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有趣的中国水系称谓现象:长江以北多称“河”而以南多称“江”,这是为什么?

清风朗月zgh


 【“河”就是黄河、“江”就是长江,黄河流域称“河”,长江流域称“江”】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中国北方水系都称“河”,南方水系都称“江”,这是为什么?上古时代,所有的江河都称为“水”,“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商周时期开始梳理水系,把黄河的水系都叫做“河”,比如渭水叫渭河。还有淮河、海河,古人都归纳到黄河流域,因为黄河在下游经常决口,入海口很不固定,时而南下夺淮入海,时而北上夺“海”入海。商周时期,把长江流域的水系都命名为“江”,比如嘉陵江、汉江。何以见得呢?上古《山海经》为证,战国《水经》为证。

《山海经》成书于4100年前,相传为“大象朝”大禹和伯益所做,比夏朝还要早50年。《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地理、历史方志,记载了5300座山,250条水系。在250条水系中,所有的河流都用“水”标注,水的意思流动、涌动的液体。但是,黄河和长江却有专有名词“河”和“江”,“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

 《山海经•西山经》:“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无达。”此处“河水”就专指黄河。

《山海经•西山经》:“又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西流。”积石山在甘肃积石山县,黄河从青海进入甘肃,转过一个弯进入峡谷地带,这个地区就是今天的刘家峡。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谯山疑似就是桥山,古人认为汾水的源头在陕西桥山,现代人认为汾水的源头在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汾水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这里把汾河源头桥山之说存疑,古人是这样认为的,在这里不予讨论争辩。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鼋。”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在四川岷山(汶川),这里的江水就是指长江源头。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崃山既邛崃山在四川西部,古语“江水”是说长江的支流“岷江”,岷江这个名词是商周以后所起。“江水”说的是长江源头支流,“大江”说的就是长江。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多䲀鱼。”崌山既曼山、蒙山,有水系曰:沫水与青衣江会合流注于岷江。

既然都是水系,“河”和“江”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北纬32度线划分,古人并不懂这些。古人懂得黄河流域是结冰的,长江流域是不结冰的。今天,中学生都知道,黄河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长江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但是古人,把淮河流域、海河流域,都计算到黄河流域之中了。全球气候变暖,黄河上建设了梯次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黄河的水量得到调解,而且黄河几乎也不大规模的结冰了。黄河大规模结冰地段仅限于宁夏河套地区,春季会出现“凌汛”。

甲骨文中有“河”字,但是没有“江”字,金文里有“江”字。水字的甲骨文,一条弯曲的水道,旁边有四个竖点,形象的表示水是流动、涌动的液体。甲骨文“河”字,有两种写法,其一,是一条弯曲的水道,水道是没有四个竖点的,水道的边上有一个人弯着腰的人,这个人呵着气在涉水。其二,弯曲的水道有四个竖点,就是流动的大水,边上的人非舟船不可过也。甲骨文“河”字的两种写法,表示黄河的两种状态,冬季结冰的黄河,夏秋丰水期的黄河。

北方的河流,在枯水季既冬季的时候,水的流量是很小的,小河小溪在冬季是可以涉水而过的。100年前,黄河在冬季是结冰的,黄河河面结冰之后,人也是可以从黄河冰面上过去的。“河”的含义之一,就是在冬季、枯水季,可以涉水涉冰而过的。夏秋之季,雨水很多,水量暴涨,没有舟排是过不了河的。“河”的含义之二,就是在夏秋季节,水流量暴涨,没有涉水的工具是过不去的。

甲骨文里没有江字,因为殷商时期的统治者,他们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北方,很少涉足南方。西周金文里的“江”字,是一个完整的涌动、流动的水,加上一个类似工字。水字是完整的流动、涌动的,“工”字就难于理解了。因为缺失了甲骨文,工字的原型到底是什么,我们就只能推测了。工字本身的含义就是做工,为什么要做工呢,到底在做什么呢?工为什么要放在水边呢?冷清先生认为,这个工字其实就是“木排”“竹排”,因为长江水系,在冬季、枯水季,水量也是很大的,而且冬季也不结冰,所以渡过长江水系,是要用木排、竹排、舟才能过去的。

