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開面”亦稱“開臉”、“絞臉”、“絞面”、“界面”、“挽面”、“纜臉”、“開貌”、“升眉”等,它廣泛流傳於中國從南到北的許多地區。按照習俗,新娘出嫁之前,必須用麻線絞去臉上的汗毛,讓新娘別開生面,並祝福其婚姻美滿。後來,“開面”逐漸發展為一種普及民間的傳統美容術。

一、“開面”流傳久遠,國外也不乏高手

“開面”的起源已無從追溯,有人將它假託於一則年代久遠的傳說:隋煬帝經常微服出巡,暗中命令侍衛攔截迎親轎子,強拐新娘,嚇得百姓迎親時不敢敲鑼打鼓。一個聰明人要娶妻,女方堅持風光出嫁。

於是聰明人便交待媒婆將新娘臉上汗毛盡除,略施脂粉,讓新娘坐在硃紅描金的藝閣上。迎親隊伍沿途敲鑼打鼓,被侍衛攔截時,推說是迎神會。侍衛看到新娘臉若盈光,汗毛都看不見,以為是天仙而不敢冒犯,便順利放行。

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歷代文學作品中,對“開面”不乏記載。例如《紅樓夢》第六回:“開了臉,越發出跳的標緻了”;《二刻拍案驚奇》第二五卷:“三日之前,蕊珠要整容開面,鄭家老兒去喚整容匠。”

巴金在小說《春》中,也曾描寫過這樣的細節:“蕙要出嫁了,周氏來給蕙開面,她一面用絲線仔細地絞拔蕙臉上和頸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對蕙講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婦的禮節。”

以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為原型的電視劇《封神榜》中,殷十娘為王后開面,也可以看到早期傳說的影子。現代化妝師吉米在做客《美麗倩佳人》時,也推薦過“開面”的古老臉部脫毛法。

不僅中國,在西亞、中亞到東亞,使用線除去婦女臉上汗毛的美容手段,歷史也十分悠久。

二、“開面”曾經為初嫁專用,一生一次,但並不盡然。

在中國,“開面”通常是在女子出嫁前施行。女人一生“開面”一次,之後如有離婚改嫁等不再“開面”。有的地方“開面”之前,主家要煮“開面餃”分贈親友以示吉祥,也有“開面”時要唱“開面歌”,以預祝新娘生育的。

而作為一種婚嫁習俗,“開面”又是古代女子已婚和未婚的重要標誌,是從一個女孩到一個女人的成人禮儀。開過臉的女孩,從此將是別人家的女人,而不再是孃家的“黃毛丫頭”,“小媳婦,過了門,開面就是婆家人”的民謠就是明證。


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為了討吉利,過去“開面”多由公婆、丈夫、子女齊全的所謂“全福婦女”進行操作。由於我國區域遼闊,不同的地區或民族的“開面”習俗也不盡相同。

例如安徽準北農村,婚娶人家要送紅雞蛋給為新娘“開面”者。在京族地區,結婚前幾天,由男方給姑娘送去搽臉的香粉和紅線。姑娘照例要放聲大哭,親友們邊勸說,邊把她扶上堂屋,由一位有夫之婦用男家送來的紅線“開面”。

然而隨著歲月的變遷移,“開面”的習俗也慢慢發生了變化,不再侷限於臨嫁的女性。也不再受一生只開一次面的侷限。在一些農村地區,也有將小眾化的“開面”,演化成過年時節時大眾化的美容場景。


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無論多麼辛苦和貧窮,愛美的女人甚至是結婚多年、年事已高者,都會在忙碌的臘月裡、在正月出門的前一天,擠出一個下午的時間,與兒時夥伴、妯娌小姑、鄰家媳婦圍在一起,說說笑笑地相互在各自的臉上做點文章、扯點花俏。

即便在大都市,在近現代的廣州西關,光顧梳頭檔的客人大多是中老年婦女。客人到時,先與“梳頭婆”面對面而坐,“梳頭婆”同她梳好頭髮,用髮夾夾穩,再修眉毛。修眉用紐耳小鉗,輕輕鑷去一些粗邊毫毛;一陣,眉就彎如月細如柳了。


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接著便是“開面”,即在臉上塗點粉,開始“打線刀”釵面毛。只見“梳頭婆”用一根一尺左右長的白線,左手拈拿一頭,口咬一頭,右手拇指與食指八字分開,再在線中繞一個圈,貼在客人面上,一牽一扯,讓線絞動,把面上的毛絞光滑。絞的時候,客人有蟻咬樣的感覺。

最後,塗上刨片膠水,定住發形,按客人的要求梳頭。這一行,一般無店號,做的也是熟客生意。“梳頭婆”通常待人和藹,做事一絲不苟,甚受歡迎。

三、“開面”從業者過去有男有女,現在演變為以中年女性為主,稀稀零零的一些老人,也在傳承著這傳統的美容手藝。

在元、明時代,“篦頭絞面”已比較普及和規範。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中寫道:南方省份的風俗,女性要“整容開面”,便要喚“整容匠”來,即所謂“小戶人家女人篦頭剃臉,多用著男人”。說明操“篦頭絞面”行業者,除了女性之外,也有男性。

隨著理髮行業的發展與分化,清代男性逐漸在“整容開面”的場合中退出。至清末民初,廣州西關在街上擺檔,專替婦女梳頭開面的人,俗稱“西關媽”,又叫“梳頭婆”,便成了婦女的專職。

