,清室不用搬出紫禁城。

退位後的溥儀生活其實也不錯,畢竟在這個大院子裡,不愁吃喝,還有人保護,大家對他也比較恭敬,即使已經不是皇帝了,那些北洋大員也不會輕視,該有的禮節不會少的。這樣無憂無慮的日子在1924年徹底結束了,當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打響,吳佩孚、曹錕的直系軍隊控制著北京政府,曹錕也擔任總統之職,他們的對手是奉系的張作霖。交戰期間,馮玉祥臨陣倒戈,帶領幾千號人回到北京,發動政變,趕走了曹錕,組建了臨時內閣。

馮玉祥趕走曹錕後,馮玉祥覺得不夠過癮,想到了故宮裡還有清朝遜位皇帝,就覺得來氣,他又提議將溥儀等人趕出故宮,這個決定很快也被通過。於是馮玉祥派遣手下去處理,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的手下陸鍾麟帶領軍警闖入神武門,並且把門口的護衛軍繳了械。鹿鍾麟將新的五項優待條件拿出來,讓溥儀簽字,溥儀和一群清朝遺民再三交涉,希望可以延期出宮,可是鹿鍾麟語氣堅定,要求他們三個小時內必須離開故宮。等到溥儀那些人還想要交涉的時候,鹿鍾麟直接拿著兩顆手榴彈進來,殺氣騰騰地衝他說:“簽字吧。”就這樣,溥儀在脅迫下,顫抖地簽完字,他的父親載灃聽說後,差點沒暈過去,口中叫嚷著:“完了,大清完了。”當天下午三時,溥儀帶著一眾人,在衛兵的護送下離開了故宮,途中路過神武門的時候,他一下子止不住淚水,哭了出來,他覺得這可能是最後一次經過神武門了。溥儀離開故宮後,暫時住在醇親王府裡面,不過事情遠沒有結束,畢竟一個曾經的皇帝還是相當有價值的。

後面的事情證明,或許將溥儀趕出故宮不是一件好事,溥儀離故宮後,雖然安全方面少了不少保障,但是更加的自由了,民國政府對他的控制也相對減弱。在日本人的策劃下,溥儀被護送到天津居住,並且一步步地走進對方的圈套中,逐漸成為日本人手中的一枚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