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改善環境質量 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2019年,咸陽始終聚焦改善環境質量這條主線,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堅決打贏打好藍天、碧水、淨土、青山四場保衛戰,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

生態環境保護地位更加突出。全市上下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遵循,全方位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謀劃、組織領導。先後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和環保專題會議部署推進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和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等生態環保重難點工作。嚴格落實市縣兩級領導包抓生態環保突出問題整改工作責任制、五項清單及五項機制,上下一心、齊抓共管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位列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三位。堅持把鐵腕治霾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強力推進“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措施有效落實。2019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6.09,同比下降8%,改善幅度位列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3位。全年優良天數214天,同比增加31天。

水環境質量進入全省第一方陣。我市渭河流域4個國考斷面全部達到考核水質目標,全市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第5、關中第2。在全省2018年水汙染防治工作考核中,我市獲得優秀等次。

淨土、青山保衛戰穩步推進。完成了123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信息的核實、採集、風險篩查;《咸陽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評估論證稿)》基本完成,全市3個省市級自然保護區勘界定標基本完成。

中省環保反饋問題整改成效明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我市的牽頭問題和配合問題已基本完成;省委環保督察反饋的39個具體問題31個完成整改,其他問題達到時序進度。在中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中,我市無被中省公開通報的典型案例,交辦問題數量和嚴重程度均好於周邊市。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新建鎮辦空氣自動站35個、汾渭平原空氣自動站16個,累計建成空氣自動站141個,實現了全市121個鎮辦空氣自動站全覆蓋,構建起了“國—省—市—縣—鎮”五級監測網絡。率先在全省建成由316臺紅外攝像頭組成的熱成像生物質燃燒監控系統,實現了火情火點監管實時化。全市新增清掃車22輛,灑水霧炮車12輛,建成區機掃率達到85%。

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力度明顯提升。探索建立的“咸陽五步法”排汙許可證核發模式,得到生態環境部肯定和推廣。先後組織開展了“凌晨”“綠盾”“清廢”等專項執法行動,累計出動執法人員25086人次,檢查企業7630家,立案處罰環境違法行為710起,罰款2707.27萬元。開展第三方暗訪14期,曝光問題200餘個,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意識明顯增強。

助推高質量發展措施更加有力。落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級審批制度,進一步下放審批權限。開展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專項整治,嚴格規範環境監管等執法行為,堅決防範生態環境執法“一刀切”。生益科技、安興玻璃、臺玻、大唐電廠、胡家河煤礦等8家重點企業通過環保改造,生產總值和利稅明顯提升。爭取中央環保專項資金約3.4億元、省級環保專項資金6370萬元,有力推動了生態環保重點項目建設和市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技治汙能力持續創新。建成4個機動車遙感監測站點,投運2臺遙感監測車,進一步強化機動車尾氣監管能力;借鑑江蘇宜興模式,在市城區範圍內運用質譜儀監測、雷達掃描、走航監控等手段,精準發現問題,實時督辦整改。借鑑“一市一策”經驗,在秦都、興平、三原、禮泉等4縣(市區)試點開展“一縣(市區)一策”,聘請第三方專家團隊駐點跟蹤研究,依據空氣質量狀況變化,加強分析研判,提出對策意見。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成果顯著。赴西安市學習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先進經驗,組織各縣區建立了治理臺賬,完成了市縣兩級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規劃編制工作。利用上級資金3060萬元,在淳化縣、旬邑縣、涇陽縣、三原縣、乾縣5縣28鎮62村實施以生活汙水處理為主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受益人口12.8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