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一開始你深信不疑,後來又“打死不信”的歷史故事?

我見青史多嫵媚


1、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過去,《烽火戲諸侯》一直被後世人們當作是真實的歷史故事來記載。然而,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回事。

實際上,只有我們稍微深入去分析一下就會發現,《烽火戲諸侯》在實際中壓根就操作不了。

首先,時間上不允許!

西周時期,周天子直接控制的王畿還是很大的。而周朝分封的諸侯,都分佈在王畿以外的地區。也就是說,諸侯離周朝都城是有一段距離的。所以,在交通和通訊十分落後的古代,各地諸侯即便接到周幽王的預警,從封地領軍趕到周朝都城,是需要一些時日的,可不是說到就到。

此外,即便諸侯聞警了,也不是說出兵就出兵,也是需要時間整頓的。再說,分封各地諸侯也是有遠有近的,近的或許幾天能到,可遠的怕是沒個十天半個月是到不了的。

因此,如果周幽王和褒姒真的要看諸侯們“出洋相”,那估計就得等上好些時日。而且由於各諸侯也不是同時間到來的,所以他們兩還需要每到一個諸侯,就跑出來笑一次。

其次,道具對不上!

而且,根據現代歷史學家研究發現,烽火臺是在東周以後才形成的。也就是說,在周幽王時期壓根就沒有烽火臺。因此,《烽火戲諸侯》應該就是後世主觀臆造出來的假事件,目的顯然就是為了黑一把周幽王。


2、冉閔拯救了華夏;

近年來,不少網絡推文都在吹捧冉閔,敬佩他下的“殺胡令”,得將之塑造成挽救華夏文明的大英雄。然而,真實歷史上的冉閔並不像這些文章寫得那般高尚。

實際上,冉閔就是一位忘恩負義的“逆臣”;

被某些人吹捧為“殺胡英雄”的冉閔,其實自己就是在胡人的照顧下長大的。當年,冉閔父親冉良備受石虎賞識,被收為義子,改名石瞻,冉閔也因此成了石虎的養孫。並且,石虎也一直視冉閔如同己出,寵愛有加。

成年後的冉閔為石虎東征西討,期間也沒少殺漢人。比如公元339年,冉閔隨夔安出征,侵犯東晉的荊州和揚州,在沔南一戰擊敗晉軍,並斬殺東晉將軍蔡懷。此後,冉閔又擊敗梁犢,威名遠揚......

後來石虎死後,冉閔便利用石虎兒子們的奪位鬥爭,不斷殘害和殺戮石氏皇族。最後,冉閔索性自己當皇帝,並把石虎的38個孫子全部斬盡殺絕,一個不不留!

挽救漢族的“殺胡令”,其實不過是濫殺無辜的野蠻之舉;

最後說說,冉閔的“殺胡令”。其實,冉閔當初下這道指令,並非是為了拯救漢族,實乃為了給自己奪權。

當時,冉閔囚禁後趙皇帝石鑑,在後趙宮內大開殺戒,並下令城中“六夷敢稱兵杖者斬”。於是,城中胡民皆猶如驚弓之鳥,紛紛翻牆出逃。冉閔因此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便想通過挑起民族仇恨來剷除不願意追隨自己的人。而這才他下達“殺胡令”的目的。

此外,“殺胡令”所導致的結果,也並非讓北方漢族獲得解救,而是引發了漢胡之間殺戮四起,致使遍地屍骸,流血千里。而且當時的亂軍,只要看到某人的體格和相貌像胡人,就會手起刀落。因此,冉閔的這條“殺胡令”,殺的可不止是胡人,同樣有很多無辜的漢人因此而喪命......


3、“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接到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才放棄東北;

這個事也是必須得說,並非是想洗白老蔣,而著實不想洗白張學良!過去,在我們的教科書上,對於造成“九一八事變”的原因,都認為張學良是在執行蔣介石下達的不抵抗命令,最終才將富饒的東北拱手讓給了日軍。但實際上,蔣介石從頭到尾都沒給張學良下達過這樣的命令。

雖然在九一八事變之前,一直忙於內戰的蔣介石政府,在對日外交上的態度,確實十分的消極,但所謂的“不抵抗政策”是不存在的。

事變後的第二天,張學良在協和醫院面對《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從中我們也能看出,當時東北軍的不抵抗命令,並非是蔣介石下的,完全就是就是張學良自己的責任。

再說,哪怕蔣介石真給張學良“不抵抗”的命令,身為東北軍閥的張學良其實完全沒必要服從蔣介石。要知道,東北可是張學良的老家,是他爹老帥張作霖苦心經營二十餘載的根基所在。此外,張學良與與日本人之間還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所以,在公在私張學良都必須和日軍拼死一戰才是。

可結果卻是,幾十萬裝備一水的優良武器裝備的東北軍,在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下,將東北拱手讓給了不到兩萬人的日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