大象朝晚期,距今4100年前,所有的水系都叫做“水”,比如:渭水、汾水、赤水、汉水,黄河主干道叫做“河水”,长江主干道叫做“江水”。商周时期,把黄河流域的水系 的大支流,命名为某某河,比如渭河、汾河;小的支流仍然叫做某某水,比如泗水、汜水。把长江流域的水系的大支流,命名为某某江,比如:岷江、汉江、嘉陵江,例外的是大渡河,是东汉时候命名的,沿用了北方人的称呼。小的支流仍然叫做某某水,比如:赤水。再就是江河的源头,仍然叫做“水”。

战国末期制作的《水经》,把当时中国境内的江河水系,做了明确的命名,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为《水经》做注解,被称为《水经注》。郦道元之后,中国人的水文知识更加丰富了,“河”和“江”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黄河成为衡量江河的参照物,水道相对较浅、水量相对较小的,就被称作“河”;水道相对较深、水量相对较大的,就被称作“江”。辽东以北的东北地区,是在明朝的时候开发的,明朝在东北及远东地区设置“奴儿干都司”,因此,在东北地区出现了“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等等河流名称,本不该在北方出现“江”的名称。因为明朝初期的官员军队大多数是南方人,他们习惯于江南江北的风俗。

中国文化对河流根据大小规模命名,“溪”、“流”、“水”、“川”、“河”、“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原来的汉字文化圈国家,诸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缅甸等等,对本国的河流使用中国习惯命名,比如缅甸的第一大河叫做“伊洛瓦底江”,日本的河流都比较小,基本上都是用“川”命名,比如:“信侬川”。朝鲜半岛在清朝以前,长期是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半岛的河流都不大,但是,古代朝鲜人却喜欢用江命名河流,朝鲜半岛的河流几乎都叫“江”,清川江、大同江、汉江、洛东江等等。

全世界的河流很多,为什么在汉字文化圈之外,世界上的著名的大河流,统统都叫做“河”,而不叫做“江”呢?因为世界其他国家对河流名称,并没有像中国人一样分的很详细,他们基本没有江河之分的概念。比如英文River,它的原意是流动、涌动的水,解释为河流。和中国有关的河流,会出现某某江的名称,和中国没关的河流统统翻译为“河”,欧洲著名的河流都叫“河”,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世界十大河流,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密西西比河、黄河、额尔齐斯河、湄公河(中国境内叫澜沧江)、刚果河、勒那河、黑龙江。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公众号,谢谢!

 








冷清先生


江和河的区别要从字理上进行分析,不懂字理就会把江河混为一谈,其实有质的区别。
江(疆) 江是有三点水”氵”和“工”组合会意形成的字。“氵”表示水,这里指流水的水道;“工”的甲骨文是劈柴的斧子,引申为工具,以“天工开物”作参照,表示天然的大水道长江,就象长江的山峡如刀斧劈开样,就把“江”引申为天然水道。后借“疆”声表示长江是中国南北的疆界。
河(合)甲骨文画“人扛工具站在水边”;金文就变的复杂了,又增加了一个“可”字;篆书和隶书到楷书,就变化为现在用的“河”字。从这个变化看,河是水和“可”组合会意的字。要了解“河”的本义,必须明白“可”的本义。
可(肯合切)是由口和丁组合的字,口表示说唱,丁是人的变形,表示男人,常说“男丁”,所以甲骨文“可”是男人唱歌之形,“可”是“歌”的古文。《说文解字》“可,声也。从二可。”“可”也是哥的初文。哥的形义为二丁表示两个男人,两口表示上下呼应,歌唱中要合曲律,所以表示男子弟对兄之间的称呼。后来加归类符号“欠(唱歌要深吸气)”,繁化为唱歌的“歌”,“哥”是歌的初文;把“哥”作弟对父兄的称呼之用。“可”就引申为唱歌是否合声,配合是否得当、合适,得领唱者的是否认可,肯定。《说文解字》:“可,肯也。” 理解了“可”就好理解“河”的形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途径中原,中原多为平原,遇到洪水经常改道,经常发生水灾,世世代代不断地治理,怎么治理?只有不断地修筑大坝,疏通水道,使河水与修筑的工事相适应,所以“河”的本义为:通过人工修筑堤坝、疏通河床,使之适应水的流量和流速的水道,称为“河”。借“合”声表示治理黄河要上下游各民族人民通力合作,仅凭个人和少数人是无法实现黄河的安定。
所以,江为天然水道,河是受人工修筑、治理影响的水道。南方和北方流经崇山峻岭自然形成的水道多称江。江与河的区别在于水道有无人工影响。有影响称河,无影响,自然形成称江。

大渡河为啥称“河”不称“江”?你仔细看下大渡河的水系,就会明白了!


