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

小魚大魚看世界


古代的貨幣其實是有著不同的形態,甚至還出現過紙幣,不過無論什麼時期,金銀都是硬貨幣,任何朝代都是允許銀錢交易,在民間有條件的人還是更多去使用銀子。

在影視劇裡面,我們也見到不少的銀子,其中有很多人在平日買東西的時候,會隨手掏出一些碎銀子,這些銀子一塊一塊的,和整個的銀元寶有著很大的差別,價值也有明顯的不同。

那麼碎銀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官府發行的官銀是很難出現這種情況的,碎銀子大部分都是民間創造出來的,我們也知道銀子分量還是非常重的,古代也沒有什麼銀行之類的,出門的話必然要隨身攜帶這些錢財,那麼帶著這麼多的銀元寶,肯定是一個大的負擔,因此就有人專門是把銀元寶給切割開,或者是把邊角部分給切開,這樣就成為碎銀子。

這些銀子也可以用來交易,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把整錢換成零錢,畢竟銀子在當時是非常值錢的,在日常花費的時候,除非是你特別大手大腳,否則也用不到這麼多銀子,碎銀子也就派上用場。

那麼銀子的交易,主要還是看成色和分量,歷代的官府都有著嚴格的銀錢比價,按照比例來進行銀錢的轉換,在交易的時候,商家會用自己專門的秤來稱量這些碎銀子,並通過色澤和分量來判斷出這些銀子的價值。

當然,一些商家也都是老手,他們有的時候只用眼和手就可以判斷出碎銀子的價格,可碎銀子其實並不是常見的交易貨幣,因為古代銀價是非常高的,一般民眾根本就沒有見過銀子,他們大部分是使用官府的制錢,即便是少數人運氣好,得到一些碎銀子,他們也捨不得去花。

還有一點也很關鍵,碎銀子使用起來就不如制錢那麼方便,畢竟使用銀子是需要先稱量一番,這麼做就有些太麻煩,外出遇到一些條件不好的商家,隨身使用銀子對方也很難去給你找錢。

從《紅樓夢》中我們看到,賈府在大宗開支的時候主要是按照銀子支付,不過他們家裡也隨時都有著制錢與碎銀子,大戶人家由於條件非常好,自然就能備下足夠的銀兩,因為貨幣常常會發生貶值的情況,有的時候制錢就不值錢。

可金銀無論什麼時候都是硬通貨,現在也是一樣,很多人為了理財也是不斷囤積金銀。不過隨著銀票的出現,銀子在交易中的位置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後來白銀大量外流,銀價不斷上漲,之後就是銀元這些貨幣的出現。銀子也漸漸從常規貨幣裡面淡出,在這之前,明清時期銀兩交易達到一定的巔峰,不過銀子並非是完全由官府發行的,很多都是私人鑄造出來的,甚至不少人把銀器這些東西給融掉然後去製造銀子,這樣打造出來的銀子成色不會太好。

清代的銀子按照成色分為純銀,足銀,紋銀以及標準銀。紋銀就已經算是銀子裡面非常好的,不過後來西方貿易越來越發達,與清朝也有一些貿易往來,從南美以及歐洲各地不斷有外國人進來做生意,他們所使用的當然不是本土的銀兩,而是從他們的國家裡面帶來的銀元和其他的銀錢。這些東西的傳入,也改變國內的銀錢交易,沿海地區大部分都喜歡使用這種銀元。

而清朝官方也承認這種銀錢是合法的,因此在清朝銀子是很難被真正管控的,先不說這些外國流入的銀元,就單單說民間私自鑄造銀兩,這就讓政府非常頭疼。嘉慶之後,銅資源越來越稀缺,價格不斷上漲,原本的制錢交易發生改變,銀元由於便捷攜帶,開始成為主流的貨幣,而原本的銀子地位也受到威脅,隨著袁世凱把清朝取代後,他發行的袁大頭基本就取代制錢與銀兩,成為國內新的主流貨幣。