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梳頭婆的檔頭非常簡單,只一張四方木凳或竹椅,另外有一個箱子, 放一把梳、一隻竹篦、一把剪刀、一塊鵝蛋粉、幾個髮夾和刨花片,以及幾條麻線,找個陰涼的地方,就可以開檔了。

開檔前,先將刨花片浸入水中,浸出刨花膠水來。這種刨花,又叫“潺槁木”,是用香樟木剝去皮刨成薄片,晾乾後用暖水浸製而成,晶瑩如雪。過去, 這種刨花在上九路有賣。

還有一些以“開面”為生計的中年婦女,專程上門為少奶奶、小姐們服務,收取一點兒手藝費。

四、既往“開面”多與梳頭並行,現代逐漸單獨剝離出來。

元話本《金海陵縱慾亡身》曾有一段較細緻的描述:夫人定哥(原為崇義軍節度使烏帶的妻子,後為完顏亮稱帝的貴妃)的貼身婢女走到廳上,吩咐僕人去叫女待詔(美容師)來,說“夫人要篦頭絞面。”僕人問道: “夫人又不出去燒香赴筵席,為何要絞面?”……不移時,女待詔到了,見過夫人。夫人領她到妝閣上去篦頭,只叫貼身婢女在旁侍候。

女待詔到得妝閣上頭,便打開傢伙包兒,把篦箕一個個擺列在桌子上,恰是一個大梳,一個通梳,一個掠兒,四個篦箕,又有別子剔帚,一雙簪子,共是十一件傢伙。才把夫人的頭髮放散了,用手去前前後後,左邊右邊整理摸索, 捏了一遍,才把篦箕篦上兩三篦箕。

上面的描述說明,金、元時期“篦頭絞面”作為女性的一種美容方式,是篦頭與開面並行。已不限於新婚初嫁,已婚的貴族“夫人”亦樂於享用。而定哥此次整理妝容,並非“出去燒香赴筵席”,卻是為了勾搭姦夫。

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近代廣州西關的“梳頭婆”,也是“篦頭絞面”美容術的流傳印證。施術者要善於梳妝,能打各種髮髻,如牡丹髻、蝴蝶髻、織蓆髻、元寶髻、芙蓉髻、丫角髻等。還要會梳單辮、孖辮、五股辮,在辮尾打鴛鴦結、蝴蝶結、鳳尾結;會剃眉修眉,修額簷、剪劉海、削髻腳,以及上泡花,塗脂抹粉。

而在西關寶華路有個叫金牙婆的“梳頭婆”,手藝很有名,尤其精於修眉,不少富人家有喜事都請她來梳妝修面,生意極好。後來,她因此買了一間西關大屋,安度晚年,並將手藝傳給了女兒。

“開面”曾經沉寂了多年。……近年在一片“迴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呼喚聲中,又漸漸嶄露頭角。如今漫步在嶺南都會和不少市鎮的街頭,只要你留心,就不難發現,在一些街巷、店鋪之間,偶爾有一些中年女性,擺著一張小凳,上面有一塊不顯眼的招牌,寫著“除臉毛”或“絞面”等字樣。“開面”已經從過去梳頭業務中剝離出來,獨行獨往了。

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五、“開面”行當簡單,但也與時俱進。

儘管“開面”的行當十分簡單,但得要有一手絕技,即“打線刀”。操作方法是:用牙咬住白線一頭,另一頭用手拉展,使線絞如刀;這樣能準確地將面額、頸項的毫毛拔去。這套工夫十分講究,年輕一代已鮮有人願意傳承這一老手藝了。

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這項民間美容技藝在上世紀80年代,由於西方美容技術的傳入、後繼無人等原因,曾經沉寂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2000年後才得以逐漸復甦。

當下,“開面”也自然地少了一些傳統,多了一絲現代內容。例如機器紡織的棉線替代自制麻線,乾淨衛生的爽身粉替代了鵝蛋粉或“芽灰”等。

一些親歷“開面”的女性說,頭次去“開面”,感覺有些疼痛,但多去幾次,疼痛就減輕了。除絞掉過長的汗毛外,也一併將毛孔中的汙垢去除,臉上頓有清爽明朗之感,上妝也很容易,化起妝來更嬌美出色。

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目前在街頭上見到的,從青春年華到中年成熟的女性,都有人慾尋求一番“開面”的滋味。特別是某些為臉部汗毛多、黑而煩惱的女子,絞臉之後面容白皙光潔,面對著鏡子不由得喜笑顏開。

相對於某些藥物美容來說,“開面”所潛在對皮膚的傷害要小得多,而且價格也相當便宜。手藝人有時還會提醒顧客,前幾天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及睡好覺,以使皮膚水分充足,這樣,臉部皮膚在一番“絞動”後才不會顯得過分乾燥。另外,絞臉後肌膚顯得較嬌嫩,不要在強光下曝曬,最好適當塗些潤膚品,以呵護嬌嫩的肌膚。

仿古代美容說“開面”: 梳理出的五條幹貨

如今,時代發展更替快速,傳統的手藝似乎與現代五花八門的脫毛技術脫節。但畢竟歷史是需要傳承的,生活也離不開美麗。如何重新認識、對待“開面”,也成了現代人不得不深思的話題。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