严师说字


作为一名水利人。冒昧前来分析一下这一地理现象的原因。

许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渎之说。何为四渎?其实是指的中国大地上的河、江、淮、济四条水系。

有些人应该会马上想到了上面的四条河分别对应今天的河流是哪一条?其中河指的就是黄河、江指的就是长江、淮指的就是淮河、而济很多人并不清楚是哪条水系。其实济指的就是济水,曾经是位于淮河和黄河之间的一条大水系。主要流经今天的山东济宁、菏泽、聊城、济南、东营等地区。其实济水与今天的黄河下游段河道有很大的重合。


河、江、淮、济的命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祖先们最早创建山川河流等地名时一般都是采用了一个字。这是为了方便当时的百姓们记忆表达和书写。毕竟在当时文字的记载均是采用石刻等复杂的方式。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都十分简单明了。



这一历史阶段时期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改变了四渎的各自命运。北方的大河(黄河)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而变得喜怒无常。尤其是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经常发生改道。


济、淮这两条河流因为与黄河距离较近,且同处于一片平原地区。因此济和坏的河道经常被泛滥的大河(黄河)占据。最终形成的结果便是济水永远的消失了。淮河也经常消失,后来更是失去了入海口!


于是曾经的“四渎”变成了“两渎”。北方属于大河,南方属于大江。二者成了南北方人心目中各自的母亲河!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水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南方人与北方人在对其他区域内较小的河流命名时便都采用了地名结合各自母亲河的方式。



北方就是地名加上一个“河”字,南方就是地名加入一个“江”字。如北方的渭河、泾河、小清河、漳河、海河、阿尔古纳河。如南方的珠江、汉江、嘉陵江、赣江、钱塘江、闽江、鳌江、金沙江。


珞珈山的猫


如果稍稍细心观察一下中国地图,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北方的河流多以“河”为名,如黄河、陕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安徽的淮河、河北的海河等;而南方的河流多以“江”为名,如长江、浙江钱塘江、江西的赣江、湖南的湘江、湖北的江、福建的闽江、广东的珠江等。

可更北方的东北河流又变成了以“江”为名,比如黑龙江、松花江、冷江、鸭绿江、图们江。我们在将这种河流的命名方式放到世界上来看,除了缅甸部分河流和朝鲜半岛的河流有命名为“某某江”的情况(例:缅甸伊洛瓦底江、朝鲜大同江、韩国汉江等),再无其他国家有“江”这一河流命名方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江”是中国及周边少数国家独有的命名方式,并且在中国,有河流名称在地域分布上的特殊性,即“北河南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国河流名称的历史演变

中国河流众多,名称各异,最为我们熟知的便是长江、黄河。但中国河流的名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如今河流名称的格局。

  •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中国的河流多用单音节词来命名。

《尔雅》载:“河出昆仑墟”;

《诗经·邺风·谷风》载:“泾以渭浊”。其中,河指黄河,泾、渭分别指泾河、渭河;

《国语·晋语二》载:“汾、河、涑、浍以为渠”,汾、河、涑、浍即汾河、黄河、涑水、浍水;

《楚辞·湘君》载:另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沅、湘、江即沅江、湘江、长江。

最早记载中国河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共记录河流52条,其中有47条河流以单音节词命名。

用单音节词来命名河流名称,可能与古汉语特别是先秦时期,以单音节发音为主的语言形式有莫大关联。

  • 汉魏晋

汉代之后,中国河流的名称开始逐渐又单音节词为主变成双音节词为主。

这一时期的河流名称,常以“某水”的形式出现,如我们常在这一时期历史图集上看到“河水”、“汉水”、“江水”,即黄河、汉江、长江。

△西汉历史地图上标注的“河水”、“江水”

