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一开始你深信不疑,后来又“打死不信”的历史故事?

我见青史多妩媚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过去,《烽火戏诸侯》一直被后世人们当作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来记载。然而,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实际上,只有我们稍微深入去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烽火戏诸侯》在实际中压根就操作不了。

首先,时间上不允许!

西周时期,周天子直接控制的王畿还是很大的。而周朝分封的诸侯,都分布在王畿以外的地区。也就是说,诸侯离周朝都城是有一段距离的。所以,在交通和通讯十分落后的古代,各地诸侯即便接到周幽王的预警,从封地领军赶到周朝都城,是需要一些时日的,可不是说到就到。

此外,即便诸侯闻警了,也不是说出兵就出兵,也是需要时间整顿的。再说,分封各地诸侯也是有远有近的,近的或许几天能到,可远的怕是没个十天半个月是到不了的。

因此,如果周幽王和褒姒真的要看诸侯们“出洋相”,那估计就得等上好些时日。而且由于各诸侯也不是同时间到来的,所以他们两还需要每到一个诸侯,就跑出来笑一次。

其次,道具对不上!

而且,根据现代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烽火台是在东周以后才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周幽王时期压根就没有烽火台。因此,《烽火戏诸侯》应该就是后世主观臆造出来的假事件,目的显然就是为了黑一把周幽王。


2、冉闵拯救了华夏;

近年来,不少网络推文都在吹捧冉闵,敬佩他下的“杀胡令”,得将之塑造成挽救华夏文明的大英雄。然而,真实历史上的冉闵并不像这些文章写得那般高尚。

实际上,冉闵就是一位忘恩负义的“逆臣”;

被某些人吹捧为“杀胡英雄”的冉闵,其实自己就是在胡人的照顾下长大的。当年,冉闵父亲冉良备受石虎赏识,被收为义子,改名石瞻,冉闵也因此成了石虎的养孙。并且,石虎也一直视冉闵如同己出,宠爱有加。

成年后的冉闵为石虎东征西讨,期间也没少杀汉人。比如公元339年,冉闵随夔安出征,侵犯东晋的荆州和扬州,在沔南一战击败晋军,并斩杀东晋将军蔡怀。此后,冉闵又击败梁犊,威名远扬......

后来石虎死后,冉闵便利用石虎儿子们的夺位斗争,不断残害和杀戮石氏皇族。最后,冉闵索性自己当皇帝,并把石虎的38个孙子全部斩尽杀绝,一个不不留!

挽救汉族的“杀胡令”,其实不过是滥杀无辜的野蛮之举;

最后说说,冉闵的“杀胡令”。其实,冉闵当初下这道指令,并非是为了拯救汉族,实乃为了给自己夺权。

当时,冉闵囚禁后赵皇帝石鉴,在后赵宫内大开杀戒,并下令城中“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于是,城中胡民皆犹如惊弓之鸟,纷纷翻墙出逃。冉闵因此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便想通过挑起民族仇恨来铲除不愿意追随自己的人。而这才他下达“杀胡令”的目的。

此外,“杀胡令”所导致的结果,也并非让北方汉族获得解救,而是引发了汉胡之间杀戮四起,致使遍地尸骸,流血千里。而且当时的乱军,只要看到某人的体格和相貌像胡人,就会手起刀落。因此,冉闵的这条“杀胡令”,杀的可不止是胡人,同样有很多无辜的汉人因此而丧命......


3、“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接到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才放弃东北;

这个事也是必须得说,并非是想洗白老蒋,而着实不想洗白张学良!过去,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对于造成“九一八事变”的原因,都认为张学良是在执行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最终才将富饶的东北拱手让给了日军。但实际上,蒋介石从头到尾都没给张学良下达过这样的命令。

虽然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一直忙于内战的蒋介石政府,在对日外交上的态度,确实十分的消极,但所谓的“不抵抗政策”是不存在的。

事变后的第二天,张学良在协和医院面对《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东北军的不抵抗命令,并非是蒋介石下的,完全就是就是张学良自己的责任。

再说,哪怕蒋介石真给张学良“不抵抗”的命令,身为东北军阀的张学良其实完全没必要服从蒋介石。要知道,东北可是张学良的老家,是他爹老帅张作霖苦心经营二十余载的根基所在。此外,张学良与与日本人之间还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所以,在公在私张学良都必须和日军拼死一战才是。

可结果却是,几十万装备一水的优良武器装备的东北军,在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下,将东北拱手让给了不到两万人的日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