貓眼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電視劇電影上,古人吃完飯以後會留下一些碎銀子付賬。

很多人很疑惑,古人怎麼知道這些碎銀子值多少錢?又沒有秤。

其實,在清末之前的古人,日常付錢全部都是使用銅錢。

只有老百姓交稅,或者商人之間大額交易,才會使用銀兩。

平時,沒有人會用銀兩,用銅錢就足夠了。


到了清末,出現了大量的洋人銀元,後來清政府又鑄造自己的銀元,老百姓才逐步使用起大洋來。

而所謂的碎銀子,其實都是民間自己搞得東西。

在古代,民間不得自行鑄造銀錠,因為可能會摻入其他金屬導致不純,擾亂國家金融。

所以,私自鑄造銀錠之類是違法行為,嚴重要處死的。

但切割銀錠則不違法。


碎銀子就是這麼來的。

紅樓夢中這麼寫:開了抽屜,才看見一個小簸籮內放著幾塊銀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塊銀子,提起戥子來問寶玉:“那是一兩的星兒?”寶玉笑道:“你問我?有趣,你倒成了才來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問人。寶玉道:“揀那大的給他一塊就是了。又不是做買賣,算這些作什麼?”麝月聽了,便放下戥子,揀了一塊掂了一掂,笑道:“這一塊只怕是一兩是了。寧可多些好,別少了,叫那窮小子笑話,不說咱們不識戥子,倒說咱們有心小器是的。”那婆子站在外頭臺磯上,笑道:“那是五兩的錠子夾了半邊,這一塊至少還有二兩呢!這會子又沒夾剪,姑娘收了這塊,再揀一塊小些的罷。”麝月早掩了櫃子出來,笑道:“誰又找去?多了些你拿了去罷。”



碎銀子就是自己切割的。比較規則的切割,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有些不規則的,則需要用上面說的戥子,也就是小秤 自己去秤一下。

其實銀兩使用哪怕是官方鑄造的銀錠也是很困難的,交易雙方往往要去錢莊找專業人士鑑定。

至於碎銀子的使用更是誇張,還需要鑑定成色和稱重,很少有人會用的,寧可用銅錢。


薩沙


通常來講,碎銀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很多人會直接將整銀子剪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扣掉一部分。

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銀子成色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還要換算成色之後來計算,不過如果你遇到一些厲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當然了,一般都是兩啦。所以有多厲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鑄造時,就挖一個小坑,將銀汁澆在小坑裡;這樣小塊的碎銀子就出現了,而且使用也比較方便。

而將碎銀稱重則需要一種工具,叫戥(děng)子,戥子學名戥秤,是一種宋代劉承硅(據傳)發明的衡量輕重的器具。屬於小型的桿秤,是舊時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清代大量使用,很精確的小稱,可隨身攜帶。

除了重量之外,碎銀的成色也會影響它價值的判斷。有經驗的商家一看一掂量就知道大概幾斤幾兩了。

碎銀的價值在銀子和銅錢之前,一般銀子用於大額交易或是儲存,市面上的流通貨幣以銅錢為主。


收藏圈的那些事兒


在古代,銀子分為很多種,除了銀元寶,還有中錠、銀錁子、福珠,福珠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碎銀子。大家都知道官府在製作銀子的時候都會有規定的大小和重量,就像我們現在用的紙幣、硬幣都是會有固定面值的,畢竟這樣在統計數量的時候就會方便很多,但是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看到一些普通老百姓用的很多都是碎銀子,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那這些碎銀子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先來探討一下為什麼我們看古裝劇常見的都是碎銀子吧!

原因其實是,當時的官府不讓大家用這些碎銀子的,但是平時老百姓買東西都是一些很常見的便宜的東西,一般消費都是用銅錢支付的,到飯店或者服裝店買一些稍微貴一點的東西的時候就需要用到銀子,但是官府發放的都是些大銀子,就好比如我們現在買幾十來塊的東西,如果你用一塊錢來結賬,又得需要很多,但是用100塊來結賬的話,老闆也很苦惱拿什麼給你找零,這樣一來會使得日常交易很不方便,所以後來老闆都會在店裡備一把剪刀,把銀子剪碎用來找零,老百姓也會把官府發放的大銀子拿到銀匠鋪讓師傅幫忙做成碎銀子,方便日常使用。

說完碎銀子為什麼那麼常見,現在就來說一說碎銀子是怎麼來的。

第一種就是把整塊銀錠剪碎了用。有很多人會直接將整個銀子掐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把小角掐掉。

第二種就是在鑄造的時候,就挖一個小坑,然後將銀汁澆到小坑裡面,這樣小塊的碎銀就呈現了。

但是民間製作的話,未免會有人弄虛作假。銀匠店鋪在製作碎銀子或者重鑄碎銀子的過程中,有些心懷不軌的匠人就會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有的就會往銀子裡面灌鉛。

說到這,你們肯定很好奇,大銀子有規定大小和重量,碎銀子是老百姓自己掐的,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啊,那是不是結賬的時候,老闆都需要稱一稱重量啊?