《史记·河渠志》载:“褒水通沔,斜水同渭,皆可以行舟槽”。《汉书·地理志》载:“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但在以上文献中提到的“、湘水、沅水、褒水、斜水、沂水、霸水”,在先秦时期都只单言“洛、绵、湔、湘、沅、褒、斜”。

到了南北朝时期,以“某水”命名河流和情况已经非常普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共记录河流1252条,称“某水”的河流有143条。《水经注》卷三十二:“洛水又南经新都县......与绵水合,水西出绵竹县,又与湔水合”;卷三十八:“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 隋唐至明清

隋唐开始,原先称“某水”的河流开始演变为“某河”、“某江”,到明清基本形成现在通用的河流名称。

四川的大渡河、雅砻江,汉魏时期称“沫水”和“若水”,隋唐后称“大渡河”与“雅砻江”并沿用至今。在唐诗中也有诸多例子,诸如诗人李白所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倒海不复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宋史·河渠志》记载的118条河流中,称“某江”与“某河”的有94条;《明史·河渠志》记载的406条河流中,称“某江”与“某河”的有319条;《清史稿·地理志》记载的河流中,称“某江”与“某河”的河流占到总数的90%。

此外,从隋唐开始的以“江、河”代“水”的河流名称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北河南江”的特殊现象。唐代经学家孔颍达在《尚书·禹贡》中引住:“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唐代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时,引文注到:“南方无水也,冀州凡水大小皆曰河”。

正如前面说到的,“河”、“江”专指黄河与长江专属名词,为什么后来融入到其他河流的称呼中去,并逐渐形成“北河南江”的现象呢?

从河到黄河

“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专指黄河,就如同泾、渭、洛、淮一样,只是不同河流的一个名称。“黄河”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当中,因泥沙量的增高,黄河常年呈现明显的黄色而得名。

△黄河水系图

由于黄河泥沙量的增多,使得下游河床淤积严重,成为中国历史水患最为严重的河流。自公元602年至1938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在华北平原形成了面积巨大的黄泛区,而黄河的每一次改道,便会侵夺其他河道,著名的“夺淮入海”。

每当黄河夺河改道之后,对于黄河及被夺河流的称呼便会出现问题。比如,汉武帝元光三年(132年),黄河夺泗水河道,经泗水入淮水,经淮水入海。原来的泗水、淮水现在变成了河水,长期在此生活的百姓,改如何称呼这条被黄河侵夺的河流呢?还是称“泗水”和“淮水”,但实际上这又是“河水”,最后形成“泗河”、“淮河”的说法,即“泗(淮)水河道上的河水”。

△淮河流域图

黄河的频繁改道,对周边的河流造成了极大影响,这一地区的河流渐渐又“某水”变成“某河”,在北方地区开始扩散。

从江到长江

“江”的出现较“河”要晚上许多。“河”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而“江”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并且,“江”在古汉语中“gang”的发音与如今东南亚地区的“krung”相似,因此有学者认为,“江”字是源自古代南方百越、三苗的边民的语言的借入字。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江”是古汉语自有词汇。

△长江流域图

无论“江”之从何而来,在较长时期内,“江”都是专指长江的名词。如《尚书·禹贡》载“江汉朝于海”;《诗经·周南·汉广》载:“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秦汉南北朝时期,长江称“江水”间或称“长江”。在三国时期,出现了长江的说法,《三国志》载:“可拒操者,长江也”《魏志·武帝纪》裴松之引注:“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

隋唐之后,长江的名称基本确定下来,而“江”字开始与其他河流组合,在南方形成称河流为江局面。如隋朝的延江水、澜沧水,唐朝称涪陵江、澜沧江。

在南方河流的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条规律,即:南方的河流尤其是大的河流多称江,具有水流湍急、流量大、含沙量小等特点,而流量较小的河流则称为河。

△浙江水系图

鉴于以上规律,中国目前的河流中,河远多于江。《中国河流代码》记录的河流中,以“河”命名的河流1648条,远远多于283条以“江”命名的河流。

词义与构词能力对河流命名的影响

除了我们熟悉的“江、河、川、水”之外,在如今太湖地区还保留“港、塘、泾、浜、浦、溪、荡、漾、湾、渠、潭、洋、漕、渠道、涧、口、沥、门”等多种极富地方特色河流称谓。例如:郑和下西洋的刘家港;描述新四军抗日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上海的黄浦江在清代之前称黄浦;宋金战争中黄天荡大捷。

△太湖流域水系图

但在河流名称的命名上,以“港、塘、泾、浜、浦、溪、荡”等河流称谓在词义与构词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及“水”、“江”、“河”方便。再加上黄河与长江这等世界级的大江大河,对于域内河流巨大的影响力,在河流名称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江河”为主的命名方式,随着汉人的迁徙影响至全国。

东北河流为什么称江

东北主要河流有辽河、黑龙江(含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为何临近中原的东北,河流没有以“河”命名而是“江”呢?

△隋时期难河(嫩江)、黑水(黑龙江)

辽东地区自周朝便处是中国化内之地,与中原地区交流密切,辽河同中原的河流一样,经过了“辽”—“辽水”—“辽河”的演变过程。

再往北的黑龙江地区,进入隋唐之后才开始被人们所认识熟悉,联系交流快速增加。随着“江”、“河”概念的扩展,河流的命名趋势表现为:水流急、流量大、含沙量小的大河称为江,而在东北的河流符合这一特征。

到了在宋元时期形成了宋瓦江(松花江)、混同江(黑龙江)、鸭绿江的称谓。明清时期,最终确定了如今的东北河流名称。

此外,朝鲜半岛地区因与中国古代政权联系密切,唐宋之后,海上贸易迅速发展,朝鲜地区与南方沿海地区交流更为频繁,且朝鲜半岛的气候与我国南方相似,进而在朝鲜半岛地区也形成了以“江”为主的河流命名方式。


地史馆


“江”、“河”的称谓没有明确的界定数据。

通常把注入外海或大洋,地面径流比较稳定,一年四季变化不大的河流叫“江”;把注入内海或湖泊,地表径流因季节变化而发生极大变化的河流叫“河”。

这是江河的本质区别。

在中国,南方的河流多以“江”命名,北方的河流多以“河”命名。

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这“南江北河”的背后隐藏着我们中华民族汉语言习惯的博大精深。

从字义上看,江,从水从畺,是国家边界的河流,也有人工的含义,不易改道泛滥;河,从水从可,其本意是需要不断加高加固。河处于中原地区,需要经常加固,而江处于边疆地区,不需要加固堤防。

江河之分是由我国河流流域的地理环境、水文环境、人工干预程度等因素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的结果。

“江”“河”的称谓,特别是长江和黄河的命名,除了悠久的历史渊源外,和其本身所处的地域或部族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在心思细腻的南方人眼中,长江属于非常大的水域,所以长江被称之为江,以此来表达出它的宽广,南方的河流也多称为“江”,如岷江、钱塘江、金沙江、丽江、雅鲁藏布江等;而黄河地处北方,由于北方人的粗犷性格,将没有大海宽广的水域,都称为河,如黄河、淮河、洛河、辽河、塔里木河等。
但也有例外,如北方的鸭绿江、黑龙江、松花江等,也许这就是水系称谓领域的中国特色吧。


闫老师学书法


这是一个伪命题,由于这个小编知识贫乏才提出的这么一个错误的疑问。

我就说说东北的江,松花江、黑龙江、牡丹江、嫩江、鸭绿江、图们江、海兰江,几乎涵盖了东北大部分的河流,我所知道的河只有辽河、布尔哈通河、嘎呀河。

小编你自己说说是江多还是河多?你不会说东北不算北方吧?

有种说法是常年流水充沛的是江,而有盈有枯的是河,还有说流入大海的是江,流入湖泊的是河。

实际叫江还是河并没有那么确切的区分,主要还是习惯性说法。

好像国外的河流全都是翻译成某某河,只有朝鲜例外,朝鲜的河流全是叫江,这个称呼应该是他们自己起的,不是中国翻译的名称。


用户7050927840399


比较窄的天然的或人工修成的水道一般

都叫河;而天然的又比河面宽的水道就

叫作江。


广法居士


原创文章:为何北方水系称河,南方水系称江?

秦汉时期,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一般的水系一律称水,如渭水、泸水、赤水、黑水等等,水是江河沟渠的统称。

唐代水系都有了江河名称,北方水系一般称河,如渭河、海河、洛河、辽河等;南方水系称江:金沙江、珠江、沱江、之江等。那么这两种称谓有什么不同呢?