答案是對的,為了公平起見,商家會用現在中藥店用來抓藥的那種小稱來稱一稱銀子的重量,還要根據銀子的成色進行一定比例的換算,而且很多店鋪都會備有專門的剪刀用來剪銀子(銀子的質地很軟,一剪就能剪開),一方面是為了方便給顧客找零,一方面是為了剪開銀子判斷真偽,防止裡面包的是鉛什麼的。不過也有些特別牛的老闆,收到碎銀子,先用牙咬一咬,判斷一下銀子的軟硬度,再憑藉混跡江湖幾十年的經驗掂一掂銀子,就能知道這顆銀子幾斤幾兩。

明清時期的人們出門都得帶著碎銀子,帶著重重的銅錢,幾十年前的我們用紙幣,如今的我們,出門連錢包都不需要帶了,只需要一部手機,微信掃一掃就可以支付了。從金屬貨幣變成紙幣再變成電子貨幣,這正是中國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和計算機網絡飛速發展的見證。


謀士說


碎銀是指比較散碎、大小、重量、形狀沒有規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銀塊,和鑄造成固定形狀、重量的銀錠相對應。

和電視劇裡不同,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是以銅錢作為流通貨幣,白銀和黃金之在小範圍內流通,到了明代,白銀才正式稱為貨幣,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的白銀是採用重量來計量,而不是銀幣形式。以重量計量的後果就是一個銀錠是可以任意大小,並且可以分割使用的,於是這就產生了碎銀。

當時的銀錠通常由銀樓、錢莊鑄造而成,比較常見的是元寶型,偶爾也會有銀條、銀塊之類,大多在一兩以上成整數。少數的錁子不足一兩,但是一般也是按錢來取整,這也是一種碎銀。

《紅樓夢》裡第53回賈府過年時準備押歲錁子,220個押歲錁子共153.67兩,平均下來每個只有7錢左右,成色不一,樣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這就是一種碎銀。

另一種碎銀是使用中產生的。

在明清,一兩銀子通常等於1000枚銅錢,這個其實是很大一筆錢了。像《儒林外史》裡提到,萬曆中期,一戶平民日常最低開銷大約是50個銅錢,去餐館吃飯大約只需要一錢五分銀子。

所以很多時候,一個銀錠通常會超出想購買的東西價值很多,這個時候要麼店家用碎銀、銅錢找零,要麼就是從銀錠上剪下所需的分量,這就產生了碎銀。古代有一種小型的桿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較精密,專門用來稱量金銀等小型貴重物品。店家一般都會備有戥子,用來稱量剪下來的碎銀分量是否正確。

當然,有的場合也不會這麼嚴謹,比如《紅樓夢》裡有一回寶玉請大夫給晴雯看病,要一兩銀子車馬費,麝月隨手拿了一塊碎銀,一個婆子說這是5兩的銀錠剪的一半,起碼有2兩,現在沒剪子,讓換一個,麝月沒在意,還是給了。

碎銀的一個大麻煩是大小、重量太隨意,而且因為各家銀樓銀子的成色還有所不同,雖然有經驗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壞,但是碎銀一多還是很麻煩。所以有些人碎銀攢的多了,就會重新去銀鋪熔鑄成銀錠。銀匠會在熔鑄時打上銀鋪名稱、銀錠成色等標記,方便使用查驗。

比如《賣油郎獨佔花魁》一書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費需要10兩銀子,於是將自己攢的碎銀到對面的銀鋪去稱了一下,一共有16兩,鑄了一個10兩的大銀錠,又鑄了一個1兩8錢的小錠,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不沉的經遠


古代的的貨幣通常情況下是銅錢,或銀兩,但是銅錢代表的幣值太小,如果要購買價格比較高的東西,或者進出高消費的場所,銅錢就顯得價值太小,畢竟一個人不可能隨時攜帶大量的銅錢,如果用銀子的話,銀錠有時有幣值太大,需要大量找零,這也不太方便。所以為了方便大家消費,古代出現了碎銀子這一種貨幣,那麼碎銀子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一、整銀剪碎