一种说法是流入内海的水系称河,流入外海的水系称江。

淮河以北的河流一般流入内海,也就是渤海。而长江、珠江、之江水系是流入外海即东海与黄海、南海,以此来区别江与河的不同。

但是古代还没有内海外海的区别,这个解释相当牵强。而且南北水系支流也是北方为河,南方为江。

另一种说法是四季常流的水系为江,会发生干涸的水系为河。

南方普遍降水充沛,水流充盈,很少会发生断流、干涸的情况;而北方干旱、降水量少,河流有明显干涸或枯水期。

中国文字语言中,相同意义的两个字,先为大,后为小,如宫殿、妃嫔、臣僚、沟渠、湖泊、船舶、阶梯等等,江与河也是一对词组,江为大,河为小。

古人将水系长、水量大、流经区域广、不会干涸的水系称为江,次之称为河。古人以这种现象区分江河,听上去有一定道理。



烟酒阁大学士告诉你,江与河比较科学的一种区分。

中国南北分界线在秦岭与淮河一线,淮河南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淮河源头是桐柏山,属于中国七大水系、中国四渎之一。请注意:淮河及以北水系称河,以南称江。

古人称冬季结冰的水系为河,冬季不结冰的水系为江,就这么简单。淮河处于南北方交界处,是一条冬季结冰的大河。

以结冰不结冰来区分江河,有什么意义吗?当然有意义,而且很重要!因为结冰的河流解冻的时候有凌汛,也叫冰排,巨大的冰块能阻塞河道、抬高水位,造成漫滩和决堤。

古时候,清除河冰是非常重要的抗灾,有时候凌汛造成的破坏比洪水还要大。称为江的水系不需要担忧凌汛,叫河的水系需要抗冰救灾。

有人提出,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又称江,而不叫河。这是因为黑龙江、松花江起名于辽,南宋人把辽语翻译成汉语,就成了江。

黑龙江的起源叫额尔古纳河,俄罗斯称之为阿穆尔河。古代称黑龙江为黑水、浴水,唐代称望见河,元代称额儿古涅河,直到近代才改名黑龙江。

而南方也有大渡河等称河的水系,实际上大渡河起源于高原,主要水源由冰雪融化而成,也是一条会产生凌汛的大水系。


烟酒阁大学士


通常中国人把水流稳定,水体较深,四季不断流的大水系叫做“江”。把季节性明显,水体比较浅,流量不太稳定的小水系叫做“河”,比如家门口的小河。华北、西北地区的河流几乎都是季节性河流,流域一般不长,有丰水期和枯水期,基本都叫做某某河。黄河虽然流域广阔,但因为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干旱的季节和地区时不时就会露出河床,所以体量上来说还不够称“江”的资格。长江的源头水量较小也被称为“河”,如沱沱河,通天河。东北地区的河流大多符合『江』的条件,水量大,水体深,比如黑龙江水深在80-120米,松花江作为黑龙江最大的支流也是江阔水深,但这都是命名较晚的河流,历史上黑龙江称为『黑水』、『弱水』等,『黑龙江』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辽史》中,鸭绿江,图们江也都是比较宽阔稳定的河流。

中华民族发源于西北,昌盛于中原,上古时期一般只把河流称作『水』(壮侗语族也是把河流称为『水』),还没有创造出『江』、『河』两个词。后来出现这两个词专指长江和黄河,而同时期其他较小的水系仍然被称为『水』。再后来词义被引申扩展,河指那些像黄河一样比较浅或短小的河流,江指像长江一样宽阔幽深的大河流,才有了西北华北多“某某河”,南方多“某某江”的局面。

另外在翻译国外河流时不论大小一般只称作某某河,例如刚果河、莱茵河、亚马逊河、湄公河(国内河段称澜沧江,澜沧是傣语意为百万大象,出国后称湄公也是傣泰语,是母亲河的意思)等。历史上较早进入我国典籍的某些国外河流也有称为某某江的,例如大同江(朝鲜)、萨尔温江(缅甸)。还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这两个词分别来源于南亚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


左手指月给你看


谁说的?北方一个黑龙江省就有鸭绿江、乌苏里江、嫩江、黑龙江、松花江。过了长江在南京市就有秦淮河、牛首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