將一整錠銀錠剪碎,或者把銀錠敲掉一個角。一般情況下要使用碎銀的地方,商家都會備有稱銀的稱,這樣就方便計算碎銀的價值。但是實際情況下,各種碎銀子因為成色不一,代表的價值也不一,所以商家還要依據成色來換算。當然也有些比較厲害的商家,用手掂量掂量就能大概猜出碎銀的重量及價值。

二、鑄造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鑄造中,使用各種大小不一的鑄模,這些鑄模就代表著不同數值的份額,將銀汁灌入這些鑄模中,這樣各種不同價值的碎銀就被製造出來,這種方式製作出來的碎銀,分毫不差,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實際上古代碎銀子的使用也是中華名族智慧的一種體現,碎銀價值介於銅錢與銀錠之間,使人們消費更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煩惱飯桶


我國封建社會的貨幣並不像現在這樣方便,有不同面值的紙幣、硬幣,方便快捷。古代是用金屬作為貨幣進行交易,偶爾會採用銀票的方式,但銀票大多數都是大額的交易數目,為了方便而兌換成銀票,到錢莊才能將其兌換成金屬貨幣。

金屬貨幣又分為很多種類,黃金、銀子、銅板等。黃金因為及其珍貴,一般不用於平時的商業交易,只是古代的黃金並沒有現在這樣純度高,但也是比較稀有的高價值金屬。銅板則是價值最低的貨幣,相當於現在的五角錢或者一塊錢的效力。銀子趨於黃金和銅板之間,也是最常見的金屬貨幣,有銀錠、碎銀之分,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下碎銀子是怎樣製作,又發揮了怎樣的貨幣效應。

一錠銀子的購買力其實是很強大的,雖然你隨著銀子的純度和價值在不斷變化,但統一製作的銀錠子一直以來都能發揮很大的貨幣效應,有時候吃一頓飯給一錠銀子商戶、攤販們無法找補,給銅板數量巨大,也有很大的重量不便於攜帶,所以便衍生出了碎銀子這樣的金屬貨幣。

碎銀子的產生有些是在製造銀錠的時候就講剩下的銀子細分成很多份,打造成不規律的形狀即可流通,工藝簡單。而有的是人們自己將銀錠子鑿碎變成碎銀方便使用,

銀子是以兩來計算,碎銀子一般是處於五錢到二兩之間,當然這個“兩”的計量單位和今天的公兩也不同,每個朝代的換算機制也不同,這也只是一個平均、大概的數字,以當朝的計量單位比重有關。一般來說,普通老百姓最常用的就是碎銀和吊錢,碎銀質量較輕但不方便保存,價值存在誤差,不是每一小塊碎銀子都是相同的購買力,只能靠其大小和大致重量來判斷價值,僅僅只有正規的銀莊、錢莊有測量碎銀子重量的稱。而吊錢雖然方便計算、不易丟失,但重量可觀,人們不經常攜帶大量銅板拴成的吊錢。


環球知識科普


古代碎銀子是怎麼來的?


我們經常看到電視劇中客棧小二們收的都是碎銀子,那麼他們的銀子都是從哪兒來的呢?我將會從碎銀子的誕生、怎麼看碎銀價值子來為您解答。

一、直接生產碎銀

這是由當時的國家經濟狀況決定的,一般都由銀樓、錢莊鑄造而成的,常見的也就是銀元寶、銀條。銀塊之類的,一般比較值錢,在一兩以上,而不足一兩的小碎銀子又叫錁(kè )子,

如下圖所示:

二、使用過程中碎的

雖然銀子的硬度相對於人體而較大,但是在自然界中並不算十分強硬,長時間的流通週轉,很容易磕著碰著,依一兩次沒事,次數多了,時間長了,銀子不小心碎了,就變成碎銀子了。但是碎了又怎樣,難不成就扔了?當然是繼續用咯!

除了這種,還有人平日裡用不到大錢,就會把整個的銀子掐碎,取一部分待在身上去買東西。或者是大戶人家給僕人的工錢,很少有幾兩幾兩的,一般都是碎銀子。

所以碎銀子也自然而然就廣泛流通了!

三、怎麼看碎銀子的價值?

以前覺得電視劇中的店小二拿牙咬一咬,再用手掂量一下,便知道真假了,是個很玄幻的事情,到了現在才明白,原來用牙齒咬是為了鑑別是真假,咬不動的就是真的,咬得動的就是假的,掂量一下是感受重量來判斷是幾兩,再和客人消費的進行金額進行核算。

有些有經驗的商家不用鑑別,看一眼就知道大概是多少錢了。

結語

古代碎銀子主要就兩種來源,一是錢莊等的批量製造,二是流通過程中整個銀子碎成幾塊,成為我們所說的碎銀子。


我是高特精鑄,對佛像定製批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或者私信我哦~


高特精鑄


碎銀子是一種貨幣形式,等同於當代我們使用的零錢,而銀錠相當於大額面值的人民幣,其使用原理是相同的。不過古代的銀錠不可以直接使用,而是做為官方流通,比如繳稅、撥款等大宗國家行為的交易。

我們祖先最早交易形式是以物換物,所以不存在貨幣一說。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交易逐漸頻繁,為了方便高效,人們用某種特定的東西充當貨幣,比如精緻的貝殼、色彩豔麗的小石頭等。

到了夏末商初,人們學會了冶銅技術,因此開始用青銅鑄造形狀各異的貨幣。秦始統一六國後,把貨幣規範統一,但基本都用銅做材質。當然,清朝咸豐年間也曾用鐵鑄過錢幣,但使用壽命肯定比不了耐腐蝕的銅幣。

人類最早使用銀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但是我國銀資源相對匱乏,因此把銀子做為貨幣流通的時間比較晚。漢朝時候,官方用銅代金,如果說賞五十斤金,那肯定是銅。之後的朝代都是把方孔銅錢做為主流貨幣。

明清大航海時代,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西方貿易者用銀子交換我國大量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然後運回自己的國家,賺取豐厚的利潤。從此中國進入白銀時代。

銀子是以重量做為計量和使用單位的,因此才會以兩來統稱,但是古代有專門的秤量碎銀子的工具,叫做戥,類似於我們現在使用的天秤,可以精確到錢。

戥的另一個用途就是稱中藥,古代中醫的藥方用量都是用“錢”來表述,一錢大至相當於現在的5克。因此古人用銀子到店消費的時候,店裡都有秤銀子的戥,還有切割銀子的工具。如果消費者帶著大塊銀子,店家會根據所購商品計價,然後切割下相應分量的銀子,這就是碎銀子的由來。

當然一些小店是用不著銀子的,使用銀子都是購買大宗商品,而這類的人都比較闊綽,身份非同常人,所以消費檔次也不一樣。而影視劇裡,滿桌甩大錠銀子的情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朝廷指定的錢莊有把碎銀子化零為整的權力,碎銀子太多不利於存放和計量,這些大錢莊就把碎銀子鑄成一定分量的大銀錠。同時也會鑄造一些相對規範的小碎銀,但是銀子在流通使用的過程中,又會被切割成小塊,這樣一來碎銀子就會週而復始的存在。


由於銀子是稀有金屬,光澤鮮亮,還具有消毒功能,因此多用來加工成首飾佩帶或是餐具使用,另外銀子的工業用途也非常廣泛。但是我們當代人是體會不到化銀子的真實感覺了。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文|聆天聽雨

大家好,我是聆天聽雨。作為一名文化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明代的白銀每錠的重量是不一樣的,有的是五十兩一錠,有的是十兩一錠或五兩一錠。現在保存下來的,最重的重達五百兩,最輕的只有幾分。按照明朝法令,錠上一般標有重量多少和工匠姓名。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

後來直到明朝中後期,因貿易順差影響,美洲白銀大量流入,白銀才真正成為社會的主要流通貨幣。但官方發行的白銀貨幣“銀錠”,基本都是“船形銀錠”的大個造型,這種銀錠最小額也有五兩,想在日常小額交易中使用,就很不方便。於是,就有了小一些的碎銀子。


所以大部分明清年間有經驗的店鋪夥計,通常都練出這手藝,一塊碎銀子拿到手裡,掂量一下就知道斤兩。普通老百姓身上,也常帶著稱碎銀專用的戥子,這是一種袖珍的小秤。測量精度為一釐,五兩以下的碎銀都能精確稱量。甚至藥鋪買藥時,也通常用它來稱量藥材重量。是為明清年間老百姓常用器具。

最後由於在市面上流通的碎銀成色不一,有好有壞,所以在兌換的時候要根據成色逐一換算。如果信不過,可以找公估局進行鑑定。所以A地的商人如果到B地進行交易,直接用A地的銀子是不行的、不合法的,需要到商會兌換成B地通用的銀子,或者將銀子重新加工,鑄造成B地當地的銀子式樣。


這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文化相